年年有余周周复始什么意思


佩鱼之风始于商代。如今在商代墓葬中出土的大多是棺饰玉,此类玉鱼或悠悠摆尾,或团身跳跃,形式多样,造型简洁而生动。至西周时期,周人爱鱼之情更盛,详读《诗经》便可窥见。从鱼的种类来看,《诗经》中大概有23首诗涉及到了鱼,并记载了大约14种鱼。正因爱之深切,西周是中国古代鱼形玉器制作的继殷商之后又一高峰。目前所见的出土周鱼,基本秉承了商鱼的个性——形象生动,鱼身或直或曲、或细或宽,张口圆目,其身体背脊和腹下用短阴线琢出两组鱼鳍,两面纹饰相同,尾分叉。西周 鱼形脚趾夹玉长4.7厘米、宽1.2厘米、厚0.2厘米,青玉质呈冰青色,质地较粗,不透明,全部受沁呈土黄色。鱼身呈长条状,鱼的头、眼、鳍俱全,尾部分叉,头端有一小圆穿。鱼身残留有丝织物痕迹。出土时位于右脚右侧。西周时期的玉鱼,片雕者居多且制作较商鱼更为规矩、精细,如鱼身的边楞多打磨得圆润光滑,玉鱼的体表也大多光素、罕见鳞纹装饰,鳍、尾的直阴线痕愈加细利,可见揣摩工具较商晚期的玉鱼愈加薄锐,甚至出现了少数棒形的圆雕玉鱼。周鱼虽然也是有的精细,有的简练,有的写实,有的抽象夸张;但精工细作的器物往往作为王公贵族生前的佩饰,而比较粗犷的器物则可能多适用于敛葬。西周 弓背鱼形佩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长6.95厘米、宽2厘米、厚0.25厘米,青白玉质呈冰青色,但大部分因受沁而杂有大片竹黄色斑点。两面均用匀称的细阴线琢出圆眼、鳃、鳍鳞等部位。周人为何爱鱼如此深切,业界早有定论。概括而言,为首者是古人把鱼的丰沛等同于食物的充足,故而把鱼当成富裕丰收的象征。如《周颂·潜》是专用鱼类为贡品的祭祀诗,“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6种鱼你认识几个?)以享以祀,以介景福。”由诗中所述鱼的数量之多、品种之繁可见周人对鱼类的熟知已有相当的规模;而“以(鱼)享以(鱼)祀,以介景福”,则是说饮水思源、祈求福佑的祭祀行动。西周 长条形玉鱼长7.9厘米、宽1.6厘米、厚0.4厘米,青玉质呈冰青色,质地较细,微透明,局部因受沁呈土黄色或灰白色。玉鱼呈长条状,两面略鼓,头、眼、鳍俱全,口微张,尾分叉,嘴部有一小圆穿,背面保留有丝织物痕迹。出土时位于墓主左脚右侧。西周 弓背鱼形佩现藏于虢国博物馆。长5.3厘米、最宽2.6厘米、厚0.2厘米,青玉质呈浅冰青色,头部受沁呈棕黄色。半透明,曲体弓背,鱼体宽短肥大,躯体与尾部的形体比例相似,上下尖翘。头、尾各有一个圆穿。西周 长条鱼形佩现藏于虢国博物馆。长6.4厘米、最宽2.6厘米、厚0.25厘米,青玉呈冰青色,微透明,局部受沁有褐色斑。鱼身正背面纹样相同,两面削薄呈刀刃形,头端中部和下部各有一个圆穿。而鱼作为一种寻常可见的动物,因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太过密切,便不自觉地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意味。如《诗经》中所写的食鱼、钓鱼等意象,往往是男女婚恋的象征,便成为鱼在古人心中的第二象征意味。如《诗经·陈风·衡门》有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对此,闻一多先生的《说鱼》、孙作云先生的《〈诗经〉恋歌发微》等均曾谈及。《诗经》中仅用单字“鱼”来象征名贵事物的亦不在少数,比如《小雅·鹤鸣》以鱼在渊、在渚比喻贤人在朝或在野;《大雅·早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则用来比喻贤能各得其所,让鱼意象的内涵更加丰富,并影响至今。更多传统文化相关,请关注文藏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