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香妃修建的楼叫什么


乾隆为香妃修建的楼叫宝月楼。宝月楼相传是乾隆为香妃所建。始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春季,完工于当年秋季。乾隆皇帝在《御制宝月楼记》中讲述了建造宝月楼的缘起:因为南海的南岸是背靠着皇城的狭长地带,原来没有宫室,从瀛台上望去过于空旷,缺乏景观,所以要在那里建造一座楼宇。乾隆说,此楼建成后是临水赏月的佳处,颇有月中广寒宫的意境,所以命名为宝月楼。登上宝月楼,可以北眺三海、南观街市、东看紫禁、西望远山,乾隆还为宝月楼题写了匾额“仰观俯察”。
香妃在宫中一直思念她的家乡——新疆。乾隆为了安慰她的思乡之情,又在楼对面建了回回营和清真寺等回人生活的街市(今北京西城区的东安福胡同一带),使得香妃登楼就可见到家乡景色。这样可使容妃经常登临眺望维族生活风情以慰乡思,故宝月楼又有望乡楼之称。宝月楼是座面阔七间,重檐琉璃瓦卷的棚歇山顶的古典式两层木结构的楼房。据《三海见闻录》及《燕都丛考》等书记载,乾隆曾下令:“令西域回部移住长安街,并建礼拜祠与楼相对。”当时这里住有百余户回民,称为“回回营”,并建了一座“普宁清真寺”。经考,这支维吾尔族人是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前后,或因助平“大小和卓”之变有功,或作为大小和卓被俘家属,或身为工匠艺人而陆续入京的。因边疆新定,乾隆皇帝极为重视这支由8位维吾尔族民族首领和宗教领袖带领的少数民族部众,下诏赐爵封居,妥善安置,史称“八爵进京”。在如今新华门对面东安福胡同里,有一座石券门,即是原来清真寺的南门遗存,院里有一座大殿,殿北正对新华门的地方,还曾有一块乾隆御碑,现存于历代帝王庙内。现在胡同里仍住着不少世居此处的回族老乡,他们都知道祖辈是清代从新疆奉旨迁居北京的回部(维吾尔族)人后裔,而且跟大名鼎鼎的“香妃”有着密切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