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与桔子是不能同时吃的,因为鱼中含有的物质遇到维生素C会产生化学反应,产生剧毒的含砷物质。建议不要同时服用,鱼不能与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同服,比如橘子,猕猴桃等等,偶尔吃少量的也没用太大关系,但是一定不要大量通吃。
半夜两点是丑时。丑时又称鸡鸣、荒鸡,对应现代时间为凌晨1时至凌晨3时。
“鸡鸣”,《辞源》注为:“兵器名。”《辞海》则注道:“《诗经·齐风》篇名。乐府《相和歌》曲名,戈的别称。”这两部工具书都缺注了十二时中的“鸡鸣”的词义。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鸡被古代中国人民褒称作“知时畜也”。《韩诗外传》中赞颂鸡云:“守夜不失时,信也。”曙光初现,雄鸡啼鸣,拂晓来临,人们起身。“鸡鸣”一词,源于《春秋左传正义》中“鸡鸣而食,唯命是听”之句。早于此例的句子里,即或有“鸡鸣”,也均非特指时间,而仅仅是表示“鸡叫了”这种情况。如:“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风雨》)等。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十二时辰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新唐书·历表》中明确指出:“古历分日,起于子半”,以子时的中点,即现今零时(24时),为一日之始。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时代的中国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赵翼《陔余丛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哈尔滨的总面积比沈阳大。沈阳总面积为12860平方千米,哈尔滨总面积为53186平方千米,所以哈尔滨的总面积比沈阳大。
1、沈阳
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南连辽东半岛,北依长白山麓,是环渤海地区与东北的重要结合部。
沈阳位于辽河平原中部,东部为辽东丘陵山地,北部为辽北丘陵,地势向西、南逐渐开阔平展,由山前冲洪积过渡为大片冲积平原。地形由北东向南西,两侧向中部倾斜。最高处是沈北新区马刚乡老石沟的石人山,海拔441米;最低处为辽中区于家房的前左家村,海拔5米。皇姑区、和平区和沈河区的地势,略有起伏,高度在41.45米之间。
沈阳市属温带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际雨量分布不均,降水多集中于6至8月,因此,6至8月是地质灾害的易发期。而易受降水因素诱发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区,因此,低山丘陵区为自然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2、哈尔滨
哈尔滨市地处中国东北平原东北部地区,黑龙江省南部,地处东北亚中心区域,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哈尔滨东与牡丹江市、七台河市接壤,北与伊春市、佳木斯市接壤,西与绥化市、大庆市接壤,南与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接壤。
哈尔滨市区及双城区、呼兰区地域平坦、低洼,东部县(市)多山及丘陵地。东南临张广才岭支脉丘陵,北部为小兴安岭山区,中部有松花江通过,山势不高,河流纵横,平原辽阔。哈尔滨市区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形成的三级阶地上:第一级阶地海拔在132至140米之间,主要包括道里区和道外区,地面平坦;第二级阶地海拔145至175米,由第一级阶地逐步过渡,无明显界限,主要包括南岗区和香坊区的部分地区,面积较大,长期流水浸蚀,略有起伏,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是哈尔滨市重要农业区;第三级阶地海拔180至200米,主要分布在天恒山和平房区南部等地,再往东南则逐渐过渡到张广才岭余脉,为丘陵地区。
哈尔滨是中国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的大城市。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而夏季则显得短暂凉爽。春、秋季气温升降变化快,属于过渡季节,时间较短。
浏阳属于长沙。
历史沿革:
1949年7月19日,浏阳解放;8月,浏阳县属长沙专区。
1952年9月,浏阳县改属湘潭专区。
1968年1月,湘潭专区改称湘潭地区,浏阳隶属未变。
1983年2月8日,国务院撤销湘潭地区,浏阳县划归长沙市管辖。
1993年1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浏阳撤县设市。
浏阳市,湖南省辖县级市,由长沙市代管,因县城位于浏水之北(阳面)而得名。浏阳市地处湖南省东部罗霄山脉北段,东邻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万载县;南接江西省萍乡市和醴陵市、株洲市,西倚长沙市,北靠平江县。
浏阳市境内地处幕阜山脉一罗霄山脉北段,属幕阜连云山丘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山体脉络清楚,谷岭平行相间,构成北东南西走向的雁行式背斜山地理地貌景观。境内有连云山、大围山、九岭山三条主要山脉,最高点为大围山主峰七星岭,海拔1607.9米;最低点为柏加镇渡头村塘湾,海拔37.5米,海拔800米以上高峰50余座。
浏阳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东半部以中低山为主,夏凉冬冻,光热偏少,降水偏多;中南部地区,冬少严寒,夏少酷热,光热适中,雨水适中;西北部捞刀河流域,属湘中丘陵盆地气候类型。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是内蒙古下辖的地级市之一,不属于其他行政区。
1956年,成立巴彦淖尔盟,盟政府驻巴彦浩特市;1958年,河套行政区、巴彦淖尔盟合并,成立新的巴彦淖尔盟。2003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消巴彦淖尔盟和县级临河市,设立巴彦淖尔市和临河区,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驻临河区。
巴彦淖尔,是内蒙古下辖的地级市之一,位于内蒙古西部,东接包头,西连阿拉善盟、乌海市,南隔黄河与鄂尔多斯市相望,北与蒙古国接壤,总面积6.5万平方公里。
巴彦淖尔市北部为乌拉特草原,中部为阴山山地,南部为河套平原。乌拉特草原南接阴山山地,北连蒙古国草原,面积306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7%。地势由南向北倾斜,起伏较小,是天然的草牧场。中部分布低山丘陵;西部广泛而零散地分布着沙漠和戈壁,面积较大的沙漠有博克特沙漠,沙漠里有梭梭灌木林。
阴山山地横亘于河套平原与乌拉特草原之间,南坡陡峭,像一道屏障立于河套平原之北;北坡平缓,缓接乌拉特草原。面积近1910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9%。
河套平原南有黄河滋润,北有狼山环抱,面积近159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24%。
巴彦淖尔市属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3.7℃~7.6℃。巴彦淖尔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乌拉特高原为100~200毫米,河套平原为130~285毫米,阴山山地为200~300毫米,雨量多集中在夏季7、8月,且多暴雨。多年平均年蒸发量为2030~3180毫米。巴彦淖尔市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在3100~3300小时之间,是中国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有利于发展长日照作物。
巴彦淖尔市湖泊资源较为丰富,有大小湖泊300多个,面积约4.7万公顷(70.5万亩)。多数分布于河套灌区,阴山以北仅有桑根达来淖尔、查干陶勒盖淖尔等少数几个时令湖泊。河套灌区面积在100公顷亩以上的湖泊就有10个,其中位于后套平原东端的乌梁素海面积3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