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开启 家居企业需跨越“四道坎”
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受近十年来房地产市场销售额大幅增长的影响,我国家具市场营收水平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2006-2016年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约17%。2017年家具行业营收增长明显。截至2017年9月,我国家具制造业营收总值为6747.7亿元,同比增长11.10%,较去年同期增长3.2个百分点;行业利润总值为404.3亿元,同比增长11.20%,较去年同期增长0.5个百分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营收和净利数据都是基于房产市场的利好。但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已经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势必对家具市场的下游需求产生直接的影响。那如果抛开房地产市场的利好,只是来看中国家具市场的整体竞争力的话仍然存在以下的几大问题。
1、原材料供应链无法做到质量好、价格稳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各级质检部门抽检中不合格的家居品牌超过500个,其中很多企业曝出质量丑闻。不是自己生产技术不好、管理水平不够,而是在原材料采购环节上出了差错。由于采购的原材料品质低下,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低劣。
同时,从2016年年底开始,制作家具的原材料就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其中海绵最高上涨了70%。虽然在当年的1月至11月,家具制造也主营业务收入仍然达到了7612.6亿元人民币,相比去年同比上涨了8.4%,利润总额则达到了462.9亿人民币,同比上升了10%。但这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国内房产市场的利好。如果没有了这个大前提,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值得注意的是,据《公用事业行业深度报告:把握十三五减排目标下VOCs防治机遇》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人为源VOCs排放清单,工业涂装VOCs排放占整个工业源VOCs排放量的20%以上。而2016年全国家具制造行业的VOCs排放量又占到了工业涂料行业VOCs排放量的25%。
从数据上就可以看出,家具制造行业是VOCs排放大户。而2016年我国家具行业同比增长8.6%,根据这样的发展速度,随着未来家具制造行业的持续发展,其污染防治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换句话说,这种家具产业链上原材料这块的整改工作并不是短期就可以完成的,我国绿色环保家居市场的建设道阻且长。
2、产品设计能力积弱难返
如果在网络上搜索"全球前十大家具企业排名"的话,出来的结果并不统一。也就是说,在家具制造业中品牌实在是太多,又缺乏一个合理的评判标准。但知名的家居品牌我们依然是知道的,比如宜家。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包括宜家在内的很多知名品牌在中国有代工厂,但就是这些厂本身的产品无法惠誉全球。
在设计方面以宜家为例。宜家一共拥有 9500 件产品,每年,它们都会新增 2000 件从未出现在宜家产品目录上的新品。和这些庞大数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宜家的设计师人数少得可怜--只有 12 人。哪怕算上 60 至 70 人左右的外部签约设计师,整个设计团队也不到 100 人。也就是说设计部门的工作效率高到惊人。
中国的家具出口量之所以如此庞大,靠的是低价,并不是高质。这一特点在2016年的家具出口数据中就得到了体现。
2017年3月,中国家具协会发布了2016年家具行业数据:2016年,我国的家具出口额同比下降9.38%。
经过六年的持续增长后,我国家具出口额首次出现下降。在出口前十的国家和地区中,只有美国、中国香港和韩国有所增长,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3、行业净利增长缓慢
中商产业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家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560亿元,同比增长8.6%,与上年相比下降0.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工业增速(4.9%)3.7个百分点;家具行业实现利润总额达到537.5亿元,同比增长7.9%,与上年相比下降6.1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工业利润增速(8.5%)0.6个百分点。
《中国家具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家具行业"十三五"期间主要的目标,对盈利水平有了明确的规划,希望保持家具行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年均达到6%左右,保持利润总额年均15%以上的增长。
4、门店客单转换率低
目前中国的家具企业的销售渠道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而线下又包括三种:通过各地代理商代销、各自租场地自己包销、通过大型的家具商场或家具城来展销。这种摊位式的家具专卖市场在全国仍占有较大份额。而这种模式虽然丰富了市场,但存在成本大、管理混乱等弱点。
近两年家具行业开始由传统向定制化快速转变。定制家具企业营业收入占行业总体收入比例由2011年的0.723%直线攀升至2016年的2.00%,定制家具的渗透率正逐步提升。但当前我国定制家具渗透率仍然仅为20%,与发达国家60%-70%的渗透率差距较大,未来渗透率仍有较大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