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戏最早出现于


赣南采茶戏最早出现于江西省赣州市安远九龙山茶区。
赣南采茶戏,俗称“茶灯戏”“灯子戏”,有“客家艺术一枝花”的美誉,它是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吸收赣南其民间艺术逐步形成的,主要流行于赣南、粤北和闽西,一度也传播到广西桂南一带。赣南采茶戏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
历史发展:
赣南采茶戏源远流长,是集客家文化之大成的一种表演形式。形成于明末清初,迄今约有四百年历史。赣南采茶戏源于安远九龙嶂,是勤劳智慧的安远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戏剧形式。在古代,安远地处山高林密、毒草丛生、湿蒸燠热的“瘴气”之地。客家先民南迁安远后,常出现“瘴气”中毒现象,轻者口舌焦烂、头重眼花、便结尿赤、重者高烧头痛、昏厥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客家先民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总结出茶叶能清凉解暑、除炫祛病、明目益智、提神醒脑的作用。于是他们靠山吃山,垦荒种茶,以茶为生,从唐代开始在九龙嶂的天龙庵、玄女庙、真空寺、古享山等地大面积开发茶园生产茶叶。至明代,九龙嶂茶园发展到龙潭面、晒禾坪、丝茅坪等地。在茶叶生产过程中,茶农为减轻劳动强度、缓解疲劳、提高效率,他们自编自唱以种茶采茶为主要内容的采茶歌,原始的采茶歌舞开始形成。
明代,安远九龙嶂成为赣南主要茶叶产地,所产茶叶通过濂江河、镇江河分别运往赣州、广东等地,九龙茶声名远播,各路客商云集九龙山区进行茶叶交易。为活跃气氛,每逢春节、元宵、中秋佳节以及春茶开市,茶农客商表演坐唱形式的“十二月采茶歌”,同时将采茶歌加入一些采茶动作,创作出连唱带跳的采茶舞。清中叶,采茶舞与龙灯、马灯、茶蓝灯结合,以九龙嶂茶园开拓人马氏与其四个女儿的传说故事为蓝本,创作出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采茶戏。赣南采茶戏的祖宗戏《摘茶》四句定场诗“老娘生来命不差,丈夫出门自当家,生下女儿有四个,全靠九龙一山茶”,就是马氏带领四个女儿在九龙嶂种茶的真实反映。至此,赣南客家采茶戏在安远九龙嶂形成,并逐渐在赣南及各地流传。
客家人的聚居及人口的兴旺,带来了赣南采茶戏的繁荣,客家人的频繁迁徙又肇启了赣南采茶戏的发展与流传。向东北,经武夷山脉流传至闽西的宁化、建宁、邵武、光泽,进而传至赣东、赣中各县;向东南,由闽西经漳州一带,传至台湾,成为歌仔戏形成的基本因素;向西南,经粤东、粤北,而后进入桂南;向西北,经万安、遂川沿罗霄山脉向赣湘交界处流传。
赣南采茶戏的形成经历了采茶歌、采茶舞、三脚班三个阶段。至清代,出现康、乾年间“长日演来三脚戏,采茶歌到试茶天”,嘉庆年间“满面烟灰十指黑,出看采茶也入魔”和光绪年间“琵琶斜拨月琴张,月下争看窈窕娘”的三个鼎盛时期。
民国期间,采茶戏演出频繁,县内民间采茶戏班常年活跃在安远、信丰、于都、定南等县和粤北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茶戏演出机构时有时无,演出时演时停。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演艺人员出现断层现象,剧本创作人员严重缺乏,采茶剧传统剧目内容老套,采茶戏的发展一度处于低谷。2004年4月,赣南采茶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