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大师,我叫孙少川
2015年 红棉中国设计奖金奖
2016年 中国设计年度人物
2017年 “居然设计家杯”智能家居设计大奖 金奖
他说,我不是大师,我是孙少川。
他叫孙少川,坚持“对大于美”已经有22年,他告诉我们,设计从来不仅仅是表面,那些眼睛看不到的部分,才是真正宝贵的价值。
从业22年,没有任何一个项目和住宅被重新装修过;看似平实的空间里,考量了无数生活的细节;60平方密闭空间可以50个人同时抽烟,不用任何排风设备,利用空气冷热交换自然排烟,在空间里闻不到烟味…...
他把智慧潜藏在无数的细节中,毫不张扬,又严谨笃定,唯有在长久的日常生活中,才能体会到这份用心所带来的心旷神怡。
/ 为生活而设计 /
这是个彰显风格的喧嚣时代,但在他的设计中,却从不讲风格不讲材料和豪华,以保证健康为第一位,再是舒服和享受,幸福与温度感,实用、多功能、低维护、低成本、低碳,然后才是最基本的美感。
孙少川设计的金奖温德姆酒店
刚荣获2017年度全球最佳温德姆酒店奖
“我在研究的是眼睛看不到的部分,看似很简单,其实奥妙太多了。那些眼睛看不到的东西,才是一个项目最终的价值,能否真正服务到人才重要。”
于是我们的孙老师,会为了空间里不出现蟑螂,蹲在厨房研究蟑螂的生活轨迹和进出规律;会为了更加环保,花比方案设计更多的时间来研究怎么能减少100米甚至20米的电线;会为了找到能辅助按摩穴位的桌边倾斜角度,测量从老人到小孩的手掌数据,又同时请来5位中医专家综合穴位建议。
他在乎每一口健康的空气,为了防止吸入浮尘,他对以往家装手法大为颠覆:去掉容易积尘的纱窗,仍能避免蚊子进入;将空调口藏于柜体内垂直送风,减尘同时防止直吹人体。他研究空气动力学多年,甚至计算人数增加产生空间温度升高带来的压强变化,使得可以在不装空调和新风的房间内每平米有一个人抽烟却闻不到烟味,可以在使用马桶时始终闻不到臭味。
他的设计中还有很多人情味的考量,这是这位大师身上可爱的一面。
他将“WE-HOME大宅”的入住者设定为一位海归,设想他在生活中会遇到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他工作很顺利,可以对着45度的斜天窗说继续加油一切会更明朗;另一种情况是,他选择创业,可能遇到房租交不起,员工工资发不了的情况,郁闷之时会望着外面的星空。
而厦门的办公室的设计,则多用松木,这种带有当地旧时回忆与质感的材质,曾在童年时被用于从门板到餐桌的家具制作。松木时刻散发出的松香味,能抚慰疲劳之心,缓解压力。
温度的设计,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他尊重每个材料最原始的样貌,尤其喜爱不过度加工的自然材质。在他眼里,瓷砖、磨光的石头、抛光反光的材质,都已经失去了温度。而类似布料、墙纸、粗糙肌理的石材这些表面没有反光的,才有温度。
在这当中,木头,是最接近人体体温的。在金属框架的玻璃门拉手处,孙老师特意嵌了块木头。“现在很多人做的东西很高冷,是没有温度的。我希望当人手触碰拉手时,这块材料是和体温接近的。用这种方式关怀到人的使用。”
他花了三个月时间,研究出了在水里浸泡不会变形或长霉的碳化木,用于在淋浴间取代冰冷的石材和玻璃材质。冬天洗澡时,站不稳的老人,或喝醉酒的年轻人,都能随意倚靠在温暖的木头上感到舒适。
“让人变得依赖空间,有情感互动,去到哪里都没有这里舒服,这就是空间的价值。”
他的设计都能用数学来验证。 椅子的宽度恰好是让人向后倚靠时手最舒服的宽度,地台宽度恰好藏下所有空调管消防管,顶灯距离床的位置让人躺下时不会直射眼睛,灯开关的位置使人不用翻动身体就能随手够到。
干湿卫生间为全密闭,墙体离地二十五公分处,有一道斗角四十五公分的“缝”,空气从底部进入摩擦地面上升,带走马桶的气味和水蒸气,既可以闻不到臭味,也让湿气快速排干,喷淋的水流也因为斜角,不会流到外面。
所以孙老师的设计感觉“素”而“谦和”,没有过多的修饰。在精巧的思考和准确的测算后,显得轻松而日常。
而这份全权为人考虑的尊重,表面来看又显得“无”。无什么?无大师的自我表达,对这一点都不浪漫,这很古典,这很温情和体贴。不是个浪子,是个责任心的暖男。
这份“无”,实为“大有”。
是摆脱浅显趣味,真正引领生活渐入佳境的初念。
“我不为风格而设计,只为生活而设计。”
/ 做真正的中国 /
22年前,32岁的孙少川,开始了他的设计生涯。对于一个从小就具有对事物的好奇心、超强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他来说,一切刚刚开始。
在做完第一个欧式案例后,他便决定不再做欧式。“这不是我们中国的生活方式,也不是我们的文化积淀。” 他用故宫做了个比喻,“紫禁城没有空调,但至今都能生活。而现代人发明了空调出来,离开空调就活不下去。”
“老祖宗有那么多年辉煌的经验和留下来的智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去挖掘这些历久的文化,我们不会比西方人差。”
“欧式不是我们中国的生活方式,也不是我们的文化沉淀。在我们的土地上,就是要瓦片、木梁、灰砖,这才是中国。”
“WE-Home” 是“家”的命题,以“回”为结构,两口子一起,纵轴围合成一个家。外为院,内为宅。这个“回”,也是对当下时代重压下原有生活模式改变、家庭时间缺失的一个提问。
中国建筑讲究纵轴线,他把所有设计都以纵轴线排布展开。甚至吊顶上的所有照明灯、烟感、喷淋点、喇叭,全部在一条线上,干干净净。
门的正中正对茶几,窗的正中对着“缝”,家具摆位无论床、浴缸、灯都在外玻璃铝合金骨架的正中间。如此中正和平衡。这就是中国。
“缝”被安置在相当于照壁的隔墙中间,使空间有别内外。整体主卧延伸在横向中轴线上作南北对称,如同中国建筑中的前厅、后院和天井。尽头是杨涛老师另一尊雕塑,日夜守卫着主人,两尊雕塑透过缝,一内一外相觑成映。透过“缝”,在内的主人可以观察到外的客人,藏着几分中国的含蓄。
门楼意象,胡同表达,照壁式隔墙,天井的不可或缺,还有他亲自设计的餐桌椅和茶台坐榻,无不是对中国文化的敬重和研习,饱含浓浓东方气韵的同时,也考虑到安放手机、便于储纳等使用细节。
“中国文化的传承,不应再是照搬灰砖红墙,而当是通过我们这代人,演变为用新的材料和语言来表达。这才是当下的中式。”
贵宾通道入口的灵感,取自老北京宅院的广亮门,广亮门既形成了迂回空间,也能为过路人遮风避雨,它创造了一个邻里场景,一个感情互动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人情会变得更暖,也滋生出更多的信任。
孙少川的中式表达远不在于形式,而在于为人和思维。如果你更敏感一些,你会懂得他在空间中所布的“仪”和“场”,无形中,带来中正感、分寸感、平衡感。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这当中生活的人,引导人重新思考和看待,相处和回归。
室内是一个人的生活空间,室内设计师实现了它,其实也是给时下中国人生活框架定了基调。
所以设计的核心力量是什么?是对生活方式的优化,而生活方式是对行为方式与价值取向的表达。
初心,即“对大于美” ;
即 “不为风格设计,只为生活而设计”;
一坚持,就是22年。
/ 他是孙少川 /
当你能够看到一整座冰山,可以见微知著,可以叶落知秋,可以通透地看清每个伟大下的渺小,每个不言说背后的关照,你也许就会懂得孙少川。
这是一位从不大声喧哗情感和美德的茶人。
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实和踏实,引领生活渐入佳境。
在与孙少川的对话中,时常有一种人生亦庄亦谐的微妙体会,在巨大的平和之下,温其如玉。
就像茶的精神,达观,谦和,暗中行善并被偶然发现,隐藏着发现美的艺术。
产品设计《传承:桥》
为商,他欣赏李嘉诚;
懂得知恩,懂得利他,用信任打天下。
为艺,他欣赏贝聿铭;
极理性思维之至,把中国建筑文化带向世界去传播。
为功,他欣赏李小龙;
不在花拳绣腿,在于每日苦练,集大成,练苦功,春秋冬夏岁月辗转,终至无人之境。
这三位,似乎都有共同的特征:
“他是位伟人,同时也很低调。人其实应该这样,埋头苦干,才能有真正好的东西出来。中国设计也该是这样。”
产品设计《1+6干泡系列》《出砖入石-容》
一套不到500平米的住宅,孙少川的公司会用236张施工图阐述设计过程,在图纸里解决现场任何偏差与所有工艺和设备,公司成立以来从不用往工地现场派一个人。海外的设计作品也同样,凭借规范精确的图纸,无需派设计师去现场,这种高效也得到了太多称赞。
从第一天做设计开始,没有任何一个孙少川经手的项目和住宅被重新装修过。“设计要解决当下,更要预判未来,去思考变化性。” 这是他的目标,审美不应是时尚,应是永远经典。每件作品都像陈年的酒,越放越香。这也是孙少川作品的魅力,可以当下,可以未来,且独具中国美感。
他选择成为李小龙,他说在李小龙身上能悟出很多设计的真谛和道理。没有什么捷径,就是靠经验和锻炼,真正修炼自己的内功,竞争对手只有自己。
“
我其实每天都在苦练,这么多年,从为人到做事,每天必须进步一点点。
”
他还提到了一个企业,华为。
“其实华为的工业设计和外观设计不比苹果差,而且华为是对中国人真正好的企业。没有榨取百姓的利益,也不钻国家政策的空子。任总出去自己推个行李箱,他留百分之一点几的股份,把财富都分给为企业卖命的员工。我觉得为人,就应该是要低调。去为更多的人服务。我其实力量很小,但想通过这样的案例,让年轻的设计师去明白去反思。”
采访结束,他跟我们分享了想对年轻人说的几句话:
“首先要把人做正。要必须付出更多努力,去修炼好自己的内功。然后去实现怎样为别人更好地服务,尽量做到力所能及的最好。同时要学会去包容,和引导帮扶别人。”
想起老子曾说过的生活智慧三宝——
《道德经》:“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我想,这就是孙少川吧。
他是大师,他叫孙少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