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冷水洗眼
2、定时远眺
3、经常眨眼
4、旋转眼球
5、热敷护眼
6、防眼疲劳
颍川是古代郡名,其治所在阳翟,是今河南省禹州市。
颍川是秦王嬴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颍水得名,辖境包括今河南登封市、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地。其后治所屡有迁移,辖境渐小,最大时管辖至驻马店地区。隋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西汉置有工宫,东汉中平初波才领导的黄巾军在此起义。主体部分即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内。
颍川的历史沿袭:
1、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末期,大禹在今安徽蚌埠西郊的涂山和今浙江的会稽与夷夏诸部落首领会盟。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在首都阳翟(如今的河南禹州)钧台举行盛大的宴会来招待众多的氏族部落首领,因此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正式确立。此后,中国开始出现较完整的行政区划和赋税条律,国家的基本框架也大致形成。
2、秦代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另外,根据史记记载,颍川辖17城,户263440,口1436513,堪称全国最大、最富有的城市。17城分别是:阳翟、襄、襄城、昆阳、定陵、舞阳、郾、临颍、颍阳、颍阴、许、新汲、鄢陵、长社、阳城、父城、轮氏。
3、西汉
西汉汉高祖五年,高祖封韩王信到此,故改称韩国。次年,韩王信转封太原郡,恢复颍川郡之名,仍治阳翟,统县20,汉武帝后属豫州刺史部。东汉沿置,辖区大体相仿,领17县。
4、东汉
东汉末年三国初期,曹操迁汉献帝到郡内许县,这里成为东汉名义上的首都,也称许都。曹丕代汉后,改许为许昌,成为颍川郡郡治,而原治所阳翟及西北部地区被划归河南尹(治所在曹魏都城雒阳)。西晋时,颍川郡西南部分置襄城郡(包括今平顶山市),辖区略为缩小并东移,仍治许昌,统9县。
5、东晋
东晋咸康二年(336年),在今安徽和县、含山县境侨置颍川郡(治今和县新唐乡后唐一带),设邵陵、临颍、曲阳3个侨县。属豫州。
6、北周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改郑州为许州,治长社(今长葛市)。
7、南朝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置许昌郡(治今许昌县张潘故城)。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二月丁丑,颍川郡改属南豫州(治历阳)。
景平元年(423年),许昌郡城被北魏大将周几夷为平地,旋为宋占据,但主城已破败,只能在主城地堆土并以榛木建堡,移治郡南的阳翟城。
元嘉七年(430年)十月甲寅,改属豫州(治睢阳,今寿县城关镇)。十六年闰月戊戌,复属南豫州(仍治睢阳)。二十二年,改属豫州(仍治睢阳)。
元嘉末年(453年),其地为北魏所据。北魏置颍川郡,治长社(今长葛市老城)。西魏置许昌郡(今长葛市老城)。
大明三年(459年)七月丙戌,改属南豫州(仍治历阳)。
升明三年(479年)四月,齐代宋,颍川郡属西豫州(治睢阳,今寿县城关镇)。
中兴二年(502年)四月,梁代齐颍川郡改属豫州(治晋熙,今潜山县梅城镇)。
东魏天平元年(534年)改为颍州。
南朝梁太清二年(548)地入东魏,废侨置颍川郡。
武定七年(549年)改颍州为郑州,治移颍阴(今魏都区),领阳翟、颍川、许昌三郡。北齐将颍阴县并入长社,以长社为颍川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