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推广普通话的报纸是人民日报,因为人民日报作为国家标志性日报,对于推广普通话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八点半到十二点是:3.5小时或15.5小时。1、如果是上午八点半到中午十二点,12-8.5=3.5,所以是3.5小时。
2、如果是上午八点半到凌晨十二点,12-8.5+12=15.5,所以是15.5小时。3、如果是晚上八点半到凌晨十二点,12-8.5=3.5,所以是3.5小时。4、如果是晚上八点半到第二天中午十二点,12-8.5+12=15.5,所以是15.5小时。
小时(hour)是一个时间单位。小时不是时间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时间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秒),而是与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相协调的辅助时间单位。除闰秒外,一小时一般等于3600秒,或者60分钟,或者1/24天。
人类日常生活的时间度量一般是以小时为单位进行的,例如一天中的时刻,如早晨8点就是一天中的第八个小时。
时间单位换算:
1、1世纪=100年。
2、1年=12个月。
3、1月=30天。
4、1天=24小时。
5、1小时=60分钟。
6、1分钟=60秒。
7、1秒=1000毫秒。
8、1毫秒=1000微秒。
9、1微秒=1000纳秒。
10、1纳秒=1000皮秒。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源于沂蒙山区的花鼓调,以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为核心,融汇沂蒙人家、沂蒙历史、沂蒙风俗、沂蒙物产、沂蒙声音、沂蒙精神、沂蒙味道、打谷场为一体的抗战时期合居山村。
发展历程:
建国后,来自渤海区的革命文艺战士,为《沂蒙山小调》续词定谱,使之定型。以渤海人民文工团和渤海军政文工团为代表的渤海革命文艺战士,深入群众,对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戏曲和民间器乐曲在内的渤海民间音乐,进行了广泛搜集,其中包括沂蒙山小调的前身在内的众多民间小调。1950年5月,渤海区被撤销以后,原渤海军政文工团李广宗、李锐云、王印泉、王音璇等人,则被调入山东军区文工团工作。他们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与民间音乐打交道,并对《沂蒙山小调》的定型传唱与走红,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3年秋天,山东军区文工团要到青岛、烟台一带巡回演出。在准备演出曲目的时候,时任文工团副团长李广宗,乐队指挥李锐云,研究组组长王印泉三个人商议,要给早在渤海军政文工团时就以擅唱民歌出名的女高音演员王音璇,增加一首民歌风味浓郁的歌曲。他们对已经搜集到的民歌进行了一番筛选,最后选中了一首山东民歌。认为它曲调优美,节奏明快,只是歌词不够完整,只有两段,给人有头无尾的感觉。于是由李锐云、李广宗、王印泉三个人重新记谱,在已有两段歌词的基础上又补写了下面两段歌词:
高粱(那个)红来(哎)豆花香,
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
咱们的共产党领导好,
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
这样以来,使四段歌词融为一体,既完整妥帖,又充满诗情画意。王音璇在演唱时不仅声音甜美,亲切自然,而且极富乡土气息。尤其她根据山东人说话爱说小辙的特点,把第四句唱词中的“草低”改为“草地”,用山东民歌中常见的“打得儿”的唱法加以强调,就非常生动地突显了“山东味”,让人听起来十分过瘾。
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出版的《山东民间歌曲集》中,收录李广宗、李锐云、王印泉三人收集并创作改编的歌曲《沂蒙山小调》。至此,经过来自渤海区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沂蒙山小调》被最终定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山东民歌”已蜚声国内外。为纪念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当地政府在村前建了一座纪念亭、立了一座纪念碑,亭前的一块天然巨石上刻着小调的原作者之一阮若珊女士于1999年8月17日亲笔题写的一行字--“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寄托了作者对白石屋、对沂蒙山的一腔深情。
发现920支竹简的是成都老官山汉墓遗址。
发现920支竹简的老官山墓是人们在修建地铁时无意挖掘到的,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成都地铁三号线建设工地的一处西汉时期墓地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共清理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4座。
3号墓葬中出土的920支竹简,则是本次考古发现的最大亮点之一。初步分析,竹简内容为9部医书,而这9部医书已不刊行,且已知的史料上均无记载。据考古人员介绍,老官山汉墓医简分两处存放,根据竹简长度、摆放位置、叠压次序和简文内容,可分为9部医书,其中除《五色脉诊》一部之外,皆无书名,经初步整理暂定名为《敝昔医论》《脉死侯》《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诸病症侯》《脉数》等。此外,还有184支(含残简)组成的内容为《医马书》。
“敝昔”二字为“扁鹊”的通假字,《敝昔医论》极有可能为扁鹊学派已经失佚的经典书籍;此外,扁鹊是脉学的倡导者,但所著《内经》《外经》均已遗失,而此次出土医书中的内容也多为脉学,一起出土的还有用于经脉教学的人体模型,由内容反推,恰与“扁鹊”书名不谋而合。”谢涛说,出土医书是否为扁鹊所著还需进一步研究,但这些简牍依然是中医发展史的重大发现。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
圆明园,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清华西路28号,占地350多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博物馆。
康熙末年和雍正年间,圆明园开始兴建。清雍正二年(1724年),圆明园的扩建工程正式开始。乾隆帝继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1860年,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圆明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清朝灭亡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巧取豪夺。建国后,中国政府对圆明园开始了保护整修工作。
圆明园的主要建筑类型包括殿、堂、亭、台、楼、阁、榭、廊、轩、斋、房、舫、馆、厅、桥、闸、墙、塔,以及寺庙、道观、村居、街市等,应有尽有。其盛时的建筑样式,也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建筑可能出现的一切平面布局和造型式样:既有常见的单檐卷棚灰筒瓦屋面;又有宫殿式重檐琉璃彩瓦覆顶;既有一进两厢、二进四厢的规整院落,又有灵活多变的建筑组群。
圆明园的建筑平面布局共有38种之多,除常见的矩形、方形、圆形、工字、凹凸字、六角、八角外,还有很多独特新颖的平面形式,如眉月形、卍字形、书卷形、十字形、田字形、曲尺形、梅花形、三角形、扇面形,乃至套环、方胜等。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共约16万平方米。园内的建筑物,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又在平面配置、外观造型、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创造出许多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较为罕见的建筑形式,如字轩、眉月轩、田字殿、还有扇面形、弓面形、圆镜形、工字形、山字形、十字形、方胜形、书卷形等。加之在园林布局上,因景随势,千姿百态;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层层进深,形成了丰富多彩、自然和谐的整体美。
天文钟是一种特别设计的、能用多种形式来表达天体时空运行的仪器。它是把动力机械和许多传动机械组合在一个整体里,利用几组齿轮系把机轮的运动变慢,使它经常保持一个恒定的速度,和天体运动一致。天文钟既能表示天象,又能计时。后世的钟表即由此演变而来。它可以显示太阳、月亮、星座在该时刻的相对位置,有的更可显示主要行星的位置。
所有可以显示时间和天文学信息的钟都可以称作天文学钟。这些信息可以包括天空中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月亮的盈亏,日食,每晚某时的星空、恒星时,还有其它的天文信息等。
天文钟以地心说模型表示。钟面中心常为一个圆形或球形的标记,表示位于太阳系的中心的地球,常以一个金色的球表示绕地转动的太阳。这种设计的理念来源于周日运动对于观测者而言最为直观,也是生活经验的关系,也是在尼古拉·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欧洲普遍的宇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