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富含卵磷脂和脑磷脂,它是神经系统所需要的重要物质,能延缓脑功能衰退,抑制血小板凝集,防止脑血栓形成。实验证实,常食花生可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记忆、延缓衰老,是名符其实的“长生果”。
乘坐飞机可以带白酒,但只能办理托运,不能随身携带。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危险品运输管理规定》:酒精度24度以下(含24度)的酒类物品,托运数量不受限制;酒精度在24度(不含24度)至70度(含70度)之间的,托运总量不得超过5升;酒精浓度超过70度的,不可随身携带,也不可托运。
乘坐飞机对托运行李的要求:
1、托运行李的重量每件不能超过50公斤,体积为40×60×100厘米。
2、每位旅客的免费行李额(包括托运和自理行李):持成人或儿童的头等舱旅客为40公斤,公务舱旅客为30公斤,经济舱旅客为20公斤。持婴儿票的旅客,无免费行李额。
乘坐飞机禁止携带物品:
1、国家规定的禁运物品:具有威慑力的器具,例如枪支、军用或警用械具及管制刀具这些东西既不能托运也不能携带,只会被没收。
2、危险物品:打火机、爆竹、烟花、酒精、打火机燃料及打火机用液化气体等易燃易爆物品也是既不能携带也不能托运的。
3、容易污损飞机或具有异味的其他物品:有刺激性、特殊性气味的食物,还有液体含量比较多的食物。比如:鲱鱼罐头、臭豆腐、海鲜、榴莲等。
4、限制运输物品:化妆品要控制在100ml的范围内,糖尿病或其他疾病患者,可携带乘机旅途必需的液态药品,但需出示有本人名字的医院证明或者医生处方。
光绪活了38岁。
光绪是清朝倒数第二个年号,是清德宗景皇帝爱新觉罗·载湉的年号,光绪皇帝出生于1871年8月14日,于1908年11月14日驾崩,享年三十八岁。
光绪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1875年2月25日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慈安太后逝世后由慈禧太后一宫独裁,直至光绪帝十八岁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光绪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挟制,未曾掌握实权。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抵触,光绪帝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于慈禧太后死亡的前一天,葬于清西陵的清崇陵。
1908年12月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登基,沿用“光绪”年号至1909年1月21日,次日为宣统元年正月初一日。
光绪皇帝在位时的大事记:
1、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咸丰皇帝的皇后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薨逝。同年,曾纪泽与沙俄代表签订《中俄伊犁条约》。
2、光绪十年(1884年),甲申易枢,恭亲王奕訢、宝鋆等被罢免;中法战争爆发。
3、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李鸿章签订《中法新约》。
4、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帝大婚;北洋水师成立。
5、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帝亲政。
6、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军在甲午海战、平壤之战等战斗中失利。
7、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士子公车上书。
8、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同年,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六君子被杀,光绪皇帝被囚于瀛台。
9、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义和团运动兴起。
10、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占紫禁城,光绪帝、慈禧太后等西迁逃难。
11、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同年,李鸿章病逝。同年,清末新政开启。
12、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沪宁铁路、平绥铁路兴工。
13、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预备立宪改革。
14、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驾崩。
凌晨2点是丑时。因为丑时对应现代时间的凌晨1时至凌晨3时,所以凌晨2点是丑时。
丑时,十二时辰之一,又称鸡鸣,荒鸡。如《诗经·汝日鸡鸣》:“汝日鸡鸣,士日昧旦。”古时鸡鸣而起,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而朝。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休息。
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时辰换算:
1、子时(23时至01时)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丑时(01时至03时)
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3、寅时(03时至05时)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寅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4、卯时(05时至07时)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5、辰时(07时至09时)
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代中国人民“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6、巳时(09时至11时)
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7、午时(11时至13时)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8、未时(13时至15时)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9、申时(15时至17时)
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10、酉时(17时至19时)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1、戌时(19时至21时)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12、亥时(21时至23时)
人定,又名定昏、夤夜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二代身份证尺寸为:长度8.56厘米,宽度5.4厘米,厚度1厘米。
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是由多层聚酯材料复合而成的单页卡式证件,采用非接触式IC卡技术制作,具备视读和机读两种功能。
证件正面有签发机关和有效期限,印有国徽图案、证件名称、写意长城图案及彩色花纹(图案底纹为彩虹扭索花纹,颜色从左至右为浅蓝色至浅粉色再至浅蓝色);证件背面设计有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公民身份号码和本人相片7个登记项目。
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是依据2003年6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实施的。与一代证比较,二代证主要有以下变化:
1、芯片存储量大。
新式身份证采用非接触式芯片,写入的信息可划分安全等级,分区存储,容量更大。
2、证件外表变化。
证件底纹采用彩虹印刷技术,颜色从左至右为浅蓝色至浅粉色再至浅蓝色。证件背面有持证人照片、登记项目(姓名、性别、民族、出生、住址、公民身份号码)。
3、数字防伪技术。
数字防伪用于机读信息的防伪,将持证人的照片图像和身份项目内容等数字化后采用密码技术加密,存入芯片,可以有效起到证件防伪的作用,防止伪造证件或篡改证件机读信息内容。
第二代身份证采用两种防伪措施:
1、证件芯片采用数字防伪措施,可在对证件机读时完成认证。
2、证件表面采用防伪膜和印刷防伪技术,防伪膜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定向光变色膜等技术,印刷防伪技术包括底纹精细、缩微、彩虹印刷,印刷图案中隐藏加密点和变形加密字。对于这些新的防伪措施,有些用肉眼即可观察到:1、在性别项目的位置,有定向光变色的“长城”图案,用左眼看可能是黄色,右眼看可能是绿色,两眼一起看就表现为蓝色;白天、夜晚所显现的又是不同的光泽。2、在相片下有光变光存储的“中国CHINA”字样。3、用放大镜人们可以看到,在彩虹印刷的底纹中有缩微字符串“JMSFZ”。4、如果将证件正面放在紫外灯光下,可以发现荧光印刷的“长城”图案。
贵州的地貌类型复杂,有高原、山原、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坝子)和河流阶地,这些不同类型的地貌,不仅形态和海拔高度不同,而且成因及组成物质也各不相同。
贵州在地貌上是一个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区,高原、山原、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7%,丘陵占10%,盆地、河流阶地和河谷平原仅占3%。
1、高原多由夷平面组成,大部分是岩溶作用造成,少数由剥蚀作用形成。
2、山原是贵州分布面积较大的地貌类型之一,它主要是由起伏的高原受河流侵蚀切割而成,有相当一部分是岩溶作用形成的岩溶山原。
3、山地是贵州分布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成因各异,有在褶皱断裂基础上由流水侵蚀而成,有由碳酸盐岩层经岩溶作用而成。按其海拔高度,可分为低山(海拔在900米以下)、低中山(海拔900至1600米)、中山(海拔1600至1900米)、高中山(海拔1900至2900米)。
4、丘陵有的是侵蚀作用形成,有的是岩溶作用形成,有的则主要受岩性及岩层的控制并因侵蚀作用发育而成的单面山、桌状山。不同成因的丘陵常分布在高原的边缘和高原面上,呈孤立状、垅岗状或丛聚状。
5、盆地(坝子)形态各样,按其海拔高度可分为低盆地(海拔900米以下)、中盆地(海拔900至1900米)和高盆地(海拔1900米以上),按其成因,则有因挽近断裂构造活动形成的断陷盆地,有因河流侵蚀而形成的河谷盆地,还有因岩溶作用而形成的溶蚀盆地(坡立谷或洼地)。这些盆地散布于贵州各地,其共同特征是规模不大,面积超过万亩的大坝为数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