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的生物学意义
对于动物(包括人类)来说,异性性行为只是繁殖后代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生存的全部。一种理论认为,同性恋行为也有其生物进化意义。
动物发生同性恋行为的理由多种多样,尽管有些只是单纯地弄错了对象,但那些随着物种进化而稳定遗传下来的同性恋行为,则是为提升种族生存能力而采取的一种策略。
例如雄性宽吻海豚当中有一半都是gay,它们待在一起是为了加强团队的凝聚力而黑背信天翁种群中的1/3是拉拉伴侣,它们共同生活则是为了抚养后代而进行的合作。
这些策略性的同性恋行为,并不以繁殖为直接目的,但可以通过稳定种群社会关系或提升育雏成功率等途径,来促进种族生存。对于另一些群居性动物而言,比如倭黑猩猩,同性恋行为的目的在于减少争斗及因此造成的伤亡,稳定社会关系。
在发情期,雌性倭黑猩猩会选择与那些优秀的雄性交配,剩余的“单身汉”没有资格参与到繁殖群体中去,往往就通过同性爬跨行为来释放体内积累的能量。
倭黑猩猩中50%的个体都是同性恋,它们整天贯彻着“Make Love Not War”的精神,用性行为维持集团的稳定和谐,它们才不会为了美女海伦而发动特洛伊之战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动物当中的同性恋更多的是一种群居性动物的社会行为,而不是爱情,所以其中一些个体是与同性一起生活,而与两性都会发生交配。
所以同性恋并非一定要以牺牲繁殖作为代价,那些不用负担抚育后代的繁重任务的个体会有充裕的时间去寻找更多繁殖机会。因此多伴侣的物种往往会有更多的同性恋活动。比如有些鸟类中雄性与多个雌性交配而不负责育雏,两个雌性就会组成家庭共同抚养后代。
澳大利亚新堡大学的生物学家MacFarlane和同事用5年时间研究了93种存在同性恋行为的鸟类。研究发现,无论是以单配偶制为主的鸟类(如环嘴鸥和加利福尼亚鸥),还是多配偶制的鸟类(如流苏鹬),都观察到有同性恋行为,这些鸟类中同性恋行为的表达方式和发生的频率在不同种类间都很不同。
鸟类可能为了练习求爱技巧、减轻社交压力、巩固统治地位等原因产生同性恋行为,这种行为可以帮助它们组成联盟、获取资源、共同承担照料后代的责任。
火烈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6%的雄火烈鸟会组成同性恋家庭,接管一个鸟巢,认真地做所有该做的事,包括同性求爱和养育后代,而它们所孵育的卵则来自于被遗弃的巢,或群体中产卵较多的雌鸟。
这些由雄鸟组成的家庭往往更成功,它们敢作敢为,富有进攻性,因此能占有更多的地盘和资源。此外,两只鸟类同性间往往有互相摩擦生殖器的行为,它们以此来示好、平息争斗,以减少家族和自己的损失。这种同性性行为有着维持动物种群稳定的作用。
简而言之,在动物的同性恋活动中,雄性往往可以一起建立更完善的社会关系,雄性有时通过同性接触而在群体中获得更大的认同,这有助于日后它与别的雌性交配。而雌性动物之间形成的伴侣关系则多倾向于更好地照顾后代。这些看似与繁衍生息的目标相悖的行为,实际上是走了一条曲线救国的路,其目的最终是促进种群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