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池字去掉水加上人就是他字。
地边有人没有土——地去土加亻,亻+也=他。
池边有人没有水——池去氵加亻,亻+也=他。
此字不是你和我——不是你和我,还是他。
驮碑兽叫赑屃,又名霸下、鳌、龟趺(fū)、填下、龙龟等。
传说典故:
在龙子的各类说法中赑屃排在九子之首。汉族神话传说赑屃在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浚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赑屃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赑屃治水的功迹,叫赑屃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
赑屃从古代到近代,一直都有很重要的文化象征的意义:
1、赑屃是权利地位的象征。
2、赑屃是长寿吉祥的象征,人们崇拜龟,一直把龟奉为长寿的象征。
3、赑屃是地域文化的象征。
驮碑龟又名龟趺与赑屃的由来:
有人把驮碑龟称为龟趺,有人则称其为赑屃,这两种名称分别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产物。追根寻源,龟曾有过神圣而显赫的地位。自原始社会起,龟就受到中国先人的崇拜。最早因龟头像男根而成为原始生殖崇拜的对象。随着文化的发展,龟崇拜的内涵不断丰富。古人认为,龟背“上隆象天”,腹甲“下平法地”,龟是最早的历书。加上长寿等原因,龟居然能“知天之道,明于上古”,“先知利害,察于祸福”。龟的负重能力来源于神话中巨龟背负海上神山的传说。古人同样也希望碑文所记事业功绩能随龟的长寿而流传久远,为后世所铭记。后来,龟碑已不限于墓前使用。一次大的社会变动,使龟的地位一落千丈。清代王士祯认为是从明朝开始的,今学者刘兆元则说应从元代开始,原因是草原游牧民族不崇龟。龟又成了“王八”,被用来嘲笑妻子与他人有染的男子,从此威风扫地。可是,世上还大量存在古代圣贤龟碑,辱龟就辱了这些名人,为龟趺正名就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明朝杨慎《升庵外集》就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龟趺改名换姓成了龙子赑屃,就没有不敬古圣贤之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