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木偶剧团(湖南木偶剧团团长是谁)

大家好,湖南木偶剧团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湖南木偶剧团团长是谁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湖南木偶剧团和湖南木偶剧团团长是谁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独具特色的湖南木偶戏文化木偶戏是我国非常传统且古老的戏剧,它早流行于湖南,木偶戏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不断改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木偶戏的表演风格以幽默风趣,具有一定思想性的表演形式为主。
想要更了解湖南木偶戏吗?下面的湖南文化为你带来更多内容。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戏剧。湖南木偶见于史籍,在《旧唐书》:唐咸通六年(公元865),湖南桂阳一带即有木偶盛行。湖南木偶戏有提线、布袋和杖头木偶三种,但流行为普遍的为杖头木偶。湖南木偶为杖头木偶,一般高三尺左右,装有两根操纵杆,艺人一手操纵两根操纵杆,一手操纵木偶头在一个高一方大小的红布台内进行表演。
木偶戏的衣甲、冠戴、武器、道具都是特制的,极为精致考究。特别是衣冠整齐、服饰鲜艳的木偶戏班备受青睐。而戏中又尤以武将、武旦光彩照人。或明盔亮甲,长髯挂面,背插“飞虎旗”,气度不凡;或凤冠霞帔,雉尾高翘,花枝招展。加之木偶动作潇洒利落,格斗动作精湛,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杖头木偶擅长表演历史闹剧、武打戏。
湖南木偶曾以擅长表演传统剧目着称,老一辈艺人擅演短小精悍的折子戏,《拦马》、《鸿门宴》、《芦花荡》、《盗仙草》、《水漫金山》、《打面缸》都是很有艺术特色的剧目。湖南木偶的继承者发扬木偶的传统,借鉴革新,使湖南木偶更上一个新台阶。他们创作的《金鳞记》、《白蛇传》、《八百里洞庭》、《马兰花》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近年来创作的《火云鸟》、《猎人海力布》、《青蛙子》等剧目在国内外木偶艺术节中累累获奖。湖南木偶皮影艺术剧院之木偶艺术团曾参加历届全国木偶艺术节,毛等党和曾观看他们的演出并接见演员。剧团也曾多次出访亚、非、欧、美各国,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在湖南有众多常年活跃在乡村的民间木偶剧团。在湘乡市一带,已传承数代的莫家戏班尤为有名,莫家戏班的艺人在演出中均能身兼数职,仅有六七个人的戏班,却能在操控三把二胡、两支唢呐以及大小锣鼓等几种乐器的同时,还负责木偶的动作、唱腔和对白,演出忙而不乱,备受群众欢迎。
布袋戏的剧团西螺新兴阁: 钟任壁
廖素琴掌中剧团廖素琴、廖文和布袋戏团廖文和、升平五州园林宗男
五州园:黄海岱、黄俊雄(金光布袋戏)、黄立纲(金光布袋戏)、黄强华(霹雳布袋戏)、黄文择(霹雳布袋戏)与黄文耀(天宇布袋戏)。
小西园第四代许及许钦
隆兴阁第二团廖武雄、隆兴阁掌中剧团廖来兴
亦宛然掌中剧团:陈锡锽、林金链
沈明正电视木偶剧团:沈明正
台北市平等国小巧宛然掌中剧团:于1988年特别由台湾布袋戏国宝级大师李天禄先生,指导成立“巧宛然掌中剧团”,今已进入二十年历史,为目前台湾历史久之儿童布袋戏团。演出时采用传统表现形式,分为前场操偶、后场配乐,都是9到12岁小孩亲自演出,基于传统艺术的学习与推广,时常安排于各地演出,并于1992年韩国、2001年加拿大、2002年日本、2004年澳大利亚海外表演,皆获得海内外人士热情喜爱与称赞肯定。
嘉义长兴阁:童枝民(敏将) 第二代 童莅得(子杰)、童永发、吴再兴
关庙玉泉阁
屏东全乐阁
南投新世界
麻豆锦花阁
东港复兴社
偶头雕刻师傅:潮州君皇、洪聪、林俊和、邱端正、苏轩宾、沈春福等人。 漳州、龙溪布袋戏:杨胜、庄陈华老、洪惠君
泉州晋江木偶戏团
泉州偶头雕刻师傅:江朝铉
浙江苍南、平阳(闽语):刘传代、黄朱黄、吴明月。
香港:李贻新。
湖南邵阳:刘永安和刘永章 邵阳人喜欢亲昵地称为被袋戏、被窝戏,是因为她一切的一切,统统囊括在被袋似的小小的舞台上。一个戏班,独自一人包打包唱;一个剧团,就那么一副挑担,闪悠悠走村串户,几多轻便。难怪人们又把她叫做扁担戏哩。
一块土色土香的蓝色印花布,围着一张普普通通的方桌撑起来就成了一个绝妙的舞台。从扎台到演出,总共不出一袋烟的功夫,这舞台可出现在堂前檐下,也可出现在渡口码头,甚在不到三尺宽的渡船上,她也能奇迹般地立起来,村民们凑上五元八元包一场戏,就可以尽情地享受一番。试问:普天之下,还有哪种戏能与观众如此亲密无间呢?
布袋戏表演的大多是祁剧和邵阳花鼓的传统剧目。不过民间艺人在唱腔、道白、情节方面,创造性地赋予了更多诙谐的情调。这本是与群众天生喜乐幽默的性格一脉相通的。繁重的劳作之余,他们需要轻松,需要欢乐,布袋戏给了他们极大的满足。
永州有什么戏曲种类永州是戏曲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自明代起,境内就开始戏剧表演出现。此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大型地方剧种——祁剧。与此同时,在永州境内还有零陵花鼓戏、祁阳小调、木偶戏等地方戏曲。
祁剧
祁剧发祥于祁阳,旧称“大戏”、“祁阳戏”、“祁阳班子”、“楚南戏”等。新中国成立后,始称祁剧。 明代中叶,江西“弋阳腔”目莲戏传入祁阳,与祁阳地方语言、音乐、祭祀、风俗、民情相结合,逐步演变为祁剧高腔。以后昆、弹腔相继传入,成为祁剧三大声腔。明嘉靖年间,祁剧已初具规模。此后,逐步流传到湘南、湘西、湘中、粤北、赣南、闽西、广西、黔东一带,有“祁阳弟子遍天下”之称。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造成剧目、唱腔、脸谱、服饰、应工、表演风格的差异,形成两大流派:以祁阳县、永州市为中心的湘南各地祁剧叫永河派,以邵阳市为中心的湘中、湘西各地祁剧叫宝河派。
零陵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过去称为花灯或调子,主要有祁阳花鼓灯和道县调子戏两大艺术派系。以后,两派合流,成为零陵花鼓戏。 花鼓戏传入零陵的时间在清乾隆前后,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清乾隆、嘉庆年间(1796—1820),诸联所著《明斋小识》载:“花鼓戏传来三十年,而变者屡矣。始以男,继以女;始以日,继以夜; 始于乡野,继而城市;始盛于村俗农甿,继沿于纨绔子弟。”文中概括了当时花鼓戏的发展演变情况。零陵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有150多个, 内容主要是表现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婚姻爱情和其他社会生活;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语言通俗,形象生动,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念白、歌舞、声腔、伴奏等,都富有地方特色,为流行地区群众所喜闻乐见。
祁阳小调
祁阳小调是一种有词有曲、词曲结合,结构完整,旋律优美;有说有唱、说唱结合,以唱为主的一种地方色彩很浓的民间曲艺形式。祁阳小调流行于祁阳各地,尤以浯溪镇、肖家村镇、文明铺镇、黎家坪镇、羊角塘镇、潘市镇、观音滩镇等地为盛。其曲牌极为丰富,约有300来个。流传较广的有《四季花开》、《十月花开》、《三杯酒》、《讨学钱》、《摘菜苔》、《送金花》、《走场调》、《五更留郎》、《闹五更》等。其唱词属民歌体,句子结构形式有:一种为正规句子,七字一句,四句一段,或五字一句,四句一段;另一种为非正规句子,由长短句组成,唱词灵活自由,多用口头语。但不管哪种结构,其节奏都很分明。曲调结构形式,多为一段体,由上下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为一段构成。其中有只唱不说的,也有唱与韵白结合的,有似自由体小快板式进行的,还有个别的由A、B两段体构成。祁阳小调的演唱形式小型灵活,一般为一人唱一人伴奏,动作不大,主要靠面部表情;也有男女二人边歌边舞,风趣活跃。由于祁阳小调有其独特风格,1982年的《中国百科全书》已将它列为全国的一个曲种。
木偶戏
木偶戏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在祁阳一带,元、明时期已有木偶戏演出。清嘉庆、道光年间,祁阳木偶戏已很盛行,遍布于文明铺和潘家埠一带。到了咸丰年间,有名木偶剧团首推祁阳文明铺李陶儿家的“仁和班”。民国时期,祁阳有半职业、职业木偶剧团108个,艺人500余人。艺人有刘光奎、连生、唐耀、刘玉生等人。新中国成立后,连生等人被邀北京传授木偶艺术两个多月。1954年,祁阳“仁和班”被邵阳文工团接走,成立邵阳木偶剧团。1956年,邵阳木偶剧团与长沙皮影剧团合并,成立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团,曾到苏联、蒙古等访问。1958年赴京演出,刘玉生饰《追鱼记》中的鲤鱼精,**观看后,与演员合影。同年12月在汉口演出,受到陈毅副总理和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称赞,并被上海美术电影制版厂拍成电影。1961年“**”,祁阳县创办木偶剧团1个,接收民间艺人18人,青年学徒7人,“**”中被解散。
好了,关于湖南木偶剧团和湖南木偶剧团团长是谁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