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困局初显 产能过剩之虞?-纺服业:生死时速中急寻升级路
经历了棉价大起大落的“过山车”之后,受到人力成本上涨、外贸订单萎缩,国内需求疲软、融资困难等诸多因素制约,国内纺织企业正遭遇严峻考验。调查发现,自春节以来,我国纺织企业外贸困局初显,5月份以来形势进一步恶化。
成本上涨、订单下降
“受到欧美经济的影响,产品销量下滑成必然趋势,一些企业订单减少幅度预计在30%~40%。”苏派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云介绍。
由于我国纺织业对出口依赖较大,一些企业外贸订单占到了订单总量的30%~40%,外贸订单的减少对这些企业影响颇大。
多家纺织业老总表示订单下降给企业带来经营压力。“国外经济局势不是很好,我们已经将50%的外贸订单转向了国内。”保定集宏兴服饰有限公司制服厂厂长肖国新介绍。集宏兴服饰是河北省最大的制衣企业,其产品销往俄罗斯、欧美等多个国家。为了减少损失,保定集宏兴的做法是将一些中低端的外贸订单转为内销,而保留具有较大利润空间的高端订单。
另一方面成本上涨同样煎熬着纺织企业。
首当其冲是原材料上涨。以制作成衣的棉布为例,“去年7月,棉布的价格是1.2元/米,11月达到了最高点1.9元/米,现在回落到1.7元/米,尽管稳中有降,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依然上涨了很多。”肖国新告诉本报记者。
此外,化纤原料的成本也在不断攀升。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5月底,PTA、乙二醇等化纤原料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较快,涨幅分别为35%、50%。
人工费用增加亦是成本上涨的主要因素之一。吴江市纺织商会秘书长蔡艳华告诉记者,纺织企业人力成本上涨均在20%,目前,在吴江地区纺织工人的月薪3500元~5800元之间。肖国新告诉记者,在春节前后他为工厂的工人调过两次薪水,人工费用涨幅高达40%。
在费用高涨、销量下降的双重制约下,纺织企业利润进一步压缩。“纺织行业平均净利润在6个点左右,根据目前的情况,利润可能还会下降30%。”
下游企业的不景气将影响到上游产业。肖国新表示,由于订单减少,他将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适当减少原料采购的数量。保定集宏兴服饰有限公司有分布在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的十多家原料供应商,调整结构以后将砍掉三分之一的供应商。
产能过剩之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纺织企业面临倒闭的呼声在五六月份开始高涨,但在行业人士看来,早在今年春节期间就已现端倪。
今年2月份,肖国新与国外客户签订新一年订单时发现情况不妙。“由于各种费用的上涨,我们今年的报价比去年7月份增加了10%~20%。即便是这样,产品的加价依然赶不上成本上涨。最后,我们的外贸客户由于接受不了涨价而将近流失了三分之一。”肖国新告诉记者,“我们也没法让步,由于一个订单要3~5个月才能完成,随着各项费用的上涨,到时候什么情况我们也无法估计。”
一位江苏省纺织协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全国服饰行业订货会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今年的订货会在3月份举行,比去年提前了20天,我发现尽管参加订货会的加盟商很多,但是真正下订单的很少,这就说明他们有库存积压。”该人士告诉记者。
关于目前纺织企业面临的困局,除了经济形势不好,消费低迷之外,另一种说法是产能过剩导致供求失衡。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下,纺织企业出现了井喷式增长。
“2009年~2010年纺织企业疯狂地增加设备投入,特别是去年棉花价格涨到两三万一吨的时候,还有人在排队购买棉纺机器。当时一度到了交订金等半年后才能拿到机器的程度。”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温浩告诉记者。
“从江浙两地化纤行业来说,2011年新增产能达到60%,浙江萧山在原有450万吨的基础上新增产能280万吨,产能大幅增长了,而我们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外需求却没有出现大幅增长,这些产能如何消化便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吴江市中小企业局副局长沈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纺织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的竞争对手,由于人民币升值以及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优势不复存在,越南、印尼以及非洲一些国家将成为中国纺织企业新的竞争对手。“有很多情况是,一些国外大企业在中国采购棉纱,拿到其他国家去织布。”肖国新告诉记者。
不过,依然有专家对产能过剩持不同意见。第一纺织网首席分析师汪前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产能过剩只是一个相对概念,需求的变化才是最核心的问题。
产业升级在即
“每一次危机背后便是产业的契机。”恒力化纤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温浩对记者表示,“这是一个行业洗牌的过程,大浪淘沙,最后具有实力、代表先进产能的企业将生存下来。”恒力化纤是恒力集团下属核心子公司,其产品为Nike、Adidas、丰田汽车等品牌所采用,而恒力集团目前是具有亚洲最大织造能力和全国涤纶长丝产能前三强的大型现代化纺织企业。
尽管此次危机对整个纺织业的冲击巨大,但是类似恒力这样的大型公司正在寻求产业升级的机遇。
在温浩看来,由于棉花价格忽高忽低的“过山车”现象使得下游面料企业更趋向于选用涤纶产品作为原料。“2008年的时候,涤纶价格为18000元/吨左右,棉纱价格为每吨15000元~16000元,如今棉花价格上涨到了每吨23000元~24000元,涤纶的价格依然在18000元/吨左右徘徊,这就说明,作为原材料,涤纶更能保持平稳的价格。”温浩告诉记者。
“尽管纺织行业普遍遇到了订单下滑和成本上升的压力,由于我们的化纤原料是从石油提取而来。目前国际油价在进一步下调,从而保证了自己的利润。”温浩表示。
从长远来看,采用工业化的合成纺棉材料将是大势所趋。“土地的面积是有限的,随着耕地面积进一步缩小,人们将来一定会用土地种植食品而不是像棉花这样的工业用品,棉花的价格上涨是必然趋势。”
事实上,一些下游客户已经将生产重心投入了以涤纶为原料开发产品。“我们在浙江诸暨的一个客户群今年全部转型采用涤纶的原料。”温浩告诉记者。
除了产业升级外,产业转移的趋势也逐渐明显。根据2011年一季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中国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脚步不断加快。其中前去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显著。
“中西部靠近棉花产区,企业在当地开厂能有效掌握当地的棉花资源,控制成本,另一方面中西部的人工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纺织企业向中西部大转移会越来越快。”有业内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