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黄大发先进事迹(汇编6篇)

黄大发先进事迹(汇编6篇)

时间:2023-01-09 17:28:56 范文大全

黄大发先进事迹 第1篇

为转变家乡贫困面貌,黄大发同志半辈子坚持带领群众在悬崖绝壁上凿渠引水,面对困难不退缩,遭受失败不气馁,主动寻求科学方法,艰苦卓绝数十载,最终引来一泓清泉,当地自然生态明显改善,农业生产得以改良,群众生活水平渐渐提高。黄大发同志以坚决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书写了绝地逢生的精彩传奇,呈现了贫困山区党员百折不挠的独特魅力。黄大发同志是艰苦贫困山区中苦干实干引领群众奋力脱贫的杰出代表,其奋斗史是一部典型的“学在深处强信念提境界,做在实处拔穷根奔小康”活教材,是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的标杆,是广阔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黄大发先进事迹(汇编6篇)

黄大发曾担当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党支部书记,20世纪60年月起,他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使草王坝每年粮食产量从原来的6万斤增加到近百万斤,被当地群众亲切誉为“大发渠”。他带领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食其力精神,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转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

3年,“头牛”拉犁耕耘盼望的田野,这是塘约村支书左文学的年份。6年,“羊书记”脱贫攻坚大情大义,这是姜仕坤扎根晴隆忘我奉献的年份。13年,啃山不止挖通进村隧道,这是“女愚公”邓迎香的年份。36年,绝壁凿出贵州“红旗渠”,这是老支书黄大发的年份。年份不同,一样精彩,一样醇香。“一根筋”拉直美好的弯道,“一股劲”犁出盼望的田野——“年份英雄”们坚毅执着、有勇有谋,“一辈子,一件事”的坚守与实干,为一个时代镌刻完荣与幻想。青山不负英雄志,“年份”未必付红尘。坚守有成、实干有成,“年份英雄”的精神张力必定能激起最广泛的共鸣: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事在人为。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开创多彩贵州新将来——更多的获得就在前方,但通达之路绝非坦途,依旧需要一股“啃穿山洞”、“绝壁天河”的英雄气纵横驰骋。青山无言,大地无言,却是最厚重的史册。在这本史册上,当“年份英雄”成为普遍的价值追求、成为共有的精神常态,多彩的贵州必定能刻下更加多彩的美好画卷。

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是一个老党员为人民许下的誓言。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饭。三十六年,为幻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不变。

黄大发先进事迹 第2篇

当年,林县人民开凿红旗渠,创造了当代“愚公移山”的奇迹。如今,黄大发老支书带领村民凭双手凿出一条生命之渠。在平原上凭双手凿出水渠已经不容易了,何况是在山上,那里有绝壁、有险崖,一不小心就可能身处险境。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黄大发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大发执著地“和大山较劲”,最终取得了胜利。

当下,全国正在推进脱贫攻坚。脱贫攻坚,外部输血的同时更需要内部造血,需要调动起贫困地区人民投身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山区自然条件不佳,但人们应当有人定胜天的信念,要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困难摆在那里,如果总是想着绕着走,那只能说明能力有限,只能说明毅力不够强大。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让自己强大起来,才能把困难征服、跨过困难这道坎。很多时候,能不能跨过困难这道坎,就在于人们是否有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

和大山较劲,彰显了黄大发老支书的为民情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既然当了村支书,就应该切切实实为民谋福祉。没有好的水渠,村庄“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村民的日子十分艰苦。农民以种田为生,解决好摆在村民面前的灌溉难这个“拦路虎”,农民才能吃得饱饭、穿得暖衣。在山区修水渠,尽管很困难,但却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黄大发老支书带领村民修建水渠,付出了很多辛劳。修渠的过程中,老支书还承受了亲人离世带来的伤痛。好在,全村上下一条心,终于修成了水渠,庄稼灌溉难的问题迎刃而解,村民的生活渐渐好了起来。修水渠只是第一步,黄大发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而是在此基础上带领村民继续通路、通电,朝着更好的日子迈进。

和大山较劲,黄大发的自力更生精神值得人们学习。自力更生精神,正是黄大发老支书的“大发”境界。胶鞋已经断裂却舍不得换一双,这个生动的细节正是老支书简朴生活的写照。共产党人,就应该像黄大发一样“先忧后乐”“先苦后甜”。黄大发的“大发”境界是一种精神力量。今天,物质生活富裕了,少数年轻人不肯自力更生,毕业了还在啃老,这是不妥当的。劳动才能创造财富,通过自己的双手奋力拼搏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黄大发是一面很好的镜子,每个人都应该从他身上汲取自力更生的正能量。其实,中国经济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很大程度正是因为弘扬了自力更生的精神。物质生活好了,但自力更生的精神不能丢。自力更生,掌握核心技术,才不会被别人卡脖子。

阅读黄大发的先进事迹,不禁让人对他肃然起敬。

黄大发先进事迹 第3篇

六七月份的团结村气温宜人。这个村有这样一位老人,今年__岁,他和大山较劲,用36年的时间只干了修水渠这一件事。这条水渠,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这位老人就是草王坝的黄大发老支书。从“三个变化”的瞬间,我读懂了他的无怨坚守、为民初心和拼搏担当,广大年轻干部要学习黄大发老支书身上的优良品质,在新时代敢为人民群众“绕大山”“过绝壁”“穿险崖”,答好新时代赶考路上的“为民”答卷。

从“青涩小伙”到“耄耋老人”,我读懂他“一生只为一清渠”的无悔坚守。高山绝壁开渠引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水渠即将完工时,13年的努力却因一场洪水毁于一旦,黄大发老支书心有不甘,学技术、请工程师、争取资金……前后两次动工,这条全长10公里的水渠终修成,清澈的山泉水涌进了草王坝村的田间地头。整整36年的时间,从年轻小伙儿到花甲老人,一生只为一清渠,生动诠释了黄大发老支书的为民坚守。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读懂黄大发老支书毫不动摇地坚守在修渠第一线的无悔坚守和为民情怀,矢志为民服务、不求回报,在为民之路上尽情挥洒汗水,将大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谋幸福上。

从“昔日穷山沟”到“热门旅游地”,我读懂他“一生只为一清渠”的为民初心。“村里缺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群众期盼什么,他就谋划推动什么。”他时刻把广大群众放心上、记心底。一渠通则百业兴,有了水渠为保障,他又致力于脱贫致富上,“坡改梯”变昔日荒坡为良田,紧接着是修路、通电、建学校……年,建成了“大发渠党性教育陈列馆”,吸引全国各地党员干部纷至沓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广大年轻干部要读懂老支书的为民初心,如他对人民饱含深情,始终坚持服务群众、凝聚群众,自觉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创幸福美好生活。

从“四季苞沙饭”到“吃不完的白米饭”,读懂“一生只为一清渠”的拼搏担当。“一年修不成,修两年;两年修不成,修三年;哪怕我拼尽全力,也要干成。”为了引得山泉来,黄大发老支书冲在凿渠引水的第一线,面对大山、绝壁与险崖,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愈挫愈勇不气馁,日复一日不停歇,以拼搏的韧劲与担当的精神最终凿出了“大发渠”,彻底解决草王坝滴水贵如油的历史。广大年轻干部要读懂黄大发老支书的拼搏韧劲,把岗位当作战位、把责任视为使命,主动在到基层一线啃最难啃的“硬骨头”,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在新时代扛起属于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

黄大发先进事迹 第4篇

愚公精神,在黄大发同志身上得到了发扬光大。他选择了释放无悔青春,意味着他每天需要面对繁琐单调的基层工作,甚至是生命的巨大考验。恶劣的自然环境,物质上的匮乏,并不是精神上的空虚,他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村民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千百年来靠天吃水的历史,这种精神就是不畏艰险、克难攻坚的愚公精神。

可以想象的是,在辛苦的凿渠生活中,黄大发同志默默度过了36年宝贵时光,面对失败,勇于跟班学习;面对危险,率先站出来;凿渠不止,奋斗不止。他从一个20岁出头的毛头小伙,变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以愚公移山的豪情斗志,用一生丈量了他和草王坝人的长征路。

雄鹰痛苦再生,获得了30年搏击长空的新的利器。当人们仰望长天,赞美雄鹰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它的这番苦难。36年的凿渠生活,在黄大发同志的身上始终释放着不畏艰险、克难攻坚,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愚公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引领着草王坝村人奋勇前进,与大山较劲、与贫困较劲,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不屈之路。

黄大发先进事迹 第5篇

黄大发同志:您好,近日,由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策划,以您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连续播出。获得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当年的团结村,常年缺水,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是您的一句话:穷就穷在缺水上,一定要把水引来,让大家喝上干净水、吃上白米饭。为村民打了一记“强心针”,朴素的一句话,您用了一辈子去践行,这背后体现的是一份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更是一位基层干部的责任和担当。

过绝壁,越悬崖。云横长岭,月照清渠。您的一句承诺背后,是36年的坚守,初心不忘。你的一份坚持背后,换来的是村里的民富物博,水绿山青。问渠哪得清如许,枝叶片片总关情。今天我们基层党员干部,投身于大时代的国家发展中,更应该从您这位“当代愚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为自己的心灵深处,觅一处清渠源头。

渠深几许,源头活水是基层党员干部的奉献。为了改变村里的贫困面貌,您坚定了信念,为了坚守这一信念,您这弯下腰一干,就是36年。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当我们说出“36年”这个词语,轻松得不到一秒,可这背后的汗水和坚守,却是难以用语言所描述的。从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在那一道水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林则徐在新疆流放,为当地百姓兴修水利,所造水渠被百姓感念,称之为“林公渠”,百年后,您所组织兴修的水渠又被村民称为“大发渠”这不是历史的巧合,我更愿意称之为是历史的规律,即时刻想着为了人民的人,自然也会得到人民的认可和尊重。今天的作为年轻人的我们,更应该从您身上学习那份共产党员朴素的奉献精神,用青春年华为奋斗写下注脚,用无私奉献为青春谱上旋律。

清渠深几许,源头活水是基层党员干部的坚守。今天我们年轻一代中,参加工作前,往往是雄心壮志,自诩要做一番大事业。真正开展工作时,有的人不屑于处理简单纷杂的工作,有的人不愿扎根在基层乡村。浮躁、急于求成、不踏实,这些往往又成了我们这代积极向上年轻人身上又不可避免的缺点。可在您的身上,我仿佛又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选择。一辈子的坚守,36年如一日的苦干,今天的我们总是宣扬着自己要做大事业,可是又有谁能甘于用人生中的36个年头去做修渠的这件“小事”呢?又有谁不能去承认,一辈子的奉献,把“贫困村”变成“富裕村”是一件小事呢?“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不顾是豪雄。”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养成一种正确的政绩观、职业观,把努力落在实处,把奋斗写在路上。

清渠深几许,源头活水是基层党员干部的拼搏。“我的肉体生命在其(去)哪一天,就干其(去)哪一天。不骄傲,不自满,再多的困难我都不怕。只要人民能得到好处,我愿意用命来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过八旬的您,声音是那么铿锵有力,有如黄钟大吕,发人深省。在青春的年纪里,您本可选择安逸,面对村里的贫困,听之任之,可您选择了勇于担当,选择了开山破壁,通电修路。功成之后,您也自然可以选择安度晚年,可您又选择了生命不息,拼搏不止。今天的我们,自当奋发图强,用拼搏诠释最美的青春姿态,拒绝躺平,拒绝消极。每一朵浪花的绽放,都是因为水流选择了险峻的礁石。前路漫漫,我辈自当不负勇往,不负青春,亦不负您的赤诚。

黄大发先进事迹 第6篇

他叫黄大发,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人。这两天,这个一辈子生活在大山深处的老人,在网上成了红人。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推出长篇通讯,央视更是用上下两集的篇幅,在《新闻联播》播出他的事迹。现代快报制作的关于这位老人的融媒体产品,视频和H5也在网上被刷屏……

这几天,黄大发成了新“网红”。黄大发,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半坎组人,先后担任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村长、村支部书记等职务。为改变山村贫困面貌,带领群众凿绝壁修水渠,通过36年的坚持和努力,终获成功。年4月25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学习黄大发艰苦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境界。黄大发在担任团结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使草王坝每年粮食产量从原来的6万斤增加到近百万斤,被当地群众亲切誉为“大发渠”。

学习黄大发敢于担当、实干巧干的工作作风。尊重科学,实干加巧干是黄大发的厚重底色之一。修渠失败,黄大发没有选择蛮干,他暗下决心学习水利技术。三年时间,在积累了大量修渠知识后,黄大发要重启修渠计划。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修渠项目再次得到县、乡政府支持,艰苦卓绝数十载,终于引来一泓清泉,当地自然生态明显改善,农业生产得以改良,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学习黄大发联系群众、坚守初心的公仆本色。“黄支书,我们跟着你干!”这是广大村民发自内心的声音。凑不出钱的就借钱,借不到钱的就卖东西换钱。豆子、鸡蛋、蜂糖……朴素的草王坝村民走到80里外的甘溪集市,吆喝声一阵接着一阵。当天晚上,乡亲们打着火把,拿着皱巴巴的零钱,交到黄大发手里。看着大伙儿凑来的救命钱,盯着乡亲们质朴的眼神,黄大发流着眼泪立下了军令状——“修不好我把名字倒过来写,我拿党籍来作保证,我拿命来换!”

黄大发36年如一日,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以实际行动燃旺理想信念的火炬。正如有新闻报道描述:“一根筋”拉直幸福的弯道,“一股劲”犁出希望的田野——“年份英雄”们坚毅执着、有勇有谋,“一辈子,一件事”的坚守与实干,为一个时代镌刻光荣与梦想。

《黄大发先进事迹(汇编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