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重庆为什么又叫陪都?

首页

重庆为什么又叫陪都?

重庆为什么又叫陪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7-09-23 08:06:35
  •   “陪都”是我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上的重大创举,又叫“两京制度”,它始于西周。 
    西周都城在关中的镐京,周武王为了加强对东方诸地的控制和防止商朝残余的复辟,因而在洛阳首建陪都。此后,历代的大小王朝等,无不模防周朝的两京制度,且许多王朝或政权不只两京。
       综观历代陪都的设置,大体分为四种情况: 1,由于都城偏居边地,不利统治者管辖全境,有必要在位置适中的地方建置陪都,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如西周的洛阳。 2,由于该政权兴起于边疆地区,建都在边区,后来该政权强大,入主中原,为了便于控制全国而迁都内地,之后将原都改为陪都,如清之盛京,元之开平府。
       3,都城别为全国政治军事的中心,但随着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在接近经济文化中心且交通便利的地方营建陪都,如隋唐时的东都洛阳。 4,皇帝或政府因巡幸或躲避战乱临时住过的地方,如唐朝的南京成都,清朝的承德和民国的重庆等。 重庆,在抗战期间和解放前,却具有“双都”的身份,即“战时首都”和“永久陪都”。
       从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简称“国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到1946年5月5日发布《还都令》(还都南京)的八年半期间,重庆一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此外,在国府于1940年9月6日定重庆为“陪都”至解放军于1949年11月30日解放重庆的九年多期间,重庆也是中国的陪都。
       抗战前,中国的首都是南京,重庆是行政院直辖市,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直逼南京,形势非常危急。1937年11月17日,国府主席林森率领大小官员撤离南京,并于三日后在武汉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迁都重庆,重庆正式担负起中国战时首都的责任。
       1940年9月6日,国府发布《国民政府令》,正式颁令“明定重庆为陪都”、“还都以后,重庆将永久成为中国之陪都”,既明确了重庆担负“战时首都”的法律地位,也宣示了即使还都南京后,重庆作为陪都的地位也不会改变,即“永久陪都”。 “陪都”实为“战时首都”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著名历史专家张凤琦,日前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强调,重庆在中国八年抗战时期的主体功能是“战时首都”,而不是“陪都”。
       她解释说:“战时首都”的历史长达八年多;国府“移驻”重庆,实质上就是把首都的功能由南京迁移到重庆 。因此,八年抗战时期,重庆是中国政治与文化中心,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远东指挥中心,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第二次国共(国民党与中共)合作的所在地。
       对于为何选择重庆作为陪都,她说:“这与重庆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重庆四周环山,长江和嘉陵江环绕,易守难攻。尤其是长江三峡,是一个天然屏障,日本的陆军和海军始终没有攻入重庆。只有靠空袭。后来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的大轰炸,造成几十万平民死伤。
      ” 今天,如果你来到重庆市中心解放碑附近的较场口,就能看到一幅巨型雕塑,它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日本大轰炸期间,躲避在防空洞的百姓挣扎求生的惨烈景象。至今,老一辈的重庆人一提到重庆大轰炸就义愤填膺。许多受害者还在向日本政府要求赔偿。 谈到重庆在抗战期间的地位,张凤琦表示,除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重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远东指挥中心。
      当时,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就在重庆,美军顾问团也常驻重庆。1942年,同盟国宣布蒋介石为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担任指挥中国、泰国、越南等地联合部队的指挥任务,由美国史迪威将军担任最高统帅参谋长。史迪威同时担任中缅印战区总司令。 了解中国抗战历史的人,都对宋氏三姐妹携手慰劳军队伤员的一张历史照片留有深刻印象。
      当时,重庆经历日军大轰炸,每天都有军人和平民死于轰炸,当时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和宋美龄,捐弃前嫌,携手抗日。这体现了中国人在面临国家民族危难时刻,共同抵抗外敌的决心和勇气。 “铁血西迁” 撑起工业“脊梁” 用张凤琦的话说,就是重庆作为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政治中心,国共两党直接沟通,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统一战线,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致抗日。
       重庆对抗日战争的另外一个贡献,是为前方战场提供了急需的枪支弹药。抗战开始后,上海、南京等沿海地区成百上千家工厂辗转迁移到重庆,实现了中国近代工业史上规模空前、意义深远的“铁血西迁”,成为支撑中国抗战的工业“脊梁”,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新工业区。
       今天重庆许多大企业前身,都是当年南迁的企业。如当年的钢铁厂迁建委员会(今重庆钢铁集团公司)、第25厂(今嘉陵厂)、第1厂(今建设厂)、第24厂(今特殊钢厂)、第21厂(今长安厂)、第20厂(今长江厂)等。 成为战时文教中心 张凤琦表示,伴随着重庆作为当时中国政治中心的形成,重庆的文化与教育发展迅猛,空前繁荣,重庆也因此成为战时中国的文教中心。
       当时中国几乎所有顶尖的艺术家都荟萃重庆,创作出一大批艺术精品,如郭沫若的《屈原》、陈白尘的《大地回春》和阳翰笙的《天国春秋》等。 抗战前,重庆只有重庆大学,陪都期间,北京、上海和南京的著名学府迁移重庆,使当地高等教育出现空前的繁荣,光大学数量就达到31所。
      
      中国顶尖的教授、学者云集重庆。当时著名的中央大学、中央政法大学和复旦大学都迁移到重庆。 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将它的资料交给每个成员国保管备份。由于重庆是中国战时首都,1947年成立的“国立罗斯福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的前身)自然也就成了联合国指定的资料寄存馆,一直未间断过,使重庆图书馆为成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当时称“北京图书馆”)外,迄今为止中国保藏联合国资料最早的另一图书馆。

    薇***

    2017-09-23 08:06:3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文化/艺术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