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精选14篇)

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精选14篇)

快*** 22-12-04 小学试题资料

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1)

在我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完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3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古诗之后,我明显感觉到孩子们对古诗的学习充满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一课时上完了两首古诗后,再利用一课时来继续开展“西湖美”的古诗诵读会便应运而生。一课结束时,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我的课后小记。

一。诵读、吟唱入诗境,放手还给学生一片学习的自主天地

诵读乃学诗之根本,古人学诗为作诗,今人学诗为传承与怡情。在这次活动中,诵读的多样性被灵活的小组学习活动演绎和格外精彩。诵读组的由诵到背,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学习过程,虽然不全是在课堂中背诵出来,但课前的活动准备同样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学生在课前所准备的诗配乐的活动展中,让我真的惊叹,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他们选乐之合适,按排不同的人读不现的诗,其安排之合理使原本很陌生的一些古诗一下子就走进了课堂,是那么自然,那么流畅。这是学生在课外的自学准备中不仅具备了学诗、悟诗的能力,也同时也发展了他们处理学习中具体问题的处理能力。这是我在开展此次活动之间多少次担心的问题,如今,他们小组成员的构成与诗的学习任务配对得恰如其分。诵读与唱歌能力较强的学生都集中在这两个组中,他们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课前那乐此不疲的身影时不时地浮现在我眼前。一时间,我不由地叹道:“诗海之大,学生有足够的能力遨游!”有时候,再好的“耕种”也不如给孩子一些“自留地”。

二。写诗、画诗入佳境,开拓古诗学习的新途径

一直以来,我们提倡简简单单、轻轻松松教语文、学语文,在不知不觉中很多教师在注意了片面追求效率的同时,却丢失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与艺术性,使语文课直指品词读句的狭隘范围。回头看看我自己在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设置中,也不乏语言学习性强的指向,但是我更看好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写诗、画诗这两个实践活动,看似写写画画而已,但实则是本次活动进入另一个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这不仅要求学生读诗,还要求学生把诗读懂、读好。写字,充分展现学生的语文素养,画诗,则是检验学生是否用心读诗的绝妙之处,这个任务是隐藏在这个活动中的,这样的做法避免了学生对品读古诗的畏难情绪的产生。一则发挥了这部分学生特长——画画,二则也让他们在“画什么”“画成什么样”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中真正走进他们能走近的古诗。特别是在学生解读自己的画作时,则掀起了不小的学习热潮。不仅解读的学生密切关注古诗,而且其他听的学生也关注古诗。特别是对于《苏堤春晓》一诗中“何处黄鹤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的理解过程很让人回味。在画作中,学生画了一只鸟在晨雾的笼罩下,正在苏堤上飞。另一个学生把上指出他画错了,认为一个“过”字让画面应该停留在黄鹤已由远而近冲破晨雾,飞过苏堤向着朝霞出现的地方。在反复的推敲下,画作学生认识到了自己解读有误,其学生则在此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一个“过”字在全诗中的重要与精彩。

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品味字词的乐趣,西湖美景也在这个辩析的过程中呈现她西子般的秀丽。

三。以教材为依托,再远也有回归的航线

以本为本,是我们在保障教学有效性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个原则。如何尽最大可能发挥教材的作用,这是考验我们语文教师智慧的时候。正如很多教师所说,一个学期4个多月,就学26篇课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得到夯实呢?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把教材当成一个例子,而且是一个可以得到延伸拓展的例子,可以再度利用的例子。《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除此之外,还有与它相似的或迥然不同的,学生在完成课内学习时,我们就要着力于为他们寻求多维度的学习空间。在本次的诵诗会上,学生不仅能读会唱,还能写会画,更能说会品,这是由于学习空间的拓展所带来的学习能力的发展。这时,学生古诗的诵读、积累、感悟能力就与我们的教材要求达到高度的统一。

四。“重诗轻人”,教与学的习惯都有待改进

由于活动丰富,学生在本次活动中主要以展示为主,所以有些方面不能兼顾,这也反映出本次古诗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诗,是诗人生命的再现,当我们接触到一首诗时,应首先读诗人,这在平常的教学中是注意到的,但在本次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大部分都忽略了一点。同时,我也注意到,对于诗人的生平与时代背景的了解,我们往往都只注重课堂的“简介”,而没有真正在课前、课后去了解诗人。因此,这导致了我们学生“重诗轻人”的学习习惯,使得这次活动中,学生对诗的演绎缺少了一些真实生命的气息。因此,一切问题的根源还是在“教”的引导上。

一次尝试,一点收获,一些遣憾,在阅读教学之后开展语文综合性学生活动还有很大的空间。这是一块焕发教材魅力与教师魅力的“自留地”,古诗教学的在此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既要拓展它的短小精悍,也要发挥它的意韵无穷,让一首首流芳百世的古诗洋溢出她最悠远的生命活力。


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2)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三、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交流。

第四步: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先自由读,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

2、背诵这首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三、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意图:将课前的搜集与课内的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望天门山》,谁来背诵一下?先个人背诵,再集体背诵。

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诵给大家听。

3、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另一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意图: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给学生一个展示背诵搜集到的古诗的机会,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1、自由朗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作者苏轼的了解:

(2)对题目的理解;

(3)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

(4)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意图:由于这首诗的词句比较易懂,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生间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意思。]

3、大家对这首诗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古诗的意思。)

4、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决疑问。[意图: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弄明白。]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2、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想象到庐山雄伟的景象,比如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3、讨论,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比较浅显地感悟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在讨论中明白这首诗蕴含的道理,受到启发。]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四、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教学小结:

这两首古诗或绘画或悟理意境深远,是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好诗篇,课后我们通过背诵来更好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3)

在古诗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先让学生读,那么应该读到什么程度才行呢?要读到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才行。那要怎样才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呢?这就是古诗教学中重点讨论的问题了。我们应该先让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古诗所写的意思以及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此来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想法和想说的话及当时的思想。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我让学生了解了古诗的题目,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古诗中字词的意思了解了每一句古诗的意思。并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依依分别的情景。然后我就告诉学生这一首古诗的大体背景:李白与孟浩然在这里谈古论今已经好长时间了,而且彼此在一起谈得很投机,彼此作为好朋友真是难舍难分。可是孟浩然却必须有事要离开这里到扬州去,于是两个人不得不分开,那么,两个人分别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学生说:应该用难舍难分的语气、用依依不舍的语气、用想留下孟浩然但又不能不让他走而叹气的语气……学生们就能够把思维拓展出去了。

这样让学生再去读学生就能够有一定的语气了,于是再加上课件的范读和渲染,学生再跟着朗诵。就这样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古诗所包含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了解古诗的意思 再体会感情再范领读的方式,让课堂达到了最高潮,也使学生能够忘我的表演朗读,从而引出他们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学生就畅所欲言,很有的说了。

总之,我们就想尽办法让学生能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去学,学生能够***的学习,才能够***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从而为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4)

上课之前,窦老师已把诗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就座。

在主持人的.邀请下,窦老师来到台上。

学生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课前同学们背了那么多的诗。有人说,诗是推敲出来的。这便让我想起一个诗人,谁啊?生齐答:贾岛《题李凝幽居》

师出示:闲居少……

师:读过这首诗吗?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个别读

师: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闲”是第几声?

生:第二声。

师范读:闲——居——少(短促,有点夸张)邻——并——

师:好,下面我不说了。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

一学生读,读得很好笑。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很短)

僧——敲——月下门——。

师:给他掌声。

师:刚才他“敲”字读得特别重。有同学知道推敲这里的故事吗?

生:当时贾岛不知道用敲还是用推好,所以……

师:他的灵感来自一个人的建议,他是谁啊?

生:韩愈

师:这个同学课外知识了解的这么多,给他掌声。于是“推敲”这个词出来了,于是它成了韩愈和贾岛的典故,于是……

师:再给大家一首贾岛的诗,出示《寻隐者不遇》。这回要读出五言的韵味来啊!

师生齐读:松下问童子……(窦老师把平声读得特别强调并辅以手势)。

师:有意思。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是寻——隐者不遇。刚才是……都是找隐者的。都是没有见到,贾岛却偏偏把他写下来。想必推敲出来的字句一定很多很多,他一定会引发大家的思考,那么他为什么把不遇记下来呢?于是窦教师读了一些诗,这些诗里都有不遇。人生有多少个不遇,看来这“不遇”有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不然前人为什么要把这些不遇记下来呢?(京味很浓重,很好听。)

师:所以,亲爱的同学们,今天咱和他们不同,他们不遇,我却和同学们(生说相遇)。这也是人生的一大幸。就让我们带着彼此这难得的相遇——上课。

师:上课!同学(短促轻快),你好!

生:老师(有点拖音),您好!师:注意节奏!请再来一遍。同学,你好!

生注意了节奏,和老师合拍:老师,您好!

师:所以这堂课我会特别注意听同学们的节奏,因为那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啊!

师指着板书:亲爱的同学们,咱们来看,雨过天晴,我们跟着一位宋朝的诗人

生接:叶绍翁

师:一起来

生接:游园

师:我们一起来推敲推敲

生接:不值

师:你们也知道这个“值”的意思就是

生:相遇。

师:不值呢?

生:没有相遇

师:简单变成两个字呢?

生:不值就是不遇

师: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不遇,那么他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先读读这首诗,再聊一聊。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师:提个小要求:刚才是五言,现在是七言,看你该怎么读?

生读: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根据刚才教的平仄来读,也带有一些自己的味儿,基本属于读得比较好,做到了字正腔圆,且有诗味儿。)

老师鼓掌

师:谢谢他,有些地方他是自己的创造。第二声都是平声,可以拉长。

范读:应——怜——屣——齿(短)印(短)苍——苔

小扣柴——扉——久(短)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短促,乍停)

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再读第三行。

生读。

师:其实读得我们有些夸张。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倾听我们的朗读,我们自己就陶醉在自己的朗读中。(这句话记得不太全)

师:再请一个同学来读。

一女生读,师给她配以手势指导。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尽管我们只读了几遍,那我们来聊聊吧。作者在游园时遇到了

生接:苍苔、红杏、柴扉。

师:请你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他们的了解。

生:柴扉是用柴和树编成的一个门。生答完想坐下去。

师:喔,请你站起来,判断一下,是这样的门吗?(课件出示四扇门:第一、二扇现代风格的门,第三、四扇是柴门)

师:如果前面的两个不是,这两个是,用两个词概括

生:很简陋,很破旧。

师:他会概括,你心里也知道简陋就是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就是这样用竹子支起来的大门,我们叫它光棍大门。这样的门太简陋,没有半点雕琢,是自然而然,接近大自然的本色。

师:谁再来读读。现在的柴扉与以前的不同,那是一扇特别的柴扉。

生:小扣柴扉(着重)久不开。(师一起跟着轻读,强调柴扉)

师范读后,你还想告诉大家这是一扇怎样的门?

另一个学生读,这个学生读得好多了。

师:谢谢。继续介绍,还有呢?

生:我知道苍苔是一种绿色的植物。……

师接:空气潮湿的时候,春雨过后他就会贴着地皮长出来。所以这个贴着地皮的小植物,延着街门的街道不断生长。所以苍就是绿,苔就是延街而上的,贴着地皮的

生接青苔。

师: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春天的时候,它的生命力很旺盛。

师:你发现就这么普通的小植物,他却将生命的春天唤醒了。你会这样感慨:哇,春天

一生接:好美啊!

师:请你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你看到的苍苔是多么美啊!

生读得有点一般。

师:要是我啊,我就让人感觉到绿绿的很美的,可以再拉长,再

一生接:轻一点。应怜屐齿印苍苔(苍苔两词有点颤抖)

师生齐读:应怜屐齿印苍苔。(窦老师还在拖音,学生已读完,师继续读,苔拖得很长很长。)

师:我还没看完,你们就看完了!

师:继续聊。亲爱的同学们,还有谁啊?

生:红杏。红杏是一种美丽的花。

师:那当然了!你知道红杏是什么时候开花了吗?

生:春天

师:是早春还是晚春?

师:二月就开。这让老师想起孔子当年在四棵杏树下给学生讲课,那是春秋时期。每到二月时,学子们就进京赶考去了,抬头望,那红红的杏花就是给他们的希望啊!师吟: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这是叶绍翁的好朋友,谁啊?

出示:陆游的诗。“杨柳不争春色,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师:陆游写的诗句很多,他也爱杏花。我们也跟着一起夸夸吧!

生读: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师:这么美的杏花,所以,叶绍翁也禁不住的赞叹他所见的这枝红杏。那我们把刚才感受到的送到这一枝红杏来吧!

齐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看我们来游园,只遇到了苍苔、柴扉、红杏,所见的都是普普通通的景物,如此而已的园,如此而已的景物,然却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春天到了!

生:我感觉这些景物给我带来春天春意盎然的气息。

生:我感觉春天万紫千红

师:换一个词,那叫生机勃勃。

师: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这些自然的小生物啊,这苍苔将我们的眼睛染绿了。这红杏将我们的心肺滋润了。这柴扉将我们……

师:那红杏的红啊,那是将春天的生命

生:燃烧。

师:他说燃烧,比我还热烈。我说的是照亮。

师:就让我们一起,再一次将所见到的,留在心中。让我们来美美地体会春天的景物所带给我们的新的愉悦。

古筝起。师生齐读(师比较注重平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读得也比较好。)

师:亲爱的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所遇。那么,这样的一座园,这样的普通的自然景物,诗人又对他们付于怎样的感情呢?就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呢?

少顷。

生:屐齿。应怜屐齿印苍苔。对苍苔体现这个怜的感觉。怜是爱惜的意思。(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悟出“怜”)

师:注意听,他刚才有一个新的发现。

生:对苍苔的感觉是(爱惜)

师:哪个字?

生:怜。

师:他感受到那份爱惜。注意,怜用于今天。这个字,我们会想到可怜。但他说是爱惜。我想到了这样一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个怜和那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怜就是

生接:爱惜

师:现在请你注意看,由于你的发现,你知道吗?叶绍翁最初写的时候他用的是嫌。嫌,你就会想到嫌弃。因为嫌,所以他就不给我开门。用上“嫌”这个字,一下子把叶绍翁和主人的距离拉远了。“怜”,说明园主人爱惜,也说明我爱惜。这个“应”字可以变成

(生接应该),我理所当然地爱惜(苍苔)。既然他说的这个怜是叫爱惜。那也就是说有爱的成分也有惜的意思了。爱说明喜欢。惜在哪儿?再读读,再读读这句。

生再读应怜屐齿印苍苔。

师:哪个字说明他惜苍苔。

生:印

师:哎哟,你们太厉害。你想继续讲,还是请别的同学讲?(问刚才的学生)

生愿意自己再讲下去。“印”这个字体现了诗人十分珍惜苍苔。

师:所以他说印,不说踩。这印是谁留下来的?

生:诗人。

师:是脚印还是屐齿印?知道诗人为何穿屐鞋?

生:那时只有屐鞋。

师:是吗?穿草鞋也可以啊。

生:屐齿鞋底的印比较少。

师解释屐齿下有几个轮,相对整个鞋底,只留下几个印。

师:还有吗?叶绍翁穿着屐齿,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那是说明自己

生:很高贵

生:很休闲

师:是啊,他要自然的打扮,轻松的打扮。所以他就要穿木屐鞋来游园,这说明我对苍苔的爱。如这位同学,尽管如此,我这屐下面还有齿,会给苍苔留下印,我还觉得

生:可惜

师:明白了。这“怜”才便是真真切切地爱惜。现在就请同学们来想象一下,这叶绍翁这么地爱苍苔,惜苍苔,那他该怎么走啊?请你走一走,注意同学观察。走过来!

一学生小心翼翼地踮着脚走向窦老师。

师:你为什么这样走?

生:因为不踮脚,印会更多一点。踮一下,印会少一点。

师:踮脚说明你更爱苍苔,你怎么走的就怎么读。

生读。

师:同学们没有看到他表情。他的表情对着我。师描述他的表情。

师:我是多么的矛盾,所以我就只能这样走啊!读得慢还轻。谁还有没有别的。我还可以这样走。

另一生走向窦老师,走得挺快,还跳着。

窦老师向听课的老师描述他的神态,问:你走得挺快,还跳着走,这是为什么?

生:我不忍心踩着一点点。

师:踩得快,印就

生:快就浅!

师:听她怎么来怜苍苔。

生读,苔读得特别轻。

师:亲爱的同学们,来吧,我们自己就对苍苔这份怜——开始。齐读,很轻。

师:看了一大片,现在舍不得,现在是印苍苔。好。谢谢同学们,这个“怜”字,同学们还有一份特别的感情。这里还有着一个美丽的故事呢!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陆游写的诗。那日叶绍翁看到想;陆游你写杏花,写春雨过后的杏花。我偏偏不写春雨,我写春雨过后的苍苔。所以这一句,我就要特别地重重的把我所见的我所喜爱的,浓缩到一个字上。那便是生:怜。

师:就这么一句话,我们咀嚼了推敲了这么长时间。平时,写一篇散文,三五百字。古诗仅是几个字,还要如此细致地推敲一个字。人说,引成(谐音)一个字,捻断数颈须。今天的我们回到诗里去,才能深深感受到诗歌中藏着的美丽。我们真的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敬畏。对柴扉,哪个字?

生:扣。

师:扣的意思就是

生:敲

师:想起来了,韩愈说用“敲”好。还有这么美的故事,那我们把“敲”送进去这首诗中。

生:小敲柴扉久不开。

师指着一学生:你笑什么?

生:我觉得用敲比较重,这里诗人非常爱惜柴扉,“扣”相对来说比较轻,得用扣,不能用敲。

师:这敲,做做动作。

学生做动作。

师:来扣的动作,你看这位女同学。刚才给人一个手背,现在用手心。同学们就和她一起来扣一扣。小扣就是轻轻地敲。

师:“小”字还会令人想起一个成语

生:小心翼翼。小,就是轻轻地小心翼翼地敲。把手举起来。(师做两手扣的动作,学生一起感受)

师叫起一个女孩子:你扣了多长时间?

生:很久。

师:同学们一起帮她扣门。

生读:小扣柴扉久不开。

师:你扣了多长时间?

生读:小扣柴扉久——不开。

师评他的“久”,表示时间的长。师范读:小扣柴扉久——不开。

师:其实老师的心还着急,范读小扣柴扉久不开,“不开”两字读得快而短促。

师:现在你想怎么扣就怎么扣,想怎么表达心情就表达心情。扣,“扣人心弦”,扣出的那可是对园主人的

生:尊重

师:对春天的

生:喜爱

生:怜惜

师:给他掌声。他说喜爱,他说怜惜,便让我想起“扣柴扉”,体现的是对春天的怜惜。那“小扣”也体现一个字

生:怜

师:哪个字来写红杏?

生:出。红杏从墙头翻出来。

师在板书下圈一圈“出“,和哪个字相对?

生:关

师:没有关就没有

生:出

师:他会推敲,给他掌声。他由“出”想到了“关”。看看,关与出。出示陆游的诗“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师:叶绍翁和陆游都用了一个字来形容红杏的出。叶绍翁用的是出,陆游用的是遮。

在清华大学钱钟书先生在整理陆游的诗时,发现陆游的诗作很多,留传千古的也很多,然而这一句“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不如叶绍翁的这一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尽管叶绍翁在唐宋鉴赏中只留下三首,然而仅用一个字的不同,这两句就成了千古名句,这是为什么呢?前后讨论讨论,推敲推敲。这“遮”与“出”怎么就有如此大的不同?

片刻。

生:“出”表现关得很紧。“遮”表示不能出来,出墙来说明红杏很有生命力,很有活力。(生说得有点含糊)

师:那就是说关得我紧,我就出来,需要时间,

生接:力量。

师:遮呢?

生:遮就是简单地盖,想出来就出来,不想出来就不出来。

师:关就是整个门整个的一切都封锁了。所以红杏要出来需要力量。谢谢你。你们组的讨论我都听到了。瞧瞧这“关”,这“关”得越紧我就越想出来。如果不关的话,我可能想怎么长就怎么长,我也不知道被“关”的滋味,我就不知道想不想出来的感觉。所以这一关,我就想出来。所以红杏才能显出特别的

生接:美丽

师:换一个词,最有一个音相同,前面一个音读第四声。

生:魅力

师:不仅美丽,还有魅力。所以亲爱的同学,该怎么读这句?我读前半句,生接读(很有力量)

师表扬一个学生的动作。你就是那枝红杏,我要关你,你就要(出来)生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再看这两句,还体现了对红杏的特别的地方。还有一个

生:“满”。

师:一个“满”看出红杏很多。既然这样,请你来发现,春色满园要想相对,和哪个字相对生:一

师:既然这满园都是许多的红杏,那我们来看看,满园的红杏就说明(春意盎然)

师:那我们来改改,一枝红杏变为三枝。板书:“一”改为“三”。

生读

师:越多越好。再改,“三”改为“十”。

再读。

师:叶绍翁写的是一枝。你笑什么?

生:这里用“一”好,越少越好!

师:还有没有别的?刚才你发现这个“满”字,你来说。

生:一枝,只有抬头才能看见,很神秘。

师:一枝引发的让你想象

生:春意盎然

师:让你想起了

生:满字

师:“一”怎么就是“满园”?我想起了一句:满园对一枝,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乃无穷尽,一想象怎么多就怎么多。没有这一就没有那“满”字。一就是“满”。所以,一枝红杏不止是独特的特别,一枝便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春色满园。难怪后来,因这一枝红杏被后人概括成一个成语叫:

生:春色满园。

师指着一学生,你就是那一枝红杏,你在园子内,都看到了些什么?

生:满园的红杏,满园的春色,满园的春天的风景

师:一枝就让你感觉到千朵万朵压枝低。那么,在园外你又看到些什么?

生: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请你比较比较园内和园外,当你冲出园子外边,里边和外边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学生没有跳出自己,依旧把自己看作是读者,所以这时窦老师再三启发都不见她领悟有点急。最后请她坐下去了。)

师:我的这枝红杏,真让我着急。你看到园外了吗?

师:再请一枝红杏。最大枝的举手了。

师:红杏,你为什么能够出墙来?

生:因为我有梦想,我很想出到墙外面来看看外面的世界。

师:你不满足于园内的生活了?

师:你们呢?你们就是关在这园子内的花啊草啊,现在请红杏出墙来,你们有什么想问问他吗?

一个学生问:红杏,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啊?

红杏与小草对话。红杏与小草的对话有点象井底之蛙的对话,红杏要小草快快长,长高了也出墙来看外面的世界。一会儿要小草钻出柴扉看。显然不合乎老师的意图。

窦老师提示:你把你的快乐传递给他,行不行?

红杏说:外面的世界很美,春光很美。

两生对了一句,就没话了。

师:激动的没话说了。

师引导:

你有想法,你想要出去,他……

我矮,可以让他传递,把心……

心灵相通就能看到外面的一切。

这也是一种出墙的快乐!

假如你是一标小草,你是小花,你可以经风而传,你也可以把你的梦想传递出去。关不住的是你的

生:心

师:亲爱的各位,你们现在就是叶绍翁。我是园主人。看看你们来我这园子,这么细心这么用心,请你们好好地告诉告诉我,把你游园的过程讲给我主人听。请你把这四句,更希望你真正地象叶绍翁一样,模仿创造陆游地那个“关”,创造性地表达吧!

师:园主人啊,讲给我听听吧!电脑出示:园主人啊,我——(四行空格)

生描述

师简评;所以我的朋友也是爱我的红杏,我就特别让他想象春色满园,这也是对我的园的怜啊。刚才我们所进行的让杏花和你们说话,这红杏和花草真的会说话吗?叶绍翁和园主人真的能对话吗?不能。为什么我们能感受到的那么多,想的那么多?想象园子有多美园子就有多美,有多热烈就有多热烈,有多热闹就有多热闹。这一切都缘于一枝红杏。应了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在闹中,我们突然地发现,园还是那座园,压根儿我们都没有进去过,这一切都是我们想的。突然我们明白了,心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一切都全凭于我们的心呐。那就让我们一起静静地轻轻地回去,把我们所感受到的深深的留在我们的心中吧!

音乐起,配乐师生齐读。苔字特别长,“柴扉”延长。

师:一枝红杏出墙来(两遍)来——

师:再来,挂在枝头永远定格在你心头的那枝红杏,一枝红杏出墙来(第三遍读)

师: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所以我还要必要非要进园子内不可吗?还要见园主人不可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读一读《雪夜访戴不遇》,再读读《游园不值》,看看,你有怎样的发现?

生:我觉得这里的游园不值,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已到了自己要去的地方,进去也没有必要了。叶绍翁也觉得自己已知道春意盎然,所以没必要进园子里了。

师:所以如你所说的异曲同工之妙,原来那么多的不遇,是因为不遇中已获得了满足,已有了巨大的收获。让我们跟着他再读读王子猷的感慨。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借……换成我们游园的感慨。

生: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园主人呢?

师: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要进园子呢?

师:回过头来,让我们再看“不值”。如果说“不值”的意思是不遇,猛然间,同学们的感慨,又让我们有了新的收获。不是不值,在不值中,还有一份不忍,舍不得,他不想打破那一枝红杏永远留给他的深深的回味,美好的感觉,所以同学们这“不值”那就是说,不遇中有(板书:遇)不遇中有遇!

老师读,不遇中

生接:有遇

师:人生啊,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太多了。就象我们所感觉到的,可是在不遇中往往会有不知中的可知,不能中的可能,不遇中依然有遇。所以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课题。《游园不值》,游园虽不值,但不遇中有遇。不值就是值!

师:下课!今天的相遇不是不遇,我想留下一个字

生接:“值”。


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5)

一、多音字。

应:yīng(应该)yìng(答应)落:luò(落后)là(丢三落四)

二、解释。

游园不值: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值:逢、遇到。应:应该。怜:爱惜。苍苔:青苔。

小扣:轻轻地敲。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疏疏:稀疏。径:小路。

深:深远。树头:树枝头上。未:没有。阴:树阴。急走:快速奔跑。

三、填空:

《游园不值》:这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游园未遇主人,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表现了春天有压抑不了的生机,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题意:去游园,却没有遇到主人。

诗意:应该爱惜这里的景物,不要让木屐下面的齿踏坏了这翠绿的苔藓。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很长时间也没有人来开门。满园的春色是关也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伸出墙外来了。

《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幽静安逸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和对田园风光的赞美。

题意:在新市一位姓徐的人开的旅店里住宿。

四、拓展:

1、关于描写春色的诗: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关于描写儿童的诗句: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6)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同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同学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沛凸显网络优势,让同学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同学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置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同学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同学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同学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


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7)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三、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

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交流。

第四步: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先自由读,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

2、背诵这首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三、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意图:将课前的搜集与课内的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望天门山》,谁来背诵一下?先个人背诵,再集体背诵。

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诵给大家听。

3、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另一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意图: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给学生一个展示背诵搜集到的古诗的机会,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1、自由朗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作者苏轼的了解:

(2)对题目的理解;

(3)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

(4)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意图:由于这首诗的词句比较易懂,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生间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意思。]

3、大家对这首诗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古诗的意思。)

4、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决疑问。[意图: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弄明白。]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2、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想象到庐山雄伟的景象,比如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3、讨论,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比较浅显地感悟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在讨论中明白这首诗蕴含的道理,受到启发。]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四、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教学小结:

这两首古诗或绘画或悟理意境深远,是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好诗篇,课后我们通过背诵来更好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8)

一、教学内容: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三、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交流。

第四步: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先自由读,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

2、背诵这首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三、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意图:将课前的搜集与课内的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

1、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望天门山》,谁来背诵一下?先个人背诵,再集体背诵。

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诵给大家听。

3、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另一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意图: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给学生一个展示背诵搜集到的古诗的机会,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1、自由朗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作者苏轼的了解:

(2)对题目的理解;

(3)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

(4)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意图:由于这首诗的词句比较易懂,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生间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意思。]

3、大家对这首诗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古诗的意思。)

4、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决疑问。[意图: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弄明白。]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2、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想象到庐山雄伟的景象,比如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3、讨论,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比较浅显地感悟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在讨论中明白这首诗蕴含的道理,受到启发。]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四、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教学小结:

这两首古诗或绘画或悟理意境深远,是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好诗篇,课后我们通过背诵来更好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9)

一、教学内容: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三、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n

[4]


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10)

一、教学内容:

··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课时)

··        二、教学要求:

··         1、学会本课的生字。

··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        三、教学重点、难点:

··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        四、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        七、教学程序: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

··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          (2)体会作者的感情;

··          (3)感情诵读。

··        二、学习古诗。

··&n


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11)

本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古诗中,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喜欢的: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时的情景,是那样自在神气!捉蝉时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我教学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方式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

一、反复朗读。我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事实上,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读,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在朗读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朗读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朗读中,让孩子们把自己当成了牧童,融入到诗歌意境中。

二、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城市的.孩子,少有机会接触大自然,难以体会到乡村生活的情趣。他们没有亲身体验过捉小昆虫的过程,无法快速进入情境。我借助画面和视频,配上音乐,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步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小牧童的想法。

三、课后,我还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牧童后来捉到蝉了吗?请你续写故事。以此进一步促进学生思考,巩固对诗歌的理解。


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12)

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内容: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三、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交流。

第四步: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先自由读,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

2、背诵这首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三、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意图:将课前的搜集与课内的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望天门山》,谁来背诵一下?先个人背诵,再集体背诵。

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诵给大家听。

3、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另一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意图: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给学生一个展示背诵搜集到的古诗的`机会,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1、自由朗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作者苏轼的了解:

(2)对题目的理解;

(3)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

(4)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意图:由于这首诗的词句比较易懂,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生间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意思。]

3、大家对这首诗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古诗的意思。)

4、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决疑问。[意图: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弄明白。]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2、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想象到庐山雄伟的景象,比如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3、讨论,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比较浅显地感悟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在讨论中明白这首诗蕴含的道理,受到启发。]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四、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教学小结:

这两首古诗或绘画或悟理意境深远,是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好诗篇,课后我们通过背诵来更好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13)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内容: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三、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

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交流。

第四步: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先自由读,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

2、背诵这首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三、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意图:将课前的搜集与课内的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望天门山》,谁来背诵一下?先个人背诵,再集体背诵。

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诵给大家听。

3、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另一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意图: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给学生一个展示背诵搜集到的古诗的机会,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1、自由朗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作者苏轼的了解:

(2)对题目的理解;

(3)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

(4)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意图:由于这首诗的词句比较易懂,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生间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意思。]

3、大家对这首诗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古诗的意思。)

4、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决疑问。[意图: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弄明白。]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2、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想象到庐山雄伟的景象,比如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3、讨论,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比较浅显地感悟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在讨论中明白这首诗蕴含的道理,受到启发。]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四、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教学小结:

这两首古诗或绘画或悟理意境深远,是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好诗篇,课后我们通过背诵来更好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14)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两首》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两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理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学生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一起来背一背。

二、师生共品:

1、导语:杨万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样?让我们进入专题学习网站,打开古诗,去读一读杨万里笔下的西湖。

2、学生试读古诗,指名学生读,从字音、停顿、节奏方面评,让学生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律来。(齐读)

3、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关于这首诗,哪些字和词你不大明白?

4、不明白的地方网络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已经明白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验证一下,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好,同学们借助网络,去把这首诗的意思弄清楚、想明白。

5、学生上网学习。

6、能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吗?我们从题目开始。诗的一二两句是什么意思?三四两句的意思谁来说?(关键词的点拨:毕竟、四时、接天、无穷、映日、别样)

7、自己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8、知道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学生自己读;

9、指名读,评价:(先让学生评)更顺畅了;越听越有味道了。

10、明白了诗的意思仅仅是得了诗的皮毛,我们知道,古人写诗讲究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学诗就应该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同学们想不想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好,我们继续!

11、同学们轻轻读这首诗,想想:六月的西湖跟其他时候有些什么不同?

12、闭上眼睛想一想,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

13、教师引导:满湖都是荷花,挤挤挨挨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眼前是一片碧绿,远处还是一片碧绿,这绿色还在不停地向前伸展着,似乎要把整个西湖变成它的世界。你瞧,无尽的绿色中夹杂着耀眼的红色,朵朵荷花正在旭日中开放,有了阳光和荷叶的衬托,片片花瓣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14、同学们,你们说,这六月的荷花美不美?这六月的西湖美不美?怪不得诗中杨万里不写送林子方,而要写这满湖的荷花!

15、让我们再去读这首诗,读出对六月西湖荷花的深深眷恋!(读、评)

16、六月的西湖,因为有了荷花而独具魅力;六月的荷花,也因为有了这首诗而倍增娇艳!让我们依次点击“画说诗境”和“西湖视频”,去感受六月西湖的独特魅力!

17、看好了吗?此时此刻,对六月的西湖、六月的荷花,你最想说什么?

18、如此美的景色,如此美的诗句,需要我们一品再品,一读再读,戴上耳机,对着网页上的配乐美读,我们也去美美地读这首诗!

三、快乐自学:

1、导语:借助网络,同学们学得深入,读得动情,老师相信大家完全可以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方法自己学习《六月二十七月望湖楼醉书》,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2、好,打开“快乐自学”,先看“学法引路”,指名读。刚才我们就是分这三步走的,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快乐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学生自学;

4、学生自学结束,指名学生读古诗。

5、在线测试、自评导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