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也要童心。孩子开始沉浸在童话中,把自己作为小狗,妈妈是大狗。这本来就是很具有童心和很快乐的事情,可是妈妈却感到尴尬。这说明妈妈真是缺乏童心。 至于你问孩子的问题,要么是没有趣味,要么是要求太高。在家里问孩子问题,都像在学校里考试。你说这是不是你的问题。
耐心点,她可能比较敏感。还是多和她交流交流,告诉她要多交点朋友,别人和其他小朋友玩,并不是不喜欢她,而是人家很热情、勇敢,鼓励她也和人家一样,敢于和陌生小朋友玩,每个人都是从不认识到认识的,慢慢来吧。
你好! 5~6月宝宝的智力开发主要包括: 大动作训练: 1.被动体操 方法:1.宝宝仰卧平举还原2.上举经体侧还原3.手腕交叉过中线 4.双曲腿 5.交替双曲腿6.举腿自由下落,2拍。 作用:活动四肢;建立快乐情绪。 2.仰卧拉坐、拉起 作用:提高手臂关节韧度;促进上下肢、颈胸和腰部肌肉发育。 3.附卧原地转向 作用:扩展运动及认知的范围;提高手的支撑和交替运动的能力。 4.扶持蹦跳 方法: 1.双手扶持宝宝腋下,随音乐节拍蹬踏蹦跳2.双手扶持宝宝腋下,象钟摆一样的左右、前后摇摆。 作用:1.练习蹬踏;2.刺激脚尖的运动神经末梢,促进大脑皮层发育;3.增强膝盖自由曲伸的能力;4.发展平衡能力。 精细动作训练: 1.握物传手训练 方法: 1.拇指与其他四指对掌是握物基础,是精细动作的开始,训练用物体直径应在2厘米以上,以免误吞 2.多放几个物体在宝宝面前,练习双手握物。3.把同一种东西两次交给同一只手,让宝宝转手后拿第二个。 作用:1.练习对掌握物;练习双手抓多物;练习传手握物。 语言/听觉训练: 1.听声寻物 作用:1.训练宝宝的听觉,辨别声音的方向。2.培养宝宝的好奇心。 3.增强宝宝头眼的协调能力。 2.认物训练 作用:1.练习手眼协调,用手指物;2.认知周围日常用品。 智力/逻辑训练: 藏猫猫 方法:1.妈妈用纱巾蒙住脸,然后拉下纱巾叫一声“喵---”,连作三次2.慢慢宝宝会用手拉 祝宝宝健康成长!
可以读书,读故事,根据孩子的情况,让孩子多学些短篇的文章,让孩子继续学习。亲子游戏可以去参加一些读诗会之类的,根据特点去加深。根据孩子的特点去培养。引用 歆雨回复道:张教授您好,我家宝贝两周岁十个月了,现在已经能认识3000多个字了,他现在的智力水平玩什么样的玩具更合适呢?如果做亲子游戏,又该玩什么呢?
早教机构是培养孩子学龄前能力的地方,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尤其是0-3岁的宝宝还不能上幼儿园,家长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影响,而早教机构就是让孩子和家长互动学习共同成长的一个地方。那么早教机构通过什么让孩子和家长互动起来呢?那就是课程,所以早教机构的课程设置,课程安排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在给宝宝挑选早教时一定要注意这家早教中心的课程设置,多去试听一下,切不可贪图便宜,耽误了宝宝。 柳州积木宝贝科学早教开设免费试听课程,课程包括运动课,音乐课,艺术课,厨艺课,创意课, 通过快乐的游戏和互动、体验式学习;在“非竞争性”的环境下,培养并尊重孩子个性和兴趣的发展 ;树立自信、自尊和自强,赋予勇敢、尝试和担当的品格。 在城中区桂中大道中房世纪广场呢
宝宝才刚刚走出家们到陌生环境,必定会遇到各种的不适应,在他成长的道路上并不是坏事,他会从中学到许多仅仅在家里学不到的东西,困难挫折正是锻炼他意志的良机。关键是家长下决心天天送,如若家长不坚持,会在孩子幼小心灵里留下一旦遇到困难,家长便支持自己打退堂鼓的不良印象,对宝宝将来成长极为不利。你说是这理儿不?<br/>
你好,亲现在宝宝还不大懂事呢,不过家长可以先选好一个早教的产品,然后给宝宝看一些动画片,一天半小时为宜,另外就是做一些亲子的活动,现在更关键的还是教宝宝爬行,多爬爬有好处的
现在还不晚,找一些益智类的,教孩子怎么去玩,之乎者也的不学也可,因为上学总要学的,在玩中多元化的都学习了,开拓孩子的思路,让他学会问问题和想办法是重要的。
宝宝头睡偏了可以用碎米做枕头让他侧着枕鼓起来的那面积,一起我家宝宝也是头睡偏了,不过那是2个月的时候,我们就睡了一个星期的米袋就好了
空 闲 时 间 转 点 零 hua 钱 , 加 抠 2 - 8 - 5 - 5- 9 -啦啦- 5 - 2 - 8 - 9 - 9
七个月的宝宝还小啊,这个时候宝宝对外界开始探索,只要看护好宝宝就行,没必要过分要求孩子听话,平时多跟宝宝互动,拿一些各种颜色的玩具给宝宝玩就行了。
孩子还小,对这些没兴趣也正常。跟随孩子走,而不是让孩子跟随我们走。所以,重点在观察孩子的反应,看他对什么感兴趣,我们就跟随他,就着这个点去拓展,让他玩得尽兴的同时带入相关教育元素。任何一个游戏都可以全方位拓展孩子的潜能,并非涂鸦搭积木才能实现。角度改变,方式改变,效果自然不同。
快两岁了,是需要养成好的习惯,包括吃饭玩耍等,可以教宝宝一些平时礼貌用语的,多讲故事的,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做一些亲子游戏等,多出去见世面开阔见识
最近一段时间来,发现自己从内心里对孩子基本上没有动气了,可谓“静心内功”初有小成。 我一直是主张完全说理教育的,当然我也一直这么做,尽力不打骂孩子,表面上是做到了不打不骂,但事实上很多次心里面总有一股想打想骂的冲动。 现在却终于做到了。 看过美国电影《心灵之旅》的人都会为主人翁妈妈的付出所感动——主人翁是一个盲人,但却有音乐天赋,正因为主人翁的妈妈的信心与不断鼓励,主人翁最终得以成功。 其实,就一个孩子而言,对许多许多方面的理解和盲人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容易对一个盲人做出比较明智的希望与激励的办法,但对孩子却总是不能。 当然静心并不是指永不发怒,如果孩子做不安全的事或不讲礼貌时(这是我给儿子定的最基本的两点),心里没有怒气,但我会在表面上装出非常生气的样子来,让孩子知道有些事可以为,有些事不可以为,虽然这种让孩子明白事理的过程也完全可以说理,但有些情况下必须让孩子知道其严肃性。 我之所以努力这么做,也是因为这样做的效果已逐渐显现出来,儿子方方面面进步很大,让人欣慰。 儿子的教育,我目前着重性格形成,完全忽视所谓的分数教育,一学期来,数学考试无数次,我基本上不问分数,甚至每次试卷错了哪些我都不会过问(当然许多父母,老师都十分重视错题的更正)。 实际上孩子暂时得一个好的分数并不难,难的是孩子能拥有一个好的性格,好的品质,而这些更不是一朝一日能有所成的。 在竞争如此剧烈的环境下,父母重视学习分数是理所当然,但一般来说,父母们虽然知道性格与品质的重要,但真正贯彻实施在行动中总是有不断的观望的心理。 好性格,好品质,从小养成,完全取决您的耐心了。
没关系,我儿子现在也是这样,起初我真的很担心,但是,这是宝宝的必经阶段,你越管他,他越觉得是逗他玩,所以没有必要对他采取狠狠的教育方式,只要耐心的告诉宝宝不要这样做,这样做是不对的就行了。
天呀!为什么吃鱼肝油?就是为了让钙能够更好的吸收!你连钙片都不喂,还吃鱼肝油有什么用?赶紧给宝宝补钙吧!天!满月了就应该补钙了,宝宝这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吃过钙呀?
父母要分析孩子胆小的原因,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婴儿生来惧怕两样东西:一是怪而大的声音,二是身体失去支持和跌倒,其它的惧怕心理都是后来养成的。成人恐吓或父母遇事大惊小怪都会影响孩子,使他们产生惧怕心理。其次,要设法消除诱因,不吓唬孩子,不讲恐怖故事,经常带孩子与他所害怕的东西接触,便于孩子了解、熟悉和习惯对方。让孩子学习克服惧怕心理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可教给孩子周围生活中的一些常识,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危险可怕的,什么是不可怕的。同时,父母自己应克服惧怕心理,这对改变孩子胆小是十分重要的。 我认为宝宝胆小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所以自信心的培养十分重要。 首先,为宝宝多创造一些交往和沟通的条件和机会。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总是呵护有加,孩子势必少了与人交往的经验,也就缺乏交往的自信,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与小朋友相处,显得比较被动。父母要带着孩子多串串门,多参加一些聚会,孩子会在观察父母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同时,在熟悉的环境中孩子会比较放松,胆子会大起来,逐步产生自信。 其次,宝宝自己的交往圈子也很重要。父母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让他单独和不同年龄的小朋友一起玩。跟大孩子玩,能学会遵守规则;跟小孩子玩,可以学会照顾别人。待他交到几个好朋友之后,胆子自然就大了。当然,年幼的孩子之间往往会发生一些出乎意料的小“纠纷”,最好试着先让他们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了,大人再出面。 通过适当的体能锻炼,让宝宝掌握一定的运动技巧也是不错的,不但可以发展宝宝肢体的协调能力,促进大脑思维发育,更可以直接增强宝宝的自信心。 在家里,父母有意识地让宝宝自己在另外的房间玩耍。你要时不时地和他说几句话,让他放心。和宝宝一起玩的时候,有意识地给宝宝设计一些情境,比如让他单独去另一个房间给你取书或是他的玩具,锻炼宝宝的胆量。 宝宝胆量大小的原因大体可以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就先天因素来说,我的感受特别深。我儿子对鞭炮声就表现出特别的恐惧,每每周边放爆竹他就大哭,甚至全身发抖。此外,他也不像邻居家的孩子那样,很高的台阶都敢跳,他对高度敏感性特别强。像这类的胆小,只能给孩子时间,慢慢适应。 从后天因素来看,我认为与成长的家庭环境关系很大。长辈对孩子的过度呵护、做错事时不当的指责,都可能导致孩子胆小。但我想这方面归根到底由父母的举止言行决定,胆小怕事的双亲必然养出胆小怕事的孩子。 能否解决宝宝胆小的问题关键在于父母,而且基本上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当然,要缩短孩子适应环境的时间,主观努力也有一定的作用。 关于胆小,我想做一个简单划分: 一类胆小属于本能反应。所有人面对未知危险、“强大”对手时都会表现出胆怯、恐惧、退缩、无所适从。这类情况不能定性为胆小,不一定会成为日后性格发展中的问题。 另一类胆小属于相对固定的行为方式,通常是在孩子先天气质的基础上,再加上成长中多次遇到“威胁”刺激,而逐渐形成了一种反射性的行为。比如说:被厉害的小朋友欺负时不能采取适当的反应方式来保护自己。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于是孩子的行为呈现出固定化模式。 后一种胆小是需要父母关注的,其道理是: ·孩子最初采取的对应行为多是自然反应,如果不加以干预,就会成为行为习惯。 ·一个刺激下的反应有可能泛化到其他情景中。假如一个孩子在外面对其他小朋友“抢玩具”的行为听之任之,那么在家中也会对前来串门的“霸道”小客人一让再让。 即便是天性懦弱的孩子,也可以在教育下尝试新的应对方式,而非总是被动和忍让。如果孩子一直不能选择新方式有效地应对“强横”,也就意味着丧失了学习人际交往中适应性行为的机会。 从天性的角度看,胆小孩子的气质特点是:安静、温和、腼腆、顺从、忍让、谨慎、软弱,少有主动要求。这些特点发展下去都属于内向性格,其中很大成分是遗传而来,天性不容易改变。对这样的孩子,要多一些宽容和接受,凡事多加鼓励,肯定其做事有独立性,勇敢有为。只有实践过程带给孩子真切感受,才是属于他自己的经验“资本”。 从后天的角度说,胆小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本质说明孩子的独立性欠缺。对这样的孩子,切忌简单粗暴、严加管束、过度保护、批评贬低、包办代替。父母莫要表现得过于“强大”,否则会造成孩子“窝囊”无能。 千万不要批评孩子是“胆小鬼”。因为幼儿尚不能自我评价,自己好不好全由大人说。如果孩子感觉自己被人视为“胆小鬼”,有可能就不愿再去尝试那些“胆大”的做法而维持“胆小”的状态。父母不要不断地责怪孩子表现不佳,允许各种各样的弱点贯穿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才是理性的父母。 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一是以大人经验看似简单的事,在幼小心灵中“非同小可”,您应该耐心讲解。或许孩子不一定听得懂你讲的知识,但是讲解本身会让他感觉危险的程度在减弱,起码在这个时刻是安全的。二是支持,当孩子真的处于恐惧中时,他需要你实际的支持和陪伴,不仅限于口头安慰,最好在行动上让孩子感到你理解他。对于幼童来说,父母就是依靠,和父母在一起是绝对安全的。
孩子被一下子分床睡给吓坏了!注意不要太强迫孩子了,慢慢来,你可以先和孩子一起睡孩子的卧室,慢慢改变她自己睡的问题,而不是一下子把孩子推出去! 首先孩子自己还没有完全接受自己一个人睡的问题,只是你们强迫她自己去一个睡哦,我家的就前些时间还偶尔要和大人睡呢,我们不赞同但也不完全反对,毕竟孩子一直习惯和大人睡的,实在想就一起睡吧,但最近天气热,孩子绝对不会找大人睡,因为她知道热的很拥挤在一起很不舒服,她自己也说自己睡是最舒服的! 我家的刚5岁10个月,我们分的早,3岁9月就慢慢开始了,只是偶尔自己睡哦,平时问她你什么时候能自己睡啊,她说4岁,结果4岁生日晚上,她看了会电视就自己去刷牙,自己去睡觉了,我们还都在看电视呢!当然后面也有反复,一但自己谁些时间后就很愿意自己睡,一旦和大人睡了2天后就又不想回去自己睡! 以前我也没有想的要她自己睡的,可听男同事说他的孩子都上1年级了,才和妈妈分床,他对儿子说:“你和我老婆睡的时候都比我还长”,呵呵,我才发现这个问题就实验的分了分,结果还不错!
我觉得无所谓,如果你有时间的话可以带孩子去学点东西,如果没时间也没必要给自己和孩子过多的加重负担,毕竟孩子还小,况且也上幼儿园了,在那学到的应该差不多了,我认为孩子就是要让她玩,玩的花样越多,玩的开心本身就是一种智力的开发,没必要从这么小就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让她学一些早教啊什么的,其实日常生活中,只要你多留意,多和孩子沟通,让孩子多练习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自己穿衣服系扣子、用筷子、倒水(当然不要用热水)数豆子等等就是早教了,至于学一些数字啦,汉字啦这些到上幼儿园或小学时老师自然会教,而且要看孩子的兴趣来培养,不要盲目的看到别的孩子学什么了我们也要学,这是没必要的,现在条件都不错,主要看适不适用自己的孩子。
我家孩子现在两岁半了 一遇见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也会找借口 或者是说谎 比如说我问这个袋子谁弄坏的 她会说爸爸 我说爸爸没回家呢不是他 她就接着说姥姥 或者姥爷 总之如果你很温柔的和她说 她就不会承认 我也觉得是小孩怕挨训 所以不敢承认 可是我认为已经两岁了 很多道理也能理解了 一定要严肃的告诉她 说谎是不对的 后来我想了办法给她讲狼来了的故事 告诉她说谎的小孩 大家都不喜欢她了所以一定要改 慢慢的孩子的说谎次数少了 现在犯错误 了害怕就不吭声 但是不狡辩了 不知道我的办法对你家宝贝有用吗 不过我们都是爱孩子的 所以要想办法用适合的办法帮助他们!
家长以身作则,去厕所时对宝宝说去尿尿拉,再反问'应该在那呀,妈妈好急呀'你就可以叫孩子把家长领到厕所,可以反复,对孩子有一定的教育.
当然,我们也没必要讲解过于详细,他问到哪步,简单解释就好了。目的是为了让他明白,有这样的困惑很正常,都可以找到答案。只要我们不刻意回避,给孩子遮遮掩掩的感觉,甚至让孩子觉得问这种问题有罪恶感,或者可以因此看到父母尴尬有趣的表情,他就会觉得这些都很正常,不会纠缠于此
可能这个宝宝被把尿“伤着”了,成为一种反射性的抵抗。其实这么大的宝宝已经能坐的挺好了,而且也能表达大小便的意愿,不妨给她一个她喜欢的尿盆,告诉她如果想大小便可以自己去坐便盆,如果他能这么做,就表扬她。如果她做不到,也不要责备她。估计到她大小便的时间,提醒一下她即可。
一般宝宝如果有条件的话,是可以不用去上幼儿园的在家里面交到宝宝会比在学校好一些,而且宝宝如果太小就去上幼儿园的话,永远感染其他疾病,因为很多小朋友会传染疾病,给宝宝的
如果以前不这样,只是这段时间才这样,我建议你好好观察一下,孩子其他方面有没有异样,他们现在还不会说话,或许身体不舒服,就像咱们大人,身体不舒服,恐怕连话都懒得说了。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孩子们最大的责任就是记住大人告诉自己的事情,很少有讨论,更不用说提问了。常青藤的教育则正好相反,总要从孩子的问题开始、让孩子自己启动自己的大脑。孩子只要学会挑战大人,长大可能超过自己的上一辈,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种教育绝不仅仅限于课堂,而是渗透到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从孩子啼哭时是否要抱,到出去购物怎么花钱,几乎无所不包。 生活式早教影响逐渐扩大 生活化早教已经影响到国内越来越多的知识型女性。 父母可以从健康、科学、社会、语言和艺术五个方向,充分与孩子互动:一起做游戏、听音乐、读书、散步、收拾东西。细心的父母更可借机把孩子身边的“生活元素”变成教具:电话、窗帘、牙刷、浴缸、毛巾、电视遥控器、沙发、抽屉、衣服鞋袜、茶杯、锅碗瓢盆……父母还需要及时了解孩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敏感期。比如,孩子首先用嘴来感知世界,因此吮吸手指往往是为了满足探索的需要。等孩子到了手的敏感期,就会非常享受于抓和扔东西,如果这时家长要求孩子“不要动”、“安静”,就等于抑制了孩子正常的发展需要。 第一个该受教育的应是父母 儿童文学家樊发稼感叹:“中国的孩子太累了,没有时间玩耍,太早失去了淘气的机会和能力。”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曾引起了西方社会的教育革命。研究快乐教育理论学说的钱玉博士推出东方版的《快乐教育》,讲述了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家庭教育的重点及方法,并将0至18岁的成长过程和教育重点用一幅手绘的“快乐教育循环链”生动地展示给读者。像这样早教图书正越来越多地涌现。提倡生活式早教的专家强调,父母的高素质是培养子女高素质的基础,家长的高素质与学历无关,没有学历有智慧的父母一样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孩子。其次,父母与子女亲密相处非常重要。另外,专家还特别提出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强调及时发现、解决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的不同问题。身为成人,我们可以选择给孩子理解还是误解,是给以快乐还是压迫。早教,第一个该受教育的就是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