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语文教学法(B)

首页

语文教学法(B)

华师自考科目语文教学法(B),有谁可以帮帮我??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7-04-04 16:43:53
  •   目  录
    序(一)朱绍禹刘孝学
    序(二)毕养赛导言
    上编·理论编
    第一章语文教学情趣论的哲学思考
    第二章语文教学情趣论的美学思考
    第三章语文教学情趣论的心理学思考
    第四章语文教学情趣论的教育学思考
    第五章语文教学情趣论社会学思考
    第六章语文教学情趣论文艺学思考
    中编·本体编
    第七章语文教学情趣观发展的历史
    第八章语文教学情趣观的现状
    第九章语文情趣化教学的条件
    第十章语文情趣化教学的要求
    第十一章语文情趣化教学的策略
    下编·操作编
    第十二章阅读教学情趣化
    第十三章写作教学情趣化
    第十四章口语交际教学情趣化
    第十五章语文知识教学情趣化
    第十六章语文实践活动情趣化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序(一)
        朱绍禹  刘孝学
        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几年,由北京一家文学刊物发起,有几十家报刊杂志和电视台、广播台参加的,持续了几年之久的语文教育大讨论,是语文独立设科以来引人注目的大事之一。
      大讨论中社会各界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状况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和种种责难 (当然,其中不乏有失公允之言辞),几乎涉及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从事语文教育研究和教学的同志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不少专家学者针对教育中的一些弊端提出了各种改进的策略和措施。柏勋同志的新著《语文教学情趣论》是其中一项丰硕的成果。
       初读书稿,发现这本书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明智的课题选择。语文教育毕竟是太复杂了,尽管我们已经付出了极大的心力和体力,迄今我们没有认识到的可能比已经认识到的还多。更何况语文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从外部讲,它和时代、社会、家庭的依存关系从来都超过其他科:从内部讲,既有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问题,又有教材编写、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还有教学方法、教学措施的问题;语文教学的效果,不仅既取决于人们对学科自身规律的认识程度,体现出其科学的特性,又取决于教师的学识修养和创造意识,体现出其艺术的特性,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更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心理状态。
       教学理论是否科学,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最终要看它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激 发学生的兴趣。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据教育网披露,有人指责某些学校“什么也没有教给学生,学校最擅长的是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厌恶学习”,而语文居于“厌恶之首”。
      语文本来是学生最贴近、最亲切的一门课,怎么变成了学生最不喜欢的课?有感于此,柏勋同志选择“语文教学情趣”作为切入口来审视语文教育,无疑是一种“以简驭繁”的明智的策略。他从“情趣观”出发,回顾了我国语文教育百年史,特别是反思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历史,总结了有益的经验和沉痛的教训;他考察了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有的放矢地概括和陈述了实施“语文教学情趣化”的途径和方法。
      “情趣观”这一理念,不仅为我国语文教育界所倡导,也一向为全球教育界所追求,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却远早于我们。因此可以说,这是一个迟到的却极富意义的课题选择。 二是坚实的理论基础。关于语文课的情趣问题,散篇短章的偶尔也可在报刊上见到,但是用一部专著予以系统地论述,柏勋同志是第一人。
      一般来说,语文教学情趣化的理论依据,有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的支撑就够了,可柏勋并不满足于此。他还运用关学、文艺学的原理,深刻地挖掘了语文课程中存在着的极为丰富的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因素。不仅如此,他义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高屋建瓴地透视了蕴含于语文教学中的哲理,宏观而义精辟地分析了在语文课,:卜强化情感教育,和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个的公民,构筑和睦、温馨的家庭,建设安定、美好的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
      这样,“语文教学情趣论”置身于多学科的交汇点,群学献策,左右逢源,有了令人信服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这里,正是哲学家的思想、美学家的观念、教育学家的理论、心理学家的见解、社会学家的思考、文学家的睿智,敲亮了本书作者探索问题的燧石,结成了《语文教学情趣论》这一硕果。
      作者治学态度之严谨,学识修养之宽厚,由此可见一斑。 三是浓厚的思辨色彩。可以说,在中小学所有课程中,没有哪一门课比得上语文这样视野开阔、感情丰富、妙趣横生、令人神往;不幸的是,长期以来,在一些学校、一些老师那里,语文课竟成了让人生厌的课。
      个中缘由,柏勋作了深邃的思辨和中肯的分析。例如,作者以哲学上“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观点考察我国的语文教育,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一味张扬共性、压抑个性,“尊天理而灭人欲”视为人才的最高境界。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把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为经济建设服务”对立起来,把培养人的共性与发展人的个性对立起来,这样的教育哲学观使语文教学的路子越走越窄,语文教材政治化,教学方法程式化,课文分析概念化,学生作文公式化。
      不能有不同的理解,没有了个人的思考,“独立见解”常常被看作“异端”。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即使在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它的痕迹。柏勋同志说:“一个民族如果在精神方面畸形地强调共性,扼杀个性,是极其危险的,——当你一个一个地掐灭了个体的生机以后,得到的结果绝对不是加强共性,而是削弱以至于消灭了共性本身。
      ” 又如作者从社会学角度思考语文教育,认为语文教学情趣化,能够强化人的情趣,使 学生的精神状态朝着健康乐观的方向发展,这对美好家庭的建设将是一种巨大的推 动,从而对社会作出充满潜力的贡献。反思半个多世纪以采的语文教材,总是有意或 无意地回避青少年喜欢的爱情题材的作品,连《菏塘月色》这样的名篇,结尾写了一 点男女之爱,也要砍掉;即使要选,也往往或是“异化了的爱”(如《雷雨》),或是 “畸形的爱”(如《雨霖铃》),或是“遭挫折的爱”(如《与妻书》),或是“愚昧的爱” (如《阿Q正传》)。
      “为什么就不能来一点甜蜜的爱、浪漫的爱、圆满的爱、铭心刻 骨的爱、催人奋进的爱呢?老去的一代又一代人,或者在爱情的小河里沐浴了一辈子, 或者喝爱的苦酒一辈子,为什么不敢把她光明正大地示之于新一代的学生,这不是‘此 地无银’是什么?不是缺情少趣是什么?”“对异性之爱,是人之本能,从心理学上 来说,大人越是缄口不谈之事,学生更会产生‘越是暗箱里的东西,越想窥视’的心 理,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通过其他渠道去知道——‘也罢,光明正大处没人讲,那只好 到阴暗角落里去找。
      ’于是粗野的、低俗的、甚至黄色的书报和音像就趁虚而入,占 领学生的这一‘精神市场’。”像这样鞭辟入里、充满锐气的思考,在书中比比皆是, 它将启示人们进一步去探索和解决语文教育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总之,《语文教学情趣论》以自己鲜明的个性走向了社会,它不仅能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而且会唤起审美的冲动,而更重要的是,它将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语文科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我们希望从事这一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人员写出更多的像《语文教学情趣论》这样富有新意的著作来,为我国21世纪的语文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2003年10月12日 朱绍禹:著名语文教育家,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全国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东北师大教授。
       刘孝学:江西省上饶师范学院教授,江西省政协委员,全国首届双十佳社科学报《上饶师专学》主编。 序(二) 毕养赛 两年前,在嘉兴南湖之畔召开的浙江省高师语文教育学研究会学术年会上,柏勋同志的发言主题是“强化语文教学情趣观”的问题,并提出要写一部专著加以宣传,当时就受到与会同仁的高度评价,我听了也很感兴趣,表示了坚决的支持;今天,这部洋洋30万言的专著终于问世了,看了稿子以后,果然有不同凡响之处,倍感高兴。
      情趣问题,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非常根本性又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人们无论从事学习或工作,还是做学问、搞研究,都是离不开情感和兴趣的。不然,什么事情都会干不好,干不成。对于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其实,在中小学各门学科中,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趣的。这主要是因为语文教材有它的特殊性。
      与其他学科不同,语文教学文本多数都是文艺性作品,其中多半又是名家名篇,优秀诗文。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他还提出“诗有别趣”之说,认为盛唐之诗,它的妙处就在于富有兴趣。明初诗人高启也认为:“诗之要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格以辨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也。”他把“趣”视作诗的三要之一。清代作家史震林则更进一步说:“诗文之道有四:理、事、情、景而已。
      理有理趣,事有事趣,情有情趣,景有景趣。趣者,生气与灵机也。”他认为理、事、情、景各有其趣,把“趣”放在非常特殊的地位。古人所论,都是诗文的情趣问题、诗文的重要美学特征问题。这自然也可以用来说明,以诗文为主要文本的语文教学,同样是富有情趣的,同样具有明显的美学特征。
      在语文教学中,那种无视文本的情趣因素和美学特征,把语文课上得枯燥乏味,毫无情趣,只会令学生生厌,扼杀学生对语文的爱好和兴趣;同时也必然会抹杀文本的审美和人文教育功能,给语文教学带来严重的损害。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受“左”的影响,人们不敢讲情趣问题;拨乱反正以后,人们又匆匆乎在基础方面进行“查漏补缺”,很多人还为此提出了这个“法”那个“法”,似乎都无暇于去顾及“情趣”这个至为重要的问题。
      学生学得很苦,教师也教得很累,但效果都并不见得好。待到语文教育大讨论之际,社会上的批评纷至沓来,我们的很多同志在埋头赶路中发出了惊呼:我们的语文教育到底怎么啦?现在回头一想,其实也不难理解,这个法那个法要不要研究呢?当然要研究,但那都是抛开了对“人本”和“文本”的关注去研究“法”,实在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没有抓到点子上。
      语文教育大讨论中提出了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即“人文性”和“以人为本”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启示了我们,要改变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的“少慢差费”的状况,理论研究也应改变一下思路:是不是应该首先就从“目中有人”、“目中有本”的角度去找找出路,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上去动动脑筋,从人的认知规律上去想想办法,这些都是正本清源的大问题。
      柏勋同志的《语文教学情趣论》,就是这样一部以当今我国语文教学现状为背景,着眼于语文教学人文性研究、着力于探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内在动力的书。它的出版,是非常切合时宜的,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所迫切需要的。至于说到《语文教学情趣论》这部著作的特点,我想它的最大特色,可以用一个“新”字来概括。
      具体地说,有如下几个方面。一、独辟蹊径的研究视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关于语文教育学理论的研究专著,少如凤毛麟角;进入新时期以来,理论研究才渐成气候,随之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局面。研究的领域也不断扩大,主要包括:学科理论研究、教学思想研究、课程理论研究、教学心理研究、学科历史研究、教学流派研究、教学环境研究、教学媒体研究等等。
      但注重于人本精神和人文角度研究者却寥寥无几,特别是对于教学对象情趣的关注则更是少之又少。据我所知,有从教育层面来研究教育情感的(如朱小蔓:《情感教学论纲》、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等),也有零星研究语文教学情感和趣味的(如刘清涌:《语文教学情理趣》等),还有从操作层面上作经验型总结的(如方伯荣:《快乐作文训练百例》等)……但真正把语文教学的情趣作为一个重要命题并进行系统理论研究的,却未曾见到过。
      可以这么说,柏勋同志的这部著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第一部,而且也是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的第一部。作者顺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要,把准了语文教学发展的脉搏,切中当前语文教学之时弊,讨论了一个千百万中小学生翘首以盼的重大问题,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创新之举。
      二、多维视野、居高临下的观照书的开头六章,侧重于对情趣问题的理论思考和探讨。在这里,把语文教学的情趣性和情趣化问题,放在跨学科的背景下来研究,从哲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文艺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情趣论进行多侧面的理论观照;在相关、相近学科中获得有关的理论支持,用以充实和丰富情趣论的理论内涵和理论依据,以期完善自己的理论构建。
      可以看出,在这一方面,作者作出了非常可贵的努力。三、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下真功夫作者原是一位具有二十多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一线教师,是一位对教育和教学既肯实干又有巧谋的实干家。由于他长期坚持对教育的人文性和教学情趣化的倾心研究,积累了调动学生情趣的丰富经验,很早就成为地方上颇有影响的骨干教师——他不光在教学上成绩斐然,还获得过“绍兴市十佳杰出青年”、“浙江省‘鲁迅纪念奖’和‘让精神世界更美好’读书活动优秀指导师”和“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在他的影响和激励下,他的儿子和女儿于1992年和1993 年相继都是嵊州市理科的高考状元。因为教子有方,在地方上又被传为佳话,还被省报和上海《现代家庭》介绍向全国——有这样的教育实践作为根基,他自然十分清楚目前教学第一线的师生最需要的是什么,因而使他的这部作著述处处有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闪光点。
      统观全书,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从理论上把问题说清楚,而是每谈一个问题,总要千方百计地寻找理论见解与语文教学实践的结合点,深入浅出地向读者演绎新鲜生动、富有典型意义的教学实例。全书搜集了数以百计精彩的教学镜头——有的是选自特级教师的上课实录,有的选自一线教师们的经验之谈,更有许多是作者自己在中学教学中的亲身体验——读来饶有兴味,备感亲切。
      这部著作不但从理论上回答了实施语文情趣化教学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问题,而且在实践层面上回答了实施语文情趣化教学的可能性的可操作性问题。可以肯定地说,这样一部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书,一定会受到师生们的欢迎。四、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的论述风格由于作者本人是一位语文情趣论的实践者,他自然十分讲究语言的表述方式。
      据我所闻,他的讲课往往是妙趣横生,深受学生喜爱。他的文章似乎也有这样的特点。作者对每一个问题的分析与阐发,都没有作干巴巴理论说教,而是或举出富有兴味的教学实例,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或新意叠出,发人深思;或引经据典,举一反三……使人感到那样的激情奔涌,那样的趣味盎然。
      我们不妨通过几段文字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表述他的观点的。在谈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共性关系时,作者说:“哲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如果在精神方面畸形地强调共性,扼煞个性,是极其危险的,——当你一个一个地掐灭了个体的生机以后,得到的结果绝对不是加强共性,而是削弱以至于消灭了共性本身。
      ”(第一章)在论述要放开学生的手脚,调动学生的写作情趣时,作者说:“……当然,我们并不是让语文教学完全摆脱政治的干预,而是要让写作教学离开政治束缚远一点,更不要变成‘政治写作’、‘说教写作’和‘官样写作’。苏轼在向皇帝解释书法时就曾经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正因为他心中快如奔马,随意挥洒,不拘小节,惟求畅快,故其《寒食贴》才有‘天下第三行书’之美誉;写作又何尝不是这样——丰子恺先生就曾说过‘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的话——只有轻轻松松‘写话’,舒舒畅畅倾吐,痛痛快快宣泄,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写作的快乐,而让学生戴着沉重的脚镣跳舞,永远是一种苦役。
      ”(第十三章)为了引起对语文教学情趣的重视,作者是这样告诫人们的:“语文情趣化教学论者要斗胆提醒这些老师一句:谁如果把语文教学中的情趣给赶跑了,就等于赶跑了学生的心;在你的前面不远处立着一块碑:‘玩完’。”(第4章) 这样鲜活风趣的语言风格,在一般的学术著作中是比较少见的,开头读着觉得颇有点不像“学术著作”的味道,但是读后又觉得丝毫也没有什么表达上的不妥,反而倍添了几分轻松而自然,有一股清新而流畅之风拂面而来——后来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这是作者的一种“现身说法”,“情趣化教学”论者怎么能板起面孔来说理呢?当然,语文教学情趣性和情趣化问题,是作者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命题。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应该怎样认识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全书的结构应怎样进一步完善,等等,这些都还有可以商讨之处,有待于以后修改时加以改进和提高。古语云:“瑕不掩瑜。”我想,这些不足决不会影响本书作为一部带有开创意义论著应有的理论价值。
      柏勋同志是我省语文教育学研究会的秘书长,是一位十分热情而勤快的年轻学者,也是一位肯下功夫和很有发展潜力的后起之秀。他这部著作的出版,令我们这些在语文教学领域退下来的老兵深感欣慰。我相信,这部著作一定会受到同行们的高度关注。于是为之写了以上这些话,以示祝贺,也算作新书出版的序言。
      毕养赛2003年9月于杭州毕养赛:浙江杭州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原副院长,浙江省高师语文教育学研究会原理事长。导言世界上的一切成功,都是与快乐紧密相联的,离开了快乐,就不会有成功;世界上的一切失败,都是与痛苦密切相联的,制造痛苦者就是在制造失败。
      人生努力追求的东西终究是什么?一是为了摆脱痛苦,二是为了获得快乐。人类是从荒蛮走向文明的,而语文(最早其实只是“语言”)的学习和劳动工具的使用一样,是人类迈向文明最重要的也是最早的一步,这里面怎么能没有快乐,怎么会丢失美感,怎么会缺少文明?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教育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语文教学是整个教育基础的基础,这里面怎么能播种痛苦,怎么能没有愉快,问题究竟在哪里?——作为一个在语文教学领域工作了近30年的教师,每当想到这些问题,都深感寝食不甘。
      ——一场语文教学大讨论,对语文教育的微词波涌连天,虽然这的确算不得什么坏事,但我们深感有许多责无旁贷的干系;虽然有许多并不是针对我们教师而发的,但总是感到我们还有该做的一份没有做好,或者根本没有做到点子上。面对舆论的非难,深感委屈的不少,情绪低落的不少,隔岸观火说风凉的不少,骂大街的不少,在半空中发宏论的也不少……一时间,确实使人很难理出头绪来:我们有一个早晨改变社会观念的力量吗?没有。
      我们有下令立即改变社会格局和人事制度的权力吗?没有。我们有全面改变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的办法吗?没有。我们有一个暑假让全国的校长都成为学者型教育家的良策吗?没有。那么,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到底能够做些什么?有一位哲人说过:“未来的世界掌握在教师的手里”——这话确实有些气吞河山,但做起来却绝非那么轻松——这是需要雄心的,也是需要耐心、实心、恒心和“细心”的。
      请读者诸君特别留意,我们这里所说的“细心”,并不是“谨小慎微”之意,而是要“耐下性子从小事做起的决心”。我们可以想很多自己做不到的事,也可以为之疾声呼喊,但我们不要忘了应从我们能做的实事做起——比如,我们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快乐,可以给学生更多的信心和动力,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当这些杂乱的想法汇聚于一处,搅拌、揉合、“反刍”、翻江倒海……于是,就想到了要提出一种大胆的设想,即使是翻遍千年老帐,问遍东西哲人,我们也要为之呼号,要以之参与讨论,还要据理力争……希望把自己的想法公之于众,希望得到同仁们的理解与支持,也希望得到方家的批评与指正,更希望千千万万的一线教师能予以高度的关注,因为这是关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远大前途的重大事情。
      一、问题的缘起笔者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从事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学,一直比较重视语文教学的情趣性,目的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己不遭学生的冷落,一般地说,方法也不及细择,只要对此有利的都采用。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笔者就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的一种说法,深受震动:有人通过调查发现,新书发下来的时候,学生最想翻看的是语文书;上课以后不久,学生便说,最不喜欢的是语文课!20世纪末,这一观点也见诸两本对语文教学非议颇多的书中——笔者对书中大多数观点并不苟同,唯独这一点,深感说得很在理——千条理,万条理,上课上跑了学生就没有理!起初我们总以为这可能只是比较个别的现象,没有太大的代表性。
      但后来发现,我们的想法错了——这绝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而且还有愈演愈烈的势头。请看下列三则材料。“我国教育界1997年内完成的一项调查得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结果:目前40%的中小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冷漠。在回答“你平时早上上学的心情是”,小学生中“谈不上愉快不愉快”占28%,“不太愉快”占7%;“很不愉快”的占51%。
      ……而这种恶劣的情绪,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更加严重。回答“谈不上愉快不愉快”的初三学生竟占60%;“不愉快”的占12%。也就是说,上学的路上,不少孩子心情黯淡,步履沉重。导致学生厌学的‘罪魁祸首’之一,是语文课。”曾楚风:《语文课,为何总让人黯然神伤》,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第124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第1版。
      “北京某重点中学一位语文老师曾对高一新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发现对语文感兴趣的不足10%。据上海市两次抽样调查显示,中学生对数理化课程注意力集中的占91%,而语文只占15%。”李建平:《阅读教学问题亟待加强》,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第222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第1版。
      “我对东莞市不同类型的十六所中学语文课外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我发现:我市不少学校的语文教学仍处在封闭的、被动的境地,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功利主义驱使下,造就着不少萎缩型继承型而缺乏创造力的人才;不少语文课堂成了窒息生灵的‘书屋’……对566名不同层次男女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选语文教与学最没吸引力的占853%……”王土荣:《语文课外活动课调查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1996年第6期。
      许多教育家都认为,正常的人都有爱说话,爱看书的欲望——如果哪个孩子不会说话了,不能看书了,父母亲会不惜倾家荡产地为其医治;然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这么害怕语文?终于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的语文教学太不讲究情趣了!教学的情趣问题非常重要,许许多多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以及社会名人都这么说,列宁就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 转引自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第16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1,第1版。 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懂得认识的欢乐和取得成绩的欢乐,那末求知的愿望将永远伴随着他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517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版。
       被称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当然更不能例外。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我们的学生也是非常渴望富有情趣的语文教学的。我们对一个经济发达地区938名中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常常有各自的特点,在下列几点中,请选出你认为最要紧的一项:A知识渊博的B课堂语言幽默的C讲课富有情感的D讲课条理清楚的E善于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的F能引起我们对语文兴趣的G耐心答问,循循善诱的H讲一点练一点的”参阅本书第8章“附录”《对一个经济发达地区中学语文教学情趣观的调查》。
      问卷的结果是:“F能引起我们对语文兴趣的”一项以404票遥遥领先,第二位“B课堂语言幽默的”项得233票——而且这一项也是关乎情趣问题的,两项相加的总票数达到了637票,占总投票人数的6791%,而其他6个选项相加的总票数仅为301票,可以说学生们对语文教学的情趣化期盼已经达到了望眼欲穿的地步。
      如果说,听了前面的几则消息后的心情是沉重的,那么,看了后面的几则材料后的心情便异常激动,并且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无法推御的使命感——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竭力鼓吹以人为本,高扬人文精神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让学生永远在痛苦中学习。

    t***

    2007-04-04 16:43:5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学习帮助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