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三字经》到底是谁编的

首页

《三字经》到底是谁编的

有的说是南宋王应麟编写,有的又说是明代的黎贞撰写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3-28 14:38:59
      《三字经》作者之争 
    [我要留言] 
     
     
     
    选稿:上官贤  来源:东方网  作者:郭志坤      2007年3月28日 09:58 
      
      “人之初,性本善……。” 妇孺皆知的《三字经》,作者谁,哪方人氏?近期争论甚烈。
         广东顺德要拿《三字经》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广东学者认为《三字经》的作者应该是南宋末年的佛山人区适子;而浙江宁波市做出回应,认为《三字经》的作者是鄞州籍的南宋大学者王应麟,更觉得有理由为《三字经》申遗。      广东学者李健明认为,二十世纪90年代初,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用广东话读起《三字经》来朗朗上口更押韵,就怀疑《三字经》系广东人写就,才会有粤调,于是开始了对此书作者的考证。
      经历13年之久的研究,从明代《广东通志》到顺德历代县志,从咸丰年间顺德籍探花李文田作注的《三字经句释》实物印记以及传说、音韵等可信论据获取证明,《三字经》作者确为佛山人区适子。      浙江宁波地方文史研究专家桂心仪认为,浙江鄞州籍的南宋大学者王应麟才是《三字经》的作者。
      虽然王应麟的文集里未载有《三字经》,但王氏的《碑记》尾部就有《三字经》句式,这无疑为王应麟就是《三字经》的作者提供了一个佐证。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网上的文章、帖子也不少。面对热闹的争论,有的撰文叫“不”:“别争了,这是毫无意义的?吵!”有的帖子说:“拿起古尸装脸皮,实在无聊!”   说“无聊”、“无意义”的理由主要是两条:一曰:这是抢注商标,这和其不肖子孙们的野蛮的分家产有何区别?二曰:为了争钱争利,充满铜臭,实在是让观者替他们感到害臊。
         所言差矣。这场争论绝非“毫无意义”的无聊之事,也用不着“替他们感到害臊”,这是出于自然的正当事。      “《三字经》作者究竟是谁”,长期以来,一直是桩历史公案,据笔者检索,至少有四种版本:宋末区适子;明代黎贞;区适子撰,黎贞增广;宋儒王应麟。
      《三字经》盛于明清,多数明清学者力推王应麟,并且多种文献署“王应麟”之名。《辞海》对《三字经》对作者的说明是这样写道:“相传为宋代王应麟(一说为区适子)著”,加了“相传”两字,又以括号“一说为区适子”,这是很严谨的说法,就是这样也无法平息学界对此的争论。
      所以说,这场争论不可避免的,也是很自然的。      翻检近代历史,人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大凡历史上的名人,其“户籍”都会发生激烈的争论,而且争得面红耳赤、你死我活。就以西方传说中“圣诞老人”的户籍为例,据说,英国路透社分别在芬兰等8个国家发出写有“圣诞老人收”的信件,主题就是:“您住哪儿啊?”结果只有驻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的记者收到了回信,这封信用冰岛语写成,信中说:“让我们彼此相亲相爱。
      ”路透社记者调侃说,从冰岛邮政部门的高效率来看,或许冰岛才是这场竞争的胜出者。这个故事很有意思,至少说明:即便对“圣诞老人”之类的“名人户籍”也有争议。中国的更不用说了。      应该说,争一争有好处,至少有三条:   其一,这是文化寻根。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幼儿启蒙教育——蒙学中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教材,不仅盛行于明清两代,在当代仍具有传承中华文化精粹、弘扬中华民族美德的作用,在海外也颇受推崇,曾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予以推广。一提起《三字经》,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还能念上几句,有的能背全文。
      但是,它的作者是谁,却一直都没有定论,也不为众人所知。尽管如此,但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材,《三字经》的价值不言自明,这部读物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经历千年的风雨,《三字经》已经浸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全民族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
      从这个意义来看,从?论中提高国人对《三字经》的了解有好处,那就是明了其意义和传承,并认识《三字经》“申遗”本身所赋含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不是吗,不少地区兴起了“考据热”,寻找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对本地略有瓜葛的历史人物以及史有定论的历史事件进行论说,诸如孙悟空的籍贯、花木兰的姓氏、金瓶梅的原址……一项项学术成果映射出一种学术氛围,应该说,它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没有必要多加指责。
             其二,它可激发乡情。争一争《三字经》的作者,王应麟不是声名重振了吗,区适子也不是为众人所知了吗。中国谚语云:“美不美,泉中水;亲不亲,故乡人。”宋人欧阳修也说:“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 在此绝非鼓吹依傍名人祖籍的“地缘优势”说,故乡伟人、名人确能引人自豪、发人乡情。
      戴高乐有句名言:“对伟人的忘恩负义,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换言之,一个民族,应该爱护珍惜本民族本地区的英雄豪杰,以其精神激励乡亲市民。广东学者说,区适子是广东人,写出来的作品带有粤调,所以,广东话读起《三字经》来更上口更押韵;宁波学者说,王应麟是鄞州籍人,他的作品也带有鄞州籍人的腔调,如今用宁波话读起来同样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说“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中的“雪”和“辍”,用宁波话读来才押韵。
      争一争,诱惑许多人用粤语、甬腔好奇地读一读《三字经》,让传统文化由此得以一热,首先就是件好事,好在乡音乡情。激发乡情是显然的。 “文化遗产”的这种争论实属不少,远有韩国与中国的“端午习俗”之争,近有安徽涡阳和河南洛邑抢老子,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抢诸葛亮,浙江的萧山、诸暨和绍兴抢西施,等等。
      这种“文化遗产”的争夺,从炎帝到老子、孙子,从司马迁、董仲舒到王安石……如果把有归属争议的历史人物一一排列,加以梳理,进行研讨,不是没有好处的。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 “一部启蒙小书一争,多少改变了淡漠优秀文化传统和习俗的局面。不论输赢,都为中华民族增添光彩,多一分荣誉,少一些遗憾,它可大大激发乡情。
      ”所言甚是。      其三,带来合作共赢。顺德与宁波之间,争一争,除了文化寻根、激发乡情的好处外,还可带来合作共赢。申遗的是一种文化项目,自然会演化出的一种经济活动。争一争,论一论,媒体的大宣传,会刺激广告业的发展;要举办研讨会、论证会,会推动会展业的发展;要修复故居,开辟游览线路,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最终,增加了知名度,提高了文化品位,改善了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得益的更是经济民生。文化搭了台,经济唱了戏,应该说这是好事。合作,能够创造共赢。如梁祝文化申报“国遗”就凝聚了全国4省6地的智慧;昆曲成功申报“世遗”是在全国6个昆剧院团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世遗”蒙古长调是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成果。
            有鉴于此,浙江和广东准备联手为《三字经》“申遗”,让更多的人珍视这部被誉为中国“蒙学之冠”的著作,共同打造《三字经》的民族文化品牌。浙江准备与广东“牵手”,共同为《三字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化纠缠不清的“故里之争”为合作共赢的“联合申遗”。
      据称,目前,浙江省已投入60余万元对《三字经》进行抢救性调查、追寻、访问和发掘,并对其历史作品、代表人物和文化遗脉等资料进行了拍摄保存。这是近日获悉的好消息。   如此好事,怎说是 “毫无意义”的无聊之事呢?! 。

    寒***

    2007-03-28 14:38:5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书画美术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