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共享资料 医院库

李白的浪漫主义

首页

李白的浪漫主义

以李白的《登太白峰》为例,谈谈对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征的理解。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3-24 20:28:16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中国人民最热爱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和他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民所传诵。他出神入化的诗歌艺术,他傲岸不屈、蔑视权贵、 鄙夷庸俗,渴望自由的精神,使他的人格充满了魅力。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关于他的家世和出生地,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有说他生于蜀,有说生于中亚的碎叶,有说生于西域的条支。至于他的家庭,现在一般都取其父“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的说法。但他的父亲为什么要逃亡蜀中,为什么要变换姓名,至今都是一个迷。可以肯定的是,李白五岁的时候,就已经生活在蜀中的绵州昌隆县(即今之四川江油县)。
      李白的一生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时期: 一、在蜀时期(705—724) 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李白,博览群书,为将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奇书”。(《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他兴趣广泛,接受了当时在蜀中影响深远的道教思想和任侠的风气的熏染,自称:“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他还曾经隐居蜀中大匡山,跟随赵蕤学习纵横术。这一段时间,李白主要的活动就是读书、漫游、隐居、学道、任侠。 二、漫游和求仕时期(725—742) 26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目的是为了实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理想。
      管仲和晏婴都是春秋时期齐国的贤相,他希望自己也能像管、晏一样辅佐唐玄宗,治理天下,达到大治。这一次远游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远游过程中,他在湖北安陆安了家。这一段时间,他曾经积极地进行过一些希望当时的要人们为他援引的工作,也曾到过长安,有过求仕之举,结果都失望而归,他感到怀才不遇的痛苦和不平。
      他说:“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赠从兄襄阳少府皓》)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李白还是刻骨铭心:“少年落魄楚汉间 ,风尘萧瑟多苦颜。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青年李白从自身受到的挫折、歧视,深深感受到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三、长安时期(742—744) 742年秋天,由于友人的举荐,李白奉诏入京,他以为从此可以实现他“愿为辅弼”的理想了,在当时写的《南陵别儿童入京 》诗中,他不无得意地说道:“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初到长安,供奉翰林,玄宗对李白的确恩宠过于他人,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经是一个一心追求享受、耽于逸乐,追求长生不老之术的昏庸帝王了,他起用李白的目的,不过是因其文章才学名满天下,欲借以点缀宫中奢靡的生活。
      据孟?ぁ侗臼率芳窃兀盒凇俺⒁蚬诵欣郑礁吡κ吭唬骸源肆汲矫谰埃窨啥酪陨课椋刻仁钡靡莶糯嗜擞匠鲋梢钥湟诤蟆!烀伲ɡ睿┌住!毕衷诶畎准谢贡4嬗小豆行欣执省钒耸祝肚迤降鳌反嗜拢际枪┓詈擦质逼诘淖髌贰U庋纳钏淙槐砻婧芟院眨杂诶畎桌此担荒苁┱顾牟拍堋⑹迪炙谋Ц海阅谛某8械郊拍褪6矣捎谒涟兜摹⒉磺骸⒉桓扇说母鲂裕埠苋菀渍欣慈ü蟠蟪家约蚌祸盒∪说姆贪猩恕K纯嗟厮档溃骸熬跛浒昝己茫弈喂卸噬比恕薄#ā豆幸鳌罚案≡票稳杖ゲ换梗芪锓绱菟乩肌保ā洞鸲判悴盼逅缮郊罚S谑亲约荷鲜瑁肭罄肟ⅰM肺踩甑某猩睿顾运降摹翱焓⑹馈钡母啾局视辛饲逍训娜鲜叮蕴菩谏罡胁宦猿⒏械绞? 四、十年漫游时期(744—755) 这一次漫游,主要是在汴梁、齐鲁、江浙、燕赵一带。
      这一段时间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并且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闻一多先生是这样热情地赞美两位伟大诗人具有深远意义的会面:“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我们再逼紧了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
      如今李白和杜甫——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我们看去,不比那天空的异瑞一样的神奇,一样的有重大的意义吗?”(《唐诗杂论》) 李白漫游到齐州的时候,曾经举行了入道仪式,他的入道,主要是为了挣脱社会的束缚,憧憬自由的生活。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说李白:“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不可求之事求之,欲耗壮心遣余年也。
      ”他自己也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这时期,李白的心情一直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对自己依然充满了信心,而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忧思烦恼,慨叹人事无常,痛感鱼目混珍的社会现实,使他的理想与功业难以成就。所以他虽然放浪山水,纵情酣饮,求仙问道,但心中愁结始终难以化解,只是因为他性格豪放开朗倔强,往往能够强自解怀罢了。
       五、安史之乱时期(755—762)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和百姓一起逃难,并曾隐居庐山。对于自己的不得不隐居,他是心有不甘的:“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庐山屏风叠》)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时任江陵大都督,兵过浔阳(九江)时,李白加入了李璘的幕府,他以为可以“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但是永王李璘被肃宗以叛乱罪镇压,李白被流放夜郎。这时候李白已经58岁。流放后的第二年,他正走到巫山,就接到了赦令。

    难***

    2007-03-24 20:28:1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学习帮助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关注
爱问

关注爱问微信公众号,开启知识之旅,随时随地了解最新资讯。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