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老子化胡可信不可信?

首页

老子化胡可信不可信?

老子化胡可信不可信?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1-15 12:45:09
    根据成成解释只能证明老子化胡经出现的很晚。并且是伪托老子之名。明显不可信由于比较明显就没有人考证了如果通俗易懂那出现的更晚了,无论如何不会超过1000年汉乐府都不是很容易懂。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是很容易懂的现在也还是不容易。因为语言的变化是很快的据说闽南话是北宋河南话演变的。莎士比亚的原文现在只有专家能懂就是英国人也是看翻译作品。拿过来几百年前作品能看明白又不是专家的除了锡伯来文就是汉语文据说100年前的英语现在一般人都不懂。

    m***

    2007-01-15 12:45:09

其他答案

    2007-01-24 15:24:55
  •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可是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的,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孔子是中国空前绝后的大圣人,是先知先觉者,他有相当的来历。孔子为什么生在中国?本来孔子前生是佛教里边的水月童子,也就像善财童子一样;而中国的老子──道教的祖师,就是佛教老迦叶的化身。
      孔子是水月童子化身;颜回呢,就是佛教里头的明月儒童化身。 为什么迦叶祖师化身成老子?为什么水月童子化身做为孔子?为什么明月儒童化身成颜回?这就是因为佛教大乘根性的因缘到了中国,所以这一班佛教的菩萨就争先恐后地到中国,为的就是给佛教开路。他们把佛教的马路先修好了,那么等佛教传到中国,这一些大乘根性的人就容易接受。
      不然,佛教传到中国时,一般人也没有学道教,也没有学儒教;那么佛教虽然高深,也没有人懂,也没有人接受,是很费力的。于是老迦叶也不辞辛苦,先到中国化身做老子。怎么叫老子呢?因为他一出生头发也白了,胡子也白了,一出生已经就老了,所以叫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他到中国来,不断地努力提倡道教,而不说是佛教;水月童子呢,就提倡儒教,就这么开了两条平坦的道。
      所以等到以后佛教传到中国,就水到渠成,很多人都接受佛教的道理。中国的儒教就譬如小学的学生刚刚入学门,所研究的都是小孩子容易懂的道理。那么以后就升到中学,中国道教的道理就譬如中学的课程。中学读完了,就要读大学,那么佛教的课程就是大学的课程,所以儒、释、道三教是三而一,一而三。
      小学是为中学预备的,中学是为大学预备的,大学是为所有想要深造学问的老百姓而预备的,所以有小学、中学、大学。佛教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一所大学。 虽然这所大学在这儿,但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进大学,还有很多人连字都不认识的,所以有很多人不认识佛教,不知道佛教是什么,也就是这个原因。
      因为虽有小学也有中学,可是所有的小孩子不一定都能进得小学;所有该读中学程度的学生,也不一定完全会进中学,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在中国来讲,儒教是小学的课程,其它的宗教可以说都是中学的课程,而佛教是包罗万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教的大学。
      那么其中不认字的人、不能进大学、不能进中学、不能进小学的人还是很多。 儒教的孔子也有五眼六通,他也具足相当的智能,智能渊博,所以孔子出生的时候有麟吐玉书的祥瑞之相。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学习了生脱死的法,可是虽然有这个志气,还没有真正下决心。
       「三十而立」,等到三十岁时,才下了决心,一定要修行了。 「四十而不惑」,等到四十岁的时候,他一切的怀疑、疑惑、迷惑都断了,所以说不惑。不惑就是不动心了,也就是孟子说他四十不动心一样的道理。什么事情不动心?财、色、名、食、睡不动心了。财,他也不贪,适可而止;色,他也不贪;名,他也不贪;食,好东西他也不贪;睡,也不贪睡觉。
      不惑,也就是不迷惑了,般若智能现前了。 「五十而知天命」,等到孔子五十岁,真正得到宿命通了。这个天命也就是宿命通,他能知道做人的生命哲学是什么;也知道人的宿命──人的过去生是怎么回事。 「六十而耳顺」,等到六十岁时,他有耳顺的功夫了。耳顺,在一般世俗人所讲,可以说是有天眼通、天耳通了。
      一般世俗人说千里眼、顺风耳,也就是天耳、天眼的作用。 「七十而从心所欲」,等到七十岁了,他得到了漏尽通。得到漏尽通,那么这时他的工作完成了。他为了把佛教的路给铺好,所以要讲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德;又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又讲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三纲领,把佛教的路给开了一半。
       格物,什么叫格物?我们一般老学究、老读书人都懂的,就是要把自己的物欲革去,革除你的习气毛病,你的妄想。这物欲就包括你的嗜好,包括你所放不下的东西,这些都是一个欲,都要革除去。你能革除物欲,然后你的智能才能开朗,才能现前,所以要致知。致知又要诚意;你诚意了,然后就正心;你能正心,然后修身。
      你心若不正,身就不能修,意若不诚,心也不能正,这是一套的,一步一步的。身修,然后家也齐、国也治,这就是孔子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可以说包括世间法和出世法的意义。 不过儒家只知道世间法,而不注重出世法,所以它是个小学;它讲五伦八德,兄弟父母祖有五伦,八德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就把佛教的路给铺了一半。
      道教呢,又把佛教的路铺了一半;道教就叫人去欲断爱,不过没有像佛教说的那么肯定,道教说: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无,惟见于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的这个神是好清净的,可是人这个心就不老实,像只马猴,跳上跳下,向南跑向北跑,所以说「心马意猿猴」,心像匹马,意像只猿猴,它是不老实的。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人这个心是好清净的,可是欲念在那儿牵着它,叫它不清净。「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就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无,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等到这个「寂无所寂」了,欲岂能生?你清净到极点,澄清到极点了,自然就没有欲了。「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清净。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这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出世法,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所以一般人都赞叹孔子,无论是他的学生也好,或是一般的社会人士也好,都说他德配天地、道贯古今,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博学多能,学的也多,能力也广。 所以各位学佛法的人,先要把道教、儒教的道理也弄通了,然后你对佛法的道理,自然就迎刃而解。 。

    如***

    2007-01-24 15:24:55

  • 2007-01-18 01:54:39
  • 懒得多说,我也“粘”一帖。
    实际上“道家”和“道教”并不是一回事。道家——以老庄为代表的哲学派别,始于先秦。道教——产生于东汉时的一种宗教,不过道教尊老子为教首,以老子所著《道德经》为本教的“经书”。因而实际上道教的产生与老子毫无关系,时间也在老子生年之后。老子本人也从未有什么“悟道修炼”之所为,就是传说中,老子入函谷关,写《道德经》,而后不知所终。所以,老子与道教的关系,完全是后人为自己的目的附会强引所成,道教对《道德经》的解释也是从宗教的角度。至于再后来道教的诸大仙、天尊以及种种道教的礼仪和形式更是与老子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同意“朝熙路客”的说法。信仰一旦成为迷信,哪来的理性和良知。还管他什么历史、史实。除了我的“信仰”,哪能看到别的什么,就是看到了也要硬着头皮说没看见。

    高***

    2007-01-18 01:54:39

  • 2007-01-16 06:15:03
  •   如果不是从信仰出发看问题,可以确定的是,"老子化胡"完全不可信。这里有这样几个理由:
    第一,从文化发展史上看,一般国内的学者,包括道教本身比较一致的认识是,道教和道家是有很大的区别的。道教是一个宗教,而道家是一个学派。不能把道教和道家混为一谈。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这是很清楚的。中国的第一部史书对老子的记述非常详细和清楚。司马迁是把老子作为一个学派的创始人对待的。 道教是把老子作为开派祖师,但绝对不是唯一的祖师。比如庄子在道教中地位不低于老子,他写的著作也是道教的经典,称为。因此庄子也是祖师。
       第二,从历史上看,老子和道教也没有关系。老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比孔子还大几十岁。而道教发端于汉朝末期。两者相差时间太远,根本没有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换句话说,在学术上根本无法证明老子自己创立了道教。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证明,其他的道教与老子有关的事迹就属于宗教信仰而不是客观事实。
       第三,从道教的教义和宗教实践构成上看,老子的思想不是唯一的来源。一般的学者认为,道教思想来源不只道家一个。从现行道教的宗教时间活动内容来看,应有中国传统巫术思想,儒家思想,墨家思想,养生家思想和佛教思想作为教义汲取的对象。 我们知道,至少老子对巫术是比较反对的,但道教把画符驱鬼作为道教的一项重要宗教实践活动,是有点和老子这个祖师爷对着干的意思。
      其中表明的意思是,道教把这些思想熔为一炉那是道教的本事,但不能把跟老子没关系的也算在老子身上。老子也决不可能去宣传不属于自己的思想。 总之,道教和道家不是同一个东西,老子思想也不能和道教的思想画等号,老子和道教在历史上相距甚远,所以道教所说的"老子化胡"就完全不可信了。
       顺便多说一句,以上都是从正常的事实的分析角度出发来看待这个问题的,和宗教信仰没有关系。如果从宗教信仰角度出发,任何情况都可以相信,尽管你从理性的角度理解不了。 举个例子,描写摩西率犹太人出埃及到达以色列用了四十年,其中的千辛万苦不可名状。
      
      请注意,这一趟路用了四十年时间才走完。而讲在耶稣出生不久,为了躲避罗马人的杀害,全家逃到埃及避难,风声过后,在四岁时回到以色列。注意这是两趟路,而且是同样的路程,耶稣一家就是在路上生的孩子,也最多用了四年时间。这个矛盾说明什么?我不多说,但只有信仰才能使人对这些矛盾视而不见。

    朝***

    2007-01-16 06:15:03

  • 2007-01-15 16:51:05
  • 佛化身千百亿,老子是佛化身极有可能,只是不一定是释迦牟尼佛。

    如***

    2007-01-15 16:51:05

  • 2007-01-15 12:40:33
  • 老子化胡可信不可信?:
    释迦牟尼佛和老子生活的年代不一。释迦牟尼佛生活的年代为我国周朝穆王时期;老子生活的年代为以后的春秋初期(比孔子稍早)。风马牛不相及。
    阿弥陀佛

    1***

    2007-01-15 12:40:33

  • 2007-01-15 11:41:55
  • 随喜、赞叹!
    阿弥陀佛!

    弥***

    2007-01-15 11:41:55

  • 2007-01-15 11:14:11
  •   中国历史上很多民族(如藏族、蒙古族、纳西族)都有自己民族的英雄史诗。《老子化胡经》是一部道教的经典,也是汉民族的英雄史诗,其中记载了早期道士西渡流沙传播道教的史实,反映了汉民族发端源起之时的精神面貌。
        《化胡经》为韵文,读来朗朗上口,而且通俗易懂,便于在民间传播流行。
      经文原文还应配有乐谱,可以配乐吟唱。现在,《化胡经》仅剩下内容很少的部分残经,乐文也不在了。 “老子化胡为浮图”是《老子化胡经》最重要、最基本的观点,也是道教思想的基石。以道经所言,老子即是我,我即是老子,“老子为浮图”、“老子为释迦”意思即为“我为浮图”、“我为释迦”,这是与道教思想一脉相承的。
      “三张”早期提出了“我即是道”、“我即是老子”的思想,晚期又提出了“我即是如来”、“我即是释迦”的思想,为道教增添了新内容。 “老子化胡为释迦牟尼”表达了早期道士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做时代领袖的坚定信念,对中国道教和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发掘,出土了佛骨舍利多枚,这些舍利明显不是来源于同一个体,提示历史上释迦牟尼佛可能不止一位。这或许可与《老子化胡经》的说法相验证。 。

    成***

    2007-01-15 11:14:1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宗教 相关知识

  • 社会热点
  • 社会民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