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外科
肝胆外科

什么是胆囊息肉?得了怎么办?

我爱人在体检时发现长了胆囊息肉。我想知道为什么会长呢?该如何治疗呢?
k*** | 2006-11-27 17:05:07

好评回答

2006-11-27 21:53:40
j*** |2006-11-27 21:53:40 470 254 评论
给你推荐一篇文章,供你参考: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指突入胆囊腔壁的投入性肿块,生长在胆囊内壁上,并向胆囊内突出的异常赘生物。由于此类患者往往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主要靠影像带诊断,以B超为首选。国外研究认为内镜超声比B超更准确,提供的图像更清晰。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人并无症状,只是做健康检...

查看全部>>

给你推荐一篇文章,供你参考: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指突入胆囊腔壁的投入性肿块,生长在胆囊内壁上,并向胆囊内突出的异常赘生物。由于此类患者往往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主要靠影像带诊断,以B超为首选。国外研究认为内镜超声比B超更准确,提供的图像更清晰。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人并无症状,只是做健康检查时才被发现,因此常常造成患者延误.目前西医针对胆囊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是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一则会出现如血管损伤、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无论是哪一种并发症,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再则是治标而非治本,因为手术针对的只是病灶,而没有针对致病因素,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些年来,祖国医学对胆囊息肉的治疗开展了前瞻性多途径的临床研究,并且能够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证型、症状给予整体的治疗,疗效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郑州华仁中西医结合医院胆囊疾病治疗中心,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打破传统的治疗方法,经过多年的奋斗和探索,挖掘整理祖国医学的宝库,取其精华,建立起整套全新的医疗体系,采用近百味名贵中草药并进行独到的配伍,在辨证治疗胆囊息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该疗法由祛除整体病因、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入手,可从根本上使胆囊息肉逐渐缩小、吸收,最终完全消失,从而达到彻底康复的目的,临床经万例观察,疗效极佳,如无癌变,一般1—2疗程即可康复。


【胆囊息肉的特点及分类】
      胆囊息肉以发病率高,致癌率高为特点。 胆囊息肉样病变简称胆囊息肉,是指突入胆囊腔壁的投入性肿块,生长在胆囊内壁上,并向胆囊内突出的异常赘生物。由于此类患者往往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主要靠影像带诊断,以B超为首选。国内专家报告B超的检出率为92.7%,特异性为94.8%,假阳性率为5.2%,准确性明显高于CT。专家认为B超能清晰地显示息肉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局部胆囊的变化,既简便又可靠。国处研究认为内镜超声比B超更准确,提供的图像更清晰。CT检查胆囊息肉是否有蒂比较敏感,增强CT能鉴别肿瘤与非肿瘤样胆囊息肉病变,能可靠的筛选出应予手术的肿瘤性病变。胆囊息肉它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包括一组突出于胆囊腔内的病变,常在B型超声检查时发现,比较常见。因为从临床和影像诊断上对其确切的性质很难准确判断,故有时在诊断上采用更为含混的名词,称之为胆囊的隆起性病变。
  胆囊息肉在病理学上可分为胆囊的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两大类,在临床上,主要有:胆囊腺瘤、胆囊固醇类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瘤病等,1986—1993年间,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共为162例影像诊断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人施行手术,病理检查结果非肿瘤性息肉112例,占69.4%,肿瘤性息肉50例,占30.86%,而其中为腺癌或腺瘤恶变者共22例,占13.47%,故当前在B超提出“胆囊息肉样病变”时,并未排除胆囊癌的可能性。


【胆囊息肉的类型】
    胆囊息肉的表现形式包含很多病理类型,病理分类为非肿瘤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肿瘤性病变又分为良性和恶性。 
1.非肿瘤性病变 :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国外 1995年报告,胆固醇息肉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65%,国内报告的288例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62.5%。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 
(1)胆固醇息肉 :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 ,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 ,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 ,曾有胆固醇息肉 74例病例报告显示 :直径小于10mm者占 9 7%, 50%为多发性 ,平均 3. 09±3. 31个 (肿瘤性息肉多为单个病变 ,有临床鉴别意义 )。胆固醇息肉质脆带细 ,易与黏膜分离 ,不伴有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 ,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 ,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 

(2)炎症性息肉 :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 ,直径约5mm ,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 ,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3)腺瘤样增生 :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 ,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腺样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的罗 -阿窦明显增多 ,窦口上常有狭窄 ,致窦内常有胆汁淤积、炎症或胆石嵌入 ,有癌变可能。 

(4)腺肌瘤 :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也可能癌变。 

2.肿瘤性病变 :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 ,恶性主要为胆囊癌。 

(1)腺瘤 :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 ,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 ,恶变率约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 1998年国外学者观察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时发现 ,其中 9 4%直径 <10mm , 66%的患者年龄 <60岁 ;而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 88%直径 >10mm , 75%的患者年龄>60岁。研究认为 ,胆囊腺瘤的发病率很低 ,在 1 0年内施行的 12 153例胆囊切除中 ,仅 81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 ,只占 0. 7%,而其中是腺瘤的仅为 9 . 6%;而同期人群中发现胆囊癌 225例 ,占 1. 85%,可见本病虽有癌变的可能性 ,但对人群构成的威胁并不太大。 

(2)腺癌 :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前两者为隆起性病变 ,直径约<20mm ;而浸润型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 ,绝大多数直径>20mm。因此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 ,其中乳头型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肌肉内 ,预后良好。 



【胆囊息肉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已有不少关于胆囊乳头状腺瘤和单纯腺瘤癌变的报道.但还没有关于胆囊其它类型息肉癌变的报道。胆囊非癌变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及腺肌瘤等约占70%左右,而易发生癌变的腺瘤样息肉,如乳头状腺瘤或单纯腺瘤仅占30%左右。所以一般认为胆囊患肉癌变率较低。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胆囊息肉总的癌变率较低,但就其腺瘤样息肉来说癌变率较高。国外有人于1982年报告.腺瘤样息肉有19%可癌变。因此,他们提出胆囊腺瘤是胆囊癌前病变的观点。大多数学者认为胆囊腺瘤样息肉如病变超过1厘米则易发生癌变,尤其在伴有胆结石时。



【胆囊息肉的区分】
      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在症状上无法判断,只有在B超检查中才能将两种疾病分别开来,而很多患者将胆囊息肉当成胆结石。 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在B超影像中均为强回声光团,但两者完全不同。临床中,部分胆囊息肉患者合并结石,主要原因在于胆囊息肉形成后影响胆囊正常节律收缩舒张功能,出现胆汁在胆囊内长时间滞留,胆汁中的胆盐,结晶析出形成结石,而结石出现又促进了息肉的生长,在治疗上应先治疗息肉为主。


【胆囊息肉的罪魁祸首】
      现在增加的胆囊息肉病人多数是胆固醇息肉,其中现在的垃圾食品、洋快餐是罪魁祸首。 所有胆囊息肉患者无论有症状与否都应采取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不论采取任何治疗办法都应积极主动去对抗疾病,千万不要消极的对待疾病,让其无限制的发展。如息肉小于1.2cm则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药物保守治疗,如息肉大于1.2cm则应考虑采取手术治疗。而在日常生活中,肥肉一定要少吃,酒少喝,年轻人一定要少吃垃圾食品。


【胆固醇息肉】
      胆固醇性息肉是胆囊粘膜胆固醇结晶沉积,常常是体内胆固醇代谢紊乱的局部表现,可能与喜欢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工作紧张、饮食不规律等因素有关。大多数人无症状,且胆囊功能良好。患者在平时应每3-6个月予以B超随访。


【炎症型息肉】
      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胆囊息肉的辩证】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从胆囊肿瘤的意义上分析胆囊息肉,又可分为真性肿瘤和假性肿瘤两种。所谓真性肿瘤,指胆囊本身的腺体、肌层增生引起的胆囊息肉,这是一种胆囊的真正意义上的肿瘤,此类胆囊息肉特点见下表。所谓假性肿瘤,是指由于肝胆清理功能失调、紊乱引起胆固醇积聚、结晶,胆囊慢性炎症引起炎性增生,胆囊、胆汁异常改变引起的其它增生性病变,此类胆囊息肉的特点如下: 
    胆囊息肉之真性肿瘤:般无慢性胆囊炎病史;
    发现过程:一般为体检发现;
    B超检查特点:单发、中强回声光团、不移动、体积较大(一般超过1cm)、多发于胆囊颈部、外形圆或类圆光团、不移动;
    症状:一般无症状;
    并发症:一般无并发症,癌变率较高。 
    胆囊息肉之假性肿瘤:多有慢性胆囊炎病史;
    发现过程:体检发现或不舒服时检查发现;
    B超检查特点,多发、强回声,体积较小 (一般小于1cm)、多发于胆囊底部、外形不规则;
    症状:部分有右肩后背痛、右上腹胀痛等胆囊炎症状;
    并发症:有时出现脂肪肝、胰腺炎等并发症 ,癌变率较低。



【胆囊息肉的临床分期】
胆囊息肉在临床上可分三个时期
(1)活跃增长期
(2)相对稳定期、
(3)吸收消散期
在治疗中,一般都要经过“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的过程,各个时期的特点如下:
活跃增长期 相对稳定期
胆囊息肉体积 不断增大 不变化
胆囊息肉数量 不断增多 不变化
以上三个时期,不是绝对的,而是处在不断相互演变的状态


【胆囊息肉手术适应症】
    患了“胆囊息肉”,是否需要手术,取决于下列情况:年龄、病变大小、数量、部位、形状,有否临床症状或合并胆囊结石,能否排除胆囊恶性肿瘤可能。因此,当B型超声检查发现有息肉样病变时,治疗要在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上作出决择,手术适应症一般为:
   1、合并胆囊疾病,如胆囊结石、急性或慢性胆囊炎,并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均应施行胆囊切除术。
   2、无明显症状的5mm左右的多发性息肉,不需手术,可继续观察。
   3、大小在10mm以下无临床症状的单发息肉,应定期观察(3个月),若病变有增大趋向,应行手术。
   4、大小在10mm以上的单发息肉或位于胆囊颈部,不论有否临床症状,均应手术。
   5、疑有早期胆囊癌可能,也应该考虑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的临床表现】
  胆囊息肉的主要症状与胆囊结石相似,有上腹不适、疼痛,无发热和黄疸,一般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仅在偶然的B超检查时发现胆囊内有病变。第二军医在临床分析40例中,无症状者约27.5%,有上腹痛者约72.5%,疼痛部位在右上腹或右季肋部,伴有向右肩背放射。位于胆囊颈部的长蒂息肉,可出现胆绞痛,在炎症感染时有急性发作的表现。


【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
      胆囊息肉被确诊后,一般认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关键是确切判断病变的性质是属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两者的治疗措施截然不同。前者有癌变可能,通常应作胆囊切除;后者为无癌变性息肉,除合并有胆囊结石或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外,一般不需要作胆囊切除术。然而.术前对病变性质的判断有时比较困难。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出现下列3种情况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①息肉直径超过1.0厘米以上;
②息肉合并胆囊结石;
③息肉伴有临床症状。
对于息肉直径小于1.0厘米而无临床症状者,则可采用中医保守治疗,如息肉在短期内明显增大或其附着的胆囊壁有局限性增厚等变化时,则需要行胆囊切除术。
市面上至今也无专治胆囊息肉的药,杨主任在长期的临床治疗中发现胆囊息肉的发病率相当高.便着手于研治胆囊息肉,经过近十多年的反复研究和试验,终于研制出专治胆囊息肉的特效疗法“脐部溶息”疗法,其特点是增加血液中药物浓度,短期内有效杀伤息肉细胞,使息肉迅速缩小直至消失。
     “脐部溶息疗法”是我院对治疗胆囊息肉、胆囊炎等疾病的特色疗法。我院胆囊息肉治疗中心在广泛收集传统中药方剂结合现代医学的基础上,精心研制而成的新配方,通过外贴“神阙穴”及内服纯中药制剂相结合,治表治本,愈后不易复发,临床使用表明,对胆囊息肉、胆囊炎、胆囊癌等疾病的辩证治疗总率达96.70%,该疗法具有化瘤散结、疏肝解郁、疏肝利胆、活血止痛等功能,能有效的消除致息因子,清理积聚的胆固醇,调理肝胆,软坚散结,萎缩消除息肉,抑制恶变倾向,能有效的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符合治病根本,扶正驱邪的原则,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兼消除病邪,根据“补虚不忘实,扶正不碍邪、补实不壅、滋而不腻”的固本原则,以促使患者体内达到阴阳平衡,扶正祛邪而消除胆囊息肉、胆囊癌、胆囊炎等疾病,直至彻底治愈,以后不再复发之目的。
    胆囊息肉以发病率高,致癌率高为特点。目前,国内外大多数患者采用手术治疗,而在郑州市 华仁中西医结合医院胆囊息肉治疗中心研究小组,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采取脐部溶息法,中医中药非手术治疗胆囊息肉、胆囊结石、胆囊炎等病症.胆囊息肉的形成是由于人体内产生的致息因子,引起胆固醇的积聚,腺瘤突变,从而形成,并在一定的条件下恶变为癌,根据266例临床观察85%以上的患者,不需手术治疗,且手术易引起息肉的移位再生,胆囊疾病治疗中心小组们采用脐部溶息法研制出内服及外贴纯中药制剂的中成药,能有效的消除致息因子,清理积聚的胆固醇,调理肝胆,软坚散结,萎缩消除胆囊息肉,胆囊炎抑制恶变倾向,从而有效的治疗胆囊息肉、胆囊结石、胆囊炎等疾病,免去患者手术之苦.
    从胆囊息肉的成份来看,并非所有的胆囊息肉是纯粹的肉瘤,而是一些细小的胆固醇或胆色素颗粒粘合起来的赘生物附于胆囊壁上,有韧性,不易破碎,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溶解,医学权威专家认为,手术虽然可以立杆见影的解决因胆囊息肉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但术后有并发症及再生息肉或结石的病倒很多,令患者苦不堪言,根据医学调查显示:每年约有100万新增胆囊疾病患者,并有数万人因并发症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医学专家提醒:胆囊疾病一定要早治疗,以免诱发其它疾病。现代医学表明,脐部表皮角质层最薄,血管丰富,外用药物较易吸收,河南省郑州华仁中西医结合医院脐疗溶息法治疗胆囊疾病,秉承中医脐疗理论,药物敷脐后有效成分直接渗透到达肝胆部位,快速消除炎症,将息肉逐层溶解,随胆汁排出,这种外敷内治的方法,已经让无数胆囊息肉、胆结石、胆囊炎患者走向了康复!
    胆囊病的根源是胆汁成分异常。95%胆囊炎会恶化成结石,30%~57%的胆结石会发生癌变!医生会建议切掉。胆囊切除后,胆汁无处去,会逆流到肝脏,胰腺及肠道,引发腹泻、胃炎。郑州华仁中医结合医院胆囊息肉治疗中心采用脐部溶息法治疗胆囊疾病,恢复肝功能,正常的分泌胆汁,消灭囊内病菌,舒张胆管,恢复胆囊收缩功能,加速胆固醇排出体外。 多年来郑州华仁中西医结合医院胆囊息肉研究组采用内服纯中药.外贴穴位的脐部溶息法已为大批的胆囊息肉,胆囊炎病患者解除了痛苦.他们在继承中医中药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物分子学技术,他们查阅了大量中医学古籍,夜以继日,凭着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厚的临床实践经验,同时结合病人实际情况,终于首次提出了胆囊息肉的常见四大证型:
     ①肝胆气滞型:症状常见右胁下经常隐痛,情态不舒,喜叹息,胁痛,发作与精神情绪波动有关,也可由多食油腻而诱发,平时厌油腻,恶心欲呕,或恶寒发热,痛连肩背,舌质淡,舌苔微腻,脉弦而涩等。治当行气解郁,疏泻肝胆。
     ②肝胆湿热型:症状常见右胁肋处疼痛,放射至右侧肩背,恶心欲呕,厌食油腻,小便黄赤,大便稀溏,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濡数等。治当清热泻火,疏肝利胆。
     ③肝气犯脾型:症状常见胁肋疼痛,牵连肩胛,饮食少思,厌恶油腻,呕逆恶心,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舌质淡,舌苔薄或腻,脉弦紧或浮数等。治当疏肝利胆,调和肝脾。
     ④肝胆亏污型: 症状常 见胁肋经常隐痛,时作时止,反复不愈,神疲气短,纳食减少,不胜油腻,胁痛甚时或有寒热,舌质淡,舌苔薄,脉弱或细弦等。治当补肝利胆,行气消积。
    根据先期,症重则治其标,后期,症轻则治其本的标本兼治原则。研究出内服及穴贴系列中成药相结合,局部治疗与整体调节相补充,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原则,经多年的临床应用,有效地阻断了息肉的发生、发展及癌变,已为众多胆囊息肉患者免除了一刀之苦。并且很好地控制了胆囊息肉的再生与胆总管息肉形成,为数万例患者解除了疾病困扰。
研究证实“脐部溶息疗法”是通过如下几个途径达到排毒消瘤功效。
①改变病灶局部微环境,切断息肉营养供给,使瘤体从根部干枯、萎缩坏死、“瘤亡蒂落”,通过体腔随大便排出体外。
②活性成份附着瘤体表面,浸入息肉组织体内直接杀死细胞,使其失活,不得复生(复发)。
③去腐生肌,修复基底组织,恢复胃、肠功能。
④全面调整人体免疫功能,纠正机体失衡状态,通过激活和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使其增加体液免疫对致息因子的监控,促进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对息肉组织的溶解作用,纠正胆囊内致息因子环境的调节,调整致息因子与抑息基因至正常平衡状态,从而有效的治疗胆囊息肉、胆囊结石、胆囊炎等疾病。
⑤经系统治疗后,大部分患者服药后7-10天恶心、呕吐即可消失,腹腔减轻、疼痛缓解;2月后息肉消失,大量临床实践研究证明“脐部溶息法”对胆囊息肉具有独特的疗效。


【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息肉样病变简称胆囊息肉,是指突入胆囊腔壁的投入性肿块,生长在胆囊内壁上,并向胆囊内突出的异常赘生物。由于此类患者往往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主要靠影像带诊断,以B超为首选。国内专家报告B超的检出率为92.7%,特异性为94.8%,假阳性率为5.2%,准确性明显高于CT。专家认为B超能清晰地显示息肉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局部胆囊的变化,既简便又可靠。国处研究认为内镜超声比B超更准确,提供的图像更清晰。CT检查胆囊息肉是否有蒂比较敏感,增强CT能鉴别肿瘤与非肿瘤样胆囊息肉病变,能可靠的筛选出应予手术的肿瘤性病变。




【胆囊息肉中药治疗】
      胆囊息肉是亨旨各种胆囊粘膜良性隆起的总的简称。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人并无症状,只是做健康检查时才被发现,因此常常造成患者延误.目前西医针对胆囊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是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一则会出现如血管损伤、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无论是哪一种并发症,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再则是治标而非治本,因为手术针对的只是病灶,而没有针对致病因素,所以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近些年来,祖国医学对胆囊息肉的治疗开展了前瞻性多途径的临床研究,并且能够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证型、症状给予整体的治疗,疗效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郑州华仁中西医结合医院胆囊疾病治疗中心,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打破传统的治疗方法,经过多年的奋斗和探索,挖掘整理祖国医学的宝库,取其精华,建立起整套全新的医疗体系,采用近百味名贵中草药并进行独到的配伍,在辨证治疗胆囊息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该疗法由祛除整体病因、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入手,可从根本上使胆囊息肉逐渐缩小、吸收,最终完全消失,从而达到彻底康复的目的,临床经万例观察,疗效极佳,如无癌变,一般1—2疗程可愈。




【胆囊息肉的危险性】
      胆囊单发性息肉多为乳头状腺瘤、单纯腺瘤和胆囊腺肌增生引起的腺肌增生病,这三种息肉癌变的机率均较高(5%左右)。而多发性息肉多数是由胆囊壁上皮细胞的基底膜内有胆固醇沉积的胆固醇沉着症,它是胆囊的良性病变,很少发生癌性改变。所以单发性息肉和多发性息肉相比较,单发性息肉的癌变可能性大,对病人的危险性也大。


【胆囊息肉的手术】
      是否发现了胆囊息肉都应进行手术治疗呢,回答是否定的。胆囊息肉是胆囊的良性肿瘤,一般不发生癌变。通常情况下,胆囊息肉生长缓慢.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即使可有消化道症状.—般仅做对症处理,临床多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当胆囊息肉发生下列变化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①直径大于l厘米以上的单发息肉,长期伴有胆囊炎症状正规消炎治疗30天无效者。
②年龄大于60岁且症状明显者;
③胆囊息肉大于12mm合并胆囊炎、胆石症,胆囊息肉近期复查发现增长率忽然增高且增长速度大于5mm/月;
④B超随访有短期内明显增大或有息肉周围粘膜浸润,检查发现胆囊息肉根部过粗、过宽、过深或侵入胆囊肌层。B超检查发现胆囊息肉外形变化较大呈菜花样或溃疡状。各种检查怀疑息肉恶变。
胆囊息肉进行手术治疗时应注意两方面的事项:
①手术切除时应做冷冻切片,若证实为胆囊痛则应将胆囊三角组织、肝门淋巴结以及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切除。
②应做B超随访,注意肿瘤复发情况。
总之,胆囊息肉要掌握好手术的适应证.要做好B超的随访。



【胆囊息肉的易发人群】
      大样本调查资料统计结果表明,胆囊息肉的人群发病率为5%以上,且男性居多,国外1999年对194767例日本健康人作B超普查,查出胆囊息肉样病10926例,占5.6%,其中男性发病率为5.9%,最多见于30-40岁人群,女性发病率为4.5%,最多见于40-50岁。多项调查研究发现,胆囊息肉样变与性别、葡萄糖不耐受等有关。此外,男性肥胖与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女性则无此相关性。



【胆囊息肉的治疗机理】
胆囊息肉的治疗机理
(一)抑制息肉新生血管增长.使息肉缩小、消失。
(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逐步萎缩消除息肉细胞。
(三)使息肉细胞坏死,钙化或液化。
(四)促使息肉细胞周围组织纤维化,阻断生长。


【胆囊息肉的预防】
(一)饮食要有规律:胆囊中的胆汁有消化食物的作用。患者如果饮食没有规律,尤其是不吃早餐,则胆囊分泌的胆汁得不到利用,导致胆汁在胆囊中滞留时间过长,从而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或增多。
(二)要坚持低胆固醇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不仅会加重患者肝脏的负担,而且还可以造成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上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胆囊息肉.所以,患者应降低胆固醇的摄入量.尤其是晚餐更不能食高胆固醇食物.如鸡蛋、动物内脏、无鳞鱼、海鲜及肥肉等。
(三)要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患者要克服平时不健康的生活习贯,如熬夜、酗酒、抽烟等,要坚持户外活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可取山楂、菊花、决明子等做成药茶经常饮用,以达到降低胆固醇的目的。



0/300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2006-11-28 18:18:55
  • 去医院切掉啊!又花不了多少钱心里还塌实!
    m*** | 2006-11-28 18:18:55 445 265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 肝胆外科相关知识

  • 预防
  • 治疗
  • 症状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