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成都武侯祠,在大门口都会有一种错觉:“走错地方了吧?明明 是来武侯祠,怎么这里写的是‘汉昭烈庙’呢? ”其实,这就是成都武侯 祠最大的特色——君臣合祀。这里不但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也是祭 祀蜀汉皇帝刘备的庙宇,更是刘备的皇陵所在。
追根溯源,要从公元221年说起。当年刘备为了夺回荆州,替关羽报 仇,举兵攻打东吴。结果惨败,被迫退守奉节白帝城,于公元223年4月含 恨病逝。5月,诸葛亮护送刘备的灵柩从白帝城回到成都,随后太子刘禅即 位,谥刘备为“昭烈皇帝”。这“昭烈”两个字总结了刘备的一生:虽创 业艰苦,但终能承继汉业,建功安民。
公元223年8月,位于成都南郊的惠陵完工,刘备正式入葬“惠陵”。 并且根据汉代制度,在惠陵旁建起了专门祭祀刘备的祠庙。后主刘禅在位 的时候,每逢刘备的生祭、死祭都专程在此举行祭祀。这座祭祀刘备的庙 宇被后世称为“汉昭烈庙”。 既然这里是刘备的陵、庙所在,那为何大家现在又把这里叫作武侯祠 呢? 成都最早祭祀诸葛亮的祠堂修建于少城内。
大约到了公元5世纪,大家 考虑到,刘备与诸葛亮是君明臣良的典范,所以希望他们死后依然能够魂 魄相依。于是,刘备陵旁就有了诸葛亮的荷堂。这座祠堂或许是由少城内 迁建而来,也或许是新建,无从考证。但至此之后,汉昭烈陵、庙和武侯 祠相依相伴走过了千年。
明朝初年,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封为蜀王来到成都,为了突显君 权,将刘备与诸葛亮合庙祭祀,但百姓反而觉得是刘备搬到诸葛亮的祠堂 里了,把这里统称为“武侯祠”。在明末战火中,祠庙荒废,唯独刘备惠 陵保存完好。到了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原址上恢复修建,形成现 今陵、庙、祠三合一的格局。
诸葛亮集忠贞、廉洁、智慧、勤勉等传统美德于一身,深受百姓尊 敬。所以,无论汉昭烈陵、庙和武侯祠如何分合变迁,世人终究抛开了君 臣的等级观念,众口一词称此地为“武侯祠”。
答:今天的成都武侯祠建筑格局是清康熙年间在原址上重建形成的。汉 昭烈庙和武侯祠均为典型的明清四合院建制,院落坐北朝南,整齐地排列 在中轴线上,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在...详情>>
答:文革时期的三种特殊典型色彩(红、绿、蓝)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