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海明威为什么被称为文坛硬汉?

首页

海明威为什么被称为文坛硬汉?

海明威为什么被称为文坛硬汉?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8-03 16:17:36
  •   欧内斯特•海明威 ( 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是美国的精神丰碑,1926年发表成名作《太阳照样升起》,作品表现战后青年人的幻灭感,成 为 “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他也是1954年 度 (第五十四届)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被 称 为 “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1899年 ,海明威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他母亲让他练习拉大提琴,他父亲教他钓鱼和射击。童年似乎没有创伤。中学时他是一个热情的、好竞争的标准美国男孩:学习成绩好,体育运动全面发展,参加辩论团,学校乐队里拉大提琴,编辑学校报纸《吊架》,还给文学杂志《书板》投稿,写短篇小说,写诗。
      有时还中途搭别人的车,出去旅行。有一次在禁猎区打鹭鸟,事后躲藏起来,免受法律制裁。某些批评家认为,海明威离家出游说明他童年过的是正常的生活;但在别外一些批评家看来,则象征他早年反叛橡树园的生活方式,反映他家庭生活中关系紧张。母亲格雷丝•霍尔•海明威是公理教会信徒,宗教观念强,但也是一位有艺术修养的女人,她把家庭环境布置得如同教堂组织的文化沙龙。
      父亲克拉伦斯•艾德家兹•海明威是一个杰出的医生,热心的、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又是一个专业的研究自然界的人,他引起儿子对于户外活动的爱好。夏天,他们居住在密执安北部近彼托斯基湖畔的房子里,海明威医生有时候带他儿子一起出诊,横过华隆湖到奥杰布华族印第安人居住地去,他们经常一起钓鱼和打猎。
      他们关系密切,虽然父亲严于律己,对儿子的教育甚至比海明威太太更严格,更具有清教精神。1917年4月 ,也就是海明威毕业前两个月 ,美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卡洛斯-倍克尔写道: “他面临的几条路是上大学、打仗和工作,”海明威选择工作。他左眼有毛病,不适宜去打仗。
      1917年10月,他开始进堪萨斯市的《星报》当见习记者,这家报纸是美国当时最好的报纸之一。6个月之中,他采访医院和警察局,也 从 《星报》优秀的编者 G 。 G 。威灵顿那里学到了出色的业务知识。海明威在《星报》头一次知道,文体像生活一样必须经过训练。
       《星报》有名的风格要求单上印道“用短句”, “头一段要短。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正面说,不要反面说”。海明威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学会把写新闻的规则化成文学的原则。有一度他为多伦多《每日星报》和 《星报周刊》写特写。他姐姐玛茜琳尼写道,他刚过完21岁生日,他母亲提出最后通牒:要么找一个固定的工作,要么搬出去。
      海明威搬了出去,到芝加哥当了一年《合作福利》的编辑,这是一份宣传合作投资的机关报。那年冬天,他认识了他在文学界头一位重要的朋友舍伍德•安徒森,并且通过安徒森,认 识 了 “芝加哥派”的其他成员。同时他认识并爱上了哈德莱*理查孙,她是一位漂亮的红发女郎,比他大8岁。
      1921年9月 ,海明威与哈德莱结婚,在家里的乡间别墅度蜜月,接着去多伦多,当了几个月的特写记者。1923年,他的几篇作品被刊物采用。哈丽特•蒙罗在《诗歌》上发表他的一首短诗;玛格瑞特•安德生和琴•希普在《小评论》 (1923年4月)上发表了他6个短篇(共18个短篇,原拟于次年一月发表,总 题 为 《在我们的时代里》;1923年夏天,罗伯特•麦卡门发表海明威第一部作品《三篇故事和十首诗》 (三篇故事是《在密执安》 《我的老头子》和 《不合时宜》)。
      1926年10月 ,斯克利布纳公司出版了《太阳照样升起》,不到30岁的海明威成了有好评的文学家。作为一位作家第一部长篇小说,销路不错,也博得了好评。海明威晚年在《流动宴会》这部书回忆1921至1926年间的生活情景时,追忆当时的梦想,刻苦的训练和灾难。
      梦想是牧歌式的:对哈德莱纯洁的爱,巴黎和伏拉尔勃等美好的去处,友人的情谊。刻苦的训练 — 把自己写为一个挨饿的人,渴望成功心切,无情地律己,同时也为了形成自己的文学风格。1937年初,海明威去到西班牙,官方名义是北极美报业联盟记者,他却不是不偏不倚的旁观者。
      他借债为忠于共和政府的部队买救护车,在美国第二届全国作家会议上发言攻击法西斯主义,协助拍摄亲共和政府的影片《西班牙大地》 (1938),发表了他唯一的一出长戏《第五纵队》,描写这场冲突。1939年他在哈瓦那郊区“瞭望农场”购买了一份地产,就在地产山顶的房子里,创作关于法西斯主义、民主和个人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海明威的写作态度极其严肃 ,十 分重视作品的修改。他每天开始写作时,先把前一天写的读一遍,写到哪里就改到哪里。全书写完后又从头到尾改一遍,草稿请人家打字誊清后又改一遍,最后清样出来再改一遍。他认为这样三次大修改是写好一本书的必要条件。他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了6个月,修改又花了5个月,清样出来后还在改。
       《丧钟为谁而鸣》的创作花了 17个月,脱稿后天天都在修改,清样出来后,他连续修改了96个小时,没有离开房间。他主张“去掉废话”,把一切华而不实的词句删去,最终取得了成功。20世纪50年代早期,海明威说过: “对于作家来说,有战争的经验是难能可贵的。
      但这种经验太多了,却有危害。”摧残海明威身体的那次炸裂也渗透他脑子里去了,而且影响更长、更深远。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失眠,黑夜里整夜睡不着觉。5年之后,海明威和他妻子住在巴黎,他不开灯仍然睡不着。在他的作品中,失眠的人处处出现。 《太阳照样升起》中的杰克•柏尼斯, 《永别了,武器》中的弗瑞德里克•亨利,涅克•阿丹姆斯, 《赌徒、修女和无线电》中的弗莱才先生,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哈利和《清洁、明亮的地方》中的老年侍者,都患失眠症,害怕黑夜。
      海明威最终关心的是艺术,而不是创伤。而且,对于海明威观察战争,这位艺术家对于这种学说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永别了,武器》和一些短篇小说出色地描述了战争在社会、感情和道德方面的含义,然而,使他的战争经验“难能可贵”的不止是这番描述。战争在心灵上锻铸出他对人的命运的看法,这几乎影响他所有的作品。
      迫击炮的碎弹片成了残酷世界破坏力量的比喻,海明威和他的主人公成了寻求生存道路、受伤的人类的象征。他已经准备好,可以把那种生活感受转化为文学作品了。1960年,海明威想写作的热情一度使他极为痛苦。他在生理上大为衰弱,高大的身躯萎缩下来了,面容憔悴,忍着痛苦。
      他住在梅约疗养院时,诊断结果不妙:高血压,可能还有糖尿病,而且铁质代谢紊乱,这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危及主要器官。心理上,他更糟糕,几乎说不清楚话,焦虑,抑郁症很严重 — 赛摩•贝茨基与莱斯里•菲德勒1960年11月拜访过他,想请他到蒙大拿大学去做演讲,事后写道他 像 个 “没有主意的小学生”。
      1961年春天,他进行了 25次电疗来减轻抑郁症。他在梅约疗养院住了一个月,刚刚回到克特欠不久,在1961年7月2 日早晨,他把一支银子镶嵌的猎枪的枪口放在嘴角,两个扳机一齐扣动。

    任***

    2016-08-03 16:17:3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话题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