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说明了一个什么道?

首页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说明了一个什么道?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02-08 17:33:04
  •   一、教学重点:
    1、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要不断探索未知世界。
    2、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3、层层设疑,安排巧妙。
    二、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如鸟的叫声、乐器的声音、海浪的声音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引入课文《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作者简介: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他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大家肯定还记得他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理论吧。
       二、字词教学 啁啾(zh uji ) 臆(y )断 饶(r o)有兴味 迥(ji ng)然不同 毋(w )宁 翌(y )日 愕( )然 窒(zh )息 宽宥(y u) 笃(d )信 嗣(s )后 门枢(sh ) 悠(y u)扬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优柔寡断: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臆断:凭臆测来断定。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嗣然:以后。(书面语) 愕然:形容吃惊。 宽宥:宽恕,饶恕。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曾经有一个人,用一小一大两个圆表示自己的知识由少到多的情况,圆外则是未知的世界,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
      试看看下面的图形,请你结合本文的论述,说说他得出了什么结论。 (图形见课后练习一P83) 由此可见: 。 学生讨论后明确: 随着个人知识的增多,他所意识到的未知世界的问题也增多了,知识愈多愈发现自己无知。 思考:2、概述各自然段的大意。
       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而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个”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到自己的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
       二、阅读第二段 思考:课文第二段详细叙说了一个人知识愈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找出文中的几个事实?说说这表明了什么? (说明:这一段由学生自己处理,教师点拔。) 学生讨论后明确: 起先生活于“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这个人,喂养了许多鸟,能够欣赏鸟类美妙的歌喉,“聊以自娱”,并对“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大为佩服。
      可见此时此刻,他是自得的,愉悦的。后来他听到牧童吹笛发出的“十分悠扬”的声音,本以为是一只小鸟,便“出去捕之”,待到发现真相,惊诧不已,表明这个人对笛的无知。“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自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这一个“意识”,表明这个人已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惭愧过去的自得自满。
      于是“他决定离家出走”,主动地进行探求。 接着,文章写第二天这个人发现了提琴的演奏也能发出“各种悦耳的”乐音,并竭力让读者去想像他的“惊愕”之情,表明这个人进一步发现了新的天地,也越发认识到自己过去知识的贫乏。“他偶然见识了这两种意想不到的产生声音和乐音之新法后,遂开始相信自然界尚会存在其他方法”,这句话总结了上两次的发现,指出笛声、琴声都是“偶然见识”,“意想不到”,他的思想已经解放,相信还会有其他发出声音和乐间的方法,似乎对于这个已有了一定思想准备的人来说,不会再有什么让他惊讶的声音了。
       但文章下面又写了“然而又令他感到十分奇妙的是”,开门之际门框和铰链也会奏乐,“用一只手指的指尖,敲着一只杯子的杯口”,也能发出清脆的响声,还有昆虫与鸟雀相比,发声的原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人原有的声学知识完全不能用来解释昆虫的发声原理,他更有了无知之感。
      渐渐的,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乐器,对声音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蝉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可避免了知识愈多,愈显得无知,愈加惊愕。这个人研究蝉发声方法,但一切方法都不能影响蝉的发声,充分表明蝉的发声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于是,“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他认为自己只是知道“某些”发声方法,而不知的方法却有“上百种”之多。
      已知的太少,未知的太多,随着已知部分的增加,未知部分也进一步增大。全段文字,一次次写他知识的增加,一次次转折开去写他愈感自己的无知。 三、能力训练 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理解。 四、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备课资料 【重点难点点拨】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颖慧(yǐng) 臆断(yì) 宛然(wǎn) 迥然不同(jiǒng) 惊诧(cháà) 牛犊(dú) 一幢(zhuàng) 匣子(xiā) 惊愕(è) 门枢(shū) 毋宁(wú) 蟋蟀(xī shuài) 嗣后(sì) 折断(zhé) 窒息(zhì) 笃信(dǔ) 二、形似字正音组词 三、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 四、词语解释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教学设计>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优柔寡断: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天资颖慧:形容人生性聪明。 人迹罕至:形容人很少到达的地方。迹。足迹。 饶有兴味:形容人的兴致很高。饶:丰富。 聊以自娱:姑且用来自我娱乐。 信步而入:随意走进。 迥然不同:差异很大,完全不一样。
      迥:远。 兴致勃勃:兴趣较浓。 无所不晓:没有不知道的事。 五、作者简介 伽利略(1564~1642),出生于意大利西北部比萨,意大利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成功地改变了科学的进程,使物理学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他支持用实验来检验科学理论,用数学的办法来验证成果的观点,他是第一个用望远镜来观测夜空的人,在行星和恒星方面他也有很多发现,在与传统思想决裂的精神鼓舞之下,伽利略为科学进步铺平了道路,他的主要著作有《对话》和《论述》。
       六、教学设计>文章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本文主要说明的观点:知识浅薄的人夸夸其谈,学识丰富的人在判断新事物时往往优柔寡断,难以决断。 本节作者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道出自己的主要观点。作者在本节用词上也体现了本文的观点,如:“苦于长期经验”说明不是凭空捏造,我“似乎”发现,“似乎”一词并不作全盘否定,表现了作者的谦虚。
       第二部分(第2段):本节举例说明知识是有限的。 为了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作者没有讲述多少高深的道理,而是以一个“生性好奇”对声音感兴趣的人来举例,逐层展示大千世界,万物当可为乐,一个人对声音的学问当不能穷尽,更何况其他。作者在此依次写出了各种声音。
      如:鸣叫——笛声——小提琴——门框锁链声——敲击茶杯声——蟋蟀叫声——风琴、喇叭、笛子声——口琴声——蝉鸣等,说明还有许多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像的方法。 本节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把琐碎的举例故事化,读来饶有情趣,在行文中不断丰富作者的观点。
      如:“凡是像他一样具有智慧和好奇心的人”会感到世界理解认识的茫然。作者在举例时还注意了详略得当,有所侧重,一是详写了牧童吹笛,引发了少年的好奇心,说明正是对世界的好奇才有了探究的兴趣,才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二是详写了对蝉鸣发声的原理和部位的思考,这位“好奇者”捉到一只蝉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堵住蝉口,按住蝉翅,翻转蝉体,折断软骨,针刺蝉壳,却使他百思不得其解,蝉鸣声究竟来自何处,“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从此他再也不以为自己是无所不晓了。
      这一例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当我们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充满了对新事物的探究、渴望,就会发现自身的渺小,知识海洋的浩瀚无垠。 第三部分(第3段):作者进一步拓展说明知识无限,认识有限。 本节紧承上文,说明时不再一一列举例子,简明扼要地概括“大自然在生成其事物的丰富性”,蝉鸣尚不能弄明白其鸣声生自何处,更何况遥远的天际。
       七、重点语句分析 1.“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自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 在牧童的笛声中,在作者的思考中,认识大千世界的复杂性,说明了正是由于丰富的实践和深刻的思考才懂得知识是有限的。
       2.“从此,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问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坦率地说知道某些方法,但他笃信还会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像的方法。” 小小的蝉鸣声尚不知出自何处,怎不感到知识的缺乏,世界上有多少种声音,有多少种发声方法,怎能说得清,道得明,说明了世间万物尚有许多解不开的谜,同时也证明了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3.“对于握在我们手心的蝉儿,都难以弄明白其鸣声出自何处,因而对于处在遥远天际的彗星,不了解其成因何在,更应予以谅解了。” 1610年左右,伽利略通过天文望远镜,发现月球并不是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光滑,又认识到银河是由无数的恒星组成的,公开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受到了当时教会残酷迫害,曾被判处终身监禁,“科学的现象与事实是不容抹杀的”,作者坚持科学的精神令人敬佩,作者已经对遥远的天际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做出了科学的论说,但仍然显得如此谦虚,表现了一个伟大科学家的博大胸场? 八、写作特色 举例丰富,饶有情趣,充满说服力 本文没有空洞的议论,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故弄玄虚的惊人之语,只是假托了天资颖慧、生性好奇心者的身份,对声音的不断探求,不断思考,不断研究,一路走下去,一路不断有新发现,作者似乎是在叙述着一个充满情趣的故事,而在不经意间,作者的观点就自然而然深深地烙在读者的脑海中。
       九、课后习题解答 (一)提示:由此可见,一个人自身掌握的知识愈是有限,对未知世界的认识也就有限,一个人自身知识愈是丰富,他就会愈感到不懂的未知世界是无限的。 (二)1.这三个句子都使用了“以为”这个词,主要是说明一个人如果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就会得出错误结论,从反面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我们要不断地去发现,不断地去思考和开拓。
      2.不是。三句之间前后关系都是转折关系。第一句中的“但看见”,第二句中的“却”,第三句中的“但是”都突出表现了这种关系。3.三个句子突出体现了作者的观点:人的知识是有限的。第一句因为有了前面少年看到拉琴的情况,总认为第一次的判断是正确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说明“经验有时仍不足以弥补我们的无能”,第二句“经历了这么多的声音,总认为无所不晓但对一只小小的蝉却无可奈何”,说明未知世界是多么广阔,第三句“作了这么多的努力,却弄不明白蝉鸣的道理”,说明大自然在生成其事物中的丰富性,总之,都是来说明知识世界之大,认知有限。
      4.如第二节①“臆断为一只小鸟……惊诧不已。”②“嗣后,当他以为……几乎已不可能另有他法时,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风琴。

    止***

    2018-02-08 17:33:0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