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哪次事件?

首页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哪次事件?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哪次事件?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8-02-09 01:31:22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是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
    唐朝初年,为巩固中央集权,保卫边疆,实行府兵制。
      府兵一般征自「高赀多丁」之家,分给其土地,定期卫戍京师或守御边疆。在内地或边境重镇设置大都督,统兵驻守。后来,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农民失掉土地逃亡,兵源发生了问题;加上征战频繁,府兵不能按时轮换,长期服役,家中不能免去征徭,因此大批逃亡。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统治者被迫改为「募兵制」,召募兵士宿卫,在边将统率下从事屯垦。
      在边境统兵的将官称为「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因统兵作战的需要,兼管地方行政和财政。节度使权力无限扩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成为大军阀。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已有10个,他们各掌握一州或几州的军、政、财权,使中央政府越来越无力控制。
       以唐玄宗为首的贵族官僚,营私舞弊,不问政事,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把朝廷外事推给权相李林甫、杨国忠去应付,内事交付宦官高力士。李林甫专权自恣,排斥异己。杨国忠到处搜刮,广受贿赂。 统治集团的腐败,给安史叛乱造成可乘之机。
      身兼范阳(今北京西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平卢(今辽宁锦州西)三镇的节度使安禄山,是营州柳城(今辽宁锦州市附近)人,他为人狡诈,善逢迎,因请求做杨贵妃养子,很得玄宗的欢心,并取得信任,官运亨通,是势力最大的军阀。他看到唐玄宗荒淫昏乱,内地防卫力量薄弱,「取而代之」的野心膨胀起来。
      在表面上,他经常到首都长安,装得对朝廷极其恭顺,骗得唐玄宗的宠信,而在背后却暗自在河北老巢积蓄力量。在范阳城北建筑雄武城,广招兵马;又利用民族矛盾,大搞分裂活动。经过10年左右的准备,于755年11月,安禄山串通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15万兵南下反唐。
      「安史之乱」爆发。 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多年未见战乱,突然听说叛乱爆发,远近震骇。叛军所过州县,无敢拒之者。甚至士卒登城,听到敌人的鼓角声,竟吓得纷纷坠落城下。唐朝廷急忙命封常清、高仙芝招收市并无赖之徒,前往阻挡,结果二人兵败身亡。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
      756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伙同杨国忠以及杨氏弟兄姊妹,西奔四川。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军士鼓躁不进,杀死杨国忠,杨贵妃也被迫吊死。 安史叛军烧杀掳掠,遭到沿途老百姓和部分唐政府军的反对,「河朔之民苦贼暴,所至屯结,多至2万人,少者万人,各为营以拒贼。
      」唐朝地方官吏和将领颜杲卿、张巡、鲁炅都进行了有效的抵抗。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唐朝部分将吏的抗击下,安史叛军受到挫折,内部矛盾重重。此时,唐玄宗的儿子李亨在灵武即位,这就是唐肃宗。他任用郭子仪等大将,集合西北各路军队,依靠淮南、江南的雄厚财力、物力,并向回纥等少数民族借兵,准备平乱。
      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等地。唐军因缺乏统一指挥,加上粮食供应不足,士气低落。759年,史思明率13万人进攻,结果唐军大败。史思明在邺城(河南安阳市)取胜后杀了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接着,又攻陷洛阳。后史朝义杀死其父史思明。
      762年,唐军再次收回洛阳,史朝义出逃中被迫自杀,其部下将领全部投降。历时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
      社会阶级矛盾加深了。 同时,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形成了方镇割据的局面。在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唐朝中央政府既不能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又不能调动军队。节度使的职位,或者父子相袭,或者部将相继。他们手握重兵,互相攻伐,对唐朝中央集权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安史之乱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斗争,更不是敌对阶级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从对这场战争是厌恶的。安史之乱集团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更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是唐王朝从盛至衰的转折点。
       。

    ☆***

    2018-02-09 01:31:22

其他答案

    2018-02-09 03:31:22
  • 白马之祸,又称白马驿之祸,是唐朝末期朱温诛杀朝官的一次事件。
    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在亲信李振鼓动下,于滑州白马驿(今河南滑县境)一夕杀尽杀左仆射裴枢、新除清海军节度使独孤损、右仆射崔远、吏部尚书陆?⒐げ可惺橥蹁摺⑹靥V率苏猿纭⒈渴汤赏踉薜取耙鹿谇辶鳌比嗳耍妒诤樱烦啤鞍茁碇觥薄@钫裨凇跋掏ā薄ⅰ扒蹦昙渎糯尾坏冢墒峭春奘看蠓颍灾煳滤担骸按吮沧晕角辶鳎送队诨坪樱牢橇鳌!保煳滦Χ又?
    白马之祸后,唐朝政府的势力基本被扫除。两年以后(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朱温也成为了梁太祖,唐朝正式灭亡。
    

    b***

    2018-02-09 03:31:22

  • 2018-02-09 03:31:22
  •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了。
    同时,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形成了方镇割据的局面。在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唐朝中央政府既不能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又不能调动军队。节度使的职位,或者父子相袭,或者部将相继。他们手握重兵,互相攻伐,对唐朝中央集权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安史之乱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斗争,更不是敌对阶级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从对这场战争是厌恶的。安史之乱集团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更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是唐王朝从盛至衰的转折点。
    

    落***

    2018-02-09 03:31:22

  • 2018-02-09 02:31:22
  • 唐明皇性情大变是转折点
    要知道李隆基统治的前期,也就是开元年间,是整个中国2000年封建史的最鼎盛时期,也不知道这位前辈是怎么会事,反正后期变的骄奢淫逸,而后大唐急转直下,由极盛变为极衰,而这种变化与唐玄宗的性情大变有直接关系,毕竟在权利高度集中在一个人的条件下,这个人的表现就直接关系着整个天下的命运。倘若李能继续推举贤能,不任人唯亲,也不会有安碌山的发迹,更就谈不上安史之乱会发生了。
    以上只是小弟的个人见解,如果你要是为了应付历史考试的话,还是背一背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

    k***

    2018-02-09 02:31:22

  • 2018-02-09 01:31:22
  •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756年-762年)时边镇守将安禄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
      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李林甫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专横独断。 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败坏。加上当时土地兼并剧烈,贫富悬殊严重,政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 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藉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使。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 第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
      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随行的将士在愤怒中杀死了杨国忠,又逼使玄宗绞杀杨贵妃,才肯继续起行,南下至四川。 同时,太子李亨逃往灵武(在今宁夏境内),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将领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为儿子庆绪所杀。
      唐军联同回纥援兵乘机反攻,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朝义杀害。于是唐朝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自杀,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告结束。 --------------------------------------------------------- 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历时八年,由唐朝西北叛将安禄山,史师明发起,其间一度攻占唐都长安,建立大燕政权,安氏自称皇帝。
       唐玄宗狼狈出逃,在离京一百里处,发生了史上着名的"马愧坡之变",军士哗变,杨贵妃被迫自缢,其兄杨国忠被军士所杀,杨家其馀成员也被所杀殆尽。唐玄宗出走四川剑阁,其间太子李享在甘肃宁武称帝建制。后安史之乱终被郭子仪等将平息。共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代才完满解决这次战乱,但唐一代的中央集权遭到严重打击而从此削减,地方番镇拥兵自重。
      唐从次走向衰败,一蹶不振。大唐光辉从此而逝 这是唐王朝从盛至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是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因叛 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 唐朝初年,为巩固中央集权,保卫边疆,实行府兵制。
      府兵一般征自“高赀多丁” 之家,分给其土地,定期卫戍京师或守御边疆。在内地或边境重镇设置大都督,统兵驻 守。后来,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农民失掉土地逃亡,兵源发生了问题;加上征战频 繁,府兵不能按时轮换,长期服孔,家中不能免去征徭,因此大批逃亡。
      在这种情况下, 唐朝统治者被迫改为“募兵制”,召募兵士宿卫,在边将统率下从事屯垦。在边境统兵 的将官称为“节度使”。 “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因统兵作战的需要,兼管地方行政和财政。节度使权 力无限扩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成为大军阀。
       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已有10个,他们各掌握一州或几州的军、政、财权,使中央政府越 来越无力控制。 以唐玄宗为首的贵族官僚,营私舞弊,不问政事,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 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把朝廷外事推给权相李林甫、杨国忠去应付,内事交付宦官高 力士。
      李林甫专权自恣,排斥异己。杨国忠到处搜刮,广受贿赂。统治集团的腐败,给 安史叛乱造成可乘之机。 身兼范阳(今北京西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平卢(今辽宁锦州西)三镇的节 度使安禄山,是营州柳城(今辽宁锦州市附近)人,他为人狡诈,善逢迎,因请求做杨 贵妃养子,很得玄宗的欢心,并取得信任,官运亨通,是势力最大的军阀。
      他看到唐玄 宗荒淫昏乱,内地防卫力量薄弱,“取而代之”的野心膨胀起来。在表面上,他经常到 首都长安,装得对朝廷极其恭顺,骗得唐玄宗的宠信,而在背后却暗自在河北老巢积蓄 力量。在范阳城北建筑雄武城,广招兵马;又利用民族矛盾,大搞分裂活动。
      经过10年 左右的准备,于755年11月,安禄山串通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15万兵南下 反唐。“安史之乱”爆发。 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多年未见战乱,突然听说叛乱爆发,远近震骇。叛军所 过州县,无敢拒之者。甚至士卒登城,听到敌人的鼓角声,竟吓得纷纷坠落城下。
      唐朝 廷急忙命封常清、高仙芝招收市并无赖之徒,前往阻挡,结果二人兵败身亡。756年正 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 756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伙同杨国忠以及杨氏弟兄姊妹,西奔四川。行至马 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军士鼓躁不进,杀死杨国忠,杨贵妃也被迫吊死。
       安史叛军烧杀掳掠,遭到沿途老百姓和部分唐政府军的反对,“河朔之民苦贼暴, 所至屯结,多至2万人,少者万人,各为营以拒贼。”唐朝地方官吏和将领颜杲卿、张 巡、鲁炅都进行了有效的抵抗。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唐朝部分将吏的抗击下,安史叛军受 到挫折,内部矛盾重重。
      此时,唐玄宗的儿子李亨在灵武即位,这就是唐肃宗。他任用 郭子仪等大将,集合西北各路军队,依靠淮南、江南的雄厚财力、物力,并向回纥等少 数民族借兵,准备平乱。 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等地。唐军因缺乏统 一指挥,加上粮食供应不足,士气低落。
      759年,史思明率13万人进攻,结果唐军大败。 史思明在邺城(河南安阳市)取胜后杀了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 接着,又攻陷洛阳。后史朝义杀死其父史思明。762年,唐军再次收回洛阳,史朝 义出逃中被迫自杀,其部下将领全部投降。历时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 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 “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 阶级矛盾加深了。
      同时,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形成了 方镇割据的局面。 在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唐朝中央政府既不能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又不能调动军队。 节度使的职位,或者父子相袭,或者部将相继。他们手握重兵,互相攻伐,对唐朝中央 集权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安史之乱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斗争,更不是敌对阶级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封建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从对这场战争是厌恶的。安史之乱集团 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更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 -------------------------------------------------------- 安史之乱 本次活动要解决的问题 1,什么是安史之乱 2,造成安史之乱的原因是什么 3,杨贵妃应对安史之乱负主要责任吗 4,安史之乱能否避免 5,什么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为什么一个强大的政府会在几年之内走向衰败 什么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指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 这一战乱直到到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唐政府才平定叛乱,前后长达8年之久。
       它给当时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成为唐朝由强盛走向衰弱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的过程 755年,安禄山范阳起兵,发动叛乱 叛军节节进逼,唐玄宗他皇逃奔四川 郭子仪,李光弼收复长安,洛阳 平定史思明的叛乱 安史之乱战争进行图 安史之乱的结果 战乱虽平,地方割据势力并未消灭,藩镇割据局面由此形成; 中原战乱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蒙受极大损失; 吐蕃对唐的侵扰也日益频繁,唐朝国力大为削弱,其全盛时代也从此结束了。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因此 造成安史之乱的原因是什么 节度使把持地区的行政,财政和军事大权 唐玄宗晚年,贪图逸乐,宠爱杨贵妃 任用李林甫,杨国忠为相,政治昏暗腐败 安史之乱能否避免 这一问题实际上是在探究安史之乱的根源 我们认为安史之乱的出现与唐朝的腐败有极大的关系 军镇制度虽然造就了安禄山,但在政府腐败之前,它也为唐有效地控制边疆各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 我们的结论是: 安史之乱是难以避免的,没有安禄山与史思明,也会有其它的节度使出现。
      只有改善政府的统治,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杨贵妃应对安史之乱负责任吗 这显然是后人为唐政府推御责任的托辞,与自古以来的美女亡国论同出一辄,不屑一驳 什么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显著发展,社会秩序安定,国力相当强盛。
       "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大。 为什么一个强大的政府会在几年之内走向衰败 综合我们的研究,我们认为唐朝的衰弱源于国家的兴衰系于皇帝一个人的身上,是源于权力缺乏有效的保障与监督 我们应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只有充分重视百姓的利益,并使国家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才能使我们国家不断发展兴盛 ------------------------------------------------ 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
      这次叛乱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起,到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史朝义兵败止,前后长达8年之久,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最后虽然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乱。但也因此由盛而衰,一蹶不振。   唐朝初年,为巩固中央集权,保卫边疆,实行府兵制。
      府兵一般征自“高赀多丁”之家,分给其土地,定期卫戍京师或守御边疆。在内地或边境重镇设置大都督,统兵驻守。后来,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农民失掉土地逃亡,兵源发生了问题;加上征战频繁,府兵不能按时轮换,长期服孔,家中不能免去征徭,因此大批逃亡。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统治者被迫改为“募兵制”,召募兵士宿卫,在边将统率下从事屯垦。
      在边境统兵的将官称为“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因统兵作战的需要,兼管地方行政和财政。节度使权力无限扩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成为大军阀。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已有10个,他们各掌握一州或几州的军、政、财权,使中央政府越来越无力控制。
         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李林甫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专横独断。
      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统治集团的腐败,给安史叛乱造成可乘之机。   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他貌似忠诚,生性狡诈,善逢迎,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今北京西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平卢(今辽宁锦州西)三镇节度使,是势力最大的军阀。
      他看到唐玄宗荒淫昏乱,内地防卫力量薄弱,“取而代之”的野心膨胀起来。在表面上,他经常到首都长安,装得对朝廷极其恭顺,骗得唐玄宗的宠信,而在背后却暗自在河北老巢积蓄力量。在范阳城北建筑雄武城,广招兵马;又利用民族矛盾,大搞分裂活动。经过10年左右的准备,于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串通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15万南下反唐。
      “安史之乱”爆发。   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多年未见战乱,突然听说叛乱爆发,远近震骇。叛军所过州县,无敢拒敌之人。甚至士卒登城,听到敌人的鼓角声,竟吓得纷纷坠落城下。唐朝廷急忙命封常清、高仙芝招收市井无赖之徒,前往阻挡,结果二人兵败身亡。
      叛军很快就攻占了洛阳,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准备西进夺取长安。   唐玄宗任命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扼守潼关。哥舒翰采用以逸待劳战术阻击叛军,等待决战时机成熟。但玄宗屡次催促他出战,哥舒翰不得已出关与叛军决战,六月,唐军在潼关外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
      唐玄宗伙同国忠以及杨氏弟兄姊妹,匆忙西奔四川。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随行的将士在愤怒中杀死了杨国忠,又逼使玄宗绞杀杨贵妃,才肯继续起行,行至四川。同时,太子李亨逃往灵武(在今宁夏境内),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将领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
      唐肃宗任用郭子仪等大将,集合西北各路军队,依靠淮南、江南的雄厚财力、物力,并向回纥等少数民族借兵,准备平乱。   安史叛军烧杀掳掠,遭到沿途老百姓和部分唐政府军的反对,“河朔之民苦贼暴,所至屯结,多至两万人,少者万人,各为营以拒贼。”唐朝地方官吏和将领颜杲卿、张巡、鲁炅都进行了有效的抵抗。
      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唐朝部分将吏的抗击下,安史叛军受到挫折,内部矛盾重重。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分裂,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军联同回纥援兵乘机反攻,收复了长安和洛阳。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安禄山部将史思明率13万人进攻唐军,结果唐军大败。
      史思明在邺城(河南安阳市)取胜后杀了安庆绪,新攻陷洛阳,也自称大燕皇帝,   史思明率兵攻打汴州(今河南开封市),唐将许叔冀出降。史思明进攻郑州。唐将李光弼在河阳(今河南孟县)拒战。史思明攻打河阳,命勇将刘龙仙出战,唐将白素德追杀龙仙,叛军惊恐。
      李光弼又命唐军烧毁叛军布置在黄河中的船只,造浮桥炮击叛军,叛将高庭晖、李日越、董秦都投降唐军。史思明亲自率兵攻河阳,叛将周挚攻北城。唐将李抱玉、荔非元礼、仆固怀恩等奋击破敌,杀死千余人,俘虏500人,周挚遁逃。李光弼把俘虏晓示南城史思明,史思明见大势已去而退走。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朝义杀其父史思明,自立为帝。史朝义率兵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市),为唐将田神功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元帅,协同李光弼讨伐史朝义。唐军回纥兵的帮助下,在洛阳北郊大败叛兵,收复洛阳,史朝义败归河北,唐将仆固炀又在贝州(今河北清河县)取胜。
      宝应二年(763年),史朝义败走范阳,穷困自杀,其部下将领全部投降。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   安史之乱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斗争,更不是敌对阶级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从对这场战争是厌恶的。
      安史集团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更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
      社会阶级矛盾加深了。同时,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现了四十多个大小军阀,形成了方镇割据的局面。在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唐朝中央政府既不能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又不能调动军队。节度使的职位,或者父子相袭,或者部将相继。他们手握重兵,互相攻伐,对唐朝中央集权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唐朝亦一蹶不振。据说乱事的发起人安禄山是一个体形庞大的胖子,后人甚至用「禄山之爪」来形容手掌大的人。就是这只大手,将盛唐拉到中衰的道路。玄宗在开元年间比较注意政治,曾使唐朝之国势臻于鼎盛。在他统治的后期,即天宝年间,表面上看起来仍是海内晏然、天下太平的景况,实际上却已危机四伏,终于酿成安史之乱,而使盛唐走入衰微阶段。
      由此可见,“居安思危”四个字是时刻需要牢记的。 。

    卡***

    2018-02-09 01:31:22

  • 2018-02-08 21:31:22
  • 天宝之乱,玄宗执政的后20年

    银***

    2018-02-08 21:31:22

  • 2018-02-08 17:31:22
  •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756年-762年)时边镇守将安禄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
      李林甫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专横独断。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败坏。加上当时土地兼并剧烈,贫富悬殊严重,政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
      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藉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使。
      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第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随行的将士在愤怒中杀死了杨国忠,又逼使玄宗绞杀杨贵妃,才肯继续起行,南下至四川。
      同时,太子李亨逃往灵武(在今宁夏境内),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将领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 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为儿子庆绪所杀。唐军联同回纥援兵乘机反攻,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朝义杀害。
      于是唐朝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自杀,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告结束。 。

    J***

    2018-02-08 17:31:2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