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孟姜女和秦始皇是一个朝代的吗

首页

孟姜女和秦始皇是一个朝代的吗

孟姜女哭长城真有这个事吗/好像只是故事,她和秦始皇好像不是一朝代的.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其他答案

    2019-02-25 01:13:00
  • 传说而已,不一定就真。

    雾***

    2019-02-25 01:13:00

  • 2019-02-25 00:58:59
  • 当然了,都说孟姜女哭倒长城,长城是由秦始皇修建的。听说,当年,秦始皇还把孟姜女也抓去买进长城中了。
    不过这都是传说故事而已,因为有谁见过长城中有尸呀!

    沈***

    2019-02-25 00:58:59

  • 2019-02-25 00:56:07
  • 传说不足为凭,秦始皇是真,孟姜女无证可考,既无真凭实据怎么证明他们是一个朝代的??

    y***

    2019-02-25 00:56:07

  • 2019-02-25 00:28:01
  •   是一个朝代的,都是秦朝的。孟姜女哭长城只是一个传说而已。人们只是借这个传说来表达他们对统治者暴政的不满和对弱者的同情。
     孟姜女哭长城 
    长城中秦始皇时代又一项规模恢宏的土木工程,其对秦民来说则是他们苦难生活的又一个痛苦经历,尽管其积极作用远远超过秦始皇和阿房宫。
         提到长城,不少人认为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建的,其实不是。长城的修建远在秦始皇之前,至少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具有防御作用的“长墙”了。历史上记载的修建这种具有防御作用的长墙的最早的时间是公元前657年,而且它不是在北方,而是在南方,是由楚国修建的。
      但是,可以肯定,它并不是第一条“长城”。以后,一直到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安全和便于进攻别国,纷纷在边境上建造了一条条长短不一的“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修建的“长城”分为两类,一类是各诸侯国之间为了彼此防御而在相互间的边境建造的,它们可以被称为“内长城”。
      上面提到的公元前657年,楚国建造的“长城”就属于这类。另外,战国时代,楚国为了防御韩国和魏国,在今河南南阳盆地以北修筑的“方城”;齐国为了防御越国和楚国,在泰沂山区修筑的齐长城;魏国为了防御秦国,沿洛水修筑的魏长城;赵国为了防御齐国和魏国,沿漳水修筑的赵长城,等等,都是属于“内长城”。
      第二类被称为“北长城”,它们是由当时最靠北部的几个诸侯国修筑的,目的是为了阻止北方强大的游牧部落匈奴族的南下袭扰。这类“长城”的修筑时间,当在战国时代,因为匈奴族的强大始于这个时期。日益强大的匈奴族对于疲命于“中原逐鹿”的各诸侯国来说,压力越来越大,可又无力与之争锋,于是北部的几个诸侯国,如燕国、赵国和秦国便被迫在自己的北部边界修筑了“北长城”。
         秦国在边界上修建的“长城”,是随着周边敌国的兴起和强大的时间表而修建的。秦国最早的一条“长城”,据史籍记载,修筑于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被称为“洛堑”(《史记·六国表》),是沿洛河修建的,与魏国的“长城”相对,目的是为了防御魏国的进攻。
      此时,魏国正处在鼎盛时期。以后,秦国的又一个“邻居”赵国又强大起来,于是秦惠文王更元元年 (公元前324年),秦国又在洛河“筑上郡塞”(《史记·张仪列传》),修建了防御赵国的“长城”。秦昭襄王时,匈奴对秦国所造成的压力和威胁越来越大,于是秦国又在陇西、北地和上郡修筑“长城”,以阻止匈奴的侵扰。
         当时如果有个巨人从天空中往下看的话,他会看到中国的土地被一道道、一圈圈的长墙所分割的景象。那一道道的长墙是“内长城”或“北长城”,而是圈圈的则是每一座城池的围墙。中国古代的“墙文化”是否始于此时呢?中国人自我封闭式的文化心理是否始于此时呢?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内长城”便失去了作用和存在的必要,于是秦始皇下令将它们尽数拆毁,以防敌对势力利用它们破坏统一局面。
      但是,各诸侯国留下的“北长城”却因匈奴的更加强大而没有毁坏。不仅没有毁坏,相反还进行了必要的加固和维修。不过,由于刚刚统一,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所以对匈奴这个秦王朝目前唯一的强敌,秦始皇没有立即采取行动。一直到统一以后的第七个年头,即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待内部局势基本稳定之后,秦始皇命令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匈奴,夺回了被匈奴占去的河套以南地区,并夺取河套以北的阴山一带地区。
      尽管如此,匈奴的实力并没有受到重创,其对中原的威胁依然存在,而秦王朝的军队尚不具备长途奔袭、远出作战的能力,加之其地干旱、寒冷、生存条件恶劣,不适合农业生产,于是秦始皇从传统的防御思想出发,命令蒙恬将以前燕国、赵国和秦国修筑的“北长城”进一步修葺、新筑,加长、加固,有的地方还向北推移,建成了一条地跨今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和辽宁数省,西起临洮 (今甘肃岷县境),东至辽东,总长度五千余里的名副其实的长城。
         秦的长城尽管长达五千余里,但由于相当长的部分是利用了以前的旧长城,所以修筑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有的史书认为秦始皇筑长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其实没有这么长的时间。因为秦王朝是公元前207年灭亡的,从公元前215年到公元前207年,也就只有8年的时间。
      而且,到公元前210年,秦二世杀死蒙恬后,匈奴又开始南下侵扰,长城也不能再修筑了。因此,秦筑长城的时间只有四五年的时间。   秦筑长城用时短,除了利用了相当长的旧长城外,再一个原因就是秦长城的工程比较简单,大部分地段都是夯土而成,只有少部分是砖石垒砌的。
      所以今天除了在甘肃、陕西、山西等比较干燥的地区还能见到秦长城的一些残迹外,绝大部分都已消失在岁月之中了。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秦始皇筑长城与建骊山陵和阿房宫一样,是不惜民力、民财的,他依然如故地不顾百姓的死活地从全国各地征调几十万人到北疆修筑长城。
         秦始皇筑长城到底使用了多少人?各史书记载的不一样。   《史记·蒙恬列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依此,则秦筑长城用了三十万人。   桓谭《新论》:“北蛮之先,与中国并,历年兹多,不可记也……夫以秦始皇之强,带甲四十万,不能窥河西,乃筑长城以分之。
      ”依此,则为四十万人。 《淮南子·人间训》:“因发卒五十万,使蒙公、杨翁子将,筑长城。”依此,则为五十万人。   而实际上,这些数字是有问题的。因为不管是三十万也好、四十万也好,还是五十万也好,他们只是蒙恬所率进攻匈奴的军队士兵的数字,他们不可能,至少是不可能全部用于修筑长城上。
      作为军人,他们最主要的任务是打仗和防御守卫。如果他们是修筑长城的主要力量,那么由谁来担任长城一线的守卫任务呢?如果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去修筑长城,一旦匈奴来攻,那么由谁来上阵抵御呢?所以,秦筑长城的主要力量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士卒,而是从全国征调来的普通的百姓,并且依照秦始皇的秉性,最有可能的是被判刑的罪徒。
      因为,建造骊山陵和阿房宫的主要劳动力就是大量的罪徒,而修筑长城这样的艰巨工程,秦始皇是不会放过这些终身服役、不用顾及其死活的罪徒的。   事实上,从史籍的记载来看,秦始皇的确使用了大量罪徒赴北边修筑长城。如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又使蒙恬渡 (黄)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
      徒谪,实之初县。”“徙谪,实之初县”,即迁徙罪徒谪发到北边,充实在这里新建的三十四个县的人口。而这些罪徒来此后的主要任务就是修筑长城和开垦边疆。另外,还是《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四年,谪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更是直截了当地明示了他们的用途。
      除了这些犯了过失的官吏外,秦始皇派来修筑长城的罪徒还有不遵照焚书令将自已的藏书烧掉的读书人。   秦的氏城较之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明长城的地理位置要更加靠北一些,沿途所经不是深山险谷,就是荒漠草原,施工条件极其艰难困苫。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又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尽管有不少地段是原有的旧长城,但参与施工的军民、罪徒的伤亡数字不在小数。
      著名的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反映的就是千百万参与修筑长城的秦民共同的苦难经历。   据传说,孟姜女是秦始皇时代南方一个名叫万喜良(亦称范杞梁)的人的妻子。万喜良不幸被秦始皇抓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孟姜女日夜思夫,挂念不已,使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北方修筑长城的地方寻夫,谁知万喜良已经死去,并被葬在长城之中了。
      悲痛欲绝的孟姜女再也忍受不了心中的哀伤,放声大哭起来,一连哭了三天三夜,其悲之哀惊天地,骇鬼神,竟至将长城哭塌了一大段。以此表达对秦始皇暴政的不满。   不过,这个传说最初并不是秦王朝时的事情,与秦始皇毫无关系,而是春秋时期发生在齐国的一件类似的故书,载于《左传》。
      说的是齐国有一个名叫杞梁的人,随齐候攻打莒国(今山东莒县),不幸战死,齐军回师时齐侯在郊外遇见了杞梁的妻子,使将噩耗告诉了她,杞梁之妻闻讯后到莒城之下凭吊亡大。后人觉得仅仅是哭泣不足以表达出对亡夫的情感,于是又传说她把莒城的城墙哭塌了一块。到了汉代,杞梁之妻开始有了名字,就叫孟姜女,故事情节更加具体,《烈女传》称:孟姜女闻夫死,痛哭于莒城之下,“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
      到了唐宋时,孟姜女才与秦始皇修筑长城联系在一起。尽管如此,秦始皇修筑长城,对于参与施工的普通百姓来说的确不是一件幸事,尽管长城修建好以后,其积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修筑长城,是秦始皇时代三项规模巨大的土木工程之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它带给秦民的苦难同样是罄竹难书的。
      作为一代伟人的秦始皇,“善举”和“暴政”始终相伴而行,这是时代使然,是时代的必然,是时代与其个人的共同悲剧,但后人算帐都归结于秦始皇一身,这就是秦始皇成为历史上著名“暴君”之一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时代,不惜民力、民财地对秦民进行大规模征发,除了体现在人数众多之外,还体现在不顾农时、“不遗余力”之上。
      对自己治下的民众,秦始皇不仅根本不顾及他们的死活,甚至将他们再生产的能力也给剥夺了。   秦始皇对秦民的大规模征发,载于史籍并有具体数字的除了秦始皇陵、阿房宫和长城的修建、营造之外,还有在攻取百越之地后从内地征戍五岭的几十方人。这几项征发的数字加在一起绝对不会低于一百五十万,其中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宫用七十余万人,北筑长城不低于三十万人,南戍五岭用五十万人。
      更为严重的是这几项徭役的征发几乎是同时进行的:秦始皇陵的修建伴随秦始皇一生(即位之后),北击匈奴始于秦始皇三十二年,南戍五岭发于秦始皇三十三年,修筑长城起自秦始皇三十四年,兴建阿房宫肇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如此高密度、大规模、超强度的征发民力,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是秦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所未曾有过的,即使是秦始皇之前的几位著名暴君夏桀、商纣、周幽都未曾有过如此“辉煌”的举动。
      后世能与秦始皇相“媲美”的估计也就只有八百年之后的隋炀帝一人。   上述徭役的数字是载于史籍当中的具体数字,而未载于史籍的数字虽是后人所无从知晓的,但也是能够估计出的或想像得出的,这就是修筑道路、兴修水利工程和建筑除阿房宫以外的其他宫殿的劳力的征发。
      这些数字加在一起,也不会是一个低于几十万的数字,很有可能也达到或超过百万。   另外,秦时还有一项决不能忽略的征发,就是为封建官府输送粮草的徭役。这不仅是一项繁重徭役,而且征发的人数不在少数。输送粮草的徭役当时名为“转输”,虽然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但按一般估计,肯定不会低于各项工程或戍守边疆所征调的人数。
      因为要供给戍守边境或兴建工程的几十万人的吃喝,以及监督工程的各级官吏和军队的食用,还有给各地官府运送粮草,都是数额巨大的开销,必须要大量运输劳力来为他们运送粮草。   所以,最保守的估算,秦时每年所征发的徭役不会低于三百万人,而当时的人口只有两千方上下,成年劳力不过四五百万人,成年男子最多也就二三百万人。
      这就是说,每年秦朝的成年男子几乎全部被征发去服徭役或兵役了,而每每还不够用,于是当男子不够时就开始征调女子服徭役,这样在长长的“转输”队伍中就有大量的女子。“丁男被甲,丁女转输”(《汉书·严安传》),成了秦王朝一道悲惨的“风景线”,与之相伴随的就是“戍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汉书·晁错传》)。
         秦始皇对民力的任意滥征,不仅造成现有劳动力的极大损失,而且由于长年在外服役,造成他们无法正常进行人口增值,给后备劳动力的补偿带来严重后果。同时,由于主要劳动力都被征调离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几乎都是妇女、老人和小该等次要劳动力,使生产率和出产量都大打折扣,严重减弱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而对于百姓来说,国家的赋税征收不仅不减少,反而远远超过以前各代,其中田租“二十倍于古”,而赋则被征去“泰 (大)半”。在这种毫无制度可言的赋税徭役的滥征滥调之下,秦民之苦是可以想见的,同时秦王朝二世而亡的结局也是毫不奇怪的。但应该奇怪的是,为什么秦始皇时没有发生推翻秦王朝的大规模起义?尽管零星的反抗,甚至对秦始皇本人的谋杀“恐怖活动”时有发生,但却没有大规模的起义活动。
      而那些零星的反抗和对秦始皇本人所实行的“恐怖活动”,更多的则是带有六国旧贵族不甘心亡国欲泄私愤的味道。   难道是秦始皇的威名使得贫民百姓们不敢奋起为自己争得一个“新生活”吗?难道是中国人固有的擅长“忍耐”的性格使得秦民不愿意起来反抗吗?难道是秦始皇的横征暴敛还不够“水平”,使得人们还能暂且忍受,而秦二世时才达到人们所能承受的极限?或许是秦始皇的统治术高明于后来的封建君主……因为照秦始皇的这种“横征暴敛”的统治方式和程度,后世不会有一个封建君主能够统治得下去,而秦始皇不仅能够按照其前所未有且后无来者的方式进行统治,并且他也没有为此而感到有何不妥和不安。
      秦始皇并没有为自己可能坐在一个“火山口”上而辗转反侧或费尽心计,相反他竟能五次离开首都咸阳,脱离自己统治的中心地区,到全国各地去巡游,直至最后死在旅途中。中国最为“残暴”的封建君主居然“善终”,这是后代的“暴君”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到底是什么使得秦始皇能够牢牢掌握住自己的独裁权力,使臣下不敢起异心,使百姓不敢轻易起来反抗呢?答案应该从法家思想理论中去寻求呢?还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壮举”确确实实使得当时的人对之敬畏有加而放弃了与之斗争的信心?这应该说是个千古之谜。
       秦民大规模的反抗斗争发生于秦二世时,而秦二世不过是照其父秦始皇的方式继续统治而已,其残暴程度即使超过秦始皇,但是又能够超过多少个百分点呢?秦时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发生于秦二世时,其原因固然有秦始皇残暴统治十几年使民怨积累的必然因素,但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什么重要因素吗?秦始皇以其“残暴”的性格和无比的“功勋”在当时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可怕的“威名”,很有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如此,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小规模的反抗活动还是层出不穷的。如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有着出巡嗜好的秦始皇带着四名贴身护卫在咸阳城内夜巡,想看看在他领导下的平民的夜生活。不想“逢盗兰池”(《史记·秦始皇本纪》),被“不法之人”搞得狼狈不堪,情况很危急,幸而护卫杀死对方,才使秦始皇脱离危险。
      秦始皇气急败坏地命令,在关中搜查二十天,欲找出同伙或胆敢再犯之人,但是最终也没有个结果,只好不了了之。   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天上掉下来一颗陨石,坠于东郡,有人在石头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咒语。秦始皇得到消息。大怒,立即派人前去调查,但是还是找不到头绪,于是秦始皇又施展他惯常的法家暴行,下令将居住在陨石周围的居民全部杀死,并将陨石焚毁。
         由于有人利用陨石假借天意诅咒秦王朝和自己,一生迷信的秦始皇心里极不顺畅。但是此事刚处理完,这年秋天,秦始皇派出的一位使者夜过华阴平舒道(在今陕西华阴县附近),被人拦住,声称:“今年龙祖死。”公然诅咒秦始皇。秦始皇闻报,沉默许久,无计可施。
         在秦始皇统治时,小规模的武装反叛也有不少。如骊山刑徒英布不堪忍受虐待,纠合一批刑徒逃亡到江中为“群盗”(《史记·黥布列传》)。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人彭越率领一帮人活动于巨野泽 (今山东巨野县一带)之中等等。秦二世时,陈胜、吴广起义之后,这些零星武装迅速汇集成一股股严重威胁秦王朝统治的反抗势力,并最终成为灭亡秦王朝的重要力量的。
       。

    曾***

    2019-02-25 00:28:0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科学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