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共享资料 医院库

红军长征时期部队的士气问题

首页

红军长征时期部队的士气问题

都说胜仗可以鼓舞士气
败仗会影响士气
红军长征时期部队的士气是什么样的了
首先被迫放弃中央转移
随后又在往后的战斗中遭受巨大损失
经过一路追剿 和重重的雪山和草地
经历了无数次战斗 疾病 饥荒还有寒冷
从开始的8万人到最后只剩下3000人
成了真正的没有后方没有根据地的流寇
虽然我们都知道是红军的乐观注意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让红军坚持了下来
很 想知道在当时那样极端的条件下
客观的去想一想
当时真正的红军又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了

对比一下曹操败走华容道时的情景
-死者不可胜数。号哭之声,于路不绝
当时曹操好歹还有后方 回到北方就安全了
红军连家都没有,应该比当时的曹操处境更加险恶吧
那 冒昧的请教一下
红军当时会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形了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02-10 02:40:40
  • 我的回答:红军最后坚持下来的精神依靠是:
    一 红军数量锐减但党的组织仍然完好;党指挥枪的原则始终未变。(从这点上来讲,即便当时红军全军覆没,党依然可以再次发展起武装力量;同时当时的红军指战员都懂得这点——党在,组织在,希望就在!)
    二 陕北红军胜利获取陕北根据地的消息是很重要的;(并非红军是盲目的流寇,目的地还是有的,刘志丹同志的巨大贡献就在于此)
    三 可以负责任的讲,在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的统治下的,人民恶劣的生存环境,也是红军坚持下去的原因之一,而且是重要的原因。(因为,即便是红军战士不坚持下去,回乡不是被清算。也会穷死、饿死!官逼民反的现实社会是逼上梁山最好的理由!)
    四 长征的艰苦是难以想象的,但完成这一世界性的壮举必须付出同样叹为观止的代价。同样,能够完成长征的军队,在那三大主力会师的时刻(不足3万人)就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命运。

    惩***

    2018-02-10 02:40:40

  • 2018-02-10 01:40:40
  • 我当时没有参加过,所以不知道。想想当然一切都有可能。特别是在部队打败仗和没有全军方向的时候。所以红军减员非常严重。总的来说出发时十个只有一个最后到达目的地。
    毛主席说现在不允许再有过去黄巢、李自成式的流寇主义,就是过州闯府走一路吃一路。因为环境不允许。因为客观上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已经稳固,有能力组织不断的围剿。不象黄巢、李自成旧就封建统治已经崩溃了。红军长征往往是经过人迹罕致的地方,爬雪山,过草地。甚至是少数民族地区。

    1***

    2018-02-10 01:40:40

  • 2018-02-10 01:40:40
  •  红军长征时期部队的士气问题
    中国人向来喜欢创造奇迹。

    1***

    2018-02-10 01:40:40

  • 2018-02-10 00:40:40
  • 最后只剩下3000人说得太严重了点,中央红军到达四川与张国涛会师时还有12000多人,此后在没大的战争和艰难困苦,到达陕北与刘志丹会师时还有将近10000人,要是只剩3000人陕北根据地的主要头目就不会理会中央红军了.当时陕北红军有8000多人,说明中央红军还能吃住他们才会合并的.况且,如果中央只有3000人,中央机关人员和部队官员要占去一半多,士兵见成不了气侯,早作鸟兽散了.

    杀***

    2018-02-10 00:40:40

  • 2018-02-09 23:40:40
  •   长征途中红军的士气固然高昂,但也是有波动的,何况人与人不同。
    一方面军从江西出发时有8万6千多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入伍不足3月的新兵,9-10月间动员入伍的就有3万,从部队离开根据地开始,这些新兵就开始大量逃亡。红军在湘江战役以前未经大的战斗即减员2万多人,其中大部分是逃亡。
      中央军委直属的教导师有6千人,都是新兵,负责抬行李,基本没有打过仗,逃亡了4000人。湘江战役中损失的3万多人,真正是战斗伤亡的不到一半,其余都是部队溃散后走散和被俘的,桂军和湘军收容的红军俘虏就各有7000人。 看王平上将的回忆录,他在长征途中任红三军团四师11团的政委,过草地后全团只剩500多人,在俄界开会时三军团只有2000多人,情绪普遍低沉。
      11团的团长邓国清在湘江战役时就有动摇迹象,到陕北后终于逃亡。 中央红军决定到陕北落脚后,从哈达铺出发时约7000人,一路打仗、强行军,每日遭空袭,伤亡、掉队的人数不少,仅一次饮水中毒就死了150人。杨得志身边一个绘图员在宁夏境内负伤掉队,被老乡收容,娶房东女儿为妻安家落户,直到1949年才带上孩子找到19兵团部见老首长。
       根据张国焘回忆录中引述彭德怀的话,中央红军到陕北时“不足4000人”。 。

    我***

    2018-02-09 23:40:40

  • 2018-02-09 23:40:40
  • 中央红军80000余人出发,相江之战牺牲近50000人,还剩35000人左右,士气一度低落。遵议会议后,红军开始打胜仗,部队给养有了保障,士气又恢复了。一路上能打胜仗就会有人参军,可以补充兵员,与张国涛会师时还有30000余人,爬雪山过草地开弓没有回头箭,再苦再累也得挺住,环境好了又有了希望,所以就这么挺过去了。到达陕北后还有10000余人。只剩3000人有点夸张。

    太***

    2018-02-09 23:40:40

  • 2018-02-09 22:40:40
  • 我认为有道理,当时吃饱穿暖都是问题,哪儿还管什么共产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再说红军的兵几乎都来自于农民字都不认几个懂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其实在当时逃兵是很多的,后来的林副主席不就差点当逃兵吗?冻死饿死的又不在少数,路又不好走,又没有目的,士气怎么高的了。问题的关键在兵源上,红军走过的地方,当地的百姓都被国民党欺凌怕了,红军解放了他们,他们就加入红军。这在短期内能保持士气。

    信***

    2018-02-09 22:40:40

  • 2018-02-09 22:40:40
  • 几年前看了《徐海东将军传》,记得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实际兵力好象是8800余人,加上中央机关人员不到10000人。徐海东将军的红25军是从鄂豫皖根据地出发到达陕北的,比中央红军先到,5000多人出发到达陕北后还有3000多人。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落脚没几天就过年了,当是徐海东部还有7000多现大洋,准备给红军发点军赏再过个闹热年,后来毛主席向徐海东将军借去5000现大洋给中央红军过年。呵呵。

    y***

    2018-02-09 22:40:40

  • 2018-02-09 20:40:40
  • 集结在一起,统一行动,就有生的希望;单独行动、掉队,就面临危险。
    运动,大范围转移,避敌锋芒,就有生的机会;惰性、消极、听天由命,那就死得太快。
    人有求生的本能。被追围一方,选择的是最艰难最危险的逃跑路径,这是正确的选择。因为追击的一方,他没有生死威胁,他在艰难危险面前容易产生犹豫迟疑,这反过来对逃命者有利。
    为了生,克服难。难虽难,但有生的可能。如果畏难、悲观,其实就等于是死。
    不反对关于“主义和乐观”这样的说法。因为这样毕竟听起来优美得多---谁不喜欢优美?

    看***

    2018-02-09 20:40:40

  • 2018-02-09 19:40:40
  • 两年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央视播放了长征系列资料片解说词是这样说的,中央红军8万多人在蒋军的围追截堵下,历经千难万险,经过大小战斗数百次,过雪山草地,到达陕北时不足10000人。红四方面军原有8万余人,在张国涛的错误路线下南下,遭到蒋军的围堵,损失惨重,再加上28000余人西征全军复没,到达陕北时只有12500多人,后有1000余人的西征军陆续到达延安。红二方面军出发时12600多人,到达陕北时只有5600多人。

    c***

    2018-02-09 19:40:40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关注
爱问

关注爱问微信公众号,开启知识之旅,随时随地了解最新资讯。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