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高考语文全国卷Ⅰ(河南、广西、陕西等)答案出现严重错误!

首页

高考语文全国卷Ⅰ(河南、广西、陕西等)答案出现严重错误!

[原创]    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答案出现严重错误!  
                 dogdog0773 
    
    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Ⅰ(河南、广西、陕西等)第12题古诗鉴赏题,选取了苏轼的词《望江南》作为命题材料: 
             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我们暂且先抛开试题,来看看这首词词人究竟写了什么内容,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这首先得从苏轼写作这首词时的人生状态说起。 

  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向皇帝进言而未被采纳,自请外调出京,熙宁四年(1071年)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调任山东密州太守,第二年修葺了城北城墙上的城台;其弟苏辙“闻而赋之”,并命名为“超然台”。苏轼也为此写作了《超然台记》,记载了他“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与亲朋好友“相与登览,放意肆志”,放声高呼“乐哉游乎!”表达出超然物外、尽情享受快乐的思想。这种老庄式的思想,当然也是苏轼在政治上失意后自我排遣苦闷的方式,是他屡遭打击后超越自我的心灵武器。 

    《望江南》词精神本质上与《超然台记》是一脉相承的。 

  上阙写登台时所见到的暮春时节密州城的景色。虽是暮春,毕竟春天还没有远去,东风轻拂,柳枝轻扬。“柳”与“留”谐音,暗含离别的意味。就在这样伤感的季节,词人登台远眺,只见半渠春水蜿蜒远去,连绵的春花仿佛遮盖了整座城市。烟雨迷蒙,笼罩着千家万户,一切显得那样的灰暗而低沉。 

  下阙先是紧接上阙之景,触景生情。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为了纪念春秋晋文公时的义士介子推,禁火冷食,故称“寒食”。节后可以生火,称为“新火”。寒食节词人酒醉醒来,一阵阵地叹息。为什么啊?下文有“思故国”,原来是想念“故国”了。也许是想到清明节到了,该回乡祭祖了;也许是“故人”又谈起国都汴京里的人与事,触痛了苏轼心里的伤疤……总之,这一阵阵的叹息背后,是词人无限的伤感。写到这,词人似乎又在沿着“登台--望远--伤怀”的老路往前走了。 

  可是“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笔锋一转,作者的情感态度陡生波澜。“休对”,不要对着;“且将”,暂且将,姑且将。不要老是与自己的老朋友一起沉溺于过去,抛开这一切的伤感与烦忧吧。显然,这是对上文情感的否定。暂且起了新火,将刚摘来的新鲜的清明茶拿来煮了,看看味道如何(当然是味道好极了)。品茶乃雅士之为,可对这个被西湖龙井泡了三年多的苏轼来说,品茶好像是不够味的。还能怎么着?他本色不改,放出豪放之词:趁着这美好的时光(上阙说“春未老”嘛,此处就暗含还年轻的意思),吟诗,饮酒,尽情释放着内心的情感,尽情地快乐吧! 

  由此看来,词人是极力摆脱思念“故国”所带来的忧伤,力图拥有快乐超然的心境;让过去的过去,让生命焕发出新的光彩;忘却尘世的烦恼,达到物我共生的超然境界。这正是“超然台”的含义所在。这也是苏轼在这首词词牌后专门注明“超然台作”的真正用意所在。 

    再回来看试题: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4分) 

    两题设问均围绕着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展开,虽然有重复之嫌,犯了高考命题大忌,可是有利于考生减少思考时间,有利于轻松作答、和谐高考,也就不予追究了。 

    再来看答案: 

   (1)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巳,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评:只看到了作者的苦闷,没有看到作者的超脱;而后者才是词的核心所在。如果按照答案的思维,起新火煮新茶是“聊以自慰”,那后面的“诗酒趁年华”又如何解释?也是“聊以自慰”吗?“年华” ,“美好时光”的意思。赶紧趁着美好时光吟诗饮酒,目的却是“聊以自慰”;这显然是讲不通的。 

   (2)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评:“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没有错。可是,情已不存,景将焉附? 

    答案出现严重错误的原因:断章取义,没有真正把握词的情感内核。弃其根本,只取其皮毛,若以此作为评分标准,岂不误尽天下考生?悲夫! 
以下为有关鉴赏:

望江南·超然台作
 原文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词牌释义
    望江南 又名《忆江南》、《梦江南》、《江南好》。《金奁集》入南吕宫。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宋人多用双调。
    〔题考〕 本调原名﹝望江南﹞。【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故亦名﹝谢秋娘﹞。白乐天作﹝忆江南﹞三首,第一【江南好】,第二、第三【江南忆】,自注云:「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见【碧鸡漫志】)于是又名﹝江南好﹞,﹝江南忆﹞;而﹝忆江南﹞本名,亦以此而起。此外刘禹锡词,首句作「春去也」;皇甫松词,有「闲梦江南梅熟日」之句:因又名为﹝春去也﹞、﹝梦江南﹞、﹝望江南﹞。而【全唐诗】于李后主﹝忆江南﹞注又名﹝归塞北﹞;万氏【词律】,又有﹝梦江口﹞之名。至梁武帝与沈约之﹝江南弄﹞各曲,或以为亦﹝忆江南﹞之别名;此调异名,可谓伙矣。

    〔作法〕 本调二十七字。首句为三字句。第二句为仄起平韵之五字句,句法上二下三。第三句为仄起仄收之七字句,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不拘。第四句为平起平韵之七字句。第五句句法与第二句同,故第一字可平可仄。此调三、四两句,其句法全与平起七言诗中之颔联无异;是以作者多用对偶,以求工整,历来词家,正多其例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2-07 04:59:04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只老鹰从鹫峰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内容”项以“题意”、“内容”为重点;“表达”项以“文体”、“语言”为重点。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级评分。 1.深刻: 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足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 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⑾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 ⑿见解新颖 ⒀材料新鲜 ⒁构思新巧 ⒂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 ⒃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每用错3处标点扣1分。
       四、套作、文体不明确的要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材料理解: 1、牧羊人对乌鸦的认识——认清自我 2、孩子对乌鸦的评价——尝试、勇敢精神 认清自己,认清客观实际,不能盲目机械的模仿,缺乏对自己客观清醒的认识,为上等立意。
      单纯赞美乌鸦勇敢精神,属于理解不全面,内容放在一类下(16或17分) 。

    爱***

    2019-02-07 04:59:04

其他答案

    2019-02-07 05:01:30
  • 赶快去反映!拯救大众全靠你了.

    王***

    2019-02-07 05:01:30

  • 2019-02-07 04:58:26
  • 你说得太好了

    蒋***

    2019-02-07 04:58:26

  • 2019-02-07 04:36:05
  • 这也只是你个人的看法,一首诗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你可以和周围的人交流讨论一下,我的观点和你的有点不同,详细的就不说了,你再上网查资料,再仔细看看,细细品味一下

    闻***

    2019-02-07 04:36:05

  • 2019-02-07 04:28:02
  • 你也够倒霉的,可谓是“众人皆醉你独醒",这其中的痛苦惟有你知。
    Only you~
    不过挺佩服你的!
    勇敢向前冲

    郭***

    2019-02-07 04:28:02

  • 高考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科学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