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澳门被侵略简史怎么写?

首页

澳门被侵略简史怎么写?

谁可以告诉我澳门被侵略的简史的大概的线索,该怎么写,3000字左右,谢了。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4-10-31 21:10:40
      1 9 4 9 ~ 1 9 7 5 年的澳门
      “一二·三事件”以前的澳门
      中葡交涉船只扣留事件
      1 9 4 9 年底,国民党海军李及兰部向万山九岛撤退时,部分官兵不愿南逃,纷纷携械开小差逃到澳门,以凼仔和路环为基地,持械至公海抢劫来往商船和渔船,还经常乔装混入澳门市区抢劫、杀人、丢放炸弹,令澳门市民人人自危。
      就在这一片风声鹤唳、盗匪横行之际,澳门内港发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自湾仔追击国民党舰艇,及澳葡当局扣留这批舰艇的“留舰扣留事件”。   1 0 月2 4 日,驻守在澳门内港对岸湾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炮火攻击因败逃入澳门内港水域停泊的国民党舰艇。
      炮击开始后,国民党在澳门的海军最高负责人当场便失去踪影,一片混乱,舰艇人员亦四处奔逃,澳门政府扣留了国民党在澳门的7 艘舰艇与1 0 艘机动帆船。   由于当时新中国刚建立,仍没有由自己制造的海军舰艇,大都是收编国民党投诚人员的装备。当时华南局第一书记叶剑英,遂通过驻澳人员与澳葡政府交涉,愿以葡币(澳门元)3 0 万换取这7 艘舰艇与1 0 艘机动帆船。
      然而,为了不得罪国民党,澳门政府婉拒了叶剑英的要求。   此事件充分反映出澳门政府的中立态度,从此局外中立的政策便确定下来,直到1 7 年后才被“一二·三事件”打破。   中葡关闸武装冲突事件   自清末澳葡当局扩张地界,将澳门边界推到关闸,并将中国军队的泛墙拆除后,由于珠江口的泥沙淤积与葡萄牙人在青洲水面填海造陆,莲花茎两旁的广大洋面(拱北湾与前山水道),也逐渐沧海变桑田,逐渐形成今日的珠海市拱北区与澳门的黑沙湾区、台山区。
      狭长的莲花茎土腰,也逐渐变成广阔的莲花路与关闸马路。澳门与内地的边界,也自几公尺变成几百公尺。粤澳边界西部有比较明显的鸭涌河为界,问题尚比较不显著,但东部拱北湾与黑沙湾接壤的地域,却因辟为沙田种植蔬菜,以及灌木丛密布,地标不明,便常发生误入对方地界的事情。
         1 9 4 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葡方在新建起的西洋式关闸北方约1 0 丈处,偷偷地设立了一个岗亭,亦即企图将边界又向北移。由于当时战后兵荒马乱,一时之间,中国政府没有理会,葡方遂自以为得计,逐渐得寸进尺。   1 9 5 2 年时,新中国已成立三年,澳葡当局仍然没有将岗亭撤回关闸以南。
      7 月2 5 日,驻守岗亭的葡国黑人士兵,与驻守粤澳边界的中国边防军士兵发生了武装冲突。最先是澳门黑人士兵向中国边防军开枪射击,中国边防军亦还以颜色,交火之后双方便互相召集援兵。澳门葡军以迫击炮等重型武器向拱北发射,中国边防军也以迫求炮向澳门关闸还击,越打越激烈,足足打了两天之久,各有死伤。
         中方除了向澳葡政府发出通知,称葡方不但闯入中国地界,还首先开火,葡方要负全部责任外,又于8 月2 日宣布封闭关闸通道,令依赖中山县提供蔬菜水果粮食供应的澳门,一时便断绝了生活资料来源。澳门内部不但粮食价格就此飞涨,一般市民也惶惶不可终日,怕冲突因此扩大,中国顺势挥军南下收回澳门。
         澳葡当局在此强大压力下,很快便告不支,通过何贤等华人领袖与中方沟通。经过2 6 天的僵持与沟通,葡方接受谈判建议,于8 月2 3 日下午5 时4 5 分,在澳门华人代表何贤、马万祺陪同下,由澳门经济局长罗保带着澳门政府的“道歉书”,通过关闸到前山与中方谈判。
         中国对关闸武装冲突事件向葡方提出三项要求:   (一)葡方要对事件公开登报道歉;   (二)葡方要将关闸北方的哨位后移;   (三)葡方要赔偿中方在冲突事件中的损失。   在何贤与马万祺的斡旋下,中葡双方经过1 5 轮谈判,除了没登报公开道歉外,其他两项葡方全部同意,除将岗哨移回关闸南面外,还答应赔偿中方人民币4 4 3 9 3 .3 元。
         中国边防局接受葡方的“道歉书”与赔偿保证后,前山拱北与澳门的陆路交通才于8 月2 5 日起恢复正常。   据中方统计,这次武装冲突过程中,葡方向中方共挑衅8 次,炮击4 9 0 发,机步枪子弹1 8 0 0 0 多发。中方则还击炮弹9 5 发,子弹8 2 0 发。
      伤亡方面,葡方士兵死亡2 人,伤7 人;中方士兵死亡2 人,伤3 0 人,民兵与群众死2 人,伤9 人。   在此次武装冲突事件中,由于中国与葡国还没有邦交,边防军也不承认葡方官员的身分,葡方只有通过澳门华人代表何贤与中方沟通。   澳门开埠四百周年事件   由于部分葡萄牙人认为澳门于1 5 5 5 年正式开埠,而1 9 5 5 年适逢四百周年,葡萄牙人遂在忽视中国人感情下,于当年3 月开始筹备在该年年底在澳门举行大规模庆祝活动。
      活动程序包括建立侵略澳门纪念碑,举行殖民统治者澳门总督的升像礼等等。与此同时,葡萄牙政府又宣布将澳门改为葡萄牙的“澳门省”,隶属海外部。7 月间又颁布了所谓“澳门海外省组织法”。殖民者的挑衅激起中国人民的更大愤慨。1 0 月2 6 日,《人民日报》以《警告澳门葡萄牙当局》为题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澳门是中国领土,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忘记澳门,也从来没有忘记他们有权利要求从葡萄牙手中收回自己的这块领土。
      ”“澳门至今还没有归还中国,并不等于说中国人民容忍澳门遭受侵占的情况长期继续下去。”“我们要警告澳门的葡萄牙当局,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6 年前的中国,更不是4 0 0 年前的中国……中国人民从来不容许挑衅得逞,挑衅者必将自食其果 ”。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给殖民者以极大的震慑,澳葡当局被迫以“经费不足”为理由,宣布取消筹备中的纪念活动。
      这一年1 0 月1 日,澳门中国居民为了给葡萄牙的所谓“开埠纪念”以有力的回答,举行了比往年更加盛大隆重的国庆活动。   澳门“一二·三事件”始末   1 9 6 6 年底,八届二中全会召开后不久,澳门凼仔居民自筹经费兴建坊众小学,在屡次向澳门政府申请扩建校舍未获答复后,自行在坊众小学预订兴建地点搭建竹棚。
      1 1 月1 5 日,澳门市政厅与群众代表谈判无效后,招来大批葡警至坊众小学现场强迫停工,与当地群众发生对峙场面,最后发生了葡警动武殴打群众,共打伤3 4 人的“凼仔坊众小学事件”。葡警还扣留了在现场采访的《澳门日报》记者2 个小时,引起该报严重抗议。
         事件发生后,不少社会团体(主要是工联会、街坊总会与妇联会)代表,至澳督府处交抗议信,事件遂逐步升级。   1 1 月1 7 日,“凼仔居民学校筹建委员会”向澳门政府提出五项要求: (一)澳葡当局必须严惩制造这次流血事件的肇事人;   (二)澳门凼仔当局不应阻挠修理校舍办学,侵犯居民正常权益;   (三)澳葡凼仔当局和澳葡警方必须负责赔偿受伤者的一切医药费用和因此事件引起的一切损失;   (四)对澳葡司法警察无理拘捕代表判刑一事表示抗议,司法警察处应消这一无理判决;   (五)澳葡当局必须保证今后不再有殴打居民的类似事件发生。
         与此同时,以《澳门日报》为首的报刊,亦对澳葡当局的暴行进行抨击。   1 2 月3 日,前往南湾澳督府陈情的澳门师生代表,在进入澳督府内被葡国军警殴打,消息自南湾传回中区,引起华人市民的高度激愤。上千名群众遂在市政厅广场(议事亭前)集合示威抗议,并冲入市政厅与仁慈堂大肆捣乱,发生了群众骚动。
         澳葡当局闻讯,在恐怕警力不足的情况下,陆军司令施维纳采取铁腕手段,自澳门境内各军营紧急调派出数百名正在澳门渡假整休的葡国正规军(不少是非洲黑人)开出市区,对中国群众实施血腥镇压,又实施宵禁令,不准市民于晚上在户外行走。当日葡警打伤市民6 3 人,晚上葡军又射杀3 人,死伤者均为华人,群众冲突遂演变成民族冲突。
      4 日,继续上街示威的华人,再有5 人被葡国军警打死,而且葡警又逮捕了数十名华人。大部分的澳门华人市民,遂在一片悲愤之下呼吁对葡萄牙人罢工、罢课、罢市,全澳所有市场、办馆、餐厅、摊贩一律不卖任何食物予葡萄牙人,其他华人“休假”以示抗议,澳门遂一下子变成死城。
         由于这次群众骚动发生于1 2 月3 日,遂称为“一二·三事件”。   事件发生后,澳门有关人士一方面在《澳门日报》等报上对澳葡当局口诛笔伐。一方面动员群众贮存武器随时准备与澳葡当局“武斗”,一方面向相邻广东省政府寻求支援,对澳葡当局内外夹击。
         1 2 月5 日,澳门中华学生联合会对澳葡当局提出五项要求:   (一)全部接纳和实现凼仔居民所提出的五项要求;   (二)惩办指挥镇压我爱国师生的主凶傅基利;   (三)立即停止开枪射杀澳门同胞的罪行;   (四)对被害者负责赔偿一切损失;(五)保证今后不再发生镇压我同胞的残暴事件。
      12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以《严厉警告澳门葡萄牙当局》为题的评论员文章,称:“对中国方面的严重要求,澳门葡萄牙当局必须立即接受并完全实现,否则你们必将自食其果。”这个消息也于当日传到澳门。在强大的内外压力下,澳门政府终于在获得里斯本当局的指示后,于12月12日和13日通过澳门电台宣布全都接受要求,并表示要向澳门各界中国居民代表当面交其答复。
      1967年1月28日中午,澳门政府代表左次治律师前往拱北,与中国方面达成协议,表示澳门政府全部接受中国提出的4项条件。29日,新任澳督嘉乐庇亲自前往澳门中华总商会与设在前山的指挥中心,签署协议,答应了所有中方提出的要求。“一二·三事件”遂以中方的全面胜利与葡国的全面屈服而结束。
      这次群众骚动事件前后拖了两个多月,澳门政府共打死市民8人、打伤212人,逮捕62人。为此葡方不但要认罪赔礼、惩办有关官员(即施维纳、傅基利、颜端尼、晏德地),赔偿丧葬抚恤医药等费用共葡币 元,释放了所有被捕人士与取消有关档案,还允许了凼仔居民继续建筑校舍,比较开明的葡国官员,也开始明白到葡国对拥有澳门主权的宣示实在是相当“虚幻的”。
      当时的葡国外交部长罗基勒后来评论此事件时承认:“……实际上,我们从来没有成为过澳门的主人。我们一直得以生存,全赖中国的良好意愿,而我们也总是分享着这个权威。”   葡萄牙“石竹花革命”后的中葡关系   1 9 7 4 年4 月2 5 日,一群葡萄牙年轻军官组成的革命组织“武装部队运动”,在数小时内发动了一次几乎不流血的政变,推翻了由葡萄牙大独裁者萨拉沙所建立,并由卡丹奴所继承的将近五十年的独裁政权。
      由于这一次政变几乎没有流过太多鲜血,所以,葡萄牙人都相当自傲地称此次民主革命为“石竹花革命”。   不过,从此之后,葡萄牙内政与外交便开始进入了一段相当不安走的时期,使葡萄牙不但在内部事务(特别是经济)上元气大伤,在外交(特别是殖民地事务)上更狼狈不堪。
      因为,在内政上接掌大权的7 人执政团,很快便产生了左派军官与右派军官的冲突,一方面葡萄牙国内共产党的势力迅速上升,一方面政府又在左派军官操纵大局下盲目推行种种过激的社会主义改革政策,于6 周内将所有较大的企业都收归国有,银行与保险事业亦难逃厄运,遂使葡萄牙大量资金外流,企业家匆匆走避他国,中产阶级技术人才纷纷移民海外,严重地挫伤了葡萄牙本已因非洲殖民战争而拖累至千疮百孔的脆弱经济。
      这种急剧左转的后果之一便是,1 9 7 4 年9 月3 0 日,葡萄牙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史宝诺拉,亦即《葡萄牙与其未来》一书的作者及力主葡萄牙应自殖民地撤退的革命领袖,也不得不黯然让出总统职位,由高美士(时任三军参谋长)继任,自己则仓忙去国。接任总理不久的左倾温和派军官冈沙维治亦在激进派的压力下,不得不进一步推行各种更左倾的没收政策,使葡萄牙内政更趋紊乱。
         在外交方面,1 9 7 5 年前后的那段日子,葡萄牙的情况更糟。在辅导殖民地独立事务上,除了圣多美与普林西比、佛德角群岛、几内亚比绍等殖民地和平转移政权之外,葡萄牙在安哥拉、莫三鼻给、东帝汶等地撤退时,都没有妥善的安排。这些地方不是在葡萄牙人没撤退之前就已发生派系内斗,就是葡萄牙人撤退后反殖民主义的不同革命党派各拥武装,割据山头,打个你死我活。
      譬如说,安哥拉就发生3 个都是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帜的革命组织在葡军撤出后,各自在前苏联与美国支持下火拼经年,最后才由前苏联公然出兵支持,使亲苏派系大获全胜,统一安哥拉,结束了代理战争的闹剧。至于葡属东帝汶则更离谱,在内战4 个月后左倾革命阵线取得全面优势时,印尼立刻于1 9 7 5 年1 2 月7 日黎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陷了东帝汉首府帝力,于翌年宣布兼并东帝汶,使其成为印尼的第2 7 个行省。
         这一连串外交挫败的两个严重后果,便是大量葡国海外侨民被迫撤退回国,以及葡国丧失了许多由政治势力保障的海外甜酒专卖市场,不单使国内失业问题更趋恶化,外汇来源也急剧紧缩,造成更进一步的经济危机。   就在葡萄牙国左倾激进派系军官与葡萄牙国内共产党发动政变的关键时刻,1 9 7 5 年1 1 月2 5 日,以恩尼斯首的右翼军人势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灭了左派势力的政变阴谋,并由恩尼斯继高美士出任葡国的新总统。
      恩尼斯一方面以强人姿态大力肃清革命政府中的左翼激进势力,一方面着手起草制订葡国新宪法,开放选举,总算稳住了葡国的内外局势,使葡国政治开始步上民主的正轨。恩尼斯曾以上尉官阶于1 9 6 2 年到澳门的离岛路环荔枝湾军营驻扎,至1 9 6 4 年才调走。
      目前,荔枝湾军营前面的广场已为此改名为“恩尼斯总统前地”。恩尼斯1 9 8 5 年5 月2 7 日访问澳门还特别和他的一位原住路环的华人好友见面。由于久驻澳门且与华人关系良好,故恩尼斯是葡国近代最高领袖里最熟悉中国事务,也最了解澳门微妙地位的总统。
      这对中葡建交及后来的顺利谈判影响甚大。 。

    原***

    2004-10-31 21:10:40

其他答案

    2004-10-31 13:50:53
  •   取得历史性进展。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基本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下,历史进程渐趋国际化,世界各国发展模式则呈现民族化和多样化,这种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
      人类社会在取得空前进步和巨大发展的同时,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人类在克服战争与贫困,推进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经受严峻的挑战。   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取得了短期的相对稳定,但1929年即爆发了空前的世界经济危机。
      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以国家调节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德意日等国家力图以建立法西斯专政和对外扩张寻求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为摧毁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称霸世界,疯狂扩军备战,不断侵略扩张,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以法西斯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在科技革命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和改良,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发展。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在曲折中前进。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在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下最终全面崩溃。独立后的民族国家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二次大战后形成了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崩溃,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揭开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帷幕。人类文化空前繁荣,世界性、民族性与多样性交相辉映。   通过学习,了解世界现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世界现代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和总趋势;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解和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增强国际意识,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了解当代世界的多样性、多元性和复杂性,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立志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一)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内容标准】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3)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教学活动建议】   举办故事会,讲述列宁的故事,学习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内容标准】   (1)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2)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3)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4)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教学活动建议】   (1)就罗斯福新政的作用进行课堂讨论。
         (2)观看《辛德勒名单》等电影,加深了解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法西斯暴行。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内容标准】   (1)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2)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3)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4)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建议】   (1)观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巴顿将军》等影片,树立正义一定战胜邪恶的信念。
         (2)就“人类能否有效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进行辩论,提高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内容标准】   (1)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2)知道欧洲联盟。   (3)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教学活动建议】   用表格的形式列出美国和日本经济发展变化的情况,学会根据图表、数据说明有关历史现象的能力。    (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内容标准】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3)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教学活动建议】   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六)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内容标准】 (1)以印度等国为例,简述亚洲国家实现国家独立和走上民族振兴道路的概况。
       (2)简述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和拉丁美洲各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斗争。   (3)知道中东战争,认识战后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   【教学活动建议】   (1)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历史地图的变化,了解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概况,学习判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针对当前中东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出一期黑板报。    (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内容标准】   (1)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3)以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教学活动建议】   (1)就某一国际热点问题,举办“时事溯源”专栏。
       (2)通过查阅报刊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进行社会调查等形式,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如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等,写出调查报告,学习从事社会调查的方法。 (八)科学技术和文化 【内容标准】 (1)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2)知道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等著名文学作品。 (3)了解毕加索等美术家的艺术成就。 (4)通过爵士乐、好莱坞等,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 【教学活动建议】 (1)如有条件,利用网络技术查阅有关专题的历史资料。
       (2)以世界现代著名文学作品的某一片段为题材,改写成历史剧并排练演出。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应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表”规定的总课时编写教科书。 应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努力实现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总体目标。
         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并做出客观评价;历史的阐释要真实准确,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努力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教科书中的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呈现方式要尽量多样化。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
      要提供多种辅助性教学参考资料,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要正确处理教科书与《标准》的关系。《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惟一依据。教科书编写者要认真研究《标准》,领会《标准》的基本精神。教科书必须完整准确地体现《标准》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标准”之外的知识,并使之与“内容标准”所要求的部分在呈现方式上有所区别,但这些知识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要区别各年级之间的能力层次。注意各个学段能力要求的层次性和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能力。
         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科书从内容到形式都应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避免晦涩艰深的叙述和过于抽象复杂的概念;提倡使用平等对话式和启发式的语言表述方式,避免说教式和灌输式的语言表述方式,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原则;语言文字要简洁、浅显、生动;应图文并茂,精心配置能够有效地辅助文字叙述的历史图片、图表、地图等。
         教科书的内容应体现时代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参与型的转化;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有利于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教科书编写者不必囿于《标准》所建构的内容体系,可以对内容标准中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建构,编写不同体例的教科书,如编年史、专题史、中外合编史等,以利于历史教科书建设朝着丰富性和可选性的方向发展。   二、教学建议   1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2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内容标准”对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要求:(1)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2)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3)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
         4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   5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
         6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7要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附:教学活动案例    案例1   活动主题   成语知识竞赛。   活动目标   (1)巩固学习成果,丰富历史知识。   (2)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3)学习组织知识竞赛等活动的方法。
         活动资源   教科书、普及性历史读物、汉语成语词典等有关资料;历史图片、记分板等。   活动过程   (1)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队,以学过的历史知识为依据分别收集成语故事。每队推选数名同学,分别担任主持人、评分员和记分员。
      两队将所收集到的成语写在纸条上或制成历史图片交给主持人。   (2)必答部分。先由甲队同学从主持人处抽出一张成语纸条,由主持人向全班宣读,乙队派人讲述该成语的历史典故;然后再由乙队派人抽取纸条,由甲队同学讲述,如此循环往复。评分员可根据回答人的综合表现,如讲述内容是否完整、准确,语言表达是否生动等进行打分。
         (3)抢答部分。由主持人宣读纸条上的成语或出示历史图片,两队用抢答器进行抢答,抢到方派同学讲述历史典故。抢答正确加分,抢答错误则扣分。   (4)根据双方得分多少,评出优胜队。最后,由主持人进行总结。   活动说明   可将成语知识竞赛改为表演、故事会等形式。
         案例2   活动主题   展示活字印刷。   活动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体验活字印刷技术。   (2)了解活字印刷术在古代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3)了解文化传播技术的发展情况。   活动资源   易于雕刻的材料、刻刀、纸张、墨汁、刮板等。
         活动过程   (1)了解活字制作、印刷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2)使用统一的材料,选一段文字,每人制作其中的一个字,活字大小要一致。用制作的活字排版、印刷,展示活字印刷技术。   (3)活动总结。回顾口述、书写、雕版印刷等文化传承手段,认识活字印刷技术在古代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了解文化传播技术的发展。
         活动说明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具体指导。   案例3   活动主题   图说抗日战争。   活动目标   (1)加深对抗日战争的了解。   (2)学习处理历史材料、编写历史故事的方法。   (3)学习组织小组活动的基本方法,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4)学习用图画来表现历史或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动资源   历史教科书、抗日战争图片资料、有关抗战的各类普及读物、绘画材料等。   活动过程   (1)向学生讲解创作绘制连环画的各项要求。   (2)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中国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为“图说抗日战争”的三个主题,每个主题可包括7~10幅图画。
      学生分为三个创作小组,各小组选择确定一个创作主题,拟定工作计划。   (3)依据创作主题,收集资料,分工协作,编写抗日战争有关史事的故事大纲。设计“图说抗日战争”有关主题的各个画面,撰写画面解说词,绘制图画。   (4)集中展示各小组创作的连环画,请学校同学参观;各小组派一名讲解员,为参观的同学进行解说。
         (5)活动总结。各小组交流活动心得。   活动说明   该教学活动应结合语文、美术等课程的知识进行。   案例4   活动主题   调查近二十年来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   活动目标   (1)了解近二十年来家庭生活状况,尤其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并探究其原因。
         (2)学会开展社会调查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撰写小型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   家中长辈及亲戚、邻里等。   活动过程   (1)向学生讲解调查的各项要求。   (2)学生分成几个调查小组,各小组根据调查活动主题,制订调查计划,拟定访谈提纲,或设计调查问卷。
         (3)依据访谈提纲,对被访对象进行调查,由专人负责做好调查记录;或入户发放问卷,待调查对象填写完毕,由专人回收调查问卷。   (4)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和归纳,撰写调查报告,得出自己的结论。   (5)活动总结。各小组进行调查成果交流,推选代表进行讲评。
         活动说明   本案例可以配合中国现代史“社会生活”的教学内容。各学校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调查的范围和规模。本案例采取的社会调查基本方法也可用于历史课程其他单元的实践教学中。   案例5   活动主题   古希腊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辩论会。
         活动目标   (1)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现象。   (2)学习收集、处理和组织历史材料的方法。   (3)学习用历史证据支持自己论点并反驳对手论点的能力和语言技巧。   (4)培养团队精神。   活动资源   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其他相关学科的教科书、通俗历史读物、教师介绍的中外历史学家的几种观点、反映古代希腊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照片和图片,等等。
         活动过程   (1)将全班同学分为辩论的正方、反方和裁判组三个部分。正方辩题: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是真正的民主。反方辩题: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是虚假的民主。   (2)双方同学收集有关材料,加以筛选,在掌握一定论据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论点。
         (3)双方各推选4~5名代表,在辩论会上展开辩论。以持之有据、言之有理、逻辑清晰、口齿伶俐等方面表现作为评判的依据。由同学组成的5人裁判组对辩论进行监督、裁判、点评及宣布胜负。   (4)裁判组同学对辩论发表看法,进行总结。   活动说明   裁判组成员应说明辩论与诡辩、狡辩之间的区别。
         案例6   活动主题   制作与展示中外历史发展线索对照表。   活动目标   (1)制作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中外历史发展线索对照表。   (2)形成发展与联系的观点。   (3)培养分类、归纳、比较等历史思维能力。
         (4)形成世界历史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历史意识。   活动资源   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教科书。   活动过程   (1)遵循自愿原则,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和制作。   (2)将制成的图表在教室里进行展示。
         (3)由同学代表组成的裁判组评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评、总结。   活动说明   对照表应包括中外历史的基本线索,重要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文明成就。   案例7   活动主题   小实验——信封上的效率。
         活动目标   (1)体验分工合作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的道理。   (2)认识分工合作是大工厂机械化生产的前提。   (3)总结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确立大工厂制度的历史作用。   活动资源   废纸、用过的信封(加工成有封口纸的信封)、用过的邮票、糨糊、钢笔。
      活动过程   (1)在班级中任选8名学生参加实验;另选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完整的信封信息,包括收信人地址、邮编、收信人姓名和寄信人地址。   (2)请8名学生每人分别独立完成两封信的填写与封装工作(包括装信纸、填写信封、糊封口纸、粘邮票等四道工序),请其他同学记好每人所用时间。
      然后统计8名学生平均每人完成一件成品所需时间,即人均劳动效率。   (3)由8名学生根据每人特长,每两人一组,分成4个小组,其中一组专门从事装信纸的工作,一组专门从事填写信封的工作,一组专门从事粘邮票的工作,一组专门从事糊封口的工作,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分工合作。
      其他同学记时,记完成16封成品所需时间,然后再计算出他们人均的劳动效率。   (4)全班同学一起概括后者的劳动效率高于前者的原因;分工合作与一个人单独完成一件产品相比,优势在哪里;想像发明一台完成全部工序的机器与发明四台分别完成一道工序的机器,哪个难度更大,进而理解劳动分工为什么是实现机械化生产的前提;总结大工厂生产方式的历史作用。
         案例8   活动主题   学唱《国际歌》。   活动目标   (1)了解《国际歌》词曲创作的历史背景。   (2)从歌词和旋律中感受无产阶级的远大理想和英雄气概。   (3)提高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   活动过程   (1)分头收集资料,分别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班介绍《国际歌》词曲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
         (2)把《国际歌》的歌词和简谱抄写在黑板上,由教师或学生教唱。   (3)谈自己对歌词含义和《国际歌》艺术风格的理解。   案例9   活动主题   举办“时事溯源”专栏——科索沃问题的由来。   活动目标   (1)学会用历史的知识、能力、观点来观察和分析时事问题,并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2)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活动资源 网站、历史资料数据库和图书馆、档案馆网站等,以获取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 。

    天***

    2004-10-31 13:50:5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科学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