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怎么样读呢?

首页

“@”怎么样读呢?

“@”怎么样读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9-01-08 01:31:43
      @与英文单词at的读音一样,音标就是[at]。 
    伴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电子邮件的应用愈加广泛,@的名声也就大躁起来。你或许不知,这个@中还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今天你电邮了吗? 
    关于@,有着一段令人目眩的历史。10年前,我们还根本无法想象今天@代表的这个东西——电子邮件,更无法想象电子邮件是如何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的。
       作为一种全新的通信方式,电子邮件使我们获得了难以置信的效率。你回复20个电子邮件可能只需花几分钟,而要接听20个电话,却可能会耗费一整天。 当今,人们已经充分体会到电子邮件的快捷方便。“有事给我发个电子邮件!”一下成为时尚。倘若问道:“今天你电邮了吗?”要想否定恐怕都难。
       第一封电子邮件 就职于美国国防部发展军用网络阿帕网BBN电脑公司的电脑工程师雷·汤姆林森带来了这场划时代的变革。他个性沉默寡言,小心谨慎且特别谦虚。1971年,汤姆林森奉命寻找一种电子邮箱地址的表现格式,他首先编写了一个小程序,可以把程序的文件转移协议与另外一个程序的发信和收信能力结合起来,从而使一封信能够从一台主机发送达到另外一台。
      于是,第一封电子邮件就诞生了。 汤姆林森把程序最后搞定时,立即给工作人员发了一封邮件,告诉他们现在可以给其它电脑发信了。“所以,电子邮件是自己宣布问世。”汤姆林森说。 @的现身 接下来,汤姆林森要完成的工作是如何确保这个邮件抵达正确的电脑。
      他需要一个标识,以此把个人的名字同他所用的主机分开。@——汤姆林森一眼就选中了这个特殊的字符,这个在人名之中绝对不会出现的符号。“它必须简短,因为简洁是最重要的。它出现了,@是键盘上唯一的前置标识。我只不过看了看它,它就在那里,我甚至没有尝试其他字符。
      ”这样一来,既可以简洁明了地传递某人在某地的信息,又避免了电脑处理大量信息时产生混淆,第一数字地址传递 就应运而生了。 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使用的电子信箱的表示形式:人名,代码+@+电脑主机或公司代码+电脑主机所属机构的性质代码+两个字母表示的国家代码。
      这使得电子邮件得以通过网络准确无误地传送,而且赋予符号@一个现在的全新的含义。 汤姆林森认为,尽管@使他成为传奇人物,但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给我带来最大快乐的是,我找到了复杂系统中难题的解决办法。问题越是难,我越是喜欢。” @本是容积单位 @被用于电子邮件,无疑是汤姆林森的一大创举。
      但在此之前,@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那或许才是@的真正起源。 让我们把目光追溯到遥远的中世纪。在佛罗伦萨附近一座名叫普拉托的小城里,意大利学者在该市经济历史研究所的档案中,发现了一份一位佛罗伦萨商人写于1536年的信件,信中提到他发往西班牙的船货,其中凡是涉及葡萄酒容积的地方,都是用@表示的,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使用这个符号的记录。
       专家们对中世纪的容器,酒价及当时的计量体系进行了分析比较后发现,当时在意大利,葡萄酒是按罐出售的。“酒罐子”在意大利语中是anfora,而@约合114加仑。直到今天,anfora在意大利仍然是酒的计量单位。 @又成了at的替身 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印刷机尚未发明,如果要出版一本书,就需要当时仅有的掌握知识的阶级——僧侣们用手辛苦地刻出来。
      虽然at这个单词写起来很短,但使用频率却很高。 为了能够减轻手写带来的疲劳,僧侣们想到了作为葡萄酒计量单位的@,于是就用这个符号,后来随着印刷设备的发展,人们不再用@来代替at了,其主要功能变为表示商品的单价,此时的@有了each一词的含义。
      例如,“ ”意即以6美元的价格出售。这时,@这个符号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了。 @的读者 由于电子邮件的日益普及,符号@的称呼也因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习惯而不尽相同。德国,荷兰和南非把@叫做“猴子的尾巴”,俄罗斯人称之为“小狗”,芬兰人称其为“咪咪”,法国和意大利人喊它做“小蜗牛”等等。
      不过,在许多母语为英语的国家,还上直接把@读作at。 在我国,@的读音也出现了多个读法,比较流行的有两种:一是圈a,二是“花a”。实际上,在电子邮箱的表示形式中,@有着at的含义,即“某用户”在“某服务器”。由此,我们应该根据此处@的具体含义,将其读作at的读音——“爱特”。
       @一代 现如今,@一代是德国汉堡某休闲生活研究所提出的一个新名词,泛指年龄在14~29岁之间伴随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新新人类。在@一代中,网络是他们最最心仪的居所,网络使他们充满淘金者的梦想和创造者的快乐。 但现实中,教育和医学专家早就呼吁,人们如果长期坐在固定的位置上,沉湎于网络而缺少活动,是很有可能发生致命的深静脉血栓栓塞的,所以我们必须警惕这种@栓塞。
       再见。

    黑***

    2009-01-08 01:31:43

其他答案

    2009-01-12 15:45:00
  • 明明是圈A嘛!
    

    醉***

    2009-01-12 15:45:00

  • 2009-01-11 21:19:12
  • at

    笨***

    2009-01-11 21:19:12

  • 2009-01-09 20:07:09
  • @与英文单词at的读音一样,音标就是[at]。 
    

    1***

    2009-01-09 20:07:09

  • 2009-01-09 14:42:38
  • aite

    年***

    2009-01-09 14:42:38

  • 2009-01-09 12:55:48
  • 读成“按特”就成~

    同***

    2009-01-09 12:55:48

  • 2009-01-08 10:33:38
  •   主流读法是英语at的读音“埃塔”,但是我还是想全面说说——
    ■@从哪里来? 
    虽然俺是中国人,虽然我们有四大发明,不过我还是必须承认,这个小a加圈——@——并不是中国人的首创。据法国学者的推测,@最初出现于欧洲的中世纪。那时候当然没有电脑,连打字机也没有,什么东西都要靠手写。
      写字写多了,为了图快和省事,字母之间就会形成连笔,有点像我们中国的草书。那时候通行的拉丁语中有一个常用介词ad,表示“去,到”(类似现代英语的介词to)的意思。你不信试一试,把a和d这两个字母连写,然后加快速度,最后写d时候要画的小圈就有可能缠绕在a的周围了。
       虽然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也是真正的拉丁人,如果你要向他们打听@是什么意思,他们绝不会说@是ad的简写。对他们而言,@乃是一个陈旧的重量单位的符号(一个@相当于12公斤),源于阿拉伯数字4。这个重量单位在1859年采用公制以后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
      只有一些西班牙老人现在偶尔还用@这个单位来描述斗牛场里公牛的重量。 几乎在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忘却@的涵义的同时,19世纪的美国人却开始广泛使用@来表示商店里货品的单位价格,而且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如果你有机会到美国的商店转一转,不难发现这种商品标签:“2 books@$10”(两本书一起卖,每本10美元)。
       ■@与伊妹儿 那么@是怎么和伊妹儿扯上关系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先考证一下@是什么时候作为一个符号出现在打字机上的。1868年6月23日, 美国专利局正式接受了肖尔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注册的“打字机”专利,著名的QWERTY键盘正式问世。
      可是,从流传下来的古董打字机上,人们并没有发现@这个符号,直到上个世纪40年代前后@才出现在打字机键盘上。可以想象,我们可以肯定@出现在打字机键盘上一定是适应了美国商人或者作家们需求,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其他国家都不知道@为何物,只有美国人才使用@这个符号来表示单位价格。
       1971年末,当另外一个美国人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发明电子邮件的时候,他想到了利用计算机键盘上@这个符号来分割使用者的姓名和计算机的名称。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不使用@,使用任何其他字母充当分割符都难以避免和它前面的人名以及它后面相混淆。
      而且,这时候@的意义恰与拉丁词ad的含义大致吻合。好像历史真的画了一个圈。 ■@到底怎么念? 那么,现在让我们回到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到底怎么念? 这个问题对美国人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因为从19世纪@这个符号用来表示单价以来,美国人一直就把这个词念做“阿特”(at)。
      也有人使用“商业a”(a commercial)的说法,但是毕竟太绕口,所以 “at”还是主流。 对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来说,也不成为问题,因为斗牛场上的公牛重量就是用@表示,而这个符号的发音自古以来就是 “阿鲁巴”(arrobas)。 对中国人来说,@的发音就成了老大难问题。
      除了自然主义的“a圈”以外,我还见过以下几种说法: “小老鼠” “‘在’字符” “花a” “猴头” 其实,不仅是我们中国人,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都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读。于是乎,各民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挥各自的智慧和幽默感给@起了各种富有想象力的名字: 大象的耳朵(丹麦) 猴尾巴(荷兰,芬兰,德国) 猫爪子(瑞典) 耳朵(土耳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 蜗牛(意大利) 蚯蚓(匈牙利) 至于法国人,广大网民们似乎分成了两大派:一派直接按照英语发音使用at来称呼@;另一派坚持拉丁人传统,把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口中的“阿鲁巴”法国化,念成“阿鲁巴斯”(arobase)。
      似乎是为了给这两派人做一个评判,一贯重视民族文化传统的法国政府2002年12月通过政府公报给@定性,正式宣布@的拼写可以有两种方式“arrobe”或者“arobase”,但发音应该为“阿鲁勃”。不知道中国有关部门有没有给@正名的计划。如果有,我这里借花献佛,转述一位网友的建议:干脆按照at的英文发音把@译为“爱她”。
       @——“爱她”没商量。 【月亮岛主个人观点】网友们已给@创造了很多诙谐有趣的读音,我有时就喜欢称 @为“猫耳朵”。@的发音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彼此知道意思就行。当然,为了交流的方便,还是正正名好。哥们,你说呢? 。

    1***

    2009-01-08 10:33:38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