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作者是谁?

首页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作者是谁?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作者是谁?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7-08-03 15:58:46
      190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于乌克兰维利亚河畔的一个小村庄。父亲是个酿酒工人,母亲是一个善良而温和的家庭主妇。奥斯特洛夫斯基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还有三个姐姐。由于父亲的工资微薄,孩子又多,一家人生活得十分艰难。奥斯特洛夫斯基从小就很爱学习。
      4岁的时候,他便跟着姐姐们去上学。得到老师允许后,他就坐在姐姐们旁边,十分安静地听老师的讲解。聪明的小奥斯特洛夫斯基很快能认字了。他总是跟在姐姐们的旁边,和她们一起看书、写字。9岁的时候,奥斯特洛夫斯基上了一所教会小学,他学习十分用心,一有时间便捧着书看。
      可他真正的上学时间只有三年,由于他在课堂上对地球上生命的出现提出问题,反驳了“上帝创造说”,受到神学教师的强烈指责,并被学校开除。此后家里的境况也越来越差,父母再也没有能力供他读书。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小奥斯特洛夫斯基只好到处去做工。他先是在火车站的食堂做伙计,在那里他每天要承担10个多小时的繁重劳动,而且动不动就被老板打骂。
      然而在这样艰难的生活中,奥斯特洛夫斯基并没有放弃学习。为了读书,他经常省下自己的午饭,去和车站的报畈换杂志和报纸看。然而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报纸杂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奥斯特洛夫斯基强烈的求知欲。怎么才能有书看呢?一次,奥斯特洛夫斯基看到车站停着几辆军车,一些士兵将自己不要的报刊书籍随手丢下了车。
      奥斯特洛夫斯基高兴极了,他将这些书捡了起来。从那以后,只要有军车停下来,奥斯特洛夫斯基便到车上,穿梭于这些开往前线的士兵之间,收集他们不要的书刊。就这样,奥斯特洛夫斯基收集了大约200本各种各样的书籍和杂志,他视为珍宝,把它们整整齐齐地保存在自己的小屋里。
      后来,奥斯特洛夫斯基做过面包房学徒、锅炉工、材料厂工人。艰辛的生活磨炼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意志,使他逐渐成熟起来。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苏维埃国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以极大的热情参加了保卫新政权的斗争。由于表现出色,他得到了革命委员会的信任。1918年,14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加人了红军,然后随一支由共青团组成的队伍上了前线。
      奥斯特洛夫斯基作战十分英勇。1920年,在一次战斗中,奥斯特洛夫斯基被一颗炮弹的碎片击中,头部和脊椎骨受了重伤,被送到医院。当从昏迷中醒来时,奥斯特洛夫斯基发现自己的右眼失明了。上级命令他立即退伍回家养伤,奥斯特洛夫斯基便回到了母亲身边调养身体。
      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他的身体一天天好了起来。1923年冬天,身体有所好转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接到了新的任务,他被任命为军事训练第二营的政委,进行共青团组织工作。奥斯特洛夫斯基立即接受任务,来到了别列兹多夫开展工作。他工作起来从来不知道辛苦,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几个月后,别列兹多夫地区的共青团工作有了很大进展。
      由于工作成绩显著,1924年8月,经舍佩托夫卡俄共州委员会批准,20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成为共产党员。之后,担任了共青团区委书记。加人共产党后,奥斯特洛夫斯基工作更加努力,他经常一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长期的劳累使他的身体情况再次恶化,他开始头疼,脊椎骨也总是隐隐作痛。
      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坚持工作 1924年11月,在一次抢救浮运木材中,奥斯特洛夫斯基旧病复发,最后全身瘫痪。然而,躺在床上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并没有消沉。他让人找来锻炼用的绳子和器材,每天坚持锻炼。他一边锻炼一边看书,不断地从书中汲取生活的力量。
      时间一长,奥斯特洛夫斯基便萌发了创作的念头。但由于长时间看书,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视力逐渐减弱。他开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作时,双目已经失明。奥斯特洛夫斯基便摸索着在纸上写字。由于他看不见纸,他的字经常叠在一起,妻子每天下班后便将他的文章再重新整理一遍。
      为了让妻子整理时能看得清楚,他让人给他找来厚纸板,然后在纸板上划一道道的深槽,这样他便可以根据这些深槽来控制行距了。这样写一段时间后,奥斯特洛夫斯基双手的关节疼痛难忍,后来连笔也握不住了。他只好每天等妻子下班后,由他口述,妻子笔录。经过奥斯特洛夫斯基几年不懈的努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终于完成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出版立即在苏联引起了轰动。这本书后来还被译成多国文字,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

    z***

    2017-08-03 15:58:46

其他答案

    2020-03-05 14:52:03
  • 《钢铁是这样练成的》作者是李春雷。虽然这部作品写的是邯钢经验诞生的全过程,却从历史、经济、文化等视角,多侧面、大跨度、全景式地记述了中国国企波澜壮阔的大变革,反思了中华民族工业化进程中的教训和遗憾,展示了突破重围的契机和出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权威报刊纷纷发表评论,称此书是“本世纪第一部震撼人心的长篇纪实文学”,是“钢铁奏鸣的交响曲”,是“我国报告文学创作的重大收获”等等。

    匿名

    2020-03-05 14:52:0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话题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