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合集20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合集20篇)

王*** 23-04-06 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1)

何谓细节?一些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所谓“一叶知秋,见微知著,一滴水能见太阳”,一些教学细节,的确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咀嚼,有时,看似不经意的一个标点,却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意,我们应善于发现标点符号中的“秘妙之处”,品其味,悟其情。

《最后的姿势》一文有这样的两句:

(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2)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3)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的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这些语句中多次出现了感叹号,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这些感叹号中究竟蕴藏着什么?

同学们经过一番思考,悟出了这些符号的“语言”——第一句中的感叹号,体现了当时情况的紧急,地震了,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万一塌陷了呢?太危险了!第二句中的感叹号,体现了当时谭老师心情很着急,他在为大家的安危担心,也写出了当时情况十万火急,大家晚一秒钟跑就可能来不及了!也有学生说:“我从中读出了谭老师舍生忘死的精神,紧急关头,谭老师让学生先走,自己却没有走,按理说,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脱离危险,但他没有这样做,而且,楼房坍塌的瞬间,谭老师还用血肉之躯护住了四个孩子,他太崇高了!”当时,情况越是紧急,就越能体现谭老师的崇高精神。

再读读第四句,其中的省略号你又读出了什么呢?“谭老师被压在废墟下了!”“谭老师遇难了!”“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们,自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但你也深知:老师也是血肉之躯,难道他不会疼痛?老师也有儿女情长,他也有着深爱的妻子儿女、父母朋友,难道他不渴望美好的生活?”

“为了四个孩子的生命,我一个人付出生命,值得!”

“当时他心里什么也来不及想,他唯一想到的就是让孩子们脱险!他什么都顾不上了!”

“他也渴望美好的生活,但在那一刻,他什么也顾不上了,救了孩子们再说!还有,如果他抛下这几个孩子,自己逃生去了,他的良心会一辈子感到不安的。”

“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四个孩子的生命,就算死了,他也是欣慰的。”

……

就这样,借助标点,叩向文本,孩子们一步一步走进了谭老师的内心深处!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一读意蕴深!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2)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去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文章编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我认为非常的好,是歌颂爱岗敬业伟大精神的优秀作品,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选入结合时代精神,体现苏教版教材的特点。在去年学习《大江保卫战》时,我就想过,中华民族的抗震救灾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定会选入教材中,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快,当看到这篇文章是《最后的姿势》为题是更是觉得非常感人,题目就有很深的含义,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细细的研读,认真的备课,想把这节课上好,因为是歌颂我们老师的文章。在教学这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觉得自己做的有好的地方,但同时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

在课的导入上,我觉得学生对去年的5.12特大地震都很了解,并且在去年发生地震后,我要求学生每天看有关救援的报道,谭老师的事迹有些学生也听说过,于是没有用有关地震时的图片或影像。但在9月23日听了郝老师讲的第二课时后,我才觉得,用上图片能更好地让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走进课堂。

在课堂上,我抓住谭千秋老师是如何用宝贵生命诠释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的组织教学,抓住四处环境描写的句子,这样的环境预示着什么?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谭老师又是如何做的呢?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抓人物的正面描写,抓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读和演来反复体会,真正理解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舍己救人的精神。学生也真正明白了诠释的意思,不是简简单单能用解释来说明的。但在听了郝老师的课后,经过交流,我发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中只抓“诠释”一词,而没有抓“爱与责任”。于是我认为应该这样设计:要注重了学生的学的指导,首先给学生设下悬念,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老师对你的爱表现在哪里?那在谭老师身上所表现的“爱和责任”是什么呢?这再去引导学生学习,最后的效果会更好,学生不仅能明白“诠释”的意思,更能明白谭老师在学生身上体现的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组织教学,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当讲到就是这样一位老师,离开了他心爱的女儿和学生时,在坐的学生都被谭老师的精神深深感动,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我让学生结合前面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内容进行研究,谭老师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那谭老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那就是为国家,为他人。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姿势,是诠释爱与责任师德灵魂的姿势。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学生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

总的来说,我的课堂是抓住一字(撑)、一词(诠释)、一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组织教学,这样一来,没有重点强调“爱与责任”,这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还有就是在教学中对三位人物的侧面描写强调没有,也抓住人物的话让学生理解体会谭老师的精神了,但没有特意强调这就是侧面描写,对习作的指导不够,对教材的编排意图理解不深。主要也是由于没有教学用书,凭自己理解上课,在这课中忽略了侧面描写的学习。这是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的内容,要特别主要。

以上是我在教学《最后的姿势》这课后的反思与对这课的初浅的认识,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3)

文章的主人公是谭千秋老师,对于文章的主人公,学生都是只知其名,对他的英雄事迹不是很了解。课前,我搜集了一份很有价值的资料——《大爱无言:英雄父亲谭千秋的承诺》,这是谭千秋的女儿谭君子的真实回忆,内容具体,情感真挚,催人泪下。这份材料的补充加深了学生对谭千秋其人的了解和认识,为学习课文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教学第二课时,我把重点放在品读课文语言文字上,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主人公的高尚品质。作为父亲,谭千秋关爱家人;作为老师,谭千秋对工作尽职尽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谭千秋在危难面前显示了他的大无畏的无私奉献精神……课文的每一处细节都折射出了谭老师的高贵品质。可以说,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受到了极大的感染,心灵受到了震撼。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4)

经过第一次课的“试验”,我在短暂的“痛苦”之后振作了起来,听了科组老师们给我提的意见,中午修改完课件,梳理好思路后继续在五(1)班试教。

可能是因为第一课时解决了“读通课文”的问题,还安排了理顺“写作思路”的环节,每个学生至少度过3次课文的基础上,我“删繁就简”,重点抓了3句话:“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第一处是在环境描写之后谭老师动作的生动描写,其实这就是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的一个正面的描写;第二处是通过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的话去把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再一次深化;第三处是课文内容的升华,是真正描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这次课堂上,我死扣这三句话,学生的理解课文内容很好透彻,尤其是在读到救援人员发现谭千秋老师的文字描写时,我发现有几个学生的情感发生变化了,几个控制不住的学生留下了眼泪,我知道这也是我追求的课堂效果,只要学生流眼泪,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只要学生动情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达到了,我“乘胜追击”,让学生想“血肉模糊”和“后脑深凹”是什么一个场景,我感觉到学生身上都起鸡疙瘩了,有一位女生居然哭出了声音来了。接下来的获救的学生的回忆、谭老师身边的同事的一番推心置腹的言语不需要老师繁琐的讲解了。后面的“张看双臂,护住学生”的“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理解应该是水到渠成了。

第二次执教《最后的姿势》开始找到一点感觉了,这样一来,大北小学的课就有信心很多了。但信心归信心,上这样的课一定要上出点味道了,单单抓那“三句话”是经不起考验的,所以还是考虑这个课时怎样弄得“充实”一点了。

于是我在后面挤出了10分钟,让学生看一组谭千秋老师牺牲后的图片,再配上一些“煽情”的朗诵,配一首悲一点的乐曲,目的是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感情。出示一组图片之后,紧接着就是一个“说话训练”——“在谭老师的追悼会上,加入你是获救的四个学生之一,你会对谭老师说:……”最后还要用到“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提名奖的颁奖词”,当时想,用这些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心灵受到一次震撼。让他们永远记着这个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回头看看40分钟的课堂,10多个环节的“轮回轰炸”,只要有两三处是精彩就可以了,遍地开花,也不大可能,因为这么短的备课时间,容不得我多想,也不能多想。教学语言的组织职能“临场发挥”了,能整理好课件,记住那“八大环节”就不错了。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5)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在当堂预习“读、圈、标、划、问”后又加了一个新的项目——找寻文章中值得你学习的地方。语感好的学生迅速直扑“天阴沉沉的”等环境描写手法而去,却也说不出为什么觉得好。我点拨学生,是不是由这些环境描写感觉有什么事要发生?这样写是不是对人物、事件的发展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学生在一品读,咦,好像就是这样的!

我又启发学生,是否看过类似的与环境、人物相关联的文章。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联想到《三顾茅庐》中巍巍青山的描写是对卧龙人物形象的衬托,有的联想到看到的作文中写过因做好事而觉得太阳更加灿烂、微风更加和煦(虽说这样的描写有些烂,对孩子的发现还是要给予肯定的)。读写结合并非一句空话,因为老师教学上的关注,学生才会重视得更多。

作为“通讯”的节选,我找出原文给大家读了一下,和《大江保卫战》《在大海中永生》一样,品读不删改的原文,学生的领悟会更多。

三位人物的话语是对谭千秋老师的侧面描写,对于学生的选材指导来说也是很好的范例。有不少学生敏感地指出:从三个不同人的视角写出了不同人物眼中的“谭老师”,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6)

看到各位老师都在对文本中的一些所谓的虚假细节进行批判,这里就小谈自己上课的心得。

1、天空阴沉沉。

学生是这么理解的:其实天气并不是真的阴沉沉的,只是现在人们回忆起来,对于5.12大地震心有余悸,所以再蓝的天空,在人们心里也是阴沉沉的了。“一切景语即情语”其实,这里是说的人们的心里阴沉沉的。而且还预示着后面的大地震。

2、上政治课“人生的价值”

学生是这么理解的:其实,谭老师无论之前上的什么课,可是他给学生上的最后一堂课,讲的就是人生的价值,而且这堂课,是用他自己的生命作为课本来传授的。作者写出了谭老师的心声。

你看,其实学生们比我们更能思考,在我们还在纠缠细枝末节的时候,其实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而且还是这么的贴切。莫要再纠缠什么艺术处理的手段,也不要破口大骂说不符合事实。我们不是在教历史,我们是教文学,这些文字是作者的悲痛回忆,是对谭千秋最后一课的补充。那个最后的姿势,恐怕是谭老师给学生,给全人类上的最后一堂课,而这堂课讲述的,就是人生的价值!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7)

今天上午,在学校组织的教学能手示范课活动中我执教公开课《最后的姿势》一课,课堂上,学生展示讲解的表现既在我的预料之中,又有点出乎意料。

说在我预料之中,是因为我对孩子们太了解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我都能猜到他们的心思,自然,我的举手投足也逃脱不过他们的眼睛。所以,我与孩子们间有着一种无形的默契。况且,在我性情的影响下,孩子们学习起来个个激情澎湃,朗诵起来个个声情并茂,那姿势、那劲头,活脱脱一个个小时候的我。再者,课改以来,我克服重重困难,摸索中改进,改进中反思,坚持以“学生展示讲解、教师相机点拨”的新型学习方式上好每一节课。在长达一学期的课改尝试中,学生展示均学会了先品读句子,再抓重点词句谈体会悟感受,久而久之,我也习惯了他们这种展示方式,因而,意料之中,不足为奇。

说到出乎意料,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想展示好必须预习好课文。充分预习好课文是展示能否成功的关键。公开课与平时课的区别就在于公开课学生预习得更充分,预展得更流畅,所以课堂展示也比平时的展示更精彩。所以我们也更有理由相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他们会还我们一个精彩。只是,我们平时稍稍偷了懒,往往是课前才把导学问题设计好,然后进了教室,因问题字数较多,也懒得在黑板上写问题,给学生匆匆一念问题了事,于是,学生在问题不明朗的情况下紧紧张张预展、板书、展示,效果肯定不如公开课。由此,更多的是我们的过错,不是学生的笨拙。在充分预习后的本节公开课上,我看到了学生的自信坦然,听到了学生的妙语连珠,感受到了学生的激情四射,所以感慨万千,对自己、对学生又增添了无限信心。

更窃喜的是,校领导能够及时体察民情,本学期决定不惜代价,让众多学生人手一份导学案,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雪中送炭。这样大快人心的决策,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重,真正做到了为学生服务。期待本学期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讲解能有新的突破。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8)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是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更是觉得非常感人,题目就有很深的含义。我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细细的研读,认真的备课。在教学这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觉得自己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收集资料,激发情感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资料:

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收集地震的相关的资料、图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课堂中交流。

2、收集谭千秋老师的资料及纪念谭老师的有关文章、诗歌。5.12大地震轰动世界,学生们亲身经历了那些日子,收集资料的任务触动了学生的记忆和情感,许多感人的画面,故事涌上他们心头。这项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为课文的学习埋下情感伏笔,在第一课时的交流中,学生情绪激动,为之感动。

二、紧扣题目,抓住细节,研读文本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的最后姿势。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研读这些细节描写有助于学生体会谭老师舍己为人的伟大人格。课文中对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这些场景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景,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我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些句子,体会谭老师在地震来临之时,在生死攸关之际,谭老师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择,用身体守护学生。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9)

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过去已1年多了,然而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许多感人事迹却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反而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留在了人们的心里,留在了课本中,电影里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地震中谭千秋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故事。

初读课文,让我感触颇多,勾起了对这一事件的众多回忆,我不停地搜索着相关资料,力求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谭老师的精神有自己深刻而独特的见解。

针对这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两个亮点:

一是脉络清晰,主线明显。本课的教学重点十分明确,即对谭老师精神的感悟。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到这一情感呢?经过细读文本,我发现文章为了更好的烘托人物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何不此为突破口呢?于是,在第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环境描写让学生感悟;第二课时,则抓住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展开。这样一来,学生学得轻松,也较好的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二是重视朗读,尊重个体。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是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是指名读、分角色读、小组读还是齐读,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因为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次听他们读完后学生又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收获与成功。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课文的整体把握,面对新生问题地处理机智等,如何更好地解决,终将成为鞭策我前进的动力。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10)

《最后的姿势》,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位学生的感人事迹。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谭老师的敬意。在这节课中,我自己不断地被谭千秋老师的事迹打动着,尤其是孩子们动情的朗读,我看得出,他们的神情庄重严肃,他们的心地纯洁善良,他们的感情真实细腻,面对着这样的老师,无疑对他们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能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在学习中,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从文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比如:我在教学“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想象这个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天气阴沉沉的”让学生反复阅读,感受环境描写既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动着对谈老师的深深敬意。

这节课的主要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个性朗读的机会太少,没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是遗憾。其实,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11)

看到各位老师都在对文本中的一些所谓的虚假细节进行批判,这里就小谈自己上课的心得。

1、天空阴沉沉。

学生是这么理解的:其实天气并不是真的阴沉沉的,只是现在人们回忆起来,对于5.12大地震心有余悸,所以再蓝的天空,在人们心里也是阴沉沉的了。“一切景语即情语”其实,这里是说的人们的心里阴沉沉的。而且还预示着后面的大地震。

2、上政治课“人生的价值”

学生是这么理解的`:其实,谭老师无论之前上的什么课,可是他给学生上的最后一堂课,讲的就是人生的价值,而且这堂课,是用他自己的生命作为课本来传授的。作者写出了谭老师的心声。

你看,其实学生们比我们更能思考,在我们还在纠缠细枝末节的时候,其实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而且还是这么的贴切。莫要再纠缠什么艺术处理的手段,也不要破口大骂说不符合事实。我们不是在教历史,我们是教文学,这些文字是作者的悲痛回忆,是对谭千秋最后一课的补充。那个最后的姿势,恐怕是谭老师给学生,给全人类上的最后一堂课,而这堂课讲述的,就是人生的价值!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12)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最后的姿势》。

现在做反思如下:

一.教学媒体的选择

本节课,我用的课件是自己制作的。幻灯片14张,包括废墟图片一张、重点词语一张、谭老师的遗像一张、补充材料3张,和课文重点句子、段落6张、课堂活动提示一张、作业一张。本来以为是把教学重点的句子和段落用投影打出来会吸引学生的眼球,更加集中注意力。可是,评课时,老师们说书上有的完全可以不出示。我想为什么呢?再想想,也有道理,书本就是用来读的,为什么不读书本要读课件,况且那是书上的原句子、原段落。谈到课件的有效性,我查阅了各种资料“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一般适用于三个环节:创设情境、突破重点难点、促进自主学习。”这么说来我的第一张课件用于创设情境的废墟还是有用的。再说到重点难点的突破,这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是体会环境描写对衬托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所以我设计了把环境描写的几处逐个出示,学习朗读,并且还有关于重点词语和标点的提示,应该有用吧。再查查,原来所谓的用于突破重点难点是教师不容易讲清楚又不便示范的那些重点难点。看来这张可以说清楚的幻灯片是可以省去的。那么关于课文重点句子和段落的幻灯片是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提示和引导下借助课本解决的,省去。关于课堂活动的那张幻灯片,我一开始认为它是本节课教学活动的一个重中之重,出示可以让学生更明确活动要求,可老师们说,假如没有幻灯片,你的这个活动就不进行啦?是呀,重点的活动是要培养学生的听和领悟能力的,要听清楚就要集中注意力,要领悟就要第一时间内在大脑中作出反应,如果长时间借助幻灯片提醒学生“这个很重要”的话,学生听课的能力一定会下降的。以后,关于课堂活动提示的不要做成幻灯片。再说说作业,我的这个作业在书上就有,看来非省去不可。所以,到末了只剩下废墟图片一张、重点词语一张、补充材料3张。

二.反思教学态度

谈到教学态度,我想就自己的两个变化来反思一下。

一个变化是有了激情了。

我上这中公开课的.机会不是太多,一是自己能力有限,二是大家都在进步而自己的进步小一点。这次有这样的机会,很珍惜。

我加工这节课也有半个月左右了,一是把课文背熟。这篇课文不是太长,结构也不复杂,主要是地震的过程,所以被起来不是很费事,很快就背熟了。二是研读教参。教参提示:“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在反复设计,反复试讲的基础上,我确定了自己最后的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胸有成竹了,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引导是学生朗读得像模像样。课堂上我积极的投入,用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没有了以往的手忙脚乱,有的是头头是道的讲解和诱导。即使学生有的地方还有疑惑,我也相信自己的设计一定可以把学生的疑惑消除。于是,课堂上,语调高了,表情多了,也放开了。但殊不知这个变化的背后看到的是教学理念的不科学——教师一厢情愿,学生捉摸不透。

所以有了第二个变化:太着急。

好像目的只有一个,“完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使自己的课堂完整。”于是,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程序成为过场,点到为止。咳,怎么回事?这是胸有成竹的表现吗?不是,还是心中无底,本节课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你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了没有?他们能跟上你的节奏吗?他们脑海中在构思什么?看来真的是心中越没底的人越想让他人跟着自己走,还不会关注学生,没做到真正的还课堂给学生。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13)

我从接受任务上《最后的姿势》,神经一直绷得紧紧的,必须全心以赴。上课的过程就是对自己锻炼的过程、磨砺的过程。《最后的姿势》与其说是一次研讨课,还不如说是一次“公开课”,因为我知道之前我上过一节比较成功的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而语文课这些年来却很少在这么多老师的面前展示。

现在已经试教过两次了,有成功的兴奋,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先找找优点来自我安慰一下:

1、挖掘出了情的根源

《最后的姿势》一课,从第一次接触课文,经验告诉我必须抓“情”,如果学完了这篇课文学生都无动于衷的话,那我的课时失败的。于是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我深刻地挖掘这一姿势的内涵。我问孩子,如果这一个姿势用一个字来表达用什么字可以概括?如果这一个姿势用一个词语表达,这是什么样的姿势?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这是希望的姿势!这是爱的姿势!这是爱学生的姿势!这是给予孩子生的希望的姿势!这是为了四个生命延续的姿势!”……我想这就是“情”,情到深处语自华。

2、引领到了文的品悟点。

我深深的觉得与孩子上每一堂语文课,我们越来越默契,孩子们越来越开心,课堂上他们的思维是活跃,他们的眼睛直放光芒,在深探这篇文章的本质与内涵。我问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离门口最近,为什么他不跑!学生稍作思考:

生1:因为谭老师是一位老师,必须让自己的学生先冲出去!

生2:因为还有四个学生还没在教师里!

师:说明了什么?

孩子: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的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是第一位的!

到这里我知道孩子们悟出了老师的爱。我并没有到此作罢,我继续追问:还有什么原因?

……

我想,语文教学就应该是学生的自我感悟,不全是老师的“满堂灌”,学生对文本的富有个性的理解才是真正检验语文课成败的最重要的标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通过开口读和静静的想,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的肺腑之言才是真正的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

1、每个课时应该抓个啥?为什么40分钟的时间总是不够用?上语文课首先要把每节课的任务列出来,不要把第一课时的任务放到第二节课里面去。

2、如何提炼教学语言?问题如何设计?用什么语言去引导?这些都要在备课时作充分的思考。

3、在讲课的过程中,行云如流水的课堂的标准是什么,在引导学生感悟时,是否孩子的语言再丰富些?尤其在引导学生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时,如何使得老师的点拨,提示语再精炼,再富有启发性?

3、如何正确的把握文章的拓展?

……

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断地充实完善。谭千秋老师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这是一个伟大而高贵的灵魂,这是他生命价值的彰显。其实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生命的姿态,崇高也罢、认真也罢,敷衍也行,不同的个性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但在这上千种的生活姿态中,也一定有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一份姿容,所以我们要找准自己的生活定位,认真的履行,不向左,不向右,只管朝前!

活出自己的生命姿态,哪怕最后依然默默无闻,哪怕最后淡然隐在某个角落,至少我们能拥有一个丰满的人生,因为在我的头脑中始终有丰富的思想来滋润我的心灵!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14)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是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更是觉得非常感人,题目就有很深的含义。我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细细的研读,认真的备课。在教学这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觉得自己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收集资料,激发情感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资料: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收集地震的相关的资料、图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课堂中交流。2、收集谭千秋老师的资料及纪念谭老师的有关文章、诗歌。5.12大地震轰动世界,学生们亲身经历了那些日子,收集资料的任务触动了学生的记忆和情感,许多感人的画面,故事涌上他们心头。这项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为课文的学习埋下情感伏笔,在第一课时的交流中,学生情绪激动,眼含热泪。

二、紧扣题目,抓住细节,研读文本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的最后姿势。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研读这些细节描写有助于学生体会谭老师舍己为人的伟大人格。课文中对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这些场景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景,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我通过指导学生感情这些句子,体会谭老师在地震来临之时,在生死攸关之际,谭老师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择,用身体守护学生。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为了立体的体现人物的品质,课文第三部分引用最有说服力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教学时我没有急于去提炼、总结人物的品质,而是让学生去读出自己眼中的谭老师的形象,进而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最后的人生意义。

三、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又让学生读了几首小诗,这几首诗分别以谭千秋老师的学生、妻子、女儿、母亲的角度去写的,我让学生在配乐声中去朗读,读着读着,我分明看到了学生感动的泪水,听到了哽咽的声音,我知道他们心中对谭老师的感动得到了升华。

课结束前,我又补充了抗震救灾中其他老师的感人事迹,他们那感人的最后的姿势让学生震惊了,他们感动极了。我也感动极了,为那些英雄老师而感动,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感动。

纵观全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

一、课一开始,我没有让学生观看地震发生后惨不忍睹的一个个场面。这一情景的再现,可以很快的把同学们带回那次地震,使他们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这样的情感导入对课文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二、在教学中,我虽然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来组织教学,但没有扣住“撑”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谭老师这一撑,撑出了什么?”的课文补白,如果这样去深挖文本的话,人物形象会更丰满、更高大,这样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15)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和孩子们围绕“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来学习的。每一处孩子们都在重点词句中感受着谭老师的.可贵品质。例如第一段,孩子们通过“平常”感受到谭老师对家人的关爱;“早早”读出谭老师对工作的尽责。“天空阴沉沉的。”读出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第四和第六自然段中描写谭老师语言和动作的词句更是孩子们细细品读之处。环境的骤变、灾难的降临谭老师却掷地有声、简洁有力的指挥者孩子们逃离。谭老师如此临危不惧是多么令人感动。“拉”、“撑”、“护”准确表现着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孩子们在读中感受着,在评价中感动着。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16)

在《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从这一课起在当堂预习“读、圈、标、划、问”后又加了一个新的项目——找寻文章中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赵旭东、杨艺等语感好的学生迅速直扑“天阴沉沉的'”等环境描写手法而去,却也说不出为什么觉得好。我点拨学生,是不是由这些环境描写感觉有什么事要发生?这样写是不是对人物、事件的发展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学生在一品读,咦,好像就是这样的! 我又启发学生,是否看过类似的与环境、人物相关联的文章。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联想到《三顾茅庐》中巍巍青山的描写是对卧龙人物形象的衬托,有的联想到看到的作文中写过因做好事而觉得太阳更加灿烂、微风更加和煦(虽说这样的描写有些烂,对孩子的发现还是要给予肯定的)。 读写结合并非一句空话,因为老师教学上的关注,学生才会重视得更多。 作为“通讯”的节选,我找出原文给大家读了一下,和《大江保卫战》《在大海中永生》一样,品读不删改的原文,学生的领悟会更多。 三位人物的话语描写,对于学生的选材指导来说也是很好的范例。有不少学生敏感地指出:从三个不同人的视角写出了不同人物眼中的“谭老师”,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17)

《最后的姿势》的教学反思范文

看到各位老师都在对文本中的一些所谓的虚假细节进行批判,这里就小谈自己上课的心得。

1、天空阴沉沉。

学生是这么理解的:其实天气并不是真的阴沉沉的,只是现在人们回忆起来,对于5.12大地震心有余悸,所以再蓝的天空,在人们心里也是阴沉沉的了。“一切景语即情语”其实,这里是说的人们的心里阴沉沉的.。而且还预示着后面的大地震。

2、上政治课“人生的价值”

学生是这么理解的:其实,谭老师无论之前上的什么课,可是他给学生上的最后一堂课,讲的就是人生的价值,而且这堂课,是用他自己的生命作为课本来传授的。作者写出了谭老师的心声。

你看,其实学生们比我们更能思考,在我们还在纠缠细枝末节的时候,其实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而且还是这么的贴切。莫要再纠缠什么艺术处理的手段,也不要破口大骂说不符合事实。我们不是在教历史,我们是教文学,这些文字是作者的悲痛回忆,是对谭千秋最后一课的补充。那个最后的姿势,恐怕是谭老师给学生,给全人类上的最后一堂课,而这堂课讲述的,就是人生的价值!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18)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经过第一次课的“试验”,我在短暂的“痛苦”之后振作了起来,听了科组老师们给我提的意见,中午修改完课件,梳理好思路后继续在五(1)班试教。

可能是因为第一课时解决了“读通课文”的问题,还安排了理顺“写作思路”的环节,每个学生至少度过3次课文的基础上,我“删繁就简”,重点抓了3句话:“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第一处是在环境描写之后谭老师动作的生动描写,其实这就是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的一个正面的描写;第二处是通过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的话去把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再一次深化;第三处是课文内容的升华,是真正描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这次课堂上,我死扣这三句话,学生的理解课文内容很好透彻,尤其是在读到救援人员发现谭千秋老师的文字描写时,我发现有几个学生的情感发生变化了,几个控制不住的学生留下了眼泪,我知道这也是我追求的课堂效果,只要学生流眼泪,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只要学生动情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达到了,我“乘胜追击”,让学生想“血肉模糊”和“后脑深凹”是什么一个场景,我感觉到学生身上都起鸡疙瘩了,有一位女生居然哭出了声音来了。接下来的获救的学生的回忆、谭老师身边的同事的一番推心置腹的言语不需要老师繁琐的讲解了。后面的“张看双臂,护住学生”的“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理解应该是水到渠成了。

第二次执教《最后的姿势》开始找到一点感觉了,这样一来,大北小学的课就有信心很多了。但信心归信心,上这样的.课一定要上出点味道了,单单抓那“三句话”是经不起考验的,所以还是考虑这个课时怎样弄得“充实”一点了。

于是我在后面挤出了10分钟,让学生看一组谭千秋老师牺牲后的图片,再配上一些“煽情”的朗诵,配一首悲一点的乐曲,目的是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感情。出示一组图片之后,紧接着就是一个“说话训练”——“在谭老师的追悼会上,加入你是获救的四个学生之一,你会对谭老师说:……”最后还要用到“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提名奖的颁奖词”,当时想,用这些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心灵受到一次震撼。让他们永远记着这个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回头看看40分钟的课堂,10多个环节的“轮回轰炸”,只要有两三处是精彩就可以了,遍地开花,也不大可能,因为这么短的备课时间,容不得我多想,也不能多想。教学语言的组织职能“临场发挥”了,能整理好课件,记住那“八大环节”就不错了。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19)

语文课《最后的姿势》优秀教学反思

我从接受任务上《最后的姿势》,神经一直绷得紧紧的,必须全心以赴。上课的过程就是对自己锻炼的过程、磨砺的过程。《最后的姿势》与其说是一次研讨课,还不如说是一次“公开课”,因为我知道之前我上过一节比较成功的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而语文课这些年来却很少在这么多老师的面前展示。

现在已经试教过两次了,有成功的兴奋,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先找找优点来自我安慰一下:

1、挖掘出了情的根源

《最后的姿势》一课,从第一次接触课文,经验告诉我必须抓“情”,如果学完了这篇课文学生都无动于衷的话,那我的课时失败的。于是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我深刻地挖掘这一姿势的内涵。我问孩子,如果这一个姿势用一个字来表达用什么字可以概括?如果这一个姿势用一个词语表达,这是什么样的姿势?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这是希望的姿势!这是爱的姿势!这是爱学生的姿势!这是给予孩子生的希望的姿势!这是为了四个生命延续的姿势!”……我想这就是“情”,情到深处语自华。

2、引领到了文的品悟点。

我深深的觉得与孩子上每一堂语文课,我们越来越默契,孩子们越来越开心,课堂上他们的思维是活跃,他们的眼睛直放光芒,在深探这篇文章的本质与内涵。我问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离门口最近,为什么他不跑!学生稍作思考:

生1:因为谭老师是一位老师,必须让自己的学生先冲出去!

生2:因为还有四个学生还没在教师里!

师:说明了什么?

孩子: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的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是第一位的!

到这里我知道孩子们悟出了老师的爱。我并没有到此作罢,我继续追问:还有什么原因?

……

我想,语文教学就应该是学生的自我感悟,不全是老师的“满堂灌”,学生对文本的富有个性的理解才是真正检验语文课成败的最重要的标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通过开口读和静静的想,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的肺腑之言才是真正的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

1、每个课时应该抓个啥?为什么40分钟的时间总是不够用?上语文课首先要把每节课的任务列出来,不要把第一课时的任务放到第二节课里面去。

2、如何提炼教学语言?问题如何设计?用什么语言去引导?这些都要在备课时作充分的思考。

3、在讲课的过程中,行云如流水的课堂的'标准是什么,在引导学生感悟时,是否孩子的语言再丰富些?尤其在引导学生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时,如何使得老师的点拨,提示语再精炼,再富有启发性?

3、如何正确的把握文章的拓展?

……

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断地充实完善。谭千秋老师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这是一个伟大而高贵的灵魂,这是他生命价值的彰显。其实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生命的姿态,崇高也罢、认真也罢,敷衍也行,不同的个性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但在这上千种的生活姿态中,也一定有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一份姿容,所以我们要找准自己的生活定位,认真的履行,不向左,不向右,只管朝前!

活出自己的生命姿态,哪怕最后依然默默无闻,哪怕最后淡然隐在某个角落,至少我们能拥有一个丰满的人生,因为在我的头脑中始终有丰富的思想来滋润我的心灵!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20)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最近几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被各级专家和一线的老师穷追猛打,大家都在这“有效性”上苦苦的追寻着。其实语文教学真是像一些专家说的那样“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东西往里装。”咱们语文老师难啊,难就难在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要优秀,我们的学生要会考试,否则你的课讲的再好都是空话。

于是很多语文老师的课堂就要“面面俱到”,从字词句到文章的写作方法、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思路,都必须对学生有个交代,否则放心不下。

在备《最后的姿势》时,我也曾有过很多思想的火花,包括文章的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还有地震来临时的环境描写,这些都是学生比较陌生的,都是容易懂却很难理解的“知识点”,不得不讲。但给学生讲课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在读书中慢慢“消化”掉这些所谓的“知识点”,可以在学生预习时就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所谓的“描写”是怎么回事。

在刚开始试讲是我甚至把第三自然段的“人生的意义”作为很大的一个篇幅去“大做文章”,我发现,如果在第三自然段花了大量的时间,那么在后面的理解“最后的姿势”重点内容时就很被动了,甚至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满以为这种大胆的教学设计可以对上课的学生来一次“脱胎换骨”的人生世界观的教育,但令我哭笑不得的是在课后调查时,我问学生“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时,大多学生说就是以后发生地震时也要像谭千秋老师那样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我并没有生气,可能是我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了。鉴于此,我觉得这些内容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朦朦胧胧知道就行了,可能很多孩子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并不十分理解。

除了抓个“人生的意义”,我地抓那5个“!”,因为这可是描写“来去如风,快如闪电”的`地震来临那一刻的危急,“必须让学生读出那‘迫在眉睫’的味道”、“必须让学生体会到谭老师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尤其需要通过学生的朗读去再现“5?12”地震时的惊险,于是我设计了“如果谭老师来得及想,他会想什么?”的问题,设计了“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当时情况的危急。”第一个问题一抛出去,学生真是聪明极了:

“谭老师会想到他的女儿,因为他很疼爱自己的小女儿,课文开头不是写到了谭老师六点多钟就起床,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她出去散步吗?”

“谭老师如果来得及想,他会想到他的妻子,想到他的爸爸妈妈,因为他担心地震会失去自己的爱人,同时他是一个儿子,肯定也担心他年迈的老人家。”

“谭老师会想到他的同事,他的亲戚……”

这样的回答正好符合我原先的教学设计思路,说实在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认真听课,用心思考,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那我们作为老师不知道有多高兴,特别是可以绞尽脑汁回答出老师“需要”的“标准答案,那真说明我们老师的备课深度还算可以了。

紧接着的描写“情况危急“的词语,我说“词语”,而不是“成语”,意在降低难度,让学生乐于思考,况且难度降低了,学生思考的范围也大得多,肯定地说这些“词语”里说不定还有很多“成语”呢!事实上也刚还是这样:“迫在眉睫、火烧眉毛、千钧一发、燃眉之急、十万火急……”

这两个环节收到了我想要的“课堂效果”。这样一来,学生费尽心思去想老师的问题,占去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课堂上品读句段的时间就没有多少了,所以第一次指教这《最后的姿势》是草草收场了。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

高三语文
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
展开详情

长焦距镜头

全科知识
长焦距镜头是指焦距长于标准尺寸的摄影物镜。在电影摄影中,选取水平视角为23?-24?,相应焦距约为画幅对角线长度两倍的摄影物镜作为标准镜头。目录简介特点用途优点收缩展开简介35毫米电影摄影的标准镜头,
展开详情

初三政治知识点总结重点知识梳理

九年级政治
第二课在承担责任中成长1、承诺形式:口头形式(宣誓、诺言),书面形式(合同、保证书)2、承诺是责任产生的重要来源,而不是唯一的来源。责任的来源:养育承诺分配任命职业法律习俗公民原则道德原则3、责任是对
展开详情

文言文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一年一度的中考,是走上人生之路的第一个转折点。如何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战策略”。制定策略,要在“巧”在上下功夫。其实语文中考并非是高深莫测,而是有规律可循
展开详情

学校对教师的评语

考核评语
本学期中,你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教育教学水平较往年有所提高,与同事关系融洽。班主任工作一丝不苟,卓有成效。同时能认真负责地做好黑眼睛文学社的日常工作,且本学期中成绩突出,望下学期能做得更好。
展开详情

关于爱情诗句(汇集18篇)

诗句
关于爱情诗句(1)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乐婉《卜算子·答施》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平调·其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红烛背,绣帘垂,梦
展开详情

如何教育孩子有礼貌

家庭教育
一、如何教导幼儿尊重别人1、展示尊重行为我们一般都没有展示给孩子看我们要求他做的那种尊重,因为育儿有时候会让人失去耐性。但,展示你对他的尊重,尝试聆听他想跟你说什么。2、教导礼貌回应孩子可以透过好礼貌
展开详情

高中数学答题技巧方法(甄选10篇)

考试资料
高中数学答题技巧方法(1)首先就是要熟悉基本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平时的练习和考试是一样的,要注意每个步骤,解题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过程,注意了高度集中不要让自己的思维跑偏,而我们一般是沿着自己的思维,并且按
展开详情

以考试的作文300字

考试作文
说起考试,那几乎人人都会说一声“考试太紧张了”。看,这不,前几天,考试又缠上了我们!“叮铃铃”往日清脆的铃声,不知这么的变得有些恐怖。等了漫长而又紧张的几分钟,试卷终于发了下来。我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
展开详情

高考文科学习方法经验总结

高三历史
1、文科生提高成绩首先得有决心高三文科文科的知识需要大量的记忆,所以想提高成绩的话,必须得有足够的决心。尤其是文科中的文综,需要下功夫去背。相信只要你的决心够大,付出的努力够多,学习成绩一定会有所提高
展开详情
热点文档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家庭教育经验材料 励志的名言 爱心的故事(汇总17篇) 小苗与大树教学设计(优质16篇) 防溺水安全小常识 学生对自己的评语(集锦3篇) 乌鸦喝水教案反思(汇集7篇) 幼儿园小班的读书笔记 600字作文高二成长范文 以刷碗为题的小学生日记 金蝉脱壳教案(汇编9篇) 唯美悲伤的句子(实用3篇) 传统节日班会教案(精选7篇) 大学生的军训日记范文 政治学习心得体会范例 美德少年事迹材料 蒲松龄狼的教学设计(集锦5篇) 关于教师节晚会主持词 马云经典语录 高一英语解题技巧与做题方法 列那狐的故事读书心得范文 赏识教育心得体会 名人的故事200字(汇集20篇)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二语文作文范文 藤野先生阅读答案 感恩主题班会开场白(推荐6篇) 篮球说课稿范文(集锦19篇) 全等三角形判定教案(实用4篇) 乡愁情怀550字九年级作文 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读后感 大三学生寒假社会实践心得 小学生礼仪常识大全 图形的拼组教学设计(汇编15篇)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800字范文 保护环境教案设计(集合3篇) 小公民教案(合集5篇) 2022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开学收心教育主题班会(通用4篇) 普通话测试模拟试题(甄选4篇) 高中政治必修一复习:多彩的消费 成长中考满分作文600字 雕凤凰阅读答案(实用5篇) 荷花教案设计(集锦16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感想及心得 《动物的语言》阅读答案 感谢有你500字小学作文 高二理科学习计划分享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有关期中考试的作文300字 中考作文400字 关于大学转专业申请书模板 古风句子情话(汇编3篇) 英语高考知识难点总结大全 励志自我管理家庭教育讲座观后感 教学日记范文(精品17篇) 带有兔字的成语(合集5篇) 高中教师顶岗实习报告优秀范文 2022月光下的中秋节作文_中秋节四年级优秀作文 目送读后感范文1000字 大学生赞美军训的诗歌朗诵 公益劳动实践心得体会 高考政治非选择题类型及注意事项 二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 二年级奥数测试题 认识0教学设计(集锦17篇) 初三地理复习计划表,初三地理学习方法 幸福是什么 海子的经典诗歌(精选3篇) 新版初三历史知识点 高三关于手机的英语作文 童年的优美句子(推荐8篇) 小学五年级500字日记大全 随笔记叙文【热门】 三年级语文学习识字写字指导 大学英语作文 听“安全知识讲座”有感 我的大学生活优秀英语作文 2022主题是梦想高一作文 怎样快速记忆英语单词:后缀记忆法 新时代好少年的事迹材料 劝学知识点归纳(集合7篇) 高中语文高效教学方法总结 关于山羊的小学生日记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00字 我喜欢的明星普通话说话范文 古诗牧童(汇总7篇) 成长的个性签名 正能量名言名句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的方法 初二英语话题优秀作文 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拿高分的方法 黑猫白猫绕口令(甄选4篇) 俗世奇人摘抄(集合5篇) 掌声说课稿(热门19篇) 大学生药品实践心得 幼师顶岗实习的个人总结 考试的作文 大学生的实践心得体会 优秀的名人名言 感念师恩征文(甄选5篇) 我所在的集体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 初一年级上册数学的21个热门知识点 《学会看病》读后感800字范文 大众文化的冶炼阅读答案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合集7篇) 艾滋病作文800字高一 防台风安全教育教案(通用18篇) 关于四年级写景作文 简单的爱600字优秀范文 教师实践心得体会范文 初二下册地理教学方法有哪些 梅花的成语(热门7篇) 小升初英语考试必背词语辨析与词组 圣诞节高一优秀范文 安全知识作文400字 母亲节贺卡祝福语2022 高考英语听力提高技巧 大学物流专业实习报告范文 遵纪守法征文(热门6篇) 十万个为什么读书笔记 列那狐的故事读后感优秀范文 形容冬天的成语四字成语(精品3篇) 挑战议论文(必备16篇) 骆驼祥子读后感高三 小学二年级日记:帮妈妈做饭 高三以谦虚为话题优秀作文 八年级期末考试作文 优秀读书笔记 市政二级建造师答案(汇集3篇) 一年级数学学习方法必看 药店实习个人小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读后感范文 励志文章:只要自己不放弃 书法班教学计划(推荐3篇) 丁香赋阅读答案(汇总5篇) 学生喜爱的好老师事迹材料 关于考试的作文800字 高中语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 丰收之歌教学反思(优质10篇)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心得体会 牵动心灵的声音中考满分作文 考试的滋味作文600字 西亚教案(优选3篇) 单位对联大全带横批(精编4篇) 小升初面试题 感谢支持的句子(集合8篇) 七年级数学苏教版知识点 高三作文800字范文2022 学生军训感悟范文总结 阳光真好650字优选范文 读月亮与六便士读书心得感悟优秀范文500字 劳动实践活动心得报告 关于关爱的句子(汇集5篇) 孝顺的故事(汇编7篇) 班主任工作经验心得体会 大学英语作文 高二语文的学习技巧 关于大学专业面试自我介绍 读书事迹材料 珍惜时间的古诗(热门9篇) 语文的学习方法 国庆节安全主题班会教案(推荐7篇) 春节发生的事作文 初一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化学提纲沪教版 英语小故事带翻译(集合16篇) 中考作文 《小狗钱钱》读书笔记 考试为话题的作文 传统文化征文(通用7篇) 成长议论文高三考试作文(必备5篇) 马德那一只灯阅读答案 三年级语文学习重点与方法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谚语(汇总8篇) 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满分作文 怎样学好高中英语 秋天的经典散文(精选7篇) 高三作文痕迹议论文范文 美丽的公鸡教学设计(精编7篇) 导师对实习生的评价 实用的大学英语作文 关于音乐的比喻句 高中语文作文怎样提分 说成语(集合18篇) 三年级英语下册知识要点 数学思维专题训练题 《简爱》阅读笔记 七年级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淘气包马小跳读书心得体会300字 大学英语作文 文明家庭事迹材料 描写青春的诗歌(甄选9篇) 逍遥叹 10的形成教案(合集6篇) 考试失利作文 小学一年级如何学好语文的方法 小学一到六年级的所有数学公式 实践心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