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热门20篇)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热门20篇)

z*** 23-04-04 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大声激情的朗读《水调歌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大声激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苏轼的情感。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所谓激情就是在读书时大声、清晰的去朗读课本,并在激情朗读之后能够写出一点自己的感悟。在早读的时候我们的活动也是缤纷多样的。对于还没有学过的课文我们会选择拿起书本集体大声的朗读,这时的要求是最大声、最清晰。对于学过的我们会选择小组PK的方法,大家更会想要征服对方,所以是更加的大声的读出我们特有的激情。

一、小组《水调歌头》PK。

最大声、最激情、最清晰的朗读出本词。能够读准每一个字音。

二、小组自由朗读《水调歌头》。

小组的语文课代表组织各组的组员自由朗读,一定要注意本次的节奏、停顿。在读准节奏和停顿后加入情感区感受作者的情感。最后加入小组的展示将本课的情感升华到最高潮。为后面的读后感打好基础。

三、简单的写出读后感。

在有感情的激情朗读之后写下一点点感受为课堂做好铺垫。

《水调歌头》朗读赏析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体来说是较为成功的,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学生精神饱满,朗读激情。

2、 在小组自由朗读时每组的课代表都能够积极的组织组员朗读课文。

3、 在小组展示时,各小组都能包涵情感的朗诵。并能将情感升华,写出简单的感受。

当然这节课也略有遗憾比如:

1、学生略显紧张,没能表现出平时展示时的最高水平。

2、时间还是有些略显仓促。

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做到扬长避短的。让孩子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去感受语文真正的魅力。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2)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一课时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一)趣味导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嫦娥奔月、玉兔东升、月下老、吴刚砍桂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全面,教师可提示注意“小序”中的“兼”字以及联系自己在课外所查询的资料。)

4、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后再齐读全首词。

(三)深入理解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还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四)品味

1、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或几句?请说明理由。

2、配乐朗读,品味意境。

(五)拓展延伸,畅谈感受。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六)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中结束上课。

(七)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3)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在学习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个测评。)

二:前提测评

①请一位同学回答。

②范读(点击开关)。

③学生齐读。

(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一步认识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好,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四:朗读训练

①播放一遍。

②学生齐读。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思考讨论。)

五:思考讨论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①讲解联想的定义。

②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答案:明亮

③讲解想象的定义。

④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从天河现水牛图创造出牛郎织女图。

(好,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五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将会请同学们回答。)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二)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上阕----望月(写景)

②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五)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六:能力训练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请看图二,说说自己的联想。)

2、看图三,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请看图四,展开想象。)

----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今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七:音乐欣赏

①播放一次。

②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环节,通过导学达标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八:导学达标

(一)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二)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三)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联想:菏叶上的水珠象(滚动的玻璃珠等)。

(五)想象:看到此图,我想到……

(让学生自由发挥或让他们课后思考。)

九:归纳小结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作业布置

(一)背诵这首词。

(二)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4)

【教学设想】

借助多媒体手段,将词的文字美,用过音乐、画面、书法等特定的情境渲染,将学生带进词人的心灵世界,加深学生对词人特有的精神世界的理解;将吟哦引进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词这一文学样式。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设计】

一、 设置情景

▲音乐欣赏《水调歌头》(多媒体演示:《水调歌头》书法、苏轼举杯邀月的图画。教者踏歌哼唱)

二、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女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等)

▲这些诗词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古人为什么要通过月亮来寄托这样的情思呢?

(古代交通、通讯落后,联系困难,离别的思念无以寄托;亦可联系自己年插队落户时特定的思家的感受帮助学生理解)

课前我们欣赏的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以中秋赏月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

▲媒体演示:《水调歌头》配乐朗读。

《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哙炙人口。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

▲媒体演示:

清朝胡仔《苔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谁能介绍一下苏轼?

▲请说说对“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的理解。(追问:由此我们发现了什么?)

▲媒体演示:

苏拭(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拭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悠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三、 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解决生字生词。

思考:

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上阂写什么?

下阂写什么?

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阅读中有哪些疑问?

▲巡视了解自读情况:

媒体演示;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宫阙(qì) 琼楼(qónɡ) 玉宇(yǜ)

朱阁(ɡé) 绮户(qǐ ) 婵娟(chán)

▲学生质疑。

四、 文本研读

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本篇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从题序来看,这首词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所作。

作者对兄弟的怀念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借望月怀人,思念弟弟苏辙。

上阕写什么?

望月(写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间青天”,月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中国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歌吟单从数量而言也是无与伦比的。据有关典籍记载,东坡并不是一个能饮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欢与别人一起饮酒,尤其是看别人饮酒,别人的快乐也就是他的快乐,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醉与醒之间他是他自己,没有比他自己更接近于他自己的了。正因为如此,他潇洒的“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是对上天的宫阙存在着疑惑。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因此,东坡以为,天上与人间必然有着不同的计算时间的万法。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是上面那种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转换。因为对人世间的遭遇是无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风归去”。这里用了一个“归”字,是很有深意。作者以“滴仙人”自居。 “我欲乘风归去”他到天上,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他到天上,再回到他所来的地方。在想入非非中,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高处不胜寒”是担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种纯净的寒冷。他的天堂在人间。在这里,苏轼赋予这首词以非常丰富的意义。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境之中。从字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琼楼玉宇耐不住高处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关注的还是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词。

▲媒体演示:

上阕——望月(写景)

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实写)

宫阕、琼楼玉宇(虚写)

下阕写什么?

怀人(抒情)。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连用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的运动。月亮升起来,转过朱阁,慢慢降落,月光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词人在这里把月亮拟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

▲同学们觉得有哪些人在这种情况下“无眠”呢?

(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但要明确哪种情况与这首词的意境吻合,可引导联系标题、“人有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等词句来思考)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一本作“何时”,一句之中有两个“时”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时也与理不通。因为上面己经把月亮当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谈谈心,要向她表示最为亲切的问候,这旬的意思是:月亮啊,你这高处也能胜寒的“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造物,难道还如我们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类一样有着什么遗恨吗?不,你是完美无缺的,不应该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难道你就不能在人们团圆的时候团圆,离别的时候残缺吗?你为什么总是要跟我们不一致呢?我们人类离别的悲哀难道就一点也赢不到你的怜悯吗?

由上片的“把酒间青天”到此处的问月,诗人的感情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逐渐领悟到了什么,也可以说他听到了天外之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领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回答: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也有着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她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还告诉我们看待任何问题都要要全面、辩证。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现出诗人的美好愿望,旷达的心境。这个结局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作者最终自然会达到这一高度。这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烩炙人口,其原因就在于此。

▲媒体演示:

下阕——怀人(抒情)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词中仅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

五、 问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会有此感慨?

▲媒体展示:

苏轼一生坎坷,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对政治上失意的人来说,难免对现实不满。这从“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可以看出。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又告诉我们:他的心胸是旷达的。既然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为什们不能“一切随缘”呢(苏轼因为失意而信佛、信道)?结句在表现出诗人美好愿望的同时流也露了他对禅理的独到见解。

▲范读 (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

▲学生齐读《水调歌头》(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进一步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这首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谁能从己的课文中举一两个运用“联想” 和“想象”的例子?

学生自由举例。

▲媒体演示:

联想:

泰山“街灯”图—天空“明星”图(《天上的街市》)

想象:

“天空云彩” 图—羽毛、鱼鳞、羊群(《看云识天气》)

▲在这首词中作者举杯对月,联想、想象到些什么?

▲媒体演示: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想象

月圆(天上) —人圆(人间) 联想

▲媒体演示:

提供两张图,让学生想象。

▲媒体演示:

词,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一种韵文。在唐五代时称曲子词、曲、词歌词。曲指的是音乐,词指的是文辞,词与曲二者分离,至宋代,词与曲分离开来,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仍然可以配乐吟唱。词有词牌,如《水调歌头》,指词所配的乐调。古人多以吟唱的方式读词。

六、 背诵课文

▲媒体播放《水调歌头》吟哦录音激趣,提出背诵要求。

▲媒体播放 《水调歌头》乐曲,学生跟着哼唱、背诵。

提名试背。

师生齐背。

七、 布置作业

以“遥望夏夜的星空,浮想联翩……”开头,写一篇短文。

纵导横拓尽潇洒——观凌宗伟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张鸿兵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凌宗伟老师在“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坛”暨“通州市名师之路教育科研沙龙”活动中,借该市黄金中学初二学生为与会者上了一堂语文观摩课: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堂课生动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技艺灵活精巧,深受学生欢迎和同行赞赏。回味凌老师这堂课,其成功之处贵在一个“随”字:随学生之意、教材之意,随机、随和;不刻意作秀,没有固定的模式。

纵导:得意于随意

为了让学生真正主动地自得词中之意,教者始终把自己定位于学生探索队伍中的随员角色。其引导多是随学生之意的商量、探讨,随课文之意的设疑、设境。

课未始,课堂上便回荡起多媒体播放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气势雄浑而奔放。教者陶醉其中,随意踏歌徜徉,俯仰跟唱。学生被感染了,不经意地融入意境,纷纷哼唱……这便是“导入”。此曲成为贯穿课堂始终、时隐时现的“背景音乐”。

教者在纵导上的“随意”,随处可见。“你们觉得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方法有哪些?”学生认为一是“多读”,二是“理解词义语意”。教者倾听学生说明此“二法”的理由后,便深表赞同:“好,我们今天就用这两种方法来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听多媒体播放的名人朗读录音时,不仅是提供示范,而且还要求学生注意有没有你认为读得不准确的字。一个小小的细节,便使学生由被动的“听众”转向“主动的评委”。细微处也未忘批判、研究精神的培养。果然,学生在“听”中捉到一个“错”:我欲乘风归去的“乘”应读“chéng”,不应该读“chèng”。“为什么?”轻轻一问,“导”出了学生们引经据典的论证。“很好,由已知推断未知,是研究、学习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点睛于实赞,既是承上的肯定与鼓励,又是启下的学法“暗导”。为接下来的学生自由研读课文,解词悟意的自学“授之以渔”。在学生的过程中,教者的“导学”也微处见大:“我发现有的同学是边查边抄录,有的同学是边查边折书页,有的是同桌分工合作,收获共享。你们说,哪种方法更快、更好呢?”依然是方法指导。

“‘清影’是什么意思?字典里也查不到。”有学生提问。

“对了,影子为什么是‘清’的,难道还有浑浊的影子?什么意思?猜猜看。”稍静,即有学生兴奋地回答:“清影,是寂寞孤独的影子。”“你怎么知道的?”“因为,‘清’还有寂静的意思。作者远离故乡和亲人,中秋团圆时节,孤身饮对明月,顾影自怜,这不是一般的‘寂静’,我想,应该是说自己孤独寂寞的身影。”“有没有不同意见?都赞同?我也赞同。我很佩服这位同学理解这类词的方法,一是把‘清’和‘影’分开来理解,合起来思考;二是结合课文中有关句意去分析思考,不拘泥于字典上的一般性解释。我们不仅要会查资料,更要会用资料。现在,对那些字典上查不到的词,有办法对付了吧?来,我们试试看。”于是“朱阁”、“绮户”等词,便很快迎刃而解了。显然,教者把解词法中的“析语素法”随机顺手暗授给了学生。

让学生说说词中上下阕的主要意思时,一学生说得不全。教者道:“嗯,有这层意思,还有其他吗?”另一个学生作了补充。又一学生把前两者来了个“连加”。“意思全了,把面粉、糖、奶、水等原料和起来了。还不是压缩饼干,谁会加工压缩?”一学生作了概括。“很好,饼干成了,能不能再精练一些?”就这样步步引导,最后精练到一句话。如此展示过程化的操作,把领悟文意与提炼概括能力的训练相融、互动,效果明显。在讨论下阕时,教者便由导演退为观众了,学习过程大大缩短。

教者看似“随意”、洒脱的纵导,其形散神不散的“神”,主要是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的。听读、评读、自由初读、边读边查、探讨研读、自练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最后的本课“小结”,也以师生齐诵全词而代之。整个教学过程的起承转合、思研议结,纵究横拓,都始终扣在“诵读——理解”这根“主轴”上。缘起于读、发散于读,领悟于读,归结于读(情感体验与体现)。为语文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让“读”走出“峡谷”,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灵活运用,提供了很值得借鉴的范例。

横拓:生发于随文

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要求教者凭借教材载体,给学生以更多的知识信息和思维、表达、创新等能力训练的机会。凌老师的课在“纵导”中的随意、随机的横向拓展,也足见其机敏灵活、收放自如的教学技艺。具体表现如下:

1、在以歌曲导入后,以写作对象“月亮”引发学生回忆、举例、背诵古今咏月的诗词。

2、在关于作者和读“序”的讨论中,让学生竞说所知,拓展有关文学常识。教者巧妙地“调控”在作者的生平际遇、当时处境、词作风格及该词的创作背景上,为透视、领悟全词“蕴意”作铺垫。

3、研讨上阕写景中实写了几种景物,发展到关于“我”这个“人”是不是景中一“物”的讨论。

4、讨论到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时,教者横拓到学生学过的郭沫若的自由体诗《天上的街市》。

5、在学生领悟了联想与想象及其联系与区别之后,教者即在屏幕上出示了几幅形色各异的云彩图,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看图说话,进行发散思维、口语表达等创造性实践能力的训练。

此外,作者的神态、动作、姿势、语气、声调……协调而多变,张弛起伏的幅度、张力,无不充溢着丰富的激情,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教者以激情传递着作者之情,感染、唤起学生的激情。情趣激发随机、随情,又为整堂课平添了许多活力,为听课者所称道。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5)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读准字音,读出韵律,熟读成诵。

3、品味字句,研读赏析,掌握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4、理解苏轼,体会感情。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词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对词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基本鉴赏能力。因此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体验词的语言美感,获得进一步的语感熏陶,较为深入地理解作者借助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品析写作特点,激发学习词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

3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字句,研读赏析。

难点:理解苏轼,体会感情。

4教学过程

评论(0)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配相关中秋画面。

1、导语:同学们,这首歌好听吗?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出自哪里吗?(引出课文)在众多留芳千古的咏月绝唱中,苏轼的《水调歌头》如一颗耀眼的明星,更为璀璨。今天,就让我们在这种唯美的图画意境和优美的音乐声中,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出示幻灯片,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学生先介绍,老师再作补充,后出示幻灯片。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书画上与黄庭坚、米芾、蔡囊并称“宋四家”。上学期曾学过苏轼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写作背景: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

(二)初读课文,感知情节

1、一读:生先齐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

2、二读:生配乐初试读,生生评价,师作小结。

3、老师配乐范读。

4、三读:生配乐再齐读。

(三)问题导读,精读课文

1、赏析词的上片。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的“宫阙”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该如何理解呢?

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所谓“人间”,是指什么呢?

④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2、赏析词的下片。

①下片中哪些词语流露出作者思念亲人之苦?

②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③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3、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4、从这首词中,你又学到了什么呢?

(四)学生互动,解决问题

(采取分小组讨论最终交流汇报的形式进行)

(五)当堂训练,巩固成果

1、给加点字注音。

宫阙( ) 朱阁( ) 绮户( ) 婵娟( )

2、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片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片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六)(回顾本课堂所学内容)

教师小结:是啊,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心胸豁达、乐观积极的人。在苦闷矛盾中,问天问月问人生,最终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愿同学们的心灵永远像明月那样纯洁和美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七)拓展延伸

有关“月”的诗句

(八)齐诵全词(作业)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6)

【教学设想】

借助多媒体手段,将词的文字美,用过音乐、画面、书法等特定的情境渲染,将学生带进词人的心灵世界,加深学生对词人特有的精神世界的理解;将吟哦引进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词这一文学样式。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设计】

一、 设置情景

▲音乐欣赏《水调歌头》(多媒体演示:《水调歌头》书法、苏轼举杯邀月的图画。教者踏歌哼唱)

二、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女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等)

▲这些诗词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古人为什么要通过月亮来寄托这样的情思呢?

(古代交通、通讯落后,联系困难,离别的思念无以寄托;亦可联系自己年插队落户时特定的思家的感受帮助学生理解)

课前我们欣赏的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以中秋赏月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

▲媒体演示:《水调歌头》配乐朗读。

《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哙炙人口。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

▲媒体演示:

清朝胡仔《苔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谁能介绍一下苏轼?

▲请说说对“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的理解。(追问:由此我们发现了什么?)

▲媒体演示:

苏拭(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拭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悠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三、 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解决生字生词。

思考:

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上阂写什么?

下阂写什么?

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阅读中有哪些疑问?

▲巡视了解自读情况:

媒体演示;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宫阙(qì) 琼楼(qónɡ) 玉宇(yǜ)

朱阁(ɡé) 绮户(qǐ ) 婵娟(chán)

▲学生质疑。

四、 文本研读

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本篇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从题序来看,这首词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所作。

作者对兄弟的怀念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借望月怀人,思念弟弟苏辙。

上阕写什么?

望月(写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间青天”,月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中国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歌吟单从数量而言也是无与伦比的。据有关典籍记载,东坡并不是一个能饮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欢与别人一起饮酒,尤其是看别人饮酒,别人的快乐也就是他的快乐,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醉与醒之间他是他自己,没有比他自己更接近于他自己的了。正因为如此,他潇洒的“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是对上天的宫阙存在着疑惑。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因此,东坡以为,天上与人间必然有着不同的计算时间的万法。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是上面那种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转换。因为对人世间的遭遇是无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风归去”。这里用了一个“归”字,是很有深意。作者以“滴仙人”自居。 “我欲乘风归去”他到天上,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他到天上,再回到他所来的地方。在想入非非中,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高处不胜寒”是担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种纯净的寒冷。他的天堂在人间。在这里,苏轼赋予这首词以非常丰富的意义。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境之中。从字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琼楼玉宇耐不住高处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关注的还是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词。

▲媒体演示:

上阕——望月(写景)

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实写)

宫阕、琼楼玉宇(虚写)

下阕写什么?

怀人(抒情)。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连用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的运动。月亮升起来,转过朱阁,慢慢降落,月光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词人在这里把月亮拟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

▲同学们觉得有哪些人在这种情况下“无眠”呢?

(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但要明确哪种情况与这首词的意境吻合,可引导联系标题、“人有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等词句来思考)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一本作“何时”,一句之中有两个“时”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时也与理不通。因为上面己经把月亮当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谈谈心,要向她表示最为亲切的问候,这旬的意思是:月亮啊,你这高处也能胜寒的“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造物,难道还如我们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类一样有着什么遗恨吗?不,你是完美无缺的,不应该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难道你就不能在人们团圆的时候团圆,离别的时候残缺吗?你为什么总是要跟我们不一致呢?我们人类离别的悲哀难道就一点也赢不到你的怜悯吗?

由上片的“把酒间青天”到此处的问月,诗人的感情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逐渐领悟到了什么,也可以说他听到了天外之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领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回答: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也有着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她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还告诉我们看待任何问题都要要全面、辩证。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现出诗人的美好愿望,旷达的心境。这个结局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作者最终自然会达到这一高度。这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烩炙人口,其原因就在于此。

▲媒体演示:

下阕——怀人(抒情)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词中仅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

五、 问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会有此感慨?

▲媒体展示:

苏轼一生坎坷,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对政治上失意的人来说,难免对现实不满。这从“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可以看出。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又告诉我们:他的心胸是旷达的。既然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为什们不能“一切随缘”呢(苏轼因为失意而信佛、信道)?结句在表现出诗人美好愿望的同时流也露了他对禅理的独到见解。

▲范读 (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

▲学生齐读《水调歌头》(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进一步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这首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谁能从己的课文中举一两个运用“联想” 和“想象”的例子?

学生自由举例。

▲媒体演示:

联想:

泰山“街灯”图—天空“明星”图(《天上的街市》)

想象:

“天空云彩” 图—羽毛、鱼鳞、羊群(《看云识天气》)

▲在这首词中作者举杯对月,联想、想象到些什么?

▲媒体演示: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想象

月圆(天上) —人圆(人间) 联想

▲媒体演示:

提供两张图,让学生想象。

▲媒体演示:

词,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一种韵文。在唐五代时称曲子词、曲、词歌词。曲指的是音乐,词指的是文辞,词与曲二者分离,至宋代,词与曲分离开来,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仍然可以配乐吟唱。词有词牌,如《水调歌头》,指词所配的乐调。古人多以吟唱的方式读词。

六、 背诵课文

▲媒体播放《水调歌头》吟哦录音激趣,提出背诵要求。

▲媒体播放 《水调歌头》乐曲,学生跟着哼唱、背诵。

提名试背。

师生齐背。

七、 布置作业

以“遥望夏夜的星空,浮想联翩……”开头,写一篇短文。

纵导横拓尽潇洒——观凌宗伟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张鸿兵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凌宗伟老师在“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坛”暨“通州市名师之路教育科研沙龙”活动中,借该市黄金中学初二学生为与会者上了一堂语文观摩课: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堂课生动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技艺灵活精巧,深受学生欢迎和同行赞赏。回味凌老师这堂课,其成功之处贵在一个“随”字:随学生之意、教材之意,随机、随和;不刻意作秀,没有固定的模式。

纵导:得意于随意

为了让学生真正主动地自得词中之意,教者始终把自己定位于学生探索队伍中的随员角色。其引导多是随学生之意的商量、探讨,随课文之意的设疑、设境。

课未始,课堂上便回荡起多媒体播放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气势雄浑而奔放。教者陶醉其中,随意踏歌徜徉,俯仰跟唱。学生被感染了,不经意地融入意境,纷纷哼唱……这便是“导入”。此曲成为贯穿课堂始终、时隐时现的“背景音乐”。

教者在纵导上的“随意”,随处可见。“你们觉得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方法有哪些?”学生认为一是“多读”,二是“理解词义语意”。教者倾听学生说明此“二法”的理由后,便深表赞同:“好,我们今天就用这两种方法来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听多媒体播放的名人朗读录音时,不仅是提供示范,而且还要求学生注意有没有你认为读得不准确的字。一个小小的细节,便使学生由被动的“听众”转向“主动的评委”。细微处也未忘批判、研究精神的培养。果然,学生在“听”中捉到一个“错”:我欲乘风归去的“乘”应读“chéng”,不应该读“chèng”。“为什么?”轻轻一问,“导”出了学生们引经据典的论证。“很好,由已知推断未知,是研究、学习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点睛于实赞,既是承上的肯定与鼓励,又是启下的学法“暗导”。为接下来的学生自由研读课文,解词悟意的自学“授之以渔”。在学生的过程中,教者的“导学”也微处见大:“我发现有的同学是边查边抄录,有的同学是边查边折书页,有的是同桌分工合作,收获共享。你们说,哪种方法更快、更好呢?”依然是方法指导。

“‘清影’是什么意思?字典里也查不到。”有学生提问。

“对了,影子为什么是‘清’的,难道还有浑浊的影子?什么意思?猜猜看。”稍静,即有学生兴奋地回答:“清影,是寂寞孤独的影子。”“你怎么知道的?”“因为,‘清’还有寂静的意思。作者远离故乡和亲人,中秋团圆时节,孤身饮对明月,顾影自怜,这不是一般的‘寂静’,我想,应该是说自己孤独寂寞的身影。”“有没有不同意见?都赞同?我也赞同。我很佩服这位同学理解这类词的方法,一是把‘清’和‘影’分开来理解,合起来思考;二是结合课文中有关句意去分析思考,不拘泥于字典上的一般性解释。我们不仅要会查资料,更要会用资料。现在,对那些字典上查不到的词,有办法对付了吧?来,我们试试看。”于是“朱阁”、“绮户”等词,便很快迎刃而解了。显然,教者把解词法中的“析语素法”随机顺手暗授给了学生。

让学生说说词中上下阕的主要意思时,一学生说得不全。教者道:“嗯,有这层意思,还有其他吗?”另一个学生作了补充。又一学生把前两者来了个“连加”。“意思全了,把面粉、糖、奶、水等原料和起来了。还不是压缩饼干,谁会加工压缩?”一学生作了概括。“很好,饼干成了,能不能再精练一些?”就这样步步引导,最后精练到一句话。如此展示过程化的操作,把领悟文意与提炼概括能力的训练相融、互动,效果明显。在讨论下阕时,教者便由导演退为观众了,学习过程大大缩短。

教者看似“随意”、洒脱的纵导,其形散神不散的“神”,主要是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的。听读、评读、自由初读、边读边查、探讨研读、自练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最后的本课“小结”,也以师生齐诵全词而代之。整个教学过程的起承转合、思研议结,纵究横拓,都始终扣在“诵读——理解”这根“主轴”上。缘起于读、发散于读,领悟于读,归结于读(情感体验与体现)。为语文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让“读”走出“峡谷”,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灵活运用,提供了很值得借鉴的范例。

横拓:生发于随文

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要求教者凭借教材载体,给学生以更多的知识信息和思维、表达、创新等能力训练的机会。凌老师的课在“纵导”中的随意、随机的横向拓展,也足见其机敏灵活、收放自如的教学技艺。具体表现如下:

1、在以歌曲导入后,以写作对象“月亮”引发学生回忆、举例、背诵古今咏月的诗词。

2、在关于作者和读“序”的讨论中,让学生竞说所知,拓展有关文学常识。教者巧妙地“调控”在作者的生平际遇、当时处境、词作风格及该词的创作背景上,为透视、领悟全词“蕴意”作铺垫。

3、研讨上阕写景中实写了几种景物,发展到关于“我”这个“人”是不是景中一“物”的讨论。

4、讨论到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时,教者横拓到学生学过的郭沫若的自由体诗《天上的街市》。

5、在学生领悟了联想与想象及其联系与区别之后,教者即在屏幕上出示了几幅形色各异的云彩图,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看图说话,进行发散思维、口语表达等创造性实践能力的训练。

此外,作者的神态、动作、姿势、语气、声调……协调而多变,张弛起伏的幅度、张力,无不充溢着丰富的激情,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教者以激情传递着作者之情,感染、唤起学生的激情。情趣激发随机、随情,又为整堂课平添了许多活力,为听课者所称道。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法: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教学步骤:

(一)趣味导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嫦娥奔月、玉兔东升、月下老、吴刚砍桂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全面,教师可提示注意“小序”中的“兼”字以及联系自己在课外所查询的资料。)

4、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后再齐读全首词。

(三)深入理解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还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四)品味

1、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或几句?请说明理由。

2、配乐朗读,品味意境。

(五)拓展延伸,畅谈感受。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小结: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六)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中结束上课。

(七)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

(八)板书设计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8)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坐在这里,听着悠扬的曲调,在这屏幕上欣赏到了中秋的月色,如果我们一起由历史的长河向上追溯,追溯到上百年、上千年前,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就是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咏月词。

我们先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的词评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词。先了解作者。

二、作者背景

1、了解作者。(看屏幕)

2、我们再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哪一句话提示了我们作者写作的背景?(小序)

总结:中秋时,大醉时。(看屏幕,补充介绍)

3、介绍“词”的体裁。

三、前提测评

给红色的字注音。正音并全体朗读。

四、朗读训练

1、播放朗读。

2、学生跟读。

3、齐读。

五、思考讨论

1、读完了课文,我们就初步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要想读得声情并茂,我们还要学习课文的意思,深入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提问1、根据课文注释,发挥想象,再现这首词描绘的情景。

出示每个诗句的画面,同学描述,教师总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分析: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分析: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

分析: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分析: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这就过渡到了下面的怀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

分析: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分析:作者的内心矛盾有没有得到解脱呢?解脱了,通过自我安慰。人事无常,有聚有散,自古如此。人的悲欢离合也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为此悲伤,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就可以了。

作者由幻想超然物外,到重新认识到现实的美好,认识到现实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战胜了自己消极地想要离开现实的念头,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的胸怀。

2、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3、上下阙主要写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

上阙:望月(写景)下阙:怀人(抒情)

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自由发言,领会词意,词人的感情。

5、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总结:学完了这首词,我们深刻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一生时常处在坎坷之中,他的心里,有那么多的矛盾和斗争。但他却始终有着那么乐观的精神,那么宽阔的胸襟。不因为宦海的沉浮而自暴自弃,不因为生活的境遇而怨天尤人。让我们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六、能力训练

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优秀的咏月诗词,有的优美动人,有的沉郁深刻。说说你收集的咏月名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分析:说说喜欢某首诗的道理,可以从分析其思想,鉴赏其艺术着手。

出示范例,学生思考讨论,可写个大意。

七、音乐欣赏

听音乐可放声跟唱。加强背诵。听完一遍,回到首页齐读课文。(或背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将刚才交流的你喜欢的一句咏月诗词及喜欢的理由写成200字的短文。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大声激情的朗读《水调歌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大声激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苏轼的情感。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所谓激情就是在读书时大声、清晰的去朗读课本,并在激情朗读之后能够写出一点自己的感悟。在早读的时候我们的活动也是缤纷多样的。对于还没有学过的课文我们会选择拿起书本集体大声的朗读,这时的要求是最大声、最清晰。对于学过的我们会选择小组PK的方法,大家更会想要征服对方,所以是更加的大声的读出我们特有的激情。

一、小组《水调歌头》PK。

最大声、最激情、最清晰的朗读出本词。能够读准每一个字音。

二、小组自由朗读《水调歌头》。

小组的语文课代表组织各组的组员自由朗读,一定要注意本次的节奏、停顿。在读准节奏和停顿后加入情感区感受作者的情感。最后加入小组的展示将本课的情感升华到最高潮。为后面的读后感打好基础。

三、简单的写出读后感。

在有感情的激情朗读之后写下一点点感受为课堂做好铺垫。

本节课总体来说是较为成功的,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生精神饱满,朗读激情。

2、在小组自由朗读时每组的课代表都能够积极的组织组员朗读课文。

3、在小组展示时,各小组都能包涵情感的朗诵。并能将情感升华,写出简单的感受。

当然这节课也略有遗憾比如:

1、学生略显紧张,没能表现出平时展示时的最高水平。

2、时间还是有些略显仓促。

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做到扬长避短的。让孩子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去感受语文真正的魅力。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0)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新课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苏轼,北宋中期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使,写此诗时年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弟分别达七年之久,无缘相见,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2、学情分析

本班初三的学生,而且从初一开始我就侧重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的朗读积累的训练,学生对古诗已有一定的积累,朗读技巧也有掌握。学生已获得一些读词的体验,对词中常见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学生的朗读、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共同鉴赏

3、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

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难点:

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四、设计思路

1、由学生过中秋的活动,引出中秋佳节的习俗、然后引到描写月亮的诗歌,引入到本课中秋诗词教学内容

2、让音乐绘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3、朗读。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4、学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勤于思考,自主鉴赏

五、教学方案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中秋佳节,脸上还洋溢着中秋与亲人团聚的喜悦,那么我们中秋节都参与了哪些活动呢?(学生随意回答)中秋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是我们的传统习俗,中秋节是个月圆人圆的日子。大家能说出我们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平时对诗歌的积累很好,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中秋的诗词《水调歌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既然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千古绝唱”,来领略苏轼笔下的中秋的味道。

二、掌握作者?

学生自由说然后统一屏幕出示写作背景

三、听读课文、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屏幕出示课文听读后,学生明确诵读诗词的要求。屏幕出示明确朗读要求学生自由诵读、学生泛读、小组朗读四、初步感知?

明确结构本词词共分几部分?正文前的小字是小序,交代了写作的原因背景正文部分有两部分,词的特点:上阕、下阕(上片、下片)文中有个字和这个字很相似阙下面我们五个小组合作朗读这首词。1组小序,2、3组上阕,4、5组下阕五、抓住语句?感受画面朗读这首词,你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从哪里发现的?找出相应的句子师: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生1: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读出了这样一幅画面: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生2:我从“把酒问青天”读出了诗人端着酒杯喝酒问天的画面师: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是端着酒杯?生2:从“把酒”上,把是“端起”的意思师:不错除此外,你还可以读出怎样一幅画面?

生3:从““起舞弄清影””可以读出,词人在月下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的影子。

六、还原背景,感受人物师:

大家把感受到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个画面在这么一个有月的晚上,词中的人又在干什么呢?你可以找出相关的动词.找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读思考,找动词

生:“欲乘”“归去”“恐”“起舞”“弄”

师:词人“欲乘风归去”,想要到归到哪里去?

生:琼楼玉宇

师:也就是说词人将自己的归宿定位在天上,但是他当时的心理又则那样那个呢?请大家在文本中寻找

生:“恐”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师:“胜”是什么意思呢?

生:承受、经受师、不能承担沉重的负担此时词人能做的是什么?

生:“起舞弄清影”师: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师:那是一种自我欣赏,一种自怜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的心理呢?

出示背景:(教师出示并解读苏轼的坎坷人生:既不惟荆(荆国公王安石)是师,也不惟温(温国公司马光)是随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多处;哲宗时:废新法,信旧党,轼被召回,但与司马光意见不合,不同意尽废新法,而再次被贬以后新党再得势,他被远谪惠州,琼州;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回,途中病死于常州,终年65岁写这首词时,苏轼政治失意,被贬在密州任太守)

师:大家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说说词中涉及的“高处”“琼楼玉宇”暗指什么?

生:皇宫、朝廷

师:是的,词人想要回到朝廷去,可是为什么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呢?请结合词人的坎坷人生回答

生:因为词人被朝廷一贬再贬,所以内心深处虽想回归朝廷但不免有“恐”,觉得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我们邀请一个学生,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朗读上阕

七、诵读品味,触摸情感

师:这是一个带着愁思的词人,这是一个怀着矛盾心理的被贬臣子;此时词人“起舞弄清影”,心情又如何呢?请从文本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语句邀请一同学朗读下阕,我们边听读边思考从下阕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词语。?生:此时诗人心情很难受,我从“照无眠”中读出词人现在“也不成眠”

师:此时月光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暗指诗人自己,也泛指那些政治上失意的人(板书难受、失意)面对这份难受与失意,诗人又是如何面对如何排遣呢?

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別时圆?”诗人继续把酒问天:“(月儿)你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师:这是一种指责,对月的指责啊!诗人将满腔愁绪倒向了月儿于是不禁发出深深的感慨,那是什么样的感慨呢?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生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速快而轻松)

生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调缓而慢,最后用降调并带拖音)

师:请问这里的“此事”指的是什么呢?

生: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师:句中的“全”应该如何理解呢?

生:成全

师:不错,也可以理解为“周全”,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诗人的感慨

生: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啊

师:词人由月联想到了人,月的圆缺是自然规律,人也师一样,由分别就会由相聚,分别之时也是将要相聚的开始,不要为分别悲伤,应当为将要相聚而充满希望、期待。作者几度被贬的经历,还能有这样的化悲伤为希望,这是什么胸怀啊?积极乐观、豁达、旷达的胸襟(学生回答)词到这里词人的情感达到最高潮了吗?

生:没有,最后的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看出词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师:你理解这句子的内涵吗?

生:只希望人长长久久,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只希望”

生:“但愿”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呢?

生:共婵娟;“婵娟”这里指“月亮”

师:大家再能说几个类似的月亮的别名吗?

生1:玉兔

生2:玉盘

生3::嫦娥……

师:古诗词中月亮的别名很多,月亮总是与思念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此句意境一致的诗句吗?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多美的意境啊!请大家深情朗读最后两句,将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学生朗诵)

八、回看板书教师总结

文章上阙望月写景,表达自己想回朝廷但又心怀恐惧的矛盾心情,下阙怀人抒情,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两部分采用了借景抒情,想象联想的写作手法,短短的词中流露出情感起伏变化,苦闷向往、矛盾自嘲忧愤豁达祝愿。情感起伏变化。全诗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作者旷达的胸襟。再读此诗歌,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九、组内互读达到背诵

十、作业巩固积累诗词

十一、板书设计

小序:时间缘由

上阕:望月欲归–恐舞弄

下阕:责月怀人悟理乐观、旷达的胸襟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1)

一、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教学重点是诵读古代诗文,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本课的重点是训练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领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总目标以及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目标的相关内容阐述和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中对此课的教学重点提示。

二、教法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中兴趣学习观、主体性学习观以及启发性学习原则。

三、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课程目标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依据:根据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人本主义学习观。

(三)课堂结构

趣味导入、诵读感知、;深入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延伸、熟读背诵,合作配图。

(四)教具

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在有条件下)。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注释,通过质颖,小组互动学习,了解本词的内容。

2、训练联想力和想像力。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徐老师以前教你们唱过的一首词,是哪首?

生:《虞美人》

师:作者是谁?

生:李煜

师: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来唱这首《虞美人》,好吗?

师生齐唱《虞美人》后

师:李煜的这首《虞美人》是属于婉约派的词,写出了他由一代国君到阶下之囚的无限忧愁感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豪放派代表苏轼写的一首词《水调歌头》。

(欣赏《水调歌头》的音乐,媒体演示)

师:苏轼是一个文学作家,我们以前读过他的几首诗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

生:背《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 检查预习

师:《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清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谁能介绍一下苏轼?

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生:他是眉山人。

生: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生: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那代表了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

生:北宋书画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师:这代表了他在书画方面的造诣。

生:苏轼生于1037-1101年,21岁中进士。

师:你对他了解得真详细。的确,他在词的方面造诣极高,看来,大家通过预习,已经了解了苏轼的许多文学成就。虽然他的文学造诣很高,但是他的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曾多次贬官,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他在贬官时所作,而且当时他与他弟弟已有七年没见。

三、 自由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理解词的大意。

师:这首词是古往今来最为著名的中秋词,就词的内容来说,有一定难度。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但愿人长久》一文,就这首词的大致意思讨论一下,讨论中的疑问等会在大组交流中提出来,并且在讨论过程中,告诉同组的人,你最喜欢那句词句,为什么?好,下面请以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

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教师来回巡视,并参与学生讨论)

师:(看讨论时间差不多了)下面我们就进行大组交流。

生: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没有人举手,表示理解都有难度)

师:作者自比神仙,一个“欲”,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所以打消念头。表现作者的矛盾心理。

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这句写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翩翩起舞,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心情,何似在人间的意思是不如在人间,表现诗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生: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的生活的满足,安于现状。

师:这两位同学回答的不错,还能结合词的创作背景来理解。

生:我要介绍一下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认为这句话是表现作者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的。师提示:这首词的确是表达苏轼在中秋之夜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是这句话是否就传达了这个意思?

生:我觉得不是,因为《但愿人长久》一文中已经有所提示,这句话是表达作者心里的宽慰之情。

师:对,我同意他的观点,因为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发生变化的。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表现作者对月亮的埋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与弟弟天各一方的遗憾和无奈。所以他用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这一自然的普通规律来自我安慰,自我释怀。这种胸怀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生:我认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是表现诗人在中秋节饮酒时的发问,表现作者愁苦心情。

师:愁苦吗?这句话的意思是明月是什么时候就有的,我端起酒杯来问苍天。在这里作者把天想象成能与之对话的对象,他不把天看成是高于自己的、主宰一切的神圣,应该说表现苏轼的豪放与浪漫。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一句表现作者的一种美好的祝愿。祝愿兄弟俩的情谊开长地久,同时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弟弟的思念之情。

师:那么这里的人指谁?

生:弟弟。

师:能不能指天下人?

生:想了一下后说:也可以。

师:所以这句话不仅表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而且能推而广之,表示对天下所有与自己有类似情况的人一种良好祝愿。

生: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因为这句话是写景句,表现作者因为思念而心绪不宁,辗转难眠的情景。

师:好。大家刚刚很积极参与到了我们的课堂讨论中,我想通过讨论,大家一定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理解。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夜思念弟弟而作,把兄弟之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进行了深层次的思

考。下面我们一起来再读一遍。

生:齐读。

四、根据语境填写词句

师:同学们,我们读前人的古诗词文,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我们的文化积淀,感悟前人在古诗词文中的意韵,感受古人的遣词造句;另一方面,我们背诵积累的目的在于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我们所积累的古诗文,增加文章的语言色彩,并为自己文章的中心所服务。下面我们来看几个语段,请同学们根据语境,填入《水调歌头》中的词句,并思考概括这样的词句可用于怎样的语境中。(发下讲义,学生读读议议,开始练习)

语段一:

李意民还是那样,有极度的.表现欲,只见他将袖子捋得老高,端起啤酒瓶:

“哥们,来,干了它,虽说我们已经五六年没见了,但我仍时常怀念当年我们“x”的豪情与浪漫。”

说完他咕咚咕咚三口并作二口地将一杯啤酒喝了下去。

(摘自李晓羊《友情》)

语段二:

我将去送姚烨,三年来日夜相伴的感情,一年后将被她带到美国去,虽然三年前我已经知道终会有这么一天的,但觉得不会来得这么快,走进侯机亭,才真切地感受到分别在即,也明白“x”,然而眼泪最终还是背叛了我自己。

语段三:

今天是农历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湛蓝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轮”。白天发生的事仍然历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上,只要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蹒跚的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前窗,复而又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苏轼那“x”的那份辗转反侧。

五、这首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想像

月圆(天上)——人圆(人间)联想

六、提供几幅形色各异的云彩图,让学生想像。

七、小结“词”。词是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一种韵文。在唐五代时称曲子词。曲指的是音乐,词指的是文辞,词与曲二者本来不分离,至宋代,词与曲分离开来,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仍然可以配乐吟唱。词有词牌,即乐调,如《水调歌头》就是词所配的乐调。古人多以吟唱的方式读词。

八、多媒体播放歌曲《水调歌头》,提出背诵要求。(提名试背、师生齐背)

九、布置作业

以“遥望夏夜的星空,我浮想联翩……”开头,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上阕望月(写景)情借

明月酒青天风清影“我”(实写)景景

宫阙琼楼玉宇(虚写)交抒

下阕怀人(抒情)融情

乐观旷达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想像

月圆(天上)人圆(人间)联想

教后感:

1、纵导:得意于随意

为了让学生真正主动地自得词中之意,我始终把自己定位于学生探索队伍中的随员角色。其引导多是随学生之意的商量、探讨,随课文之意的设疑、设境。

2、横拓:生发于随文

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要求教者凭借教材载体,给学生以更多的知识信息和思维、表达、创新等能力训练的机会。为此我特别注意在“纵导”中随意、随机的横向拓展。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3)

《水调歌头》教案

武进湖塘桥初级中学 朱万川

教学重点:

一:读懂、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 、欣赏《水调歌头》

1、   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  学生读书下注释。

(2)  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  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  全班齐读

3、  疏通全文

(1)  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  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  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 能力训练

(1)  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  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  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  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 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1)  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2)  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  学生总结

(1)  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  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4)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

1、导语 :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二、预习检查。

1、 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que4)       玉宇(yu3 )

朱阁(ge2)        绮户(qi3 )

无眠(mian2)      婵娟(chan2juan1)

2、范读(点击答案)。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一) 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        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         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       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

(二)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1、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

板书:上阕----望月(写景)

2、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板书:下阕----怀人(抒情)

3、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板书: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5)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咏月名句的收集和诗歌鉴赏。

[教学难点 ]: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坐在这里,听着悠扬的曲调,在这屏幕上欣赏到了中秋的月色,如果我们一起由历史的长河向上追溯,追溯到上百年、上千年前,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就是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咏月词。

我们先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的词评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词。先了解作者。

二、作者背景

1、了解作者。(看屏幕)

2、我们再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哪一句话提示了我们作者写作的背景?(小序)

总结:中秋时,大醉时。(看屏幕,补充介绍)

3、介绍“词”的体裁。

三、前提测评

给红色的字注音。正音并全体朗读。

四、朗读训练

1、播放朗读。

2、学生跟读。

3、齐读。

五、思考讨论

1、读完了课文,我们就初步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要想读得声情并茂,我们还要学习课文的意思,深入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提问1、根据课文注释,发挥想象,再现这首词描绘的情景。

出示每个诗句的画面,同学描述,教师总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分析: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分析: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

分析: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分析: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这就过渡到了下面的怀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

分析: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分析:作者的内心矛盾有没有得到解脱呢?解脱了,通过自我安慰。人事无常,有聚有散,自古如此。人的悲欢离合也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为此悲伤,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就可以了。

作者由幻想超然物外,到重新认识到现实的美好,认识到现实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战胜了自己消极地想要离开现实的念头,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的胸怀。

2、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3、上下阙主要写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

上阙:望月(写景)      下阙:怀人(抒情)

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自由发言,领会词意,词人的感情。

5、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总结:学完了这首词,我们深刻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一生时常处在坎坷之中,他的心里,有那么多的矛盾和斗争。但他却始终有着那么乐观的精神,那么宽阔的胸襟。不因为宦海的沉浮而自暴自弃,不因为生活的境遇而怨天尤人。让我们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六、能力训练

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优秀的咏月诗词,有的优美动人,有的沉郁深刻。说说你收集的咏月名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分析:说说喜欢某首诗的道理,可以从分析其思想,鉴赏其艺术着手。

出示范例,学生思考讨论,可写个大意。

七、音乐欣赏

听音乐可放声跟唱。加强背诵。听完一遍,回到首页齐读课文。(或背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将刚才交流的你喜欢的一句咏月诗词及喜欢的理由写成200字的短文。

九、退出课堂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6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6)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在学习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个"测评"。)

二:前提测评

①请一位同学回答。

②范读(点击开关)。

③学生齐读。

(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一步认识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好,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四:朗读训练

①播放一遍。

②学生齐读。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思考讨论"。)

五:思考讨论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

和想象。

①讲解"联想"的定义。

②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答案:明亮

③讲解"想象"的定义。

④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从"天河现水牛"图创造出"牛郎织女"图。

(好,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五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将会请同学们回答。)

(一) 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二)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上阕----望月(写景)

②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五)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 宫阙 -> 琼楼玉宇

(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六:能力训练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请看图二,说说自己的联想。)

2、看图三,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请看图四,展开想象。)

----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今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七:音乐欣赏

①播放一次。

②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环节,通过"导学达标"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八:导学达标

(一)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二)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三)"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联想:菏叶上的水珠象(滚动的玻璃珠等)。

(五)想象:看到此图,我想到……

(让学生自由发挥或让他们课后思考。)

九:归纳小结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 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作业 布置

(一) 背诵这首词。

(二) 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8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7)

水调歌头优质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水调歌头优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新课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苏轼,北宋中期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使,写此诗时年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弟分别达七年之久,无缘相见,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2、学情分析

本班初三的学生,而且从初一开始我就侧重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的朗读积累的训练,学生对古诗已有一定的积累,朗读技巧也有掌握。学生已获得一些读词的体验,对词中常见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学生的朗读、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共同鉴赏

3、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

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难点:

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

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四、设计思路

1、由学生过中秋的活动,引出中秋佳节的习俗、然后引到描写月亮的诗歌,引入到本课中秋诗词教学内容

2、让音乐绘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3、朗读。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

4、学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勤于思考,自主鉴赏。

五、教学方案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中秋佳节,脸上还洋溢着中秋与亲人团聚的喜悦,那么我们中秋节都参与了哪些活动呢?(学生随意回答)中秋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是我们的传统习俗,中秋节是个月圆人圆的日子。大家能说出我们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平时对诗歌的积累很好,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中秋的诗词《水调歌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既然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千古绝唱”,来领略苏轼笔下的中秋的味道。

二、掌握作者?

学生自由说然后统一屏幕出示写作背景

三、听读课文、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屏幕出示课文听读后,学生明确诵读诗词的要求。屏幕出示明确朗读要求学生自由诵读、学生泛读、小组朗读四、初步感知?

明确结构本词词共分几部分?正文前的小字是小序,交代了写作的原因背景正文部分有两部分,词的特点:上阕、下阕(上片、下片)文中有个字和这个字很相似阙下面我们五个小组合作朗读这首词。1组小序,2、3组上阕,4、5组下阕五、抓住语句?感受画面朗读这首词,你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从哪里发现的?找出相应的句子师: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生1: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读出了这样一幅画面: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生2:我从“把酒问青天”读出了诗人端着酒杯喝酒问天的画面师: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是端着酒杯?生2:从“把酒”上,把是“端起”的意思师:不错除此外,你还可以读出怎样一幅画面?

生3:从““起舞弄清影””可以读出,词人在月下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的影子。

六、还原背景,感受人物师:

大家把感受到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个画面在这么一个有月的晚上,词中的人又在干什么呢?你可以找出相关的动词。找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读思考,找动词

生:“欲乘”“归去”“恐”“起舞”“弄”

师:词人“欲乘风归去”,想要到归到哪里去?

生:琼楼玉宇

师:也就是说词人将自己的归宿定位在天上,但是他当时的心理又则那样那个呢?请大家在文本中寻找

生:“恐”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师:“胜”是什么意思呢?

生:承受、经受师、不能承担沉重的负担此时词人能做的是什么?

生:“起舞弄清影”师: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师:那是一种自我欣赏,一种自怜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的心理呢?

出示背景:

师:大家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说说词中涉及的“高处”“琼楼玉宇”暗指什么?

生:皇宫、朝廷

师:是的,词人想要回到朝廷去,可是为什么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呢?请结合词人的坎坷人生回答

生:因为词人被朝廷一贬再贬,所以内心深处虽想回归朝廷但不免有“恐”,觉得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我们邀请一个学生,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朗读上阕

七、诵读品味,触摸情感

师:这是一个带着愁思的词人,这是一个怀着矛盾心理的被贬臣子;此时词人“起舞弄清影”,心情又如何呢?请从文本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语句邀请一同学朗读下阕,我们边听读边思考从下阕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词语。生:此时诗人心情很难受,我从“照无眠”中读出词人现在“也不成眠”

师:此时月光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暗指诗人自己,也泛指那些政治上失意的人(板书难受、失意)面对这份难受与失意,诗人又是如何面对如何排遣呢?

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別时圆?”诗人继续把酒问天:“(月儿)你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师:这是一种指责,对月的指责啊!诗人将满腔愁绪倒向了月儿于是不禁发出深深的感慨,那是什么样的感慨呢?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生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速快而轻松)

生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调缓而慢,最后用降调并带拖音)

师:请问这里的“此事”指的是什么呢?

生: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师:句中的“全”应该如何理解呢?

生:成全

师:不错,也可以理解为“周全”,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诗人的感慨

生: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啊

师:词人由月联想到了人,月的圆缺是自然规律,人也师一样,由分别就会由相聚,分别之时也是将要相聚的开始,不要为分别悲伤,应当为将要相聚而充满希望、期待。作者几度被贬的经历,还能有这样的化悲伤为希望,这是什么胸怀啊?积极乐观、豁达、旷达的胸襟(学生回答)词到这里词人的情感达到最高潮了吗?

生:没有,最后的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看出词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师:你理解这句子的内涵吗?

生:只希望人长长久久,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只希望”

生:“但愿”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呢?

生:共婵娟;“婵娟”这里指“月亮”

师:大家再能说几个类似的月亮的别名吗?

生1:玉兔

生2:玉盘

生3:嫦娥……

师:古诗词中月亮的别名很多,月亮总是与思念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此句意境一致的诗句吗?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多美的意境啊!请大家深情朗读最后两句,将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学生朗诵)

八、回看板书教师总结

文章上阙望月写景,表达自己想回朝廷但又心怀恐惧的矛盾心情,下阙怀人抒情,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两部分采用了借景抒情,想象联想的写作手法,短短的词中流露出情感起伏变化,苦闷——向往、矛盾——自嘲——忧愤——豁达——祝愿。情感起伏变化。全诗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作者旷达的胸襟。再读此诗歌,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8)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调歌头》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想: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 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 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层次:

一、朗读词文,整体感知;

二、 借月抒情,走进词境;

三、名句重读,读懂词情;

四、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一、教学导入

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诵读品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赏析并诵读上阙中的前几句。(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以“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习,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③“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没有介绍,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次《水调歌头》,你从词中去发现。(配乐朗诵)

④赏析上阙,抓住“不知” “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的内心祈愿,从 “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⑤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从哪些词句中可读出来?(古难全;但愿)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体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给大家。

比较诗句: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问:比较中发现了什么?

(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原来《水调歌头》的问月、舞月、愿月是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诗中继承而来,借月亮来抒怀的词作中它确是属于顶峰之作了。)

2、同学们,这让我想起评论家周啸天的一句话:“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词中的更妙处且不论说,就来看看它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动词,该读披,披及的意思,换一个成语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想过它为什么会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吗?

(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一位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3、评述中接着还有一句“好的作品,往往在一个或几个方面给后世之人以启发。”

这就是说好的作品能让我们更好更多地读出自己所思所悟的东西。

(借余光中的诗句脱化一下,来对名句说出你的味道与理解……)

师:点拨长久与婵娟

千年后你的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 我明白

————————————

————————————

4、词读到现在,你肯定相信一种评价了——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能背诵就更好了。(配乐朗诵)

五、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

水调歌头

苏轼

怀子由 离愁别恨

叹人生 失意矛盾

悟真谛 超然高格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9)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落实背诵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情感目标

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材分析

小序点明创作的时间,背景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

下片:用月衬情、旨在怀人、意境豁达、以理遣情

教学创意

美读品味积累

为了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意境,提高审美情趣,能让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赏月——读月——写月——品月

教学过程

一、赏月

导入:

请欣赏一组美仑美奂的月亮图片,打开记忆的闸门,搜寻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并朗诵。

二、读月

1.听读——听配乐朗诵

要求:

注意听朗诵的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

2.齐读

要求: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

3.译读

要求:对照课下注释,读懂词的意思

4.点读

要求:以“月”为中心,从词中挑选几个动词,放在“月”的前面,构成一组短语,看看苏轼对月做了些什么?(如:问月、归月、怨月、共月)

活动一:

联系组成的与月亮有关的短语,挑选词中的句子,按下列句式说话:“透过诗句……,我读到了苏轼……”

例如:

“透过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我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

“透过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读到了苏轼豁达的胸怀。

5.自读

要求:把自己想象成苏轼,以内心独白式朗读。

活动二:

请填入一组或几组反义词

《水调歌头》是一曲﹏﹏而不失﹏﹏的音乐。

(如:抑郁VS旷达、惆怅VS乐观、悲伤VS舒展)

6.背读

要求:在五分钟内背诵词的上阕或是下阕,也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三、写月

欣赏文学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特别是对于诗词歌赋的阅读,还应能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活动三:

改写:

请将词的上阕或下阕,改写成抒情的散文片段

四、品月

学习诗词要懂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听认真听朗诵,正字音,划节奏

2.读对照注释读懂诗歌

3.找找出两首诗歌意境相通的诗句

4.说请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要赏析

结束语:

让我们用音乐来演绎这首流传几百年的中秋咏月词!请听歌曲《明月几时有》

教学亮点

亮点一:

叶圣陶说过:“诗要反复地咏,词要低回地诵”。诗歌的模糊美所造就的那种恍惚悠眇的意境,只有当读者涵咏其间,立身其中,与之浑然一体,其意境才朗现,在读月这一板块中我安排了:听读、齐读、译读、点读、自读等环节,旨在让学生从反复地吟诵中造就良好的诗歌审美心境,引起体验情绪的高涨,以达到与诗歌意境的共鸣。

教学亮点

亮点二:

音乐是表情的艺术,是最能拨动人们情感的琴弦,在引起人们相似的情绪方面是有巨大地力量的,在歌曲《明月几时有》中结束本课,能使学生耳醉其音,心同其情,从而入境、入情、会心。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20)

初二语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二语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方面:

1、学习欣赏古词的方法。

2、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课外查找资料,自主探究,拓展迁移等。

(2)诵读品味法:

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联想想象法: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教具准备:

笔记本电脑、PPT课件、配乐FLASH动画等。

3、教时安排:

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唤起体验

1、导语设计:

昨天是什么节日?(中秋节)同学们是怎样过的呢?中秋节又有哪些习俗呢?(吃月饼、赏月等)同学们知道哪些与中秋咏月有关的诗词呢?集体背诵上节课所学的一首唐诗——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中秋咏月的宋词——苏轼的《水调歌头》。(出示相关课件,板书课题。)

2、交流作者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出示相关课件):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2)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参见教材P111注释1)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词。

2、学生自由试读。

3、学生齐读。

4、播放配乐FLASH动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学生初步感知词的意境及音乐美。(可以边看画面边想像词的意境)

5、学生默读全词,结合注释,感知词意。

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边点拨边出示相关PPT课件):

(1)上半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qùe):宫殿。

归去:回到天上。

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

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大意: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

(2)下半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不应:不该。

何事:为什么。

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大意: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永久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三、品赏探究

1、联想想象,感悟情境。

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境,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把词的.意境描绘出来。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边出示PPT课件边点拨:

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夜,孤身在密州的苏轼一边饮酒,一边赏月。他端起酒杯,遥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于是,只好在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我陶醉,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夜色渐渐的深了,月亮还是那般明亮,他回到了房里准备休息。只见那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又慢慢贴近雕花的窗户,却照得我无法入眠!他想:那可人的月亮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又圆又亮?哎!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永久圆全。既然如此,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吧!

2、品味词句,体会诗情。

(1)诵读全词:女生读上半阙,男生读下半阙。(要读出情景交融的意味)

2)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够表明作者情感的词句,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点拨。可能有(适当出示课件):

①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年问月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追问:那么他为什么向往月宫呢?

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

②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点拨:“我欲乘风归去”,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③这里的“归去”应怎样理解?

(“归去”带有归隐、超然世外的意思。)

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⑤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表明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开始自解自叹、自我安慰了,巧妙转入下一句。)

⑦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这句与上阙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⑧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3、课堂小结。

(1)逐步引导学生对全词作小结。点拨并板书(参见板书设计):

本词上半阙写饮酒问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半阙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探求人生哲理,进而表达对离人的祝福。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情景交融,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表达出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师生共同总结欣赏古词的方法(用PPT课件出示):

第一步:初读全词,感知内容。

第二步:联想想象,感悟情境。

第三步:品味探究,体会诗情。

四、拓展迁移

1、创设生活情境,回答问题。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可以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来表达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2、交流课外积累的咏月诗句。(师生共同交流,用PPT课件出示部分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举头望明月,地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3、课外阅读《我的思念是圆的》,并尝试从内容、情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将本课的三首中秋咏月诗词进行比较。

4、背诵本词,背诵中要想象(联想到)诗词抒写的情境。

附: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超脱尘世。

喜爱人间生活。

情景交融

咏月旷达的胸怀

乐观的情致

下阙:对月怀人——感伤离别,探求人生哲理

表达对离人的祝福。

相关推荐

2022考研报名及考试时间_2022考研防疫要求

考研
1、来自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考生应提前报到,并留出充足的时间落实住所地和考区所在地政府的防疫规定。赴吉尔吉斯斯坦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或居住在省中、高风险地区,在现居住地参加考试或离开居住地地区的考生,需落
展开详情

关于告白的句子(精编4篇)

句子
关于告白的句子(1)“我爱你”这句话,因为不能轻易说出口,所以我只对你说,我带着我的真心来见你,你会看到吗?几天不见,十分想念,如果想我,请你回信,我会在第一时间,看到你的想念,也会在第一时间,还你细
展开详情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拼音练习题

语文习题
多音字组词。扇shān()shàn()传chuán()zhuàn()肖xiāo()xiào()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横线。及至(zìzhì)直奔(bēnbèn)屏气(bǐnɡpínɡ)预
展开详情

专家指导:如何防止孩子学习掉队的方法,需要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小考辅导
一进入初中,同学们会惊奇的发现,与小学老师们事事关心,面面俱到比拟,初中老师管的很松,作业留的未几,或者即使很多,也不检查。上自习也没有老师看着,随便说话,也没人管。在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下,首先要自觉
展开详情

夸夸我的好朋友教案(精编8篇)

教案
夸夸我的好朋友教案(1)活动目标:1、学会念儿歌。2、通过儿歌能掌握"你"、"我"等词。3、乐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5、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活动准备:1、幼儿能说
展开详情

谈谈卫生与健康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

普通话考试
健康是人的第一财富,只有健康才能生活愉快,而讲卫生是健康的前提条件。简单讲一下“卫生”和“健康”是什么意思。卫生是指个人和集体的生活卫生和生产卫生的总称,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
展开详情

四年级语文知识点人教版下册

四年级语文
一、生字组词淘táo(淘洗、淘米、淘气)牵qiān(牵挂)(牵制)(魂牵梦绕)鹅é(鹅掌、鹅蛋、鹅毛)卵luǎn(鸟卵、鸡卵、孵卵)坑kēng(坑洼、水坑、泥坑)洼wā(水洼、山洼、坑坑洼洼)填tiá
展开详情

高二英语知识点总结

高二英语
putforward:提出(计划、建议等);将…提前;把钟表拨快Heputforwardagoodplanforthis他为这项工程提出了一个好的方案。Thematchhasbeenputforwar
展开详情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汇编6篇)

考试资料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1)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
展开详情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精选8篇)

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与探究,由分析讨论学生的质疑问题作为切入点赏析结尾特点及妙处,分析理解文
展开详情
热点文档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蚊子和狮子读后感范文300字 友谊中考作文 大学思修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水浒传》读书笔记 八年级生物总复习计划大全 于家长须知的一年级孩子数学学习方法 高三语文作文经典素材摘抄 儿童乐园教学反思(甄选6篇) 高二为梦想奋斗800字范文作文 喜欢和爱的区别 中国名人励志故事(优质5篇) 威尼斯的小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集合10篇) 家成语(合集5篇) 植树古诗(推荐3篇) 读冰心《繁星春水》有感范文 高考语文如何写好作文不离题 李纲《病牛》古诗文阅读答案 会变的小手教案(热门3篇) 法院实习生自我鉴定 个人事迹材料 高中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七年级下册的政治知识点 初三语文复习攻略与常用修辞方法详解 小学数学考试中错误率较高的几种典型题 彩色的梦的教学反思(汇编20篇) 小学数学学习建议 江城子密州出猎优秀教案(集锦4篇) 大学生实践心得体会 新时代好少年优秀事迹材料 小学生一年级语文的学习方法 济南的冬天课件(合集6篇) 秋思500字小学作文 中段考试总结发言稿(汇编5篇) 2022年基督山伯爵读后感范文500字 高中生优秀奋斗作文 关于活动的小学生日记 春季开学第一课方案(优质19篇) 宠物集中营读后感范文500字 狼图腾读书笔记 端居咏怀白居易阅读答案 触摸春天优秀教案(集合19篇) 整数除以分数教学反思(汇编19篇) 复合材料复习题精选试题 春成语(集合18篇) 第一次考试作文 联考试卷(集合10篇) 小金鱼教案(合集19篇) 考试之前作文 我向往的地方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 公务员考试题目(汇编11篇) 大伞和小伞教案(精编13篇) 我的朋友六年级优秀作文 初一七年级生物学习方法及建议 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的句子(推荐5篇) 社会实践报告心得400字 美术说课稿(必备17篇) 信息技术第一课教案(集锦3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精品3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纲人教版 桂林山水课文教案(优选18篇) 女孩子必读的100个公主故事(优质5篇) 2022升学宴优秀致辞(推荐20篇) 关于谷雨的句子(汇编8篇) 交通安全知识 高一数学的学习方法 2022高考冲刺历史考点 大学专业自荐信 我的中秋节优秀作文500字_2022月光下的中秋节作文 草海 专业英语课的心得体会范文 应对中考作文策略 期中考试作文 初一期末历史试题 丑小鸭说课稿(推荐15篇) 北师大版正比例教学设计(集合10篇) 2022高考英语题型盘点,高考改革后的英语题型 高二生物的学习好方法 欧阳修传文言文答案(汇总3篇) 四个太阳教学反思(汇集20篇) 年兽的传说的故事(优质3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复习计划 矩形性质教学反思(热门4篇) 松鼠说课稿(推荐16篇) 电力企业安全知识竞赛活动策划方案 社会实践心得 班级军训霸气口号 鼓励的中考优秀作文 四年级绿野仙踪读书心得体会300字范文 电容器知识点(精选5篇) 2022高考冲刺语文备考资料大全 大学专业自荐信 中华小故事(实用8篇)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记忆方法 简单的一句话经典语录(精选270句) 高中生敬老院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以时间为话题的600字五年级优秀范文 关于梦想的诗歌朗诵(优选3篇) 写陌生人的中考满分作文 边城读书笔记800字 二年级参观日记怎么写 高三语文教案优选范文 走进新时代主题征文(实用3篇) 2022年笑猫日记读书心得体会 毕业伤感的句子(精选16篇) 小公主初中读书笔记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汇编12篇) 四季诗歌(集合15篇) 考试之后作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书笔记 英语心得 二年级英语优秀作文 贵在坚持议论文(精品4篇) 关于中考作文 笑猫日记读后感范文 细品生活550字五年级作文 2022年高考数学应试技巧 暑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人要懂得感恩550字六年级作文 珍惜时间班会教案(必备19篇) 《中国地图》阅读答案 做高一物理题的技巧方法(集锦4篇) 关于以考试的作文300字 六年级安徒生童话读书心得范文300字 新时代好少年推荐事迹材料 小鸭子音乐教案(优选8篇)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精编9篇)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书笔记范文1000字 学生座右铭 骆驼王子读书笔记 如何挖掘孩子的潜力 注册会计师求职信范文 骆驼祥子读后感范文500字 关于英语写作中的一些高分好用的表达方法技巧盘点(优质6篇) 爬山虎的脚读书笔记 高一化学上半学期最易错知识点归纳 军训生活初中生心得体会 我爸爸绘本故事(热门7篇) 关于大学英语专业求职信范文 高二期末考试作文 时光诗歌(集锦19篇) 感恩母亲节活动总结 高一作文范文生命中的感动 关于母亲河的作文800字 高中文化生活传统文化的知识点 中考反思作文 关于诚信的名人名言 2022高考英语常用词组 读书真好600字精彩作文 春天是改革家阅读答案(优选4篇) 我喜欢的天气普通话考试范文 人生的格言 我喜欢的天气作文 高中的语文学习方法 红河谷教学设计(汇编7篇) 初一新生军训日记范文 古诗教案(实用20篇) 落花生练习题(集合3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材料600字 五年级语文考试题型与答题方法附测试卷 2024年的教师节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教案 读书笔记作文 暑期实践心得2000字 中考满分作文600字 司马光教学反思(实用15篇) 搞笑励志句子(精选4篇)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青岛版 高考英语复习备考策略 有趣的交通标志教案(汇编10篇) 动物与动物的感人故事(必备7篇) 大学会计专业实习报告 暑假奇遇读后感范文 2022年孔乙己续写范文 高考必备物理公式 期中考试小学三年级作文 过故人庄赏析(推荐5篇) 高中文明学生事迹材料 安顺市小升初作文 奉献高二作文800字2022 睡前故事爱情故事(推荐5篇) 古代历史故事 诗歌朗诵比赛活动方案(甄选4篇) 兰亭集序知识点整理(精选5篇) 藏羚羊跪拜阅读答案(精编15篇)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反思(合集4篇) 潞安府城隍庙 三年级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指导总结 工作正能量的句子经典(推荐3篇) 窗边的小豆豆读书笔记 关于实践心得作文 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1000字 客服人员表扬信2022参考(热门6篇)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五花山教学反思(精选7篇) 节约粮食的诗句(汇集5篇) 霸气的成语(必备7篇) 等风来500字小学作文 诗歌青春中国(汇编6篇) 力教案(通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