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送别诗赏析(集锦5篇)

送别诗赏析(集锦5篇)

黄*** 22-12-26 赏析

送别诗赏析(1)

古代送别诗赏析

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

这又另一种解释:

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送别诗赏析(2)

谢亭送别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相关试题及答案

一:

①诗中有两个人物,一是送友的作者,一是告别的远行者。第三句中“酒醒”的人是指作者,“人已远”的人是指远行者,“下西楼”的人是指作者。

②“水急流”虽是写景,但与诗中送别之情景密切相关,呼应了上一句的“解行舟”。也开启了下一句的“人已远”。

③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不是同一时间,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伤,酒醒以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得很远,倍感凄凉孤寂。

④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答:前者描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正面衬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5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6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7.这首诗一、二句和三、四句分别组成了两个不同色调的场景,情感氛围似不协调,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分)

参考答案:

5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6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7.本诗前后两联色彩看似不协调,实则不然(1分),前联以红叶青山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以“乐景写哀情”(1分),后联以风雨凄迷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1分)这恰是诗人匠心所在,诗人用富于变化的笔墨突出了离情。

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分)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3.第二句的诗眼是哪个字?请作简要赏析。(3分)

4.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色调的场景组成,情感氛围似不协调,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分)

5.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1分),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6.水急流虽然是写景,但与送别情景密切相关,呼应了上句中的“ ”,也开启了下句中的“ ”。

7.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表现手法和作用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2分)用“红”对“青”,色彩鲜艳(1分),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1分)。(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2分)写了凄黯(凄清)之景(1分),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1分)。

3.诗眼是“急”字,一个急字突出了舟行的迅疾,“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态,突出了诗人目送行舟穿行时的忧伤心境。(诗眼1分,简析2分)

4.本诗前后两联色彩乍看似不协调,实则不然。(1分)前联以红叶青山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以“乐景写哀”(1分),后联以风雨凄迷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1分)这恰是诗人匠心所在,诗人用富于变化的笔墨突出了离情别绪。(1分)

5.写了凄黯(凄清)之景(1分),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2分)。

6.解行舟;人已远。

7.前者用“红叶青山”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用“满天风雨”是寓情于景,用悲凉之景来表达作者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三:

(1)“水急流”是写景,与诗中的判别情景也密切相关,响应了上句中的“ ”,也开启了下句听“ ”

(2)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

(3)诗中有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4)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5)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参考答案:

(1)解行舟 人已远

(2)不是同一时期的事情,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情,酒醒之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开很远很远,倍感凄凉孤独。

(3)前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衬托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4)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5)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四: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其实不然,请你从表现手法方面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2分)友人乘舟远去,两岸美景迅速后退,“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酒醒后的朦胧景象更显凄黯孤寂。(2分) 【情感2分,分析2分】

(2)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2分)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 【“乐景写哀情”1分,分析2分】

五:

(1)诗中“急”字貌似寻常,实则别有韵味,请简要分析。(3分)

(2)请简要阐释这首诗中景与情的关系。(5分)

【参考答案】

(1)“急”,写出了舟行迅疾,生动表现出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1分)“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带有一点忧伤、不宁的意味。(1分)这与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1分)

(2)诗的第二、第四句集中写景。(1分)第二句写深秋霜林尽染,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疾奔,借美好的秋色反衬别离之悲。(2分)(写出反衬或乐景写哀情的)第四句则写日暮苍茫,酒醒朦胧,风雨迷蒙,诗人倍感孤寂。借景寓情,以景结情,以风雨凄清的黯淡景色正衬愁情。(2分)(也可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哀景哀情)

【1】诗中“急”字貌似寻常,实则别有韵味,请简要分析。(3分)

【2】请简要阐释这首诗中景与情的关系。(5分)

【答案】

【1】(1)“急”,写出了舟行迅疾,生动表现出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1分)“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带有一点忧伤、不宁的意味。(1分)这与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1分)

【2】诗的第二、第四句集中写景。(1分)第二句写深秋霜林尽染,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疾奔,借美好的秋色反衬别离之悲。(2分)(写出反衬或乐景写哀情的)第四句则写日暮苍茫,酒醒朦胧,风雨迷蒙,诗人倍感孤寂。借景寓情,以景结情,以风雨凄清的黯淡景色正衬愁情。(2分)(也可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哀景哀情)

赏析:

《谢亭送别》是唐代诗人许浑所作。主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诗歌以描写景色作为反衬的手法表达情感。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送别诗赏析(3)

《送别诗》翻译赏析

送别诗

隋代 佚名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译文:

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鉴赏一

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柳”,又与“留”谐音,故折柳赠别以寓挽留之意,从汉代以来便成为一种风俗。形于歌咏,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已饶有情韵。在南朝、梁简文帝、梁元帝、刘邈等人的《折杨柳诗》,也各有特色。然而在唐代以前的咏柳惜别之作,还要数隋末无名氏的这一篇最完美。

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然而稍作分析,便发现词性、音调、意象、情思,又无一不对,实在是异常工丽的对偶句。看来作者已懂得调整平仄,上句开头之所以不用“柳条”、“柳枝”、“柳丝”,是因为第二字应是仄声。改用“杨柳”,“柳”是仄声,却未能表现“柳条”。而继之以“青青着地垂”,则万丝千条,便展现于读者眼前。“着地”,状柳条之长,把读者的视线由树梢引向地面。“垂”,表静态,以见风和日暖。“青青”,既写柳色,亦点时间。柳色由鹅黄而嫩绿而“青青”,则时间不断流逝,而今已是暮春了。

上句用“青青着地”状柳条之垂,下句用“漫漫搅天”状杨花之“飞”。杨花十分轻盈,如果风力较猛,便向一个方向急飞;如果风力甚微,便无依无傍,忽高忽低,飘来飘去。这里所写的正是日暖风和之时的景象。“漫漫”,写杨花飘荡,无边无际;“搅天”,写仰望所见。天空都被搅乱,则杨花之多,不言可知。由此联系上句,便知“青青”杨柳,并非三株五株,而是夹路沿河,傍亭拂桥,处处可见。于是,合一、二句看:由上而下,所见者无非柳条青青着地;由下而上,所见者无非杨花漫漫搅天。而离愁别绪,也随之弥漫于整个空间。

第三句,紧承前两句,双绾“柳条”与“杨花”,却来了个出人意外、惊心动魄的转折:“柳条折尽花飞尽!”杨花再多,终归要“飞尽”的',这是自然规律。而万树柳丝,即使天天折,又怎能“折尽”?这两者合起来,无非是通过时间的推移,表现离别之苦、怀人之切。联系第四句,则无限情景,都可于想象中闪现于读者眼前。

“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一问,并不是面对“行人”提出的。怎见得?首先,第一、二两句与第三句之间,分明有一段时间距离。送行之时,即使俄延很久,也不可能把“青青着地”的“柳条”一股脑儿“折尽”,更不可能一直等到“漫漫搅天”的“杨花”全部“飞尽”。其次,临别之时,只能问行人“几时归”,怎好问他“归不归”?

赏析二

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又另一种解释:

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送别诗赏析(4)

送别_王之涣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原文

唐代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译文

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注释

东门:即长安青门,唐朝时出京城多东行者,多用于送别。有的版本作东风。

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别离:离别,分别。

创作背景

长安城外,王之涣与友人即将离别,当时正值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送别》。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深春。“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诗的后两句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别人送别而攀折杨柳,反映送别的.人多。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的深情。后两句看似平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短小精悍,款款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深情。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送别诗赏析(5)

送别诗_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送别诗

隋代佚名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译文

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飞舞。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杨花飞绝。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注释

著地:碰到地。

漫漫:遍布貌。

搅:《说文》:乱也。

借问:敬词,请问。

赏析

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

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鉴赏

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柳”,又与“留”谐音,故折柳赠别以寓挽留之意,从汉代以来便成为一种风俗。形于歌咏,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已饶有情韵。在南朝、梁简文帝、梁元帝、刘邈等人的《折杨柳诗》,也各有特色。然而在唐代以前的咏柳惜别之作,还要数隋末无名氏的这一篇最完美。

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然而稍作分析,便发现词性、音调、意象、情思,又无一不对,实在是异常工丽的对偶句。看来作者已懂得调整平仄,上句开头之所以不用“柳条”、“柳枝”、“柳丝”,是因为第二字应是仄声。改用“杨柳”,“柳”是仄声,却未能表现“柳条”。而继之以“青青着地垂”,则万丝千条,便展现于读者眼前。“着地”,状柳条之长,把读者的视线由树梢引向地面。“垂”,表静态,以见风和日暖。“青青”,既写柳色,亦点时间。柳色由鹅黄而嫩绿而“青青”,则时间不断流逝,而今已是暮春了。

上句用“青青着地”状柳条之垂,下句用“漫漫搅天”状杨花之“飞”。杨花十分轻盈,如果风力较猛,便向一个方向急飞;如果风力甚微,便无依无傍,忽高忽低,飘来飘去。这里所写的正是日暖风和之时的景象。“漫漫”,写杨花飘荡,无边无际;“搅天”,写仰望所见。天空都被搅乱,则杨花之多,不言可知。由此联系上句,便知“青青”杨柳,并非三株五株,而是夹路沿河,傍亭拂桥,处处可见。于是,合一、二句看:由上而下,所见者无非柳条青青着地;由下而上,所见者无非杨花漫漫搅天。而离愁别绪,也随之弥漫于整个空间。

第三句,紧承前两句,双绾“柳条”与“杨花”,却来了个出人意外、惊心动魄的转折:“柳条折尽花飞尽!”杨花再多,终归要“飞尽”的,这是自然规律。而万树柳丝,即使天天折,又怎能“折尽”?这两者合起来,无非是通过时间的推移,表现离别之苦、怀人之切。联系第四句,则无限情景,都可于想象中闪现于读者眼前。

“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一问,并不是面对“行人”提出的。怎见得?首先,第一、二两句与第三句之间,分明有一段时间距离。送行之时,即使俄延很久,也不可能把“青青着地”的“柳条”一股脑儿“折尽”,更不可能一直等到“漫漫搅天”的“杨花”全部“飞尽”。其次,临别之时,只能问行人“几时归”,怎好问他“归不归”?

相关推荐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推荐7篇)

教学设计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1)当定下来讲《光的折射》这节课时,我们九年备课组每位教师都设计出自己独特的备课思路,每位教师都写出一篇导学案。如果把前提准备、初始教材、问题导读、合探解疑,每人分一块,一人备一部分
展开详情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汇编16篇)

教学反思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生活有真爱,细节有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本课中父母之间的爱就流淌在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中,如果不用心去品,是感受不到的。我指导学生“关注细节,抓人物的一个动作、
展开详情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推荐5篇)

考试资料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
展开详情

高三高分作文800字

高三语文
对生命更完美的诠释动物与生俱来具有生存能力,生存需要食物,于是它们捕食;生存需要空间,于是它们竞争和攻击,如果不再让动物去捕食去竞争,那么它们会逐渐地丧失生存的能力,无法独立,任何需要不靠自身的努力就
展开详情

《昆虫记》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读了《昆虫记》之后,我发现自己对身边的细微之处也留意了起来。走路的时候会发现小蜜蜂们在花丛中的忙碌,路过草坪时,会发现隐藏其中的蚱蜢,从树下走过,会停下来听听知了们的'歌声。杨柳天牛就像个吝啬鬼,身穿
展开详情

野蜂飞舞教案(合集5篇)

教案
野蜂飞舞教案(1)活动目标1、学习用弹簧线表现小蜜蜂绕来绕去飞行的路线。2、在故事情境中,借助音乐尝试用手腕动作表现小蜜蜂飞行的路线。3、乐意用语言、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活动准备1、小蜜蜂棒偶人手
展开详情

人教版八年级政治第四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政治
第九课我们崇尚公平公平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利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什么是公平?答: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的。一般说来,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偏袒某个人,即
展开详情

小妇人的优秀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小妇人》是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家庭小说,作者是美国的奥尔科特。这本书主要将的是马奇家的四个不一样性格的女孩透过自我的善良和勤劳找到了自我幸福的故事小说没有跌岩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但作者用朴
展开详情

高考历史抢分必背:以史为鉴,去伪存精排除法

高三历史
例(20XX年广东历史卷)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C【研析】抓住题干的限定条件,“商朝”和“农耕生产”。A项是商朝的刑具;B项与农耕生产有关,但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后期,依据图中所示,应为唐朝
展开详情

睡前故事大全(集合15篇)

睡前故事
睡前故事大全(1)一天,大家在擂台上比力量大小,大象把擂台上的大柱子连根拔起,让许多选手看得胆战心惊,许多人都拍大象的马屁说:“您的力气真是天下第一。”大象昂首挺胸,骄傲极了。森林之王狮子和百兽之王老
展开详情
热点文档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学生个人事迹材料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甄选13篇) 初一历史学习方法与解题技巧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教育教学的读书笔记 安全知识作文 英语教学学习心得分享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以幸福的真谛为话题议论文 繁星春水读后感500字范文 以爱为话题的作文高分范文 2022年伤心的签名 《王子与贫儿》读书笔记 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秋的古诗(通用6篇) 蟋蟀的住宅教案(集合15篇) 努力的青春不后悔550字八年级作文 安徒生童话读书心得范文300字 开题报告答辩(实用12篇) 托班生活教案(集合6篇) 高一优秀作文范文善待生活 以爱国为话题的议论文精彩范文 三亚落日优秀教学设计(优质5篇) 母爱话题作文优秀范文 9字对联大全带横批(推荐4篇) 大学转专业申请书范文 勇敢的孩子教案(实用14篇) 惊心考试作文(集合7篇) 木偶奇遇记读书笔记 细节800字优秀话题作文 杞人忧天教案(必备8篇) 记住这一天作文 物流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范文 小学三年级期中考试作文 我们的青春故事500字初中作文 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听力备考:关于如何听懂英语新闻技巧分享(推荐4篇) 描写考试的作文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集锦4篇) 高二政治必须掌握的常用理论知识 1000字读后感高二 励志名言名句 描写爱情美好的诗句(热门3篇)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宋史包拯阅读题答案及翻译 铁路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暑假实践心得 生命生命读书笔记500字范文 我喜欢的书刊普通话考试范文 幼儿暑期安全教育教案(推荐7篇) 高中政治高考知识点 一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 整理房间说课稿(推荐6篇) 落花生的说课稿(通用15篇) 观察水教学反思(甄选19篇) 我向往的地方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 美好时光的句子(通用7篇) 语文诗歌鉴赏万能公式(优质3篇)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合集17篇) 六年级读书笔记 高二梦想话题作文800字范文 高一必修一地理复习提纲 我的语文老师作文 童话故事短篇(精编16篇) 与长江相关的文章 初三物理要怎么学?暑期怎么预习初三物理? 黄河大合唱教学反思(甄选5篇) 地平线教案(合集15篇)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教案设计 英语作文模版:99%学生作文能拿高分及短文改错题九大考点分析(集合4篇) 员工表现评语(优质16篇) 经典《名人传》的读书笔记 分享正能量的句子(汇总17篇) 山洪一样的掌声读后感800字范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知识考点梳理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提纲 教师节板报 关于童年的句子(精选6篇) 暑期家教社会实践心得 初二期中考试作文 2022八下地理复习提纲湘教版 幼儿舞蹈创编教案(实用5篇) 专业英语课的心得体会范文 想你的句子大全(集合5篇) 寒假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 7天军训计划安排 奔跑500字话题作文 考试小学作文 高中军训感悟心得总结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关于时间的名人名言 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课文语段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要下雨了教案设计(甄选11篇) 经典名人名言 母爱作文300字 高一英语的语法知识点 小学生关于尊严的作文 初三生中考英语复习重点, 初中英语学习方法解析 高三英语单词记忆法 高一物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作文《沉着冷静方能成事》 一次难忘的考试小学作文 高考历史名师讲座 :试题如何解答? 亲子沟通 真实的自己650字优秀范文 把握时间800字精彩作文 学习英语心得 小学毕业考试作文400字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1-5课) 服饰普通话范文 考试小学作文 成长的烦恼500字优秀作文1 药学专业实习小结 法学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 二元一次方程组练习题 勤学创新新时代好少年事迹材料 军训日志500字 氧气的性质说课稿(推荐7篇) 2022年夏天的校园作文 奇妙的影子教案(集锦10篇) 匆匆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00字 中考话题作文 桃字成语(推荐3篇) 街市话题作文 田野在召唤教学反思(合集14篇) 陈炜 高二英语试题作文 怎样学好数学高中 木偶奇遇记读后感800字范文 班主任工作评语(汇编16篇) 高一红楼梦读书笔记范文 数学常考的常识有哪些(必备5篇) 商务英语军训口号 二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县优秀教师事迹材料 大学英语作文 高考关于物理的知识点概括 六年级作文:难忘的第一次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工先进事迹材料 2022年高一军训感想 生命的故事读后感(精品7篇) 期中考试作文 关于我的学习方法作文400字 七年级红楼梦读书笔记范文500字 2022高考英语常用词组 8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必备19篇) 【精】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幼儿园教育笔记 巨人的花园读书心得 初二英语成绩为什么会差?该怎么办 虚心接受批评为题的议论文 2022高考地理复习资料梳理 贝壳风铃 繁星春水六年级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防溺水安全主题班会教案设计(汇集11篇) 日本地理小常识 趣味语文故事【14则】 公文的标题(实用3篇) 《雪国》读书笔记 我爱我班主题班会(实用6篇) 世说新语的小故事(热门3篇) 英文评语(集锦9篇) 军神读后感优秀范文 解忧杂货店读书笔记600字 大自然的启示550字七年级作文 英语学习心得 六年级下册的读书笔记 著名教育家的教育名言(精品3篇) 我喜欢的天气作文 社会个案工作实践心得体会 路旁的橡树读后感作文 血色母爱读后感范文500字 公益的名言(实用3篇) 《列那狐的故事》读书笔记范文 寒假劳动实践心得 高一军训新生作文 期末考试说说(集合8篇) 考试心情的作文 衣成语(合集7篇) 高一作文叙事散文 我向往的地方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 做生意经典名言(精品6篇) 小兵张嘎观后感范文300字 冲过风雨中考作文 关于善良故事(精品6篇) 描写家庭教育的议论文优秀 五一劳动节的作文_七年级劳动节精彩作文 三年级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指导总结 八年级英语基础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知识点2022 关于错过的中考作文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感悟500字 语文写作:细节描写 等差数列的教案(推荐20篇) 关于成功的小故事(推荐20篇) 关于爱情的诗歌朗诵(精品10篇) 生命的精彩600字精彩作文 朗诵的诗歌散文(通用8篇) 我和我的祖国教案(实用16篇) 高二作文挫折800字 机械专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