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廉颇蔺相如教案(汇集20篇)

廉颇蔺相如教案(汇集20篇)

冯*** 23-06-27 教案

廉颇蔺相如教案(1)

【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虚词、实词的用法及意义;

2、特殊句式的特点及判断;

2、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以及本文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组材上的【重点】实、虚词用法

【难点】句式特点及判断

一、指出下列词的用法并解释

1.秦璧西入秦()

2.秦御史前书曰()

3.且庸人尚羞之()

4.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归璧于赵()

6.怒发上冲冠()

7.舍相如广成传舍。()

8.左右欲刃相如。()

9.大王必欲急臣。

10.秦王恐其破璧。

11.毕礼而归之。

1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二、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请指示王指示古义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古义

3、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古义

左右:古义

三、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句、D定语后置句、E介词结构后置句等。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大王见臣列观()

5.徒见欺()

6.以勇气闻于诸侯()

7.何以知之()

8.而君幸于赵王()

四、请给下列各句补出省略的成分,并写出具体内容。

1.请奏盆缻()秦王

2.相如闻()不忍与()会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5.今君乃亡()赵走()燕

五、下列词有多种解释,根据句子的内容选一种恰当的解释,填入括号。

1.拜:叩拜、授官.

(1)拜()为上卿。

(2)拜()送书于庭。

2.见:看见、接见、被、受、显现.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3)才美不外见()。

3.徒:步行、党徒、部下、同类、白白地、空、只/不过.

(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2)召令徒()属曰……

(3)徒()见欺。

4.因:依靠、凭借、借助、顺着、趁此、于是、因为.

(1)不如因()而厚遇之。

(2)相如因()持璧却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幸:幸运、侥幸、幸而(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希望、(帝王的)宠爱/宠幸。

(1)君幸()于赵王。

(2)则幸()得脱矣。

(3)大王亦幸()赦臣。

(4)幸()来告语之。

6.负:背、载、担负、倚仗、辜负、违背、对不起、背叛、败.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秦贪,负()其强。

(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廉颇闻之,肉坦负()荆……

(6)胜负()未定。

7.请:请允许我、请你、请示

⑴.璧有瑕,请指示王()

⑵.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⑶.诸将请所之()

六、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徒以吾两人在也B.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班百者多徒行

2.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②⑤⑥

3.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翻译下列语句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4)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

(5)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文:

(6)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译文:


廉颇蔺相如教案(2)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领会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严于律己,有错就改的品格

【教学重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

1、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的理解

2、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归纳法、对比阅读法、“引导—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时代背景,分析战国形势图)

战国时期,有战国七雄,他们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之中,秦国实力大,他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企图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国是当时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国一时很难吞并,便采用了各个击破的战略,对外抗张本文就着重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二人合作,与强大的秦国抗争的故事

二、司马迁和《史记》简介(课件展示作者、作品)

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的丰富的材料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宫刑他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2、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2篇)、书(18篇)、表(8篇)等五种体裁,共130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三、课文说明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重要的合传《史记》中的合传有两类:一类是将同类型人物合,一类是将处于同时期并在事件上密切的人物合《廉颇蔺相如列传》属后者

战国时期(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赵国大事纪年表:(小黑板展示)

赵惠文王年序

大事

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

廉颇伐齐,取阳晋

赵惠文王十七年(前282)

蔺相如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十八年(前281)

秦伐赵,拔石城

赵惠文王十九年(前280)

秦复攻赵,杀二万人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

渑池之会

四、整体感知课文

1、本文写了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2、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讨论人物思想性格(课件展示相关图片)

蔺相如:赵国宦官首领缪贤门下的食客,地位卑微

廉颇:赵国良将,屡立战功,位居上卿,以勇闻名

完璧归赵

背景

①秦要求:以十五城换璧

②赵犹豫不决,进退两难:a)送璧入秦可能被骗,得不到城池

b)若不送璧,可能会使秦王生气,进攻赵国

③缪贤推荐相如出使

④相如主张送璧入秦:a)秦强赵弱,不得不答允秦国

b)宁可让秦承担理亏之过,亦不可被秦国找到进攻的借口

⑤相如自荐出使,并言若不得城,必完璧归赵

⑥赵王派相如出使

经过

秦王无意赏城

无礼:只在章台接见相如,礼节傲慢

失信:秦王把璧传给美人和侍从观赏,没有提赏城之事

相如妙计取壁

假称璧有瑕,把璧骗回

怒斥秦王无礼,持璧倚柱而立,以同归于尽作要胁,令秦王不敢强夺

勇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拖延时间

派随从换上平民服装,由小路把璧带回秦国

相如陈词

指斥秦历代君主皆不守信约,故已把璧运回赵国

要求秦国先割城,赵国才交出璧

愿以死谢罪

结果

①秦王明白即使杀相如,亦不能得到璧,反而断绝秦赵的友好关系,所以厚待相如,放他回国

②相如被封为大夫③秦不予赵城,赵不予秦璧

渑池之会

背景

①秦王约赵王于渑池相会(秦王对完璧归赵一事仍怀恨在心,要悔辱赵王)

②赵王害怕强秦,不愿前去

③廉颇和相如皆主张赵王应约,否则会表示赵王软弱胆怯

④廉颇部署:a)赵王三十日内未返国,立太子为王,打消秦王要胁赵国的念头

b)在边境集结大量军队,防秦进攻

经过

①秦王请赵王奏瑟,令御史记下此事,相如以性命胁迫秦王击,令御史记下

②秦臣请赵王以十五城给秦王祝寿,相如请秦王以咸阳城给赵王祝寿

结果

①秦未能在外交上占上风,让他们离开②相如功劳,被封为上卿

负荆请罪

背景

廉颇为国立下汗马功劳,但相如出身卑贱,只因口舌之能,却被拜为上卿,故对相如有所不满,更扬言要辱相如

经过

①相如于朝会时常诈病,不愿与廉颇排座次

②远远看见廉颇,便令车绕路离去(因为相如把国家大事放在私人恩怨之前,他明白将相不和,赵国必亡的道理)

③廉颇知道相如苦心,自觉惭愧,负荆请罪认错

结果

两人和好,成为刎颈之交

主旨:赞扬蔺相如机智勇敢,大智大勇、胸襟阔大、顾全大局的品德,以及廉颇忠心报国、勇于改过的崇高品格(板书)

五、布置作业

1、找出文中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以及章节,精心研读课文

2、用500字左右描绘本文的故事情节,文体不限

第二课时

一、研析课文,边归纳边讲解重点词句

1、完璧归赵:梳理矛盾,把握人物

[问题]:

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②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斗智斗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

①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城求璧,赵国君臣深感“予”或“勿予”之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诚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②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胸有成竹,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诚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的“修敬”和秦王的“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不“辞谢”割城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断然采取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2、渑池之会:品味语言,把握人物

[问题]:

①“渑池之会”在记载会见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

②“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

③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明确]:

①记载会见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笔一挥,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要“顾召”赵御史“顾召”即回头招呼可见,赵国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须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一是秦赵双方对比,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王君臣对比,赵国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拔俗;三是蔺相如与秦国君臣对比,秦国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有理有节,士可杀不可辱

②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用一“令”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è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逼迫赵王就范“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蔺相如挽狂澜于,反令秦王击缶缶乃市井盛酒浆之容器,其为乐器则为劣等,秦王无奈,击缶助兴,无地自容!两个动词,意蕴丰富,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缶;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要献丑,秦国君臣满盘皆输!

③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无须高声,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两个事实是:一是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二是在秦王面前是一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敢说敢为的人,是一个不顾生死的人一个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无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

3、“负荆请罪”:感悟思想,把握人物

[问题]:“负荆请罪”这故事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

[明确]对比反衬手法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反衬蔺相如的见识超人一等

二、分析文章选材特点(课件展示文章结构)

1、文章写的是合传两个人物一生事迹很多,在纷繁庞杂的素材中,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的?

明确:作者紧紧围绕主旨,从廉蔺二人一生纷繁的材料中,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既分别突出两人功绩又与两人相互关联的三件事这三件事既有独立性,又有连贯性,情节相当完整,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代表性前两件反映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后一件反映国内矛盾,人物性格就在矛盾的发展中得以体现选材是相当典型的

第一部分(1、2段)介绍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

(这是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一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一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对比鲜明,为下文两人矛盾的产生埋下伏笔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之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是忌惮廉颇之勇,介绍廉颇,既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第二部分(313段)完璧归赵

(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爱国精神,能言善辩、善于把握时机,同时也暗写廉颇的军事才能和勇气虚实明暗相映衬,情节上环环紧扣)

第三部分(1416段)渑池之会

第四部分(1721段)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2、作者对于已选材料又是怎样精当剪裁,使得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

明确: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对于已选材料,分别采取了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明写者详,暗写者略

表现在人物描写上,作者以蔺相如为主,详写、明写;以廉颇为辅,略写、暗写但文中都能做到各尽其妙,使廉、蔺二人的性格同样鲜明、突出“完璧归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质“渑池之会”详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果敢;略写廉颇,表现他参与决策,勇而有谋,以军事力量支持蔺相如外交斗争的爱国行动“将相和好”合写两人,还是以蔺相如为主,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和共同点上(板书)

在事件经过的叙述上也有详略之分,如“完璧归赵”部分,对秦决策写得详,入秦经过写得略;对秦斗争写得详,斗争结果写得略

第三课时

一、围绕课文开展语文活动,加深对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的理解,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

1、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

2、各组依次表演“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尽可能全组参与,注意人物语言的运用和把握人物性格)

3、师生评议各组表演

4、总结:思考蔺相如、廉颇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板书)

蔺相如:机智勇敢、忠心报国、胸襟阔大、顾全大局、

廉颇:忠诚献策、勇武有功、忠心报国、勇于改过

5、各组以自己表演的故事为例,说说课文在运用语言方面有何特色?

6、各组分别讨论,将讨论结果汇总

7、各组请一位代表交流本组讨论结果

二、教师总结,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

1、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明确:以蔺相如为例,作者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段刻画人物形象

①侧面描写如缪贤推荐蔺相如,从他的推荐中,可见蔺相如的胆识与智谋

②正面描写如直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在正面描写时,有时集中笔力写一个人;有时同时写两个人,通过对照,表现蔺相如;有时用环境气氛烘托,如蔺相如献璧时,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其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显示了秦廷的威严气氛,烘托出蔺相如不为威势所慑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③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以“完璧归赵”为例,出使秦国之前,摆在赵国面前的是“予璧”和“勿予”的矛盾在赵国君臣一筹莫展、久计不决的情况下,蔺相如一番诚恳有礼的分析点醒了赵王,表现了蔺相如处事果断机智的性格特征出使秦国后,强秦和弱赵之间“夺璧”和“保璧”,“杀蔺”和“保蔺”的矛盾更加尖锐突出在秦廷之上,蔺相如审时度势,巧设妙计保住和氏璧,并能慷慨陈词,怒斥秦国君臣不守信用在这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中,蔺相如最终以他有礼有节,机智勇敢的个性魅力征服了秦王在这一个又一个以弱对强、困难重重、险象环生的矛盾冲突中,蔺相如机智勇敢的个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2、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和好的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3、选取典型事件(前面已总结)

第四课时

一、查阅讨论,归纳重点

1、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互相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先由学生提出文中不懂的词句,并由学生先解答,最后教师更正

3、教师出示投影,归纳重难点(课件展示)

通假字

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④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一词多义

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臣)

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使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古今异义(在此只列出古义)

①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近亲及姻亲)

⑤请指示王(指给……看)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

⑧布衣之交(平民)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穿)

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特殊句式

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③我为赵将

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解说: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纠正错误,强调重点,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二、对比阅读

发放《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刺秦王》资料选段,学生自行阅读

分析:蔺相如和荆轲同是门客,同是面对暴虐的秦王,同是处理非常事件,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呢?你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

(解说:对比阅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阅读消化可在课上完成,分析写文章可放在课下完成)



廉颇蔺相如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逐步提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积累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学会识别文言现象。

(2)赏析本文人物塑造、材料组织以及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思考课文是如何歌颂蔺相如的足智多谋、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和表彰廉颇英勇善战、勇于改过的等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文言常用词语,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难点:在学习传记技巧(人物刻画、艺术特色及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质疑和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他曾想过死,但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能充分体现他史家风范的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基础积累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

A、家学渊源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其父死后,继父任太史令,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史料。自公元前104年起,他开始写《史记》,实践他父亲的遗志。

B、广泛游览,实地考察。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诵古文,这使他有机会阅读到大量的历史文献。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大江南北。南到江淮一带和会稽、长沙等地,北到齐、鲁,西到大梁、登封,最后回到长安。回长安不久,做了郎中,曾随汉武帝到过西北的扶风,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后来又随汉武帝到过东海和长城。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到之处他都注意探访古迹,采集传说,考察风土人情,积累了丰富的史料,为后来著述《史记》准备了条件。

C、艰难发愤。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他本想自杀,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写成,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公元前96年出狱,做了中书令。从此他更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写成《史记》。

《史记》简介

体例:纪传体 《史记》

国别体 《战国策》

编年体 《资治通鉴》)

《史记》 起迄:黄帝 — 汉武帝太初四年

体裁: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地位:二十四史之第一部

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鲁迅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时代背景简介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纷争。七国中,秦通过变法实力最强,它要统一中国,基本采取各个击破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国稍弱,但比其它四国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客观上的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很重要的。

三、梳理课文脉络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和思想情感,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思考:本文写了几个故事?找出每一事件在文中的起止段落。

明确:第一部分(1~13段):完璧归赵

第二部分(14~16段):渑池相会

第三部分(17~21段):负荆请罪

提问: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

提问: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四、讲解课文1-5段

“合传”体例:《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在一起,写成一篇。

阅读课文第1至2段。思考: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

明确: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齐读第3、4段

(1)让学生概括大意: “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缪贤荐贤”。

(2) 提问:这两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蔺相如的出场作铺垫。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氛极为紧张。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之机智。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缪贤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用”一句话,引出下文。

4、齐读第5段:“决策入秦”

朗读并思考:这一段中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计策?

明确: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负秦曲”;“城入赵……归赵”。

相如计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切,见其勇。这是一见其智。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5、整理前五段文言词语。

六、布置作业。

完成《步步高教材导学》本课基础荟萃和课堂学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因为自身的遭遇,司马迁对那些在逆境中发奋著述,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中出现了许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简明利益为重,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之前我们已经对他的事迹有所了解,今天我们接着来看在国家危难之时,蔺相如又是如何面对的。

二、讲解第6至13段。

第6段:“章台斥秦”

朗读提示:读出秦王傲慢、贪婪得意的神态,读出相如果断机智,凛然正气,不惜碎玉,以死报国的气势。注意“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一段。

(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明确:秦王坐章台,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以城换壁,对秦国来讲,并不占便宜,谈不上什么胜利,用不着“欢呼”。再说,秦王坐在行宫章台中,把和氏壁传递给嫔妃和侍从人员看,表现出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故相如断定他“无意偿城”,这表现了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明确:①设计智取。乃前曰:“壁有暇,请指示王。”②说理斗争。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③誓死捍卫。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这里写出了相如的愤怒表情。“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勇气。“相如持其壁脱柱,欲以击柱。”又以动作表现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

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相如怒斥秦王有理有节,作者用语言描写表现蔺相如的智勇。“复取璧”见其智,怒斥见其勇。二见其智勇。

第7、8段:“迫秦斋戒”

(1)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璧”?

明确:蔺相如的话义正辞严,切中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辞穷,从侧面体现其智勇

(2)在秦王朝廷上,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君臣,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又如何对策?

明确:蔺相如不卑不亢,以诈对诈,迫秦斋戒,以争取时间。其次,私下派人把和氏壁从径道(小道)送回赵国。三见其智勇。

第9-11段:“从者归璧”

(1)提问:秦王第二次接见,场面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明确: 第一次 第二次

地点: 章台 廷(议处国政的处所)

人员: 美人、侍从 九宾(礼待外宾的仪式)

场面如此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镇定自如,也表现出相如的胜利。

(2)归壁于赵后,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

明确: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壁已归赵;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壁来”;③表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臣请就汤镬”。④提出希望“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璧已归赵,如杀掉相如,有害无利。

(3)提问:在相如的一番“廷斥”下,秦王和群臣反应如何?

明确:“相如而嘻”,发出惊呼,无可奈何。秦王也只好自找台阶,说“赵王岂……欺秦邪?”最终“廷见相如……归之”。


廉颇蔺相如教案(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逐步提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积累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学会识别文言现象。

(2)赏析本文人物塑造、材料组织以及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思考课文是如何歌颂蔺相如的足智多谋、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和表彰廉颇英勇善战、勇于改过的等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文言常用词语,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难点:在学习传记技巧(人物刻画、艺术特色及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质疑和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他曾想过死,但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能充分体现他史家风范的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基础积累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

A、家学渊源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其父死后,继父任太史令,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史料。自公元前104年起,他开始写《史记》,实践他父亲的遗志。

B、广泛游览,实地考察。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诵古文,这使他有机会阅读到大量的历史文献。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大江南北。南到江淮一带和会稽、长沙等地,北到齐、鲁,西到大梁、登封,最后回到长安。回长安不久,做了郎中,曾随汉武帝到过西北的扶风,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后来又随汉武帝到过东海和长城。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到之处他都注意探访古迹,采集传说,考察风土人情,积累了丰富的史料,为后来著述《史记》准备了条件。

C、艰难发愤。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他本想自杀,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写成,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公元前96年出狱,做了中书令。从此他更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写成《史记》。

《史记》简介

体例:纪传体 《史记》

国别体 《战国策》

编年体 《资治通鉴》)

《史记》 起迄:黄帝 — 汉武帝太初四年

体裁: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地位:二十四史之第一部

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鲁迅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时代背景简介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纷争。七国中,秦通过变法实力最强,它要统一中国,基本采取各个击破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国稍弱,但比其它四国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客观上的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很重要的。

三、梳理课文脉络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和思想情感,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思考:本文写了几个故事?找出每一事件在文中的起止段落。

明确:第一部分(1~13段):完璧归赵

第二部分(14~16段):渑池相会

第三部分(17~21段):负荆请罪

提问: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

提问: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四、讲解课文1-5段

“合传”体例:《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在一起,写成一篇。

阅读课文第1至2段。思考: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

明确: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齐读第3、4段

(1)让学生概括大意: “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缪贤荐贤”。

(2) 提问:这两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蔺相如的出场作铺垫。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氛极为紧张。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之机智。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缪贤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用”一句话,引出下文。

4、齐读第5段:“决策入秦”

朗读并思考:这一段中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计策?

明确: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负秦曲”;“城入赵……归赵”。

相如计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切,见其勇。这是一见其智。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5、整理前五段文言词语。

六、布置作业。

完成《步步高教材导学》本课基础荟萃和课堂学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因为自身的遭遇,司马迁对那些在逆境中发奋著述,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中出现了许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简明利益为重,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之前我们已经对他的事迹有所了解,今天我们接着来看在国家危难之时,蔺相如又是如何面对的。

二、讲解第6至13段。

第6段:“章台斥秦”

朗读提示:读出秦王傲慢、贪婪得意的神态,读出相如果断机智,凛然正气,不惜碎玉,以死报国的气势。注意“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一段。

(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明确:秦王坐章台,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以城换壁,对秦国来讲,并不占便宜,谈不上什么胜利,用不着“欢呼”。再说,秦王坐在行宫章台中,把和氏壁传递给嫔妃和侍从人员看,表现出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故相如断定他“无意偿城”,这表现了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明确:①设计智取。乃前曰:“壁有暇,请指示王。”②说理斗争。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③誓死捍卫。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这里写出了相如的愤怒表情。“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勇气。“相如持其壁脱柱,欲以击柱。”又以动作表现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

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相如怒斥秦王有理有节,作者用语言描写表现蔺相如的智勇。“复取璧”见其智,怒斥见其勇。二见其智勇。

第7、8段:“迫秦斋戒”

(1)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璧”?

明确:蔺相如的话义正辞严,切中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辞穷,从侧面体现其智勇

(2)在秦王朝廷上,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君臣,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又如何对策?

明确:蔺相如不卑不亢,以诈对诈,迫秦斋戒,以争取时间。其次,私下派人把和氏壁从径道(小道)送回赵国。三见其智勇。

第9-11段:“从者归璧”

(1)提问:秦王第二次接见,场面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明确: 第一次 第二次

地点: 章台 廷(议处国政的处所)

人员: 美人、侍从 九宾(礼待外宾的仪式)

场面如此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镇定自如,也表现出相如的胜利。

(2)归壁于赵后,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

明确: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壁已归赵;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壁来”;③表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臣请就汤镬”。④提出希望“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璧已归赵,如杀掉相如,有害无利。

(3)提问:在相如的一番“廷斥”下,秦王和群臣反应如何?

明确:“相如而嘻”,发出惊呼,无可奈何。秦王也只好自找台阶,说“赵王岂……欺秦邪?”最终“廷见相如……归之”。

第12-13段:交代结果,相如胜利归来,秦王阴谋破产。


廉颇蔺相如教案(5)

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认识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格;学习他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 精神以及廉颇严于律己,有错就改的精神。

重点难点:

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方法:诵读法、归纳法、“引导—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他《史记》中的一篇作品《鸿门宴》,这一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史记》中另一篇作品《廉颇蔺相如列传》。二、解题

作家作品: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元封三年(前108), 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宫刑。他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 记述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体简介: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全书共130篇,包括下列五种体裁:

本纪(12):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

世家(30):记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事迹。

列传(70):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事迹。

表(10):按年代谱列各时期重大事件。

书(8):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

其中,本纪、世家和列传都属于传记文。

三、了解背景:

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繁。七国之中秦国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物。赵依仗廉颇、蔺相如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护了国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

四、预习检查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系统集成》P52)

缪公(mù ) 避匿(nì ) 缪贤(miào) 汤镬(huò) 虽驽 (nú)

肉袒? ( tǎn ?)盆缶 (fǒu )召有司案图(àn ) 渑池(miǎn)

诈详(zhà)(yáng) 列观( guàn) 左右皆靡(mǐ)舍相如广成传(zhuàn) 礼节甚倨(jù) 秦王不怿(yì) 使其从者衣褐(yì)(hè )

持其璧睨柱(nì) 可予不 (fǒu) 遗赵王书(wèi )

五、整体感知,梳理文章思路

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

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

①第1段: 廉蔺简介

②第2—7段:完璧归赵

③第8—10段:渑池之会

④第11—12段:将相和(负荆请罪)

全文以时间为序展开叙述。

六、讲析课文1---5节

(一)阅读课文第1至2段。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查阅工具书,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和文言句式。 3、提问:①文章开头与一般传记写法相同,介绍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对廉颇介绍的比较详细而对蔺相如介绍的比较简略?且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 明确:介绍廉颇较详,介绍蔺相如极为简略。一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一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通过对比 ,为下文廉颇自恃功高而鄙视蔺相如的出身埋下伏笔,为后面两人矛盾的产生做了铺垫。

②“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 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二)阅读课文第3段

1、疏通文段,掌握重点词语和文言句式。

2、①概括第3段大意。

(故事缘起)

? ②本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为本段关键句,分析这一句话的作用。

(烘托相如胆识,为相如出场作铺垫)

(三)阅读课文第4---5段

1、疏通文段,掌握重点词语和文言句式。

2、从来史笔求简。试比较下面两组话,说说哪一种写法好?

a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b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

(分析:b的写法不好,①用b的写法,则缪贤敢于荐舍人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不符合史家选材原则。另外,作者借缪贤之口,让读者初步了解到蔺相如“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这样,通过侧面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为人性格和智勇双全,为下文张本。)

3、齐读第5段:

5段: 写蔺相如奉璧出使 。通过对形势的分析,并主动出使秦国,从正面表现其智谋和勇气。

①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②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陪衬——虚写——一出场便

不同凡响。)

(四)整理前五段词语。?①通假字:斧质(鑕)可予不(否)奉(捧)璧

②古代惯用语:“见”用于表示被动(徒见欺)/“于”也用于表示被动(幸于赵王)

七、布置作业



廉颇蔺相如教案(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逐步提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积累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学会识别文言现象。

(2)赏析本文人物塑造、材料组织以及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思考课文是如何歌颂蔺相如的足智多谋、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和表彰廉颇英勇善战、勇于改过的等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文言常用词语,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难点:在学习传记技巧(人物刻画、艺术特色及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质疑和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他曾想过死,但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能充分体现他史家风范的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基础积累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

A、家学渊源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其父死后,继父任太史令,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史料。自公元前104年起,他开始写《史记》,实践他父亲的遗志。

B、广泛游览,实地考察。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诵古文,这使他有机会阅读到大量的历史文献。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大江南北。南到江淮一带和会稽、长沙等地,北到齐、鲁,西到大梁、登封,最后回到长安。回长安不久,做了郎中,曾随汉武帝到过西北的扶风,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后来又随汉武帝到过东海和长城。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到之处他都注意探访古迹,采集传说,考察风土人情,积累了丰富的史料,为后来著述《史记》准备了条件。

C、艰难发愤。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他本想自杀,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写成,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公元前96年出狱,做了中书令。从此他更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写成《史记》。

《史记》简介

体例:纪传体 《史记》

国别体 《战国策》

编年体 《资治通鉴》)

《史记》 起迄:黄帝 — 汉武帝太初四年

体裁: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地位:二十四史之第一部

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鲁迅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时代背景简介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纷争。七国中,秦通过变法实力最强,它要统一中国,基本采取各个击破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国稍弱,但比其它四国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客观上的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很重要的。

三、梳理课文脉络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和思想情感,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思考:本文写了几个故事?找出每一事件在文中的起止段落。

明确:第一部分(1~13段):完璧归赵

第二部分(14~16段):渑池相会

第三部分(17~21段):负荆请罪

提问: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

提问: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四、讲解课文1-5段

“合传”体例:《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在一起,写成一篇。

阅读课文第1至2段。思考: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

明确: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齐读第3、4段

(1)让学生概括大意: “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缪贤荐贤”。

(2) 提问:这两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蔺相如的出场作铺垫。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氛极为紧张。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之机智。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缪贤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用”一句话,引出下文。

4、齐读第5段:“决策入秦”

朗读并思考:这一段中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计策?

明确: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负秦曲”;“城入赵……归赵”。

相如计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切,见其勇。这是一见其智。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5、整理前五段文言词语。

六、布置作业。

完成《步步高教材导学》本课基础荟萃和课堂学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因为自身的遭遇,司马迁对那些在逆境中发奋著述,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中出现了许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简明利益为重,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之前我们已经对他的事迹有所了解,今天我们接着来看在国家危难之时,蔺相如又是如何面对的。

二、讲解第6至13段。

第6段:“章台斥秦”

朗读提示:读出秦王傲慢、贪婪得意的神态,读出相如果断机智,凛然正气,不惜碎玉,以死报国的气势。注意“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一段。

(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明确:秦王坐章台,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以城换壁,对秦国来讲,并不占便宜,谈不上什么胜利,用不着“欢呼”。再说,秦王坐在行宫章台中,把和氏壁传递给嫔妃和侍从人员看,表现出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故相如断定他“无意偿城”,这表现了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明确:①设计智取。乃前曰:“壁有暇,请指示王。”②说理斗争。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③誓死捍卫。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这里写出了相如的愤怒表情。“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勇气。“相如持其壁脱柱,欲以击柱。”又以动作表现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

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相如怒斥秦王有理有节,作者用语言描写表现蔺相如的智勇。“复取璧”见其智,怒斥见其勇。二见其智勇。

第7、8段:“迫秦斋戒”

(1)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璧”?

明确:蔺相如的话义正辞严,切中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辞穷,从侧面体现其智勇

(2)在秦王朝廷上,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君臣,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又如何对策?

明确:蔺相如不卑不亢,以诈对诈,迫秦斋戒,以争取时间。其次,私下派人把和氏壁从径道(小道)送回赵国。三见其智勇。

第9-11段:“从者归璧”

(1)提问:秦王第二次接见,场面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明确: 第一次 第二次

地点: 章台 廷(议处国政的处所)

人员: 美人、侍从 九宾(礼待外宾的仪式)

场面如此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镇定自如,也表现出相如的胜利。

(2)归壁于赵后,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

明确: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壁已归赵;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壁来”;③表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臣请就汤镬”。④提出希望“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璧已归赵,如杀掉相如,有害无利。

(3)提问:在相如的一番“廷斥”下,秦王和群臣反应如何?

明确:“相如而嘻”,发出惊呼,无可奈何。秦王也只好自找台阶,说“赵王岂……欺秦邪?”最终“廷见相如……归之”。


廉颇蔺相如教案(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逐步提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积累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学会识别文言现象。

(2)赏析本文人物塑造、材料组织以及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思考课文是如何歌颂蔺相如的足智多谋、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和表彰廉颇英勇善战、勇于改过的等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文言常用词语,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难点:在学习传记技巧(人物刻画、艺术特色及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质疑和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他曾想过死,但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能充分体现他史家风范的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基础积累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

a、家学渊源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其父死后,继父任太史令,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史料。自公元前104年起,他开始写《史记》,实践他父亲的遗志。

b、广泛游览,实地考察。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诵古文,这使他有机会阅读到大量的历史

c、艰难发愤。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他本想自杀,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写成,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公元前96年出狱,做了中书令。从此他更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写成《史记》。

《史记》简介

体例:纪传体 《史记》

《战国策》

《资治通鉴》)

《史记》起迄:黄帝 — 汉武帝太初四年

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鲁迅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时代背景简介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纷争。七国中,秦通过变法实力最强,它要统一中国,基本采取各个击破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国稍弱,但比其它四国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客观上的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很重要的。

三、梳理课文脉络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和思想情感,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思考:本文写了几个故事?找出每一事件在文中的起止段落。

明确:第一部分(1~13段):完璧归赵

第二部分(14~16段):渑池相会

第三部分(17~21段):负荆请罪

提问: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

提问: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四、讲解课文1-5段

“合传”体例:《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在一起,写成一篇。

阅读课文第1至2段。思考: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

明确: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齐读第3、4段

(1)让学生概括大意: “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缪贤荐贤”。

(2) 提问:这两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蔺相如的出场作铺垫。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氛极为紧张。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之机智。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缪贤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用”一句话,引出下文。

4、齐读第5段:“决策入秦”

朗读并思考:这一段中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计策?

明确: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负秦曲”;“城入赵归赵”。

相如计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切,见其勇。这是一见其智。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5、整理前五段文言词语。

六、布置作业。

完成《步步高教材导学》本课基础荟萃和课堂学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因为自身的遭遇,司马迁对那些在逆境中发奋著述,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中出现了许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

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简明利益为重,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之前我们已经对他的事迹有所了解,今天我们接着来看在国家危难之时,蔺相如又是如何面对的。

二、讲解第6至13段。

第6段:“章台斥秦”

朗读提示:读出秦王傲慢、贪婪得意的神态,读出相如果断机智,凛然正气,不惜碎玉,以死报国的气势。注意“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一段。

(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明确:秦王坐章台,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以城换壁,对秦国来讲,并不占便宜,谈不上什么胜利,用不着“欢呼”。再说,秦王坐在行宫章台中,把和氏壁传递给嫔妃和侍从人员看,表现出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故相如断定他“无意偿城”,这表现了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明确:①设计智取。乃前曰:“壁有暇,请指示王。”②说理斗争。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③誓死捍卫。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这里写出了相如的愤怒表情。“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勇气。“相如持其壁脱柱,欲以击柱。”又以动作表现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

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相如怒斥秦王有理有节,作者用语言描写表现蔺相如的智勇。“复取璧”见其智,怒斥见其勇。二见其智勇。

第7、8段:“迫秦斋戒”

(1)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璧”?

明确:蔺相如的话义正辞严,切中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辞穷,从侧面体现其智勇

(2)在秦王朝廷上,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君臣,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又如何对策? 明确:蔺相如不卑不亢,以诈对诈,迫秦斋戒,以争取时间。其次,私下派人把和氏壁从径道(小道)送回赵国。三见其智勇。

第9-11段:“从者归璧”

(1)提问:秦王第二次接见,场面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明确: 第一次 第二次

地点: 章台 廷(议处国政的处所)

人员: 美人、侍从 九宾(礼待外宾的仪式)

场面如此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镇定自如,也表现出相如的胜利。

(2)归壁于赵后,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

明确: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壁已归赵;②以“秦强

而赵弱”的事实,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壁来”;③表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臣请就汤镬”。④提出希望“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璧已归赵,如杀掉相如,有害无利。

(3)提问:在相如的一番“廷斥”下,秦王和群臣反应如何?

明确:“相如而嘻”,发出惊呼,无可奈何。秦王也只好自找台阶,说“赵王岂欺秦邪?”最终“廷见相如归之”。

第12-13段:交代结果,相如胜利归来,秦王阴谋破产。

小结:以上几个情节,步步展开,层层深入,置人物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刻画其主要性格特征——智勇,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三、总结以上各段中的文言知识

四、布置作业

熟读第14至21段,尝试背诵最后五段。

五、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导入

问题: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官职不同:上次是以舍人充当使者,这次是以上大夫充当国君副手)从什么地方看出?(唯书“相如从”,他人不书;“顾召赵御史”。)跟上次出使相距几年?(三年)

二、讲解课文

1、讲解第14至16段

(1)这一部分写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四个字概括。

明确:渑池之会。

(2)这一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要求用四个字概括层意。”

明确:分三层。第14段为一层:赵王赴会;15段为第二层:渑池斗争。第16段:斗争结果。

篇三: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教师版)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常用词。

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廉颇蔺相如教案(8)

教学目的

一、认识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三、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四、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

教学设想

一、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二、重点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_时

一、导入新课。我们经常遇到“完壁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我们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些成语典故,学到一些文言知识,而且将受到古人那种勇敢机智的品质以及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情操所激励,从而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简介作者和《史记》。

三、简介时代背景。

四、讲读_分(第l—2段)。

指导学生自读第1—2段。

学生讲解,教师点拨。明确:“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凭借。开头简介廉、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为二人矛盾伏笔。

五、讲读第二部分_(3—5段)。

指导学生自读3—5段。

学生讲解第3段,教师纠正,补充。

明确:①“愿以十五城请易壁”,愿,很希望,不同于现在的“愿意”。②“徒见欺”,见,被、受,被动句式。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人可使报秦者”即“可使报秦之人”,定语后置句。

④关于和氏壁的来历,教师可以扼要补充。(请见《韩非子·和氏》)⑤这一段是故事的开端,秦王要“以城易壁”,赵王左右为难,为蔺相如出场作铺垫。学生试讲第4-5段,教师纠正并补充。明确:①“窃计欲亡走燕”、“窃以为其人勇士”。窃,用在对话或书信中表示谦恭之词,意思是“我私下”。“亡”、“走”同义词,都作“逃”讲。

②“臣请完壁归赵”。请,意思有二:一是敬辞,表示请您(做某事),二是谦词,请您允许我(做某事)。这里作第二种解释。下文还有“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壁有暇,请指示王”,这两句的“请”的用法,请注意区分。)

③“而君幸于赵王”、“则幸得脱矣”、“大王亦幸赦臣”中三个“幸”,_“幸”是宠幸,后两个“幸”是侥幸。“幸于赵王”,是被动句,被赵王宠幸。

第二课时

一、检查旧课。

解释加点词语。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英勇气概)

②使人遗赵王书(送)

③徒见欺(被)④臣请完壁归赵(谦词)

翻译句子。赵王

③求人可使报秦者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二、讲读

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6一11段)。

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明确:秦王坐章台,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再说,秦王表现出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故相如断定他“无意偿城”,这表现了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明确:

①设计智取。乃前(上前,名作动)曰:“壁有暇,请指示王。”(示,给……看。意思是: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②说理斗争。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

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又如何对策?明确:首先,相如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然后交壁;其次,私下派人把和氏壁从径道(小道)送回赵国。

归壁于赵后,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

明确: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未尝有坚明约束(要求学生讲解这四个字)者也”。干脆说明壁已归赵;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壁来”;③表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臣请就汤键”。④提出希望“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杀自己不是好办法。

三、略讲第二部分第三层(12——13段)。这一层是写完壁归赵后的结局。“拜相如为上大夫”为将相不和伏笔。“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壁”为两国进入对立状态和“渑池之会”伏笔。

四、小结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写完壁归赵,着重表现相如的大智大勇。相如的这种品质,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讨论后明确:

①直接描写(如: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用自己的话讲“完壁归赵”的故事。

预习第三部分“渑池会”。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出示小黑板)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乃前曰:“璧有瑕……”(上前)

②相如因持壁却立(因,于是。却:退)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修敬: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④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二、讲读第三部分(14一16段)。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读并试译这一部分后,研讨下列问题。

这一部分写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四个字概括。明确:渑池之会。

这一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要求用四个字概括层意。”明确:分三层。第14段为一层:赵王赴会;第15段为第二层:渑池斗争。第16段:斗争结果。

讲析_(第14段)。①“渑池之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举行的?明确:是在秦国攻打赵国一再获胜的形势下举行的。(要求学生翻译加点词:其后(以后)秦伐(攻打)赵,拔(攻下)石城。明年(第二年)复攻赵,杀二万人。②秦王在节节获胜的情况下,为何欲与赵王“为好”,举行“渑池之会”?明确:军事斗争辅以外交斗争,从外交上进一步迫赵投降。③赵王赴会时作好了哪些准备?明确:一方面相如随从保驾,另一方面廉颇作后盾,并作好了_的打算。(“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三、读讲第四部分(第17-21段)。

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后,划分层次。明确:分三层:_(第17—18段),写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第二层(第19段),写相如不计私怨,说服舍人。第三层(第20-ZI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用“廉蔺交欢”来概括。

2研读_。①廉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简相如出身低微,开始只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而现在却“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教师补充: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却是因为廉颇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相如。“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要求学生翻译这几句)

②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对待的?明确:相如有意退让,“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即使见到廉颇,相如也“引车避匿”。(“引”,退、牵拉。)从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与气量。研读第二层。

4研读第三层。

①由此看出廉颇具有何种品质?明确:知错能改,坦白直率。

③“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明确:爱国,爱赵国,仇恨秦国。(要求学生讲解“刎颈之交”这个成语)

四、小结全文。

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完壁归赵”、“绳池之会”、“将相和欢”的故事,赞扬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品质和宽厚待人、顾全大局的风格,也赞美了廉颇“负荆请罪”的优秀品质。

选择典型事件刻划人物,以写简相如为主,写廉颇为宾,选材详略得当。

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课文中有两类矛盾,一类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敌我矛盾;另一类是廉、蔺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纵横交错,互相影响。_在共同对敌的前提下,内部矛盾得到了解决,廉蔺的性格品质也得到了充分的刻画。

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


廉颇蔺相如教案(9)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领会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严于律己,有错就改的品格

【教学重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

1、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的理解

2、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归纳法、对比阅读法、“引导—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时代背景,分析战国形势图)

战国时期,有战国七雄,他们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之中,秦国实力大,他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企图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国是当时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国一时很难吞并,便采用了各个击破的战略,对外抗张本文就着重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二人合作,与强大的秦国抗争的故事

二、司马迁和《史记》简介(课件展示作者、作品)

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的丰富的材料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宫刑他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2、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2篇)、书(18篇)、表(8篇)等五种体裁,共130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三、课文说明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重要的合传《史记》中的合传有两类:一类是将同类型人物合,一类是将处于同时期并在事件上密切的人物合《廉颇蔺相如列传》属后者

战国时期(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赵国大事纪年表:(小黑板展示)

赵惠文王年序

大事

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

廉颇伐齐,取阳晋

赵惠文王十七年(前282)

蔺相如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十八年(前281)

秦伐赵,拔石城

赵惠文王十九年(前280)

秦复攻赵,杀二万人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

渑池之会

四、整体感知课文

1、本文写了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2、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讨论人物思想性格(课件展示相关图片)

蔺相如:赵国宦官首领缪贤门下的食客,地位卑微

廉颇:赵国良将,屡立战功,位居上卿,以勇闻名

完璧归赵

背景

①秦要求:以十五城换璧

②赵犹豫不决,进退两难:a)送璧入秦可能被骗,得不到城池

b)若不送璧,可能会使秦王生气,进攻赵国

③缪贤推荐相如出使

④相如主张送璧入秦:a)秦强赵弱,不得不答允秦国

b)宁可让秦承担理亏之过,亦不可被秦国找到进攻的借口

⑤相如自荐出使,并言若不得城,必完璧归赵

⑥赵王派相如出使

经过

秦王无意赏城

无礼:只在章台接见相如,礼节傲慢

失信:秦王把璧传给美人和侍从观赏,没有提赏城之事

相如妙计取壁

假称璧有瑕,把璧骗回

怒斥秦王无礼,持璧倚柱而立,以同归于尽作要胁,令秦王不敢强夺

勇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拖延时间

派随从换上平民服装,由小路把璧带回秦国

相如陈词

指斥秦历代君主皆不守信约,故已把璧运回赵国

要求秦国先割城,赵国才交出璧

愿以死谢罪

结果

①秦王明白即使杀相如,亦不能得到璧,反而断绝秦赵的友好关系,所以厚待相如,放他回国

②相如被封为大夫③秦不予赵城,赵不予秦璧

渑池之会

背景

①秦王约赵王于渑池相会(秦王对完璧归赵一事仍怀恨在心,要悔辱赵王)

②赵王害怕强秦,不愿前去

③廉颇和相如皆主张赵王应约,否则会表示赵王软弱胆怯

④廉颇部署:a)赵王三十日内未返国,立太子为王,打消秦王要胁赵国的念头

b)在边境集结大量军队,防秦进攻

经过

①秦王请赵王奏瑟,令御史记下此事,相如以性命胁迫秦王击,令御史记下

②秦臣请赵王以十五城给秦王祝寿,相如请秦王以咸阳城给赵王祝寿

结果

①秦未能在外交上占上风,让他们离开②相如功劳,被封为上卿

负荆请罪

背景

廉颇为国立下汗马功劳,但相如出身卑贱,只因口舌之能,却被拜为上卿,故对相如有所不满,更扬言要辱相如

经过

①相如于朝会时常诈病,不愿与廉颇排座次

②远远看见廉颇,便令车绕路离去(因为相如把国家大事放在私人恩怨之前,他明白将相不和,赵国必亡的道理)

③廉颇知道相如苦心,自觉惭愧,负荆请罪认错

结果

两人和好,成为刎颈之交

主旨:赞扬蔺相如机智勇敢,大智大勇、胸襟阔大、顾全大局的品德,以及廉颇忠心报国、勇于改过的崇高品格(板书)

五、布置作业

1、找出文中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以及章节,精心研读课文

2、用500字左右描绘本文的故事情节,文体不限

第二课时

一、研析课文,边归纳边讲解重点词句

1、完璧归赵:梳理矛盾,把握人物

[问题]:

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②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斗智斗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

①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城求璧,赵国君臣深感“予”或“勿予”之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诚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②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胸有成竹,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诚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的“修敬”和秦王的“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不“辞谢”割城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断然采取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2、渑池之会:品味语言,把握人物

[问题]:

①“渑池之会”在记载会见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

②“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

③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明确]:

①记载会见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笔一挥,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要“顾召”赵御史“顾召”即回头招呼可见,赵国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须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一是秦赵双方对比,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王君臣对比,赵国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拔俗;三是蔺相如与秦国君臣对比,秦国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有理有节,士可杀不可辱

②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用一“令”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è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逼迫赵王就范“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蔺相如挽狂澜于,反令秦王击缶缶乃市井盛酒浆之容器,其为乐器则为劣等,秦王无奈,击缶助兴,无地自容!两个动词,意蕴丰富,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缶;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要献丑,秦国君臣满盘皆输!

③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无须高声,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两个事实是:一是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二是在秦王面前是一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敢说敢为的人,是一个不顾生死的人一个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无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

3、“负荆请罪”:感悟思想,把握人物

[问题]:“负荆请罪”这故事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

[明确]对比反衬手法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反衬蔺相如的见识超人一等

二、分析文章选材特点(课件展示文章结构)

1、文章写的是合传两个人物一生事迹很多,在纷繁庞杂的素材中,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的?

明确:作者紧紧围绕主旨,从廉蔺二人一生纷繁的材料中,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既分别突出两人功绩又与两人相互关联的三件事这三件事既有独立性,又有连贯性,情节相当完整,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代表性前两件反映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后一件反映国内矛盾,人物性格就在矛盾的发展中得以体现选材是相当典型的

第一部分(1、2段)介绍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

(这是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一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一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对比鲜明,为下文两人矛盾的产生埋下伏笔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之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是忌惮廉颇之勇,介绍廉颇,既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第二部分(313段)完璧归赵

(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爱国精神,能言善辩、善于把握时机,同时也暗写廉颇的军事才能和勇气虚实明暗相映衬,情节上环环紧扣)

第三部分(1416段)渑池之会

第四部分(1721段)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2、作者对于已选材料又是怎样精当剪裁,使得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

明确: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对于已选材料,分别采取了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明写者详,暗写者略

表现在人物描写上,作者以蔺相如为主,详写、明写;以廉颇为辅,略写、暗写但文中都能做到各尽其妙,使廉、蔺二人的性格同样鲜明、突出“完璧归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质“渑池之会”详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果敢;略写廉颇,表现他参与决策,勇而有谋,以军事力量支持蔺相如外交斗争的爱国行动“将相和好”合写两人,还是以蔺相如为主,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和共同点上(板书)

在事件经过的叙述上也有详略之分,如“完璧归赵”部分,对秦决策写得详,入秦经过写得略;对秦斗争写得详,斗争结果写得略

第三课时

一、围绕课文开展语文活动,加深对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的理解,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

1、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

2、各组依次表演“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尽可能全组参与,注意人物语言的运用和把握人物性格)

3、师生评议各组表演

4、总结:思考蔺相如、廉颇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板书)

蔺相如:机智勇敢、忠心报国、胸襟阔大、顾全大局、

廉颇:忠诚献策、勇武有功、忠心报国、勇于改过

5、各组以自己表演的故事为例,说说课文在运用语言方面有何特色?

6、各组分别讨论,将讨论结果汇总

7、各组请一位代表交流本组讨论结果

二、教师总结,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

1、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明确:以蔺相如为例,作者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段刻画人物形象

①侧面描写如缪贤推荐蔺相如,从他的推荐中,可见蔺相如的胆识与智谋

②正面描写如直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在正面描写时,有时集中笔力写一个人;有时同时写两个人,通过对照,表现蔺相如;有时用环境气氛烘托,如蔺相如献璧时,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其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显示了秦廷的威严气氛,烘托出蔺相如不为威势所慑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③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以“完璧归赵”为例,出使秦国之前,摆在赵国面前的是“予璧”和“勿予”的矛盾在赵国君臣一筹莫展、久计不决的情况下,蔺相如一番诚恳有礼的分析点醒了赵王,表现了蔺相如处事果断机智的性格特征出使秦国后,强秦和弱赵之间“夺璧”和“保璧”,“杀蔺”和“保蔺”的矛盾更加尖锐突出在秦廷之上,蔺相如审时度势,巧设妙计保住和氏璧,并能慷慨陈词,怒斥秦国君臣不守信用在这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中,蔺相如最终以他有礼有节,机智勇敢的个性魅力征服了秦王在这一个又一个以弱对强、困难重重、险象环生的矛盾冲突中,蔺相如机智勇敢的个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2、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和好的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3、选取典型事件(前面已总结)

第四课时

一、查阅讨论,归纳重点

1、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互相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先由学生提出文中不懂的词句,并由学生先解答,最后教师更正

3、教师出示投影,归纳重难点(课件展示)

通假字

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④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一词多义

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臣)

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使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古今异义(在此只列出古义)

①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近亲及姻亲)

⑤请指示王(指给……看)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

⑧布衣之交(平民)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穿)

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特殊句式

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③我为赵将

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解说: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纠正错误,强调重点,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二、对比阅读

发放《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刺秦王》资料选段,学生自行阅读

分析:蔺相如和荆轲同是门客,同是面对暴虐的秦王,同是处理非常事件,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呢?你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

(解说:对比阅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阅读消化可在课上完成,分析写文章可放在课下完成)



廉颇蔺相如教案(10)

教学目的

一、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三、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四、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

教学设想

一、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二、重点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对于重点词语,如:负、徒、幸、引、为、使、亡、观、奏、顾等,要结合语境讲清楚,并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词语。古今异义词:指示,约束;名词活用动词:刃、衣、舍、前等;使动用法:完、急、破、归等;虚词:以、之;被动句和判断句等,都要一一讲清楚,并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以巩固所学的内容。

教学时数  四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新课。

我们读书作文时,经常遇到“完壁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这些成语的出处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板书)。我们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些成语典故,学到一些文言知识,而且将受到古人那种勇敢机智的品质以及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情操所激励,从而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简介作者和《史记》。

引导学生看注释①和“预习提示”第一段。明确这样几点:1.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也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的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

3.《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简介时代背景。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四、教师范读第l-13段。

五、讲读第一部分(第l—2段)。

1.指导学生自读第1—2段。

2.学生讲解,教师点拨。

明确:“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凭借。开头简介廉、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为二人矛盾伏笔。

六、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3—5段)。

1.指导学生自读3—5段。

2.学生讲解第3段,教师纠正,补充。

明确:①“愿以十五城请易壁”,愿,很希望,不同于现在的`“愿意”。②“徒见欺”,见,被、受,被动句式。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意思是:主意没有拿定,(想)寻求一个可以出使答复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人可使报秦者”即“可使报秦之人”,定语后置句。④关于和氏壁的来历,教师可以扼要补充。(请见《韩非子·和氏》)⑤这一段是故事的开端,秦王要“以城易壁”,赵王左右为难,为蔺相如出场作铺垫。

3.学生试讲第4-5段,教师纠正并补充。明确:①“窃计欲亡走燕”、“窃以为其人勇士”。窃,用在对话或书信中表示谦恭之词,意思是“我私下”。“亡”、“走”同义词,都作“逃”讲。②“臣请完壁归赵”。请,意思有二:一是敬辞,表示请您(做某事),二是谦词,请您允许我(做某事)。这里作第二种解释。(按1989年高考题第12题考了“请”字的两种不同用法,请予注意。下文还有“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壁有暇,请指示王”,这两句的“请”的用法,请注意区分。)③“而君幸于赵王”、“则幸得脱矣”、“大王亦幸赦臣”中三个“幸”,第一个“幸”是宠幸,后两个“幸”是侥幸。“幸于赵王”,是被动句,被赵王宠幸。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中的“负”是使动用法。⑤“王必无人”中的“必”,课文注释为“一定,实在”。③蔺相如为何会赢得赵王的信任?一是由于缪贤推荐,补写出了蔺相如的过人才情;二是在朝廷应对时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正确主张,自愿承担出使重任。⑤这一层写蔺相如奉壁使秦。用对话表现相如的过人的分析能力和决断能力。

七。学生边朗读边思考1-5段后,布置作业 。

1.熟读和口译第1—5段。

2.预习第6—13段。

第二教时

一、检查旧课。

(出示小黑板)

1.解释加点词语。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英勇气概)   ②使人遗赵王书  (送)    ③徒见欺  (被)   ④臣请完壁归赵  (谦词)

2.翻译句子。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  ②而君幸干赵王  ③求人可使报秦者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06一11段)。

指名朗读和翻译这一层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明确:秦王坐章台,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顺便要求学生讲解这一句),左右皆呼万岁。以城换壁,对秦国来讲,并木占便宜,谈不上什么胜利,用不着“欢呼”。再说,秦王坐在行宫章台中,把和氏壁传递给嫔妃和侍从人员看,表现出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故相如断定他“无意偿城”,这表现了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明确:①设计智取。乃前

[4] [5]


廉颇蔺相如教案(11)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作者:细雨战国形势:

战国时期,有战国七雄,他们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之中,秦国实力最强大,他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企图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国是当时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国一时很难吞并,便使用了讹诈的手段掠夺他的土地和财物,本文就着重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二人合作,与强大的秦国抗争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技巧。

2)学习古人的博大胸怀、协作精神。

3)学习词类活用:使动、意动,掌握虚词用法。

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教学重点、难点〗

1)写作技巧、波澜、刻画、悬念、虚实,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在古文中分析体会,为写人物小传铺垫。

2)巩固已有的词类活用知识,在翻译文句中体会上下文意,准确辨识其语法特征,并翻译准确活用的词。

3)掌握虚词用法:耳、乃,者、所、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关于司马迁和《史记》有关的文学常识

1、司马迁:

西汉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曾任太史令。他的父亲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的丰富的材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腐刑。他是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2、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或者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共130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体裁:

本纪: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体裁,记载了帝王及其历史活动。

|世家: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体裁,记载了诸侯王和汉初开国公臣的历史活动。

列传: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体裁,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

书、表(略)

(二)关于本文背景的介绍。

一、合纵连横:

品茗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又一说,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关中之秦为合纵;秦居关中,六国居山东,六国服秦曰合纵。本文是说合纵之势中的。

二、据课文内容,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距秦灭六国前220年差63年。此时,秦经百余年变法强国,已相当强大。于前312年败楚军百万之众于重丘。又于前299年拘囚楚怀王。于战国期间,秦已成为最强的诸侯国。

品茗战国期间有纵横家--士,进行"合纵连衡",秦以"连衡"攻山东六国,六国以合纵对付西方的秦国。当时,"合纵"之策已破,秦方得势于"连衡"(合纵连横以公孙衍、张仪、苏秦、庞暖等纵横家始谋,成为两种敌对战略)。

战国时的士,是各种人材、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他们活动于各诸侯国,以游说,荐举的方式,得到各诸侯国的作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廉蔺,都是当时的士。

秦孝公于前356和前350年(迁都咸阳)两次任用商鞅变法"内修法度务耕织,外连衡而斗诸侯。"

秦国变法以后,使得国家制度改进,士、民都有了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又向外扩张领土,国力日益强大,前283年,秦军伐魏,兵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撤去,秦人怨赵,由于当时尚有齐楚燕魏赵等大国首尾相救,所以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仅以蚕食瓦解,本文写秦赵的政治、外交军事方面的斗争过程,赵国挫败秦国,只因有此背景。当时的赵国尚有相当大的实力,兼以廉蔺以国为重,文武相济,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大举攻赵。

导入课文: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结构概要: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完璧归赵品茗2.渑池相会3.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边解决文言知识边理解课文

一、分析理解课文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简介身份

既是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惮廉颇之勇。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

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二、解决文言知识。

三、分析理解课文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主干,写三个故事。

1.完璧归赵

秦以城易璧,矛盾突起;赵王君臣谋议,予,不予,两难,就显出两国的实力悬殊,秦的贪暴的面目立见。解决这样的困难非易事,欲扬先抑。为蔺相如的出现蓄势,情节陡然紧张起来。

宦者令缪贤说的一件往事,借人物的话,体现了蔺相如的性格,见识卓越,胆量超人,插叙从一个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烘托、铺垫。

赵王召见蔺相如,对赵王问。表明蔺相如对秦赵形势早就成竹在胸,对秦国的阴谋也看得明白,并指出予璧,弗予的利害。当赵王问"谁可使者"时,相如表示愿往使秦,因为他有非凡的见识,所以也有大勇。并对此表示决心完璧归赵,从他的坚定的口气和条理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相如具有忠于赵国的思想,还具有大智大勇,于是博得了赵王的倚重。"于是""遂",这些词语正体现了赵王的对他的信任。

虽然有了这些先决条件,但捧一璧西入虎狼之秦,乃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搏斗,相如只能凭着自身的才智勇气和赵秦国力的对比,抓住有利形势。叙事至此,情节为之又一紧,悬念,吉凶未卜。

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对待赵使者蔺相如非常轻慢,又无意交出偿城,相如激于责任感:"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一席话震动天地。持璧欲击柱,怒发上冲冠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相如大义凛然不可犯的气概,迫使秦王让步,答应斋戒设九宾大礼受璧。相如初胜,即先发制人掌握主动,先派人归璧于赵,然后在殿上慷慨陈辞,理直气壮申明归璧于赵的理由:先从历史上看秦君不守信用,再以秦赵形势强弱对比表明秦可能欺赵,赵决不敢欺秦,暗示造成这样的.后果其曲在秦。最后指出自己宁死不负赵,气势夺人,迫使秦王十分被动,秦王虽怒,但不愿以一璧之故而断绝秦赵之欢,即使当时杀相如,在外交上已经输掉了一筹。实际上是秦国尚不能对赵采取太强的军事行动,所以只好毕礼归之赵。正是相如出使前就料定的,这也是赵国有足能对抗秦国的军事力量-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作外交斗争的后盾,秦廷抗辞才能胜利。虽不正写廉,从侧面暗写一笔廉颇,应开头。

这里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爱国精神,能言善辩、善于把握时机,同时也暗写廉颇的军事才能和勇气。虚实明暗相映衬,情节上环环紧扣,越来越紧迫的气势。

四、解决文言知识。

五、布置作业:复习预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课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2、渑池之会

此事已完,其影响未完。秦志不逞,故攻赵,更显示出各国矛盾斗争的复杂性,也是为人物设置了新的难题,引出了渑池会。会前,廉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年秦王与楚怀王相会于秦,设伏兵截其归路,楚怀王被拘,走赵,赵不留,又被秦囚禁至死。所以秦一向以此为圈套,颠覆别国,赵君臣对此深感忧虑。廉颇与王诀体现了思虑深远,语虽少,意却深,体现了他重国事,有勇有谋的性格,从而突出了随赵王前行的相如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渑池会上,秦王负强欺赵,欲对赵王施无礼。相如挺身而出,针锋相对,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秦王不从,相如欲以死相拼,震慑了秦王,使秦不能加胜于赵,赵盛设兵,秦不敢动,又一次体现了廉颇的作用。外交上的胜利全仗相如之勇气,廉蔺相互配合,保全了赵国的尊严,又使秦受挫,这里繁笔写蔺,简笔写廉,相映相生,突出了两个人物。

二、解决文言知识。

3、将相和

相如拜为上卿,似是矛盾已告一段落,而新的矛盾又起,渑池会是秦赵矛盾,相如在此中建立功勋,而又成为赵国将相不和的引线。廉颇居功自傲,轻视出身平民,低贱的相如(春秋战国时的各诸侯国正是不重出身地位而任人唯贤,使士的才干得以施展,才使国家保全。战国纷争给了士发挥作用的机会)而相如却一再忍让,经由门客传言,终于使廉颇领悟到相如不欲与廉将军争列并非是惧怕羞愧,而是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是相如忍让的原因,体现了相如的以大局为重,不计小嫌的大度,终于,廉颇亲自负荆请罪于蔺相如门,表现了廉颇虽执著名位之争,却性格


廉颇蔺相如教案(12)

【新编】《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作者:罗志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

教学设想:

1.充分利用学生手头上已有的文言文学习资料,文字、语句上拟采用鉴赏引导下的学生自读的方法,疏通字句。

2.课前布置预习。预习注意:①对照注解和文言文译注资料疏通文句;②划分课文段落层次;③划分"完璧归赵"一部分的层次,列出结构提纲(小标题)。

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本文的学习目的。

二、导入新课。

指名朗读课文"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1.关于《史记》的补充介绍:

本纪(12篇):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

世家(30篇):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如《陈涉世家》

列传(70篇):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分三种:

①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

②合传,有二人合传,也有三五人合传。如《廉蔺列传》

③汇传,记同一类的若干人,篇名中并不举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传》《酷吏列传》。

表(10篇):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8篇):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的发展和现状。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是24史的第一部。

《史记》的写法和所写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

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简介:

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繁。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务。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

明确:按时间顺序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课文也就自然分成三部分。

提问: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

板书:完璧归赵---诈璧与存璧的斗争

渑池相会---辱赵与尊赵的矛盾

廉蔺交欢---私怨与国事的矛盾

提问: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

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四、学习"完璧归赵"部分

提问:(检查预习)这部分可分几层?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可分三层:(板书)

(1)第1-2段:简介廉、蔺

(2)第3段: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

(3)第4-11段:决策入秦缪贤荐贤(4)

智斗秦王决策入秦(5)

完璧归赵毕礼而归章台刺秦(6)

事情的经过:迫秦斋戒(7、8)

从者归璧(9)

廷斥秦王(9、10)

五、讲析"完璧归赵"之第一层(也可单独作为一部分)

1.疏通文句

2.讲析

提问:课文的前两段是简介本文的两个主人公。传记的.一般写法,是在文章的一开头就介绍人物的出身之类。本文开头对二人的介绍与一般传记相同,但读完全文,却又感到其用意不仅如此。还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更重要的是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六、讲析"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缪贤荐贤"一节。

1.指名试讲,疏通文句。

2.讲析

提问:这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引出蔺相如张本。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氛极为紧张。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之机智。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缪贤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一句话,也可作为下文的纲。

七、布置作业:通读全文,疏通文句。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指名口译课文第四段。

二、讲析"决策入秦"一段。

1.串讲

2.讲析

3.提问:这一段中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决策?

明确:(议后集体朗读)"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负秦曲";"城入赵…归赵"。

归纳:相如决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切,见其勇。由此一见其智。

板书:相如决策--智

一见其智(对话描写)

愿意入秦--勇

三、析"章台斥秦"一段

1.表情朗读(亦可让普通话好的同学朗读),读出秦王傲慢、贪婪得意的神态,读出相如果断机智,凛然正气,不惜碎玉,以死报国的气势。

2.讲析:相如怒斥秦王有理有节,作者用语言描写表现蔺相如的智勇。"复取璧"见其智,怒斥见其勇。二见其智勇。

板书:复取璧--智

二见其智勇

怒斥秦王---勇

四、讲析"迫秦斋戒"一段

1.指名试译,然后视情况串讲。

2.在秦王朝廷上,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君臣,蔺相如不卑不亢,以诈对诈,迫秦斋戒,以争取时间。三见其智勇。

板书:以诈对诈--智

三见其智勇(行动描写,语言描写)

迫秦斋戒--勇

五、讲析"从者归璧"一段

1.串讲

2.讲析

提问:秦王第二次接见,场面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次第二次

地点:章台廷(议处国政的处所)

人员:美人、侍从九宾(礼待外宾的仪式)

场面如此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镇定自如,也表现出相如的胜利。

提问:"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暗示对方,璧已归赵,如杀掉相如,有害无利。

提问:在相如的一番"廷斥"下,秦王和群臣反应如何?

明确:"相如而嘻",发出惊呼,段无可奈何。秦王也只好自找台阶,说"赵王岂…欺秦邪?"最终"廷见相如…归之"。

板书:相如既知秦国历史,又洞察秦王内心--智

五见其智勇

针锋相对,请就汤镬---勇

归纳:以上六个情节,步步展开,层层深入,置人物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刻画其主要性格特征--智勇,写待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这一部分的最后两段是交代结果:相如胜利归来,秦王阴谋破产。

提问:完璧归赵以赵胜秦败而告终,原因是什么?

明确:秦诈璧靠的是势,相如存璧靠的是理。

秦王理屈--气馁,相如理直--气壮。

六、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讲析第三部分

1.串讲

3.划分情节提纲

赵王赴会

渑池相会会上斗争

"为好"结果

二、讲析"赵王赴会"一段(15)

1."其后…杀二万人",这是"完璧归赵"的余波,"渑池相会"的先声,赵国失地,折兵,形势险恶。

2.齐读:秦王虽处劣势,段由于廉蔺之计,抗秦态度坚决,并做了周密部署,这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

1.廉颇留守

赵国部署2.相如相从

3.三十日不还,立太子为王(国不可一日无主)

这一段交代背景,制定对策,寥寥数笔,具见廉、蔺胆识。

三、讲析"会上斗争"

1.学生试译

2.讲析:秦王:"酣""令"--趾高气扬,盛气凌人

秦御史:"前书"(不召而书)--见其预谋

相如:"前(曰)","前(进缶)","跪"--显出机智

秦王:不许--不肯--不怿--为一击缶(被迫无奈)

3.集体朗读:"秦之群臣曰…为赵王寿"

提问:索十五城本来是秦"为嬉"的本意,作者为什么写待简略?

明确:(1)秦王受惊,余悸未消,战局已乱;(2)"左右皆靡",前车可鉴,群臣何敢妄为?也就不必多费笔墨。

归纳:渑池会上,相如面对群秦,以寡胜众,以宾夺主,由变动变为主动,处处见胆,句句见智,作者把人写活了。

4.串讲"为好结果",分析从略。

四、讲析"廉蔺交欢"

1.串讲

2.划分情节:

矛盾发生(17、18段)

廉蔺交欢矛盾激化(19)

矛盾解决(20)

3.(矛盾发生、激化分析略),讲析"矛盾解决"

提问:矛盾之所以解决,是因为双方有共同的思想基础,这个基础,课文中用了哪句话?

明确:"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五、归纳:

全文三件事,表现了两重矛盾(秦赵、廉蔺),前一个矛盾的发展结果,导致后一个矛盾的爆发;后一个矛盾的解决,又服从前一个矛盾斗争的需要。这样写,人物形象逐步饱满,主题思想逐层深化,从而在勇士效果上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发人深思。

六、布置作业:背诵最后五段。


廉颇蔺相如教案(13)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   第三课时 一、检查上节所学 1.学生讲述小故事 2.翻译语句 二、鲁迅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可见《史记》不光在史学上有影响,而且在文学上有成就,分析一下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描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辨、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思想上性格,以及廉颇粗豪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尽忠智,国难当头,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精神 1、完璧归赵:梳理矛盾,把握人物  问题: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②.蔺相如出使秦国连写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  ①.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成求璧,赵国君臣深感“矛”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城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②.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城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有“辞谢”割城。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延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2、渑池之会:品味语言,把握人物。  问题:  ①.“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  ②、“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  ③、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明确 : ①、记载会场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书一笔,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顾召”赵御史。“顾召”即回头招呼。可见,赵王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一筹莫展,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在云里雾中,须待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一是秦赵双方对此,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君臣对比,赵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拔俗;三是蔺相如与秦君臣对比,秦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有理有节,士可杀不可辱。  ②、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着一“会”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è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逼迫赵王就范,置赵王于优伶之地,不禁沾沾自喜赵王几近优伶,顔面丢尽!“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蔺相如挽狂澜于既倒,反令秦王击缶,缶乃市井盛酒浆之容器,其为乐器则为劣等,秦王无奈,击缶助兴,无地自容!两个动词,意蕴丰富,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缶;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要献丑,秦国君臣满盘皆输!  ③、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无须高声,无须宏论,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两个事实是:一、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一、在秦王面前是一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大智大勇,敢说敢为的人,是一个不顾生死,死而更勇的人。一个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无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  3、“廉蔺合欢”:感悟思想,把握人物。  问题:“负荆请罪”这外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  明确: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駣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  三、沟通联系,总结、深化  以上,我们抓住三个故事,各有侧重地解读了司马迁的写人艺术。完璧归赵注重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刻绘人物。“渑池之会”注重  简洁平实,凝练传神的语言来描绘人物,“廉蔺合欢”注重在对比、反衬中凸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其实,三个故事中,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不是绝然分开,相反,司马迁非常注重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  人物形象。对比反衬,贯穿始终,语言出彩,比比皆是;矛盾冲突,起伏跌宕,我们在欣赏作品时,既要相对集中,突出重点,又要整体着眼,前后勾勒,以求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充实、完整的理解。 四、提升 感悟 让生阅读刎颈之交部分 自选角度 写出自己的感悟 (1)、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忍辱负重 宽以待人 感化  (2)、负荆请罪 知错就改 多看别人的长处  人不可狂妄自大  团结  五、作业  让生写300字感悟


廉颇蔺相如教案(14)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效果 1.把握文章思路 2.阅读文章 三、分析文章完璧归赵部分 1.  让生结合课下注释阅读本部分 2.  师生质疑问难 3.  教师补充讲解 (1)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 (3)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4)  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5)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6)  幸  而君幸於赵王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7)  以 原以十五城请易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欢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8)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四.让生再读本部分结合翻译理解文句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节所学 (1)  读课文 (2)  翻译句子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二、分析文章渑池之会和刎颈之交部分 1、让生结合课下注释阅读本部分 2、师生质疑问难 3、教师补充讲解 (1)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2)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於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三、让生再读本部分结合翻译理解文句五. 四、布置作业


廉颇蔺相如教案(15)

4、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动词。译: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译: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译: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 ●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译: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译: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译: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译: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译: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译: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译: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译: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文言句式 ●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译: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译: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③我为赵将译:我是赵国的大将 ●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译:您又受赵王宠幸。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译: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 ●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译: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译: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译: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 二、课后练习:阅读短文《晏子使楚》,并编为故事口头讲述。 原文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释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和外交家。   习辞:善于辞令,很会说话。   何以也:用什么方法呢?   楚王闻之,之:代词:这个消息。   吾欲辱之,之,代词:指晏子。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时。   为:于。   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 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延:作动词用,就是请的意思。 傧者:傧。傧者,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临淄:淄zī,临淄,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 闾lǘ:古代的社会组织单位,二十五户人家编为一闾。三百闾,表示人口众多。 袂mèi:就是衣袖。 踵zhǒng:就是人的脚后跟。 命: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主:主张,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国君。 不肖:不才。   谓左右曰 谓……曰:对……说   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捆绑 诣:到(指到尊长那里去)   习辞者 习:熟练 辞:言辞 今方来 方:将要   婴闻之,之:代词:这样的事   何坐 坐:犯罪 6、坐盗 盗:偷窃   通假字:   1缚者曷为者也 曷通何,什么 2、人非所与熙也 熙通嬉,开玩笑   “淮南”是指:淮河以南,喻体就是“齐国”   古今异义词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古义:它的果实 今义:实际上   2、谓左右曰,左右,古义:近侍 今义:左右表方位   3、反取病焉,病,古义;辱 今义;疾病 人物形象  :晏子:机智善辩,沉着冷静,不卑不亢,以牙还牙,将计就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善于外交,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聪明机智。不辱使命   楚王:自作聪明,仗势欺人,傲慢无礼,想侮辱齐国,大度,知错能改。高傲自大 译文:晏子出使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现在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呢。”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的人,所以当然出使到楚国来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便对手下的人说:“ 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在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犯了偷窃的罪。’”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酒。当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楚王说:“被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他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南就叫它橘,生长在淮北就叫它枳,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会使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廉颇蔺相如教案(16)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

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启发、品析、评论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战国背景与人物简介

廉颇、蔺相如活动的年代是战国末期“七雄”并峙的时代,当时秦强赵弱的形势已十分明显。廉颇和蔺相如都是为了赵国的利益敢于和强秦进行斗争的杰出人物。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维护一团一结的精神,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阐发了两人精神与品质上的相通之处,那就是大敌当前,捐弃了个人恩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切以国家利益为重。

二、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给故事分段,并概括主要人物的精神品格

〖理解、概括,口头表述,开放性*,多样化〗

三、自主学习,找出通假字、词类活用字、被动句,并整理“以”字在文中的个中用法与意义。

〖通假字〗

奉、不、案、孰、庭缪宾

〖古今异义〗

美人、左右、约束、因而、前进

〖一词多义〗

幸因负引道间

〖词类活用〗

臣请完璧归赵毕礼而归之闻于诸侯患秦兵来从大王前进缶秦王竟酒

左打欲刃相如

四、诵读重点语段,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五、练习与实践

1、整理巩固文言知识

2、诵读全文,归纳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第二课时

一、学生口述故事梗概,提高概括与表述能力。

二、探究思考

1、描写人物和事态,形象逼真是本文的文学成就,试加以赏析。

〖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可信感人〗

课文以写蔺相如为主,廉颇为辅。写蔺相如没有写他—生的事迹,只选择三个典刷事例来突出他的性*格特征。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他对敌斗争的大智大勇;

负荆请罪,写他的顾全大局,宽厚待人。

三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蔺相如的思想品质,集中、凝练、鲜明的艺术效果。

写廉颇,主要通过“负荆请罪”这一典型事例来体现他的.坦率偏激的个性*与勇于改错的精神。渑池之会则表现作为武将的文韬武略,善于应变与对赵王的赤胆忠诚。

〖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蔺相如是在秦国威胁利诱,赵国群臣束手无策的矛盾中出场的;又在秦廷与秦王面对面紧张而尖锐的斗争中得到淋一漓尽致的表现;在处理与廉颇的矛盾中,他退让避辱,委曲求全。对待不同矛盾的不同处理,把蔺相如的性*格刻画得更加丰满。

〖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本文大量运用对话,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如蔺相如在秦廷对秦王说的话,有口才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有时怒斥叫骂,以死抗争。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一暴,有勇有谋,能言善辨的外交家形象。

三、口头翻译最后三段,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四、练习与实践

1、整理巩固文言知识,翻译重点语句

2、写一篇评价人物的短文,谈谈对作者写作艺术的体会

【教学反思】


廉颇蔺相如教案(17)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权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二)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三)学习文言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①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得自然;②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分析:不可删的理由有二:①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②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

(二)相如奉璧使秦一节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叙述的?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

分析:在献璧后作者集资描绘了蔺相如三次有步骤的行动:取璧、保璧、归璧。无不紧扣着和氏璧的命运。这样的布局使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其机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三)本文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

分析: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骟,肯定了赵反欺骗斗争的胜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对赵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

(四)从来史笔求简。试比较下面两组话,说说哪一种写法好?

a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b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

a于是舍人直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

b于是舍人相与谏蔺相如,欲辞去

分析:b的写法不好,①用b的写法,则缪贤敢于荐舍人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不符合史家选材原则。②用b的写法,略去谏的内容,则下文”独畏廉将军哉”推动所本。

紧接本文,原作还有这样一段话: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畿,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于阏与下。”

分析:这是对上文的补笔,略写”廉蔺交欢”后五年间赵国的大事,从侧面赞扬廉蔺二人精诚团结,在军事上产生了积极的结果。

(六)难词释义。

(1)一词多义类:

负:①依仗(负其强)

②承担,使承担(宁许以负秦曲)

③背着(肉袒负荆)

④辜负(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背弃(负约不偿城)

引:①把箭射出去(引而不发)

②拉(欲引相如去)

③延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④掉转(引车避匿)

幸:①侥幸(则幸得脱矣)

②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

③宠幸(幸于赵王)

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

(2)引申一个特殊种类——词义随用法的变化而变化:

①名词活用如动词。

衣:穿(乃使其从者衣褐)

刃:杀(左右欲刃相如)

舍:安置住下(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形容词、动词的活用。

完:使……完好(臣请完璧归赵)

毕:将……进行完毕(毕礼而归之)

归:送回(毕礼而归之)

破:把……弄破(恐其破璧)

急:使……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略)

(二)司骊迁和《史记》简介。

1.司马迁简介。

司骊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其父司骊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早迁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俗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要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手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讲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帮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高的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三)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教法:在讲解上述内容之后,可以先画一个《赵大事纪年表》,按课文填写可填的项目.,然后提问学生:

“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各发生在哪一年?

赵大事纪年表:

赵惠文王年序 大事

16年(前283) 廉颇伐齐,取阳晋。

17年(前282) 蔺相如完璧归赵当在此年。

18年(前281) 秦伐赵,拔石城。

19年(前280) 秦复攻赵,杀二万人。

20年(前279) 渑池会。廉蔺交欢当在本年或稍后。

(注:此表与《史记。六国年表》人个别地方有出入,但渑池会的年代是以《年表》为依据的。)

(四)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五)讲解课文第1~5段。

1.阅读课文第1~2段。先解释”合传”体例,然后提问:

(1)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谦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2)”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注:括号内的话是答案要点,其中加着重号的语句即点评语,可写在黑板上。下同。)

2.齐读第3段。

(1)让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

(2)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为相如出场作铺垫)

(3)提问:本段写赵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

3.齐读第4段。

(1)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

(2)叙史贵简。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这段话改写为:”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不能)

(3)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也关键语句。(”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4.齐读第5段。

(1)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_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2)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_陪衬_虚写_出场便不同凡响。)

5.整理前五段词语。

(1)通假字:斧质()可予不(否)奉(捧)壁。

(2)古代惯用语:”见”用于表示被动(徒见欺)。

“于”也用于表示被动(幸于赵王)。

试比较二者的不同。

(六)讲解第6~13段。

1.学生朗读”大王俗得璧……俱碎于柱矣”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

(1)这段话是怎样的情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注意行文前后照应。)”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

(2)划分这段话的层次。(述”奉璧”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复取璧”原因;预防秦王”强夺”之策。)

(3)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方式: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借赵群臣语揭出秦王要害)。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由抑转扬,缓和气氛)。

“且以璧之故逆秦之欢,不可”(说明赵方诚意,以退为进。)。

说”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关键,为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伏,何等周密)。

不可”逆强秦之欢”(又何等委曲)。

“戏弄”(”怒发上冲冠”之由,照应上文)。

“臣头与璧俱碎于柱”(一夫决死,万乘莫当,秦王入我掌中)。

(4)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机关报特点?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这段话义正辞严,切中三八式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词穷。)

(5)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

提示:要联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赵王”斋戒五日”一事;要着眼于”完璧归赵”的全过程。

“璧有瑕”(”复取璧”的办法何等巧妙)。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样要求前提,暗藏归璧于赵的计划,使秦王入彀)。

“拜送书于庭”(为提出”设九宾于廷”设伏,这关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计划,以进为退)。

(6)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

(7)要求全班内科学将这段话重读一遍,再抽查个别学生,看看是否已达到基本成诵。

2.学生朗读”秦自缪公以来……孰计议之”这段话后,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指出这话是在”九宾礼”以说的,要求学生细读有关注释,体会蔺相如说这番话的意图。

(2)划分这段话的层次。(声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甘愿受刑)

(3)这段话的要害是什么(”先割十五都予赵”——击中秦王要害。)(抓住这个要害,则蔺相如之使人持璧归赵,要求”高九宾于迁”等等作法之用心,无不害然而明。

(4)这段话还有哪些特点?(理解”令人持璧归”,归罪于秦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先割十五都予赵”检验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诚意;自己承担”欺大王之罪”,与赵王无关。)

(5)快速背诵练习:把这段话齐读两遍,然后抽查个别学生。

3.试简工回答下列问题,体会《史记》写作上的某些特点。

(1)次要人物的处理。

作者是怎样描写秦王的?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传之美人及左右”——正面;”左右皆呼万岁”——侧面。极写秦王之贪傲慢。”恐其破璧……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正面写心理动作,表现其狡诈。”秦王因曰……毕礼而归之”正面,写人物语言,表现秦王在关键时刻能从大局着眼,有大国之君的风度。)

(2)说说下面两组细节的作用。

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七)讲解第14~16段(”渑池会”)。

1.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补充说明:春秋旧中国战国时期诸侯之间在战后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2.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分子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前313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3.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

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分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作者详写这段放话有什么用意?(为”廉蔺交欢”张本。)

4.学生默读第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

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秦方蓄意进行挑衅;蔺相如不畏强权。)

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

5.廉颇是否也有功呢?(有。”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一句暗写廉颇。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

(八)讲解第17~21段(廉蔺交欢)。

1.指出这部分要求背诵,然后齐读。

2.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诵读作准备。(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谏→廉颇”负荆”)

3.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强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两虎共”)

4.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己非。)

5.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廉颇蔺相如教案(18)

一、作家作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

《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二、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缪贤舍人(miào)西河渑池(miǎn)秦王不怿(yì)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去亲戚(内外亲属) 约束(信约,限制)  宣言曰(公开扬言)  请指示王(指出来,给人看)

从此以往(往那里) 因而厚遇(趁此)  前进缶(上前,进献) 明年复攻赵(第二年)

以示美人(妃嫔) 不过三十日(不超过)鄙贱之人(知识浅薄,地位低下)独畏廉将军哉( )

3、下面"请"有不同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②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③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④璧有瑕,请指示王⑤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D/②④⑤请允许我)

A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③④  B①③④/②⑤  D②④⑤/①③

三、课文分析。

(一)完璧归赵。

1、这篇文章开头第1、2自然段与一般传记写法相同,介绍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从全文看,这一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析。

答: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不同,一贵一贱,对比鲜明,为下文这两人的矛盾产生埋下伏笔。

2、下面对第3自然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秦欲以城易赵璧。

B、暗示故事的'矛盾是:赵"予"璧与"勿予"璧。

C、说明"报秦者"肩负重任,为蔺相如的出场作铺垫。

D、这里的"计未定",指的是"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蔺相如斗强秦,不仅有勇,而且有智。他料定秦王"无意偿赵王城邑"的理由,归纳起来有三,请概述。

(1)"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2)"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3)"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4、这一部分写蔺相如完璧归赵,情节一波三折,表现他大智大勇。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蔺相如"奉璧"于秦王,见"秦王无意偿赵城",设计夺回玉璧。

B、蔺相如复得璧之后,"怒发上冲冠",数落秦王失信,并誓死与玉璧共存亡。

C、蔺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设计完璧归赵。

D、蔺相如私下完璧归赵,激怒了秦王,他自知欺秦王之罪,"请就汤镬"。

(二)渑池之会。

5、会前计议"三十里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表现廉颇怎样的思想性格?这一思想性格与下文的他与蔺相如争列,是否矛盾?请简析。

会前计议表现了廉颇对国家的忠诚及其胆识。这与下文与蔺相如争列并不矛盾,因这表现的是一个人的和胸怀和气度。正是由于廉颇有这样的优点的弱点,这一人物更显得真实可信。

6、会上斗争,蔺相如与秦王作针锋相对的斗争。"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这句话——

①表面上说:五步之内,我能够拿我的头颈的血溅在大王身上

②实际上说:我要与大王拼命。

7、斗争结果,"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对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开头并没有呼应) )

A、呼应"渑池之会"的开头,使故事完整。

B、点出廉颇在"渑池之会"中的活动,既详写相如,又兼顾廉颇。

C、指出蔺相如在外交上取得胜利的外在原因。   D、交待秦国不敢马上报复赵国的原因。

(三)廉蔺交欢。

8、这一部分可分作三个层次,请概括这三个层次的意思。(每层概括不超过20个字)

(1)廉颇欲辱相如,蔺相如不与他争列。  (2)蔺相如不争列的原因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3)廉颇"肉袒负荆"向蔺相如谢罪,成"刎刭之交"。

9、文中写蔺相如与舍人的矛盾冲突,其作用是(C )

A借舍人之口写廉颇与蔺相如"争列"。  B借舍人之口表现舍人的愚昧无知。

C借舍人之口反衬蔺相如胸怀的宽大。  D借舍人之口衬托蔺相如的智勇双全。

四、延伸阅读。

(一)阅读明代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节选),做题。

1、下面句子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分别是

(1)秦王既按图以予城。(C)

A用手压住B止住C察看D依照

(2)而归直于秦(A)

A归属B归还C返回D通"馈",送

2、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分别是

(1)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D)

A现在大王如果是由于赵璧的缘故而丢失了你的十五城。

B现在却使大王由于赵璧的缘故而失去了那十五城。

C现在使大王由于赵璧的缘故而丢失了你的十五城。

D现在如果大王由于赵璧的缘故而失去了这十五城。

(2)而责璧与信。(B)

A而责难赵国暗中送回玉璧和表示坚决遵守信约用十五城换璧。

B而要索取赵璧和要求赵国守信,用玉璧来换取十五城。

C而责备赵送璧是假,和表明秦用十五城换璧是真。

D而要赵交出玉璧,和秦当遵守信约,划给赵十五城。

(二)阅读下面短文,做题。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1、这则短文有一个通假字,这个通假字是 信 ,通_伸____。

2、"一奋其气"的"一"的意思是(C)

A一概B一样  C一经  D专一

3、"方"作介词所带的对象是(C)

A蔺相如。             B蔺相如引璧睨柱。

C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  D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

4、下面动词中有一个语法特点不同于其它三个,这个是(D)

A让  B叱  C引   D诛

5、"智死必勇"的意思是(A)

A能知道死而不怕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B能知道事情发生的结果是死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C能知道死的价值而去死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D能知道死是成功的前提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廉颇蔺相如教案(19)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案

教学目的: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

教学设想:1、充分利用学生手头上已有的文言文学习资料,文字、语句上拟采用鉴赏引导下的学生自读的方法,疏通字句。

2、课前布置预习。预习注意:①对照注解和文言文译注资料疏通文句;②划分课文段落层次;③划分“完璧归赵”一部分的层次,列出结构提纲(小标题)。

3、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本文的学习目的。

二、导入新课。

指名朗读课文“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1、 关于《史记》的补充介绍:

本纪(12 篇):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

世家(30篇):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如〈〈陈涉世家〉〉)

列传(70篇):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分三种:①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②合传,有二人合传,也有三五人合传,(〈〈廉蔺列传〉〉)③汇传,记同一类的若干人,篇名中并不举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传〉〉、〈〈酷吏列传〉〉。

表(10篇):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8篇):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的发展和现状。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是24 史的第一部。

《史记》的写法和所写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

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简介:

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繁。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务。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

明确:按时间顺序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课文也就自然分成三部分。

提问: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

板书: 完璧归赵—————————诈璧与存璧的斗争

渑池相会—————————辱赵与尊赵的矛盾

廉蔺交欢—————————私怨与国事的矛盾

提问: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

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四、学习“完璧归赵”部分

提问:(检查预习)这部分可分几层?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可分三层:(板书)

(1)1——2段:简介廉、蔺

(2)3段: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

(3)4——11段:

决策入秦 缪贤荐贤(4)

智斗秦王 决策入秦(5)

完璧归赵 毕礼而归 章台刺秦(6)

(事情的经过) 迫秦斋戒(7、8)

从者归璧(9)

廷斥秦王(9、10)

五、讲析“完璧归赵”之第一层(也可单独作为一部分)

1、 疏通文句

2、 讲析

提问:课文的前两段是简介本文的两个主人公。传记的一般写法,是在文章的一开头就介绍人物的出身之类。本文开头对二人的介绍与一般传记相同,但读完全文,却又感到其用意不仅如此。还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更重要的是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六、讲析“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缪贤荐贤”一节。

1、 指名试讲,疏通文句。

2、 讲析

提问:这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引出蔺相如张本。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氛极为紧张。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之机智。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缪贤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一句话,也可作为下文的纲。

七、布置作业:通读全文,疏通文句。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 检查作业:指名口译课文第四段。

二、 讲析“决策入秦”一段。

1. 串讲

2. 2、讲析

3. 提问:这一段中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决策?

明确:(议后可集体朗读)“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负秦曲”;“城入赵……归赵”。

归纳:相如决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切,见其勇。这是一见其智。

板书: 相如决策————智

一见其智(对话描写)

愿意入秦————勇

三、 析“章台斥秦”一段

1、表情朗读(亦可让普通话好的同学朗读),读出秦王傲慢、贪婪得意的神态,读出相如果断机智,凛然正气,不惜碎玉,以死报国的气势。

2、讲析:相如怒斥秦王有理有节,作者用语言描写表现蔺相如的智勇。“复取璧”见其智,怒斥见其勇。二见其智勇。

板书: 复取璧————智

二见其智勇

怒斥秦王———勇

四、讲析“迫秦斋戒”一段

1、 指名试译,然后视情况串讲。

2、 在秦王朝廷上,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君臣,蔺相如不卑不亢,以诈对诈,迫秦斋戒,以争取时间。三见其智勇。

板书: 以诈对诈————智

三见其智勇(行动描写,语言描写)

迫秦斋戒————勇

五、讲析“从者归璧”一段

1、串讲

2、讲析

提问:秦王第二次接见,场面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明确: 第一次 第二次

地点: 章台 廷(议处国政的处所)

人员: 美人、侍从 九宾(礼待外宾的仪式)

场面如此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镇定自如,也表现出相如的胜利。

提问:“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暗示对方,璧已归赵,如杀掉相如,有害无利。

提问:在相如的一番“廷斥”下,秦王和群臣反应如何?

明确:“相如而嘻”,发出惊呼,段无可奈何。秦王也只好自找台阶,说“赵王岂……欺秦邪?”最终“廷见相如……归之”。

板书: 相如既知秦国历史,又洞察秦王内心————智

五见其智勇

针锋相对,请就汤镬———————————勇

归纳:以上六个情节,步步展开,层层深入,置人物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刻画其主要性格特征——智勇,写待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这一部分的最后两段是交代结果:相如胜利归来,秦王阴谋破产。

提问:完璧归赵以赵胜秦败而告终,原因是什么?

明确:秦诈璧靠的是势,相如存璧靠的是理。

秦王理屈——气馁,相如理直——气壮。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讲析第三部分

1、串讲

3、 划分情节提纲

赵王赴会

渑池相会 会上斗争

“为好”结果

二、讲析“赵王赴会”一段(15)

1、“其后……杀二万人”,这是“完璧归赵”的余波,“渑池相会”的先声,赵国失地,折兵,形势险恶。

2、齐读:秦王虽处劣势,段由于廉蔺之计,抗秦态度坚决,并做了周密部署,这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 1、廉颇留守

赵国部署 2、相如相从

3、三十日不还,立太子为王(国不可一日无主)

这一段交代背景,制定对策,寥寥数笔,具见廉、蔺胆识。

三、讲析“会上斗争“

1、学生试译

2、讲析: 秦王: “酣”“令”——趾高气扬,盛气凌人

秦御史:“前书”(不召而书)——见其预谋

相如: “前(曰)”,“前(进缶)”,“跪”——显出机智

秦王: 不许——不肯——不怿——为一击缶(被迫无奈)

3、集体朗读:“秦之群臣曰……为赵王寿”

提问:索十五城本来是秦“为嬉”的本意,作者为什么写待简略?

明确:(1)秦王受惊,余悸未消,战局已乱;(2)“左右皆靡”,前车可鉴,群臣何敢妄为?也就不必多费笔墨。

归纳:渑池会上,相如面对群秦,以寡胜众,以宾夺主,由变动变为主动,处处见胆,句句见智,作者把人写活了。

4、串讲“为好结果”,分析从略。

四、讲析“廉蔺交欢”

1、串讲

2、划分情节:

矛盾发生(17、18段)

廉蔺交欢 矛盾激化(19)

矛盾解决(20)

3、(矛盾发生、激化分析略),讲析“矛盾解决”

提问:矛盾之所以解决,是因为双方有共同的思想基础,这个基础,课文中用了哪句话?

明确:“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五、归纳:全文三件酸,表现了两重矛盾(秦赵、廉蔺),前一个矛盾的发展结果,导致后一个矛盾的爆发;后一个矛盾的解决,又服从前一个矛盾斗争的需要。这样写,人物形象逐步饱满,主题思想逐层深化,从而在勇士效果上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发人深思。

六、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课时作业

二、讲析

提问:作品是用哪些表达手段,从哪些不同侧面来表现相如的思想性格的?

明确:(1)缪贤荐贤,从侧面显示相如的机智;(2)秦王求璧,先写赵国君臣拿不出主意,是反衬下文相如一言以决的胆识;(3)廷斥秦王,秦王设九宾礼仪的隆重召见,侧面烘托相如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机智和勇敢;(4)渑池会上,相如置工人安危于不顾,为的是维护国家的尊严;(5)廉蔺交欢中,相如处处忍让,显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忍让为国的高贵品质。

提问:课文以相如为主,是怎样写廉颇的?从中表现了廉颇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全文在写相如时,或明或暗地提到了廉颇,同样提出了他在赵国的地位,表现了他的性特征。第一,开头就说他“以勇气闻于诸侯”。强调突出了他的勇。文章最后写他负荆请罪,固然是受蔺相如爱国精神的感动,也是他自己对祖国的一片忠心和勇于改过的精神。第二,作者介绍廉颇是“赵之良将也”,一旦国家形势紧张,赵王立即“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突出表明了廉颇既举足轻重之势,又不同于常人。渑池相会一段,对廉颇的描写更为明显,正是他的“盛设兵以待”,秦才不敢动的。第三,作品还写了他的智谋,如第二段,是“廉颇蔺相如计”、敦促才成行的。后来又是他建议“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也正是他给了相如以强大的后援。他的性格极为爽朗,开始居功自傲,后来又负荆请罪。

三、布置作业


廉颇蔺相如教案(20)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①初步了解《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②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教学重点]

设问启发学生梳理故事“完璧归赵”的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品读体会故事“渑池之会”的语言艺术;琢磨感悟“将相合欢”的对比深度。

[教学设想]

①超越常规字词教学,引导学生品鉴《史记》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开启心智,提高赏析,评价的文学素养。

②立足于课文三个故事,各自确定一个教学重点,连点成线,注重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定点深化,集中突破,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

③通过引导学生对《史记》名篇的品读鉴赏,达到掌握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教学课型、课时]

品读——鉴赏课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空前强盛的西汉王朝诞生了一部伟大的著作——史马迁的《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体例严谨,脉络分明,全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成为后世历朝修史的范本,史学成就居“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传统,把中国的历史散文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它记录历史事件完整准确性,语言运用平易简洁,极富表现力,描绘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注重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绘人物,注重在人物的对比反衬中塑造人物。其后的文学家们无不熟读《史记》,把它当作文章的典范。鲁迅先生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选自《史记》的传统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梳理情节,把握矛盾,品味语言感悟思想来领会《史记》的文学魅力。

二、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描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辨、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思想上性格,以及廉颇粗豪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尽忠智,国难当头,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精神。

三、完璧归赵:梳理矛盾,把握人物

[问题]: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②.蔺相如出使秦国连写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

①.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成求璧,赵国君臣深感“矛”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城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②.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城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有“辞谢”割城。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第三个回合,延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四、渑池之会:品味语言,把握人物。

[问题]:

①.“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

②.“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

③.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明确]

①.记载会场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书一笔,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顾召”赵御史。“顾召”即回头招呼。可见,赵王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一筹莫展,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在云里雾中,须待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一是秦赵双方对此,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君臣对比,赵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拔俗;三是蔺相如与秦君臣对比,秦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有理有节,士可杀不可辱。

②.在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着一“会”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è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逼迫赵王就范,置赵王于优伶之地,不禁沾沾自喜赵王几近优伶,顔面丢尽!“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蔺相如挽狂澜于既倒,反令秦王击缶,缶乃市井盛酒浆之容器,其为乐器则为劣等,秦王无奈,击缶助兴,无地自容!两个动词,意蕴丰富,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缶;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要献丑,秦国君臣满盘皆输!

③.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无须高声,无须宏论,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两个事实是:一、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一、在秦王面前是一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大智大勇,敢说敢为的人,是一个不顾生死,死而更勇的人。一个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无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

五、“廉蔺合欢”:感悟思想,把握人物。

[问题]:“负荆请罪”这外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

[明确]

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駣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

六、沟通联系,总结、深化

以上,我们抓住三个故事,各有侧重地解读了司马迁的写人艺术。完璧归赵注重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刻绘人物。“渑池之会”注重

简洁平实,凝练传神的语言来描绘人物,“廉蔺合欢”注重在对比、反衬中凸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其实,三个故事中,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不是绝然分开,相反,司马迁非常注重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

人物形象。对比反衬,贯穿始终,语言出彩,比比皆是;矛盾冲突,起伏跌宕,我们在欣赏作品时,既要相对集中,突出重点,又要整体着眼,前后勾勒,以求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充实、完整的理解。

相关推荐

小年的诗句(集合7篇)

诗句
小年的诗句(1)描写小年的经典诗句汇编农历腊月廿四日(或廿三日),中国民间称为过小年,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下
展开详情

实践报告心得体会

实践心得
学校在假期里安排了为社区服务活动,我感到十分高兴,正因这能够锻炼我们的社会实践潜质。透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体验到了生活的充实和乐趣。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中认清自己
展开详情

大学英语学习心得体会

英语
回首来,大学第一个学期就这样匆匆过去了,我大学生涯的最后一节英语课(希望是)就在这圣诞将至的欢快气氛中带着淡淡的寂寥和遗憾结束了。回想高考结束后的那个暑假,等待出分的那一个多月实在是没什么心情外出游玩
展开详情

春秋战国时期试题及答案

试题
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齐、晋两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①政治上,改革内政②经济上,发展生产③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④用人上,都有贤相辅佐,如管仲、伍子胥⑤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A.①②③④⑤
展开详情

高考语文常考易错成语知识点

高三语文
改头换面:只改形式,不换内容。贬义。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以上两词都不代替“改邪归正”。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高山景行:不是指高山美,而是比喻崇高的德行.高山仰止:像仰望高山那样,
展开详情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能对物体进行整理分类。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能力。3、情感目标
展开详情

道家名言(集合4篇)

名言
道家名言(1)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展开详情

大学寒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

实践心得
实践单位:***书画报实践时间:**年6月25日-8月25日从**年6月25日-8月25日,我在神州诗书画报社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践,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纸媒的人来说,这份工作是有一定挑战性的。在实践期
展开详情

小升初专家指导:如何调配时间及“三看法”查看孩子作业

小考辅导
首先是要看“字”如果孩子做作业只是为了应付老师或家长的检查的话,他往往不会有那么好的耐心,去认认真真地将每一个字写得工工整整,而是会写得“龙飞凤舞”,仿佛本身是个大书法家一般。我们看到这样的作业,就应
展开详情

大学生销售助理实习日记

实习专题
今天又很早就赶到了公司,其他同事还没来呢。我现在得抽空在电脑前好好的对那些办公的软件进行了一次系统的了解,把不清楚的地方记了下来,等同事回来了好好请教下。晚点同事来了,一大早的向谁问比较好呢?这种程度
展开详情
热点文档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冬的诗歌(优质15篇) 身边感人故事(甄选6篇) 初中军训心得体会800字范文2022 那次考试 大学生寒假实践心得体会 学生军训后的个人感受作文 蟋蟀的住宅读后感 赞美教师诗歌(汇总17篇) 岳飞名言(汇编6篇) 六年级我爱祖国作文500字 防溺水安全教育知识 段太尉逸事状 文明教师事迹材料 泥人张阅读答案参考整理 霜冷长河读后感读书心得范文 我的大学生活优秀英语作文 大学生实践发传单心得 春节议论文高二范文 暑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暑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高三语文学习方法 沉甸甸的小鱼篓阅读答案 有关普通话考试作文 句子分析(实用19篇) 感恩让生活更美好600字 高中历史学科学习方法有哪些(集合4篇) 高二数学不及格怎么学习 正能量名言名句 s版小升初语文知识点必考古诗词 小学实践活动个人心得体会 大学生实习指导评语 生于忧患教学反思(优选7篇) 小学五年级写景作文优秀范文模板 食品安全的教案(合集15篇) 快乐旅行教案(推荐9篇) 初中实习单位评语 读《红军长征故事》有感范文 斯开岛梗 你最出彩中考作文 初中学生军训日记1000字 关于青春的诗歌短(通用5篇) 中外神话故事读书笔记 防灾减灾教学设计(汇总10篇) 高考倒计时30天语文作文押题大全 高考电磁感应知识点 2022新生军训口号霸气押韵 地理高一重要知识点总结 初中论语读书笔记500字 发电厂认识实习范文 木笛阅读答案(汇总6篇) 吹起羌笛跳锅庄教学反思(必备4篇) 高一作文演讲稿范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习日记 高考政治常考必考点知识掌握对照表 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安全教育知识宣传发言稿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 科普知识作文300字 盗墓笔记的读书笔记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500字 六年级作文:20年后的我 2022年双城记读书笔记范文500字 乡村振兴实践心得体会 高考期间一日三餐怎么吃 表白的句子(通用15篇) 因式分解说课稿(实用5篇) 根鸟读书笔记 《第一抹春痕》阅读理解及答案 高考生物易错知识点大全 2022高三抗击疫情作文 海底两万里的读书笔记 普通话考试命题说话范文 高一学习计划总结 安徒生童话读后感范文 三下乡实践活动心得模板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知识点积累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到三 高一英语40个英语写作加分句型 中考满分作文 有关感恩的句子(集合10篇) 二年级日记难忘的一天200字 我所在的集体普通话考试范文 中考作文写作技巧 父爱如山600字六年级作文 培养孩子自立的技巧 关于大学英语专业求职信集合 家庭教育经验材料 习惯养成教育 路遥《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范文 隋唐高考的知识点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计划(实用5篇) 2022高二作文家乡特产范文 桥之思教学设计(优质7篇) 朗读教案(精选4篇) 精美语句摘抄大全(优质3篇) 身体的秘密教案(汇编20篇) 养成好习惯的名言(必备5篇) 最全二年级英语复习计划 社区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有关一次的考试作文300字 你的成语(集合8篇) 高中英语学习方法有哪些 高三作文开头写作技巧 赶小猪游戏教案(精选6篇)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集合8篇) 关于教育的诗歌(汇总5篇) 表演游戏小熊拔牙教案(必备3篇) 表演游戏小熊请客教案(推荐4篇) cctv开学第一课年(集锦15篇) 学生读书笔记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白毛女阅读答案 红红的小东西教案(精选10篇) 秋季新生军训心得体会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 写作指导引用名言加强文章说服力 学生三好学生事迹材料 《阅读是一种孤独》阅读答案 我的手抄报 高考历史复习需重视的隐形知识点 暑期医学专业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狼王梦读后感作文范文300字 勇气的名言警句(精编5篇) 享受成功500字小学作文 四年级读后感范文300字 中段考试总结发言稿(必备5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专项练习题 有关难忘的一次考试作文300字 初三英语语法填空题的做题方法 初一英语归纳知识点2022 如何写评语(精选19篇) 有关考试准备作文 大专军训个人心得 小人国教案(汇集19篇) 少年闰土教案第二课时(优质5篇) 关于初中学习英语计划 怎么才能学好高一化学 化学选择题专题训练七 西山 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精编4篇) 高中政治应试答题技巧分享 销售类实习工作报告 做语文卷子的答题技巧阅读题(汇总5篇) 暑假评语(汇总16篇) 高三父爱议论文800字2022 军训口号大全2022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知识点2022 先进班组事迹材料 高考防疫关键措施_2022年高考防疫家长关键提示 学习、非正式学习 幸福家庭事迹材料 秋游散文(精品6篇) 激励销售的故事(集锦15篇) 伊豆的舞女读书笔记 红楼梦读后感高一800字 大一军训日志第一天 工商银行实习日志 怎么才能学好高一化学 折纸教案教案(必备17篇) 游戏两人三足教案(精编14篇) 《战马》读书笔记 个人就业实践心得体会 描写心境的句子(热门4篇) 青春励志名人名言 四级英语作文模板(精选15篇) 教师实践培训心得体会 责任高二议论文800字范文2022 女娲补天读后感500字范文 有关暑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实践心得作文 窦娥冤读书笔记 科普知识读后感 四年级苏教版语文知识点 实践心得作文 律动教案(汇集16篇) 音乐拔萝卜教案(优选19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800字读书笔记 羊皮卷读书笔记800字 昆虫记读后感范文 夜莺与玫瑰读后感范文500字 高二化学学习有什么方法 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午睡故事(甄选13篇) 小壁虎借尾巴读后感 微笑面对生活初中作文优秀范文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 商务英语初级真题(汇总5篇) 安全为主题的征文(热门5篇) 大学英语教学总结范文 森林报读书笔记范文500字 2022高考作文常用古诗名句 高三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答题小窍门 高中军训体会2022 高一新生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化学 教育格言经典语录 在牛肚子里教学反思(优选6篇) 高三英语复习计划 精灵鼠小弟读后感范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