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关于庄子和庄子思想

首页

关于庄子和庄子思想

大家对庄子和他的思想有何见解。首先表明观点:你是赞同,还是反对?你觉得他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请阐述理由!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2-25 15:30:26
    我对庄子的理解基于“处乎材与不材间”
    所谓材与不材都取决于参照的标准
    而这个标准往往取决于当权者
    如何免受其害是每一个热爱生命的智者
    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当今社会也不例外
    于是乎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
    无不应此而作
    而今世人所谓庄子的积极和消极
    只不过是明镜蒙尘 不能自知
    随波逐流 迷失本我......
    全不知不庄子
    “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的
    无物无我 物我一体的境界

    终***

    2019-02-25 15:30:26

其他答案

    2019-02-25 15:52:35
  •      庄子名周,宋之蒙人(今河南商丘县东北),宋在战国时属魏,魏都大梁,因又称梁。史记说他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庄子》〈田子方〉、〈徐无鬼〉两篇于魏文侯、武侯称谥,而〈则阳篇〉、〈秋水篇〉迳称惠王的名字,又称公子,〈山木篇〉又称为王,〈养生主〉称文惠君,看来他大概生于魏武侯末叶,现在姑且定为周烈王元年(前三七五)。
      他的卒年,马叙论定为赧王二十年(前二九五),大致是不错的。 通过《史记》中关于庄子的几百字描述和《庄子》中的一些句子,为我们勾勒出了庄子的五点基本情况: 第一, 庄子是一个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 第二, 家境贫困,生活艰苦。
       第三,有点像“隐士”。庄子视惠施所看重的相位为一只老鼠很能说明他对做官的不屑。 第四,他有家室、学生。“庄子的妻子死了,他却‘鼓盆而歌’,惠施对此深表不解——殊不知庄子这是‘以理化情’啊。” “庄子受到了学生挑战,但他还是很好地回答了学生的问题,‘周将处乎材与不材间……若夫称道德而浮游则不然……’。
      ” 第五,他为人旷达,看破生死。“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玑,以万物为赍送”,读着庄子将死时说的这段话,观众们能很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庄子原应为富贵人家,但是在战国时家道沦落为社会底层,但也因此造就了他心灵的敏感,对命运有着深切的体会。
      ” 老子之后道家大体沿两个方向发展——以个人生命为中心;养生贵己和以社会政治为中心,发展为君人南面之术(君子无为臣子有为)。其中第一个方向又可以分为两条路线,一条是从生理本能出发,重视肉体生命。另一条就是从心灵着眼,着重在提高精神境界,这方面庄子无疑是代表。
       说到庄子与老子的不同,老子非常理性。老子的思想有非常高的智慧,但少些人情味,里面的‘圣人’几乎都可以换成‘国君’用来治国;而庄子中的圣人,则大都对现实无所挂怀。 庄学的基本思想——无我 庄学的基本思想很复杂,但是在其中一脉相承的宗旨就是两个字——‘无我’。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的己、功、名都可以看作是‘我’,庄子的思想就是要打掉、破除‘我’。” “‘今者吾丧我,女(汝)知之乎?’。今天我丢了自己,‘吾丧我’也就是《逍遥游》中说的‘无己’。”这可通过颜回“坐忘”故事来说明。
      “这里庄子通过寓言、重言,借颜回‘忘仁义’‘忘礼乐’,阐释了‘坐忘’的含义:‘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与大通,此谓坐忘’。也就是要忘掉自己。”他就此阐释了道家对“我”的基本看法。“道家反对‘人为’。所以在‘我是谁’这个问题上,他们往往从一个负面消极的角度来认识,名利、知识——这里的知识不等于智慧、道德等人为的东西,都失掉了人原始的质朴,所以才需要创设规范,一旦达不到这样的标准,就容易走向反面,流于虚伪了。
      ” 又如“‘浑沌’代表了原始的质朴、‘无我’,但当倏、忽二人以‘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结果却是‘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人一开窍,就失掉原始的质朴了。”但是,所谓‘境界’是很主观的东西,‘无我’又何来‘境界’呢?“其实好好体会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就不难理解庄子所说的‘无我’的真正含义:打掉小我,要的是大我,恢复人的本性。
      人开窍了,岂不回不去原来的质朴了?“庄子认为还是回得去的,在梦中回去。”人们津津乐道的“庄周梦蝶”:“庄子问自己:究竟是庄周梦为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为庄周?在梦中,物我分界荡然无存,庄子称之为‘物化’。总的来说,就是在梦境中忘我,就可实现‘无我’,梦是我们愿望的达成的,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梦的积极意义:“当一个人还有梦时,他就还有希望、理想,会去关注人生、社会,就像庄子。
      ” 那庄子的希望是什么呢?那就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不以人助天’可以成为现代社会反省人自身的一个出发点。 。

    w***

    2019-02-25 15:52:35

  • 2019-02-25 15:51:49
  • 庄子是一个虚无主义者!

    刘***

    2019-02-25 15:51:49

  • 2019-02-25 15:49:16
  • 你太不够级别了。如果你还用积极和消极、赞同和反对这样的话语来对待庄子,你连庄子的皮都没摸着。回去把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每篇读上三遍再来这里献丑!

    罗***

    2019-02-25 15:49:16

  • 2019-02-25 15:35:29
  •   不能简单的说赞成或反对
    庄子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和《庄子》一书。
    他把为统治者效力而获得赏赐比作舐痔溃痈,不愿与这种人为伍。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出使秦国,秦王赏给他百辆车子,他在庄子面前炫耀,庄子轻蔑地说:"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 子行矣!" 庄子直接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他把道的理论引申到人生方面,多方面地思考了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在庄子生活的时代,残暴的统治者使人民大量地受刑和死亡:"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庄子·在宥》)。
      他思考如何在苦难的现实中安顿这短促的人生,寻觅着一条通向精神解脱之路。 庄子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 所谓自然,是指天然而成,自在自为,不受外来干预的状态。 《庄子·秋水》中说:"何谓人 何谓天 "答曰:"牛马四足,是谓天,穿牛鼻,落(络)马首是谓人。
      "他认为人类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符合自然的状态。 "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知乎小人君子。"(《庄子·马蹄》) 在这一点上,庄子和大力提倡仁义道德的儒家截然不同。他认为,仁义礼乐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缚和戕害,它如同骈拇枝指,附赘悬疣,完全是多余的。他主张,人应当超越于社会规范之外,率情任性地去生活,"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渔父》)。
       珍惜个体生命,避免伤生害性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庄子·骈拇》中指出: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他主张采取"以无用为用"的生活态度 《庄子·人间世》中说: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对人来说,"以无用为用"就是去除各种功利追求,既不求对他人有益,也不求个人的功名富贵,一切以全身远害为宗旨。 《庄子·逍遥游》中写尧想把天子的位置让给许由,许由不受,说:"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 庄子正是奉行这样一种人生准则,他只求在世上占据一个仅能容身的位置,没有更多的贪欲,也不想奉献于人。 A,庄子把现实中无法解释而又无法解脱的痛苦看作"命"。"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庄子·达生》)面对人生的穷达祸福,庄子主张采取"安命"的态度:"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庄子·人间世》) B,所谓齐物,就是否定和抹煞事物之间以及物我之间的差别,反对人为的价值判断。 庄子首先从事物的相对性来否定它们的差别。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覩矣。
      (《庄子·秋水》) 庄子还用万物的同一性来否定它们之间的差别。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他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在这种观点包含着对生命现象和万物变化的理性认识,带来了对生死寿夭的达观态度。
       庄子追求超脱与自由的精神境界把这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称之为"游"。 "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齐物论》)"乘物以游心"(《人间世》),"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大宗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广垠之野"(《应帝王》)。
       庄子主张通过"坐忘","心斋"等方式,在内心保持虚静的基础上逐渐忘礼乐,忘仁义,忘天下,忘万物,直至堕肢体,黜聪明,忘怀自身的存在,最终达到一种与大道冥合,与宇宙同在的境界。 这种境界实际上只是庄子所追求的一种精神自由,它缥缈虚无,却又奇幻多彩。
       庄子的人生态度中有强烈的愤世嫉俗的成份,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深刻的批判意义,他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思想也极大地影响了后代的文人。但庄子为了保全个人的生命和自由,主张完全放弃社会责任,放弃一切人为的努力,对一切都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这又是非常消极的。
       。

    这***

    2019-02-25 15:35:2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哲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科学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