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周总理你在哪里从诗中选一句感受最深的诗句进行品析

首页

周总理你在哪里从诗中选一句感受最深的诗句进行品析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2-17 01:48:10
  •   《周总理 ,你在哪里》诗 赏析 一理解要点: 
    1、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为人民、为革命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 
    2、这首诗运用“询问——呼唤——寻找——应答”的独特构思来展现主题的特点,诗中所表达的亿万人民无限怀念总理的深厚事情。
       
    3、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 
    二、 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周总理,你在哪里》是一首现代抒情诗,是当代女作家柯岩为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而创作的。诗人从高度评价周总理光辉的革命一生入笔,对周总理的英灵急切地反复呼唤,反复寻问,反复倾诉了亿万中国人民的无限热爱和怀念的深情,直发了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总理爱人民的思想志情,这是全诗的抒情基调。
      在了解周总理一生丰功伟绩的基础上阅读全诗,就会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三、 掌握全诗的内容结构 
    全诗共九小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有抒胸臆,从高度评价周总理光辉的革命一生入笔,通过反复呼唤,倾吐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切热爱、怀念、歌颂之情。
       第二部分(第2-6节)诗人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的回音,逐步展现了周总理与亿万人民血肉相连,息息相关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 第三部分(第7-9节) 诗的最后三节进一步深化形象和感情,形象地创造出周总理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里的意境。
       
    四、 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 
    本诗以"呼唤"为线索,展开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用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来抒发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与崇敬,创造了一种"询问--呼唤--寻找--回答"的新颖形式,把怀念周总理和追述周总理一生不朽的业绩巧妙结合起来。
      虚实结合的写法造成一种壮阔而动人的意境。 
    诗歌怎样虚实结合,把怀念之情和追述不朽业绩巧妙结合起来的呢? 
    山谷回音: 
    革命征途千万里, 他大步向前不停息...... 歌颂周总理忠于革命,勇征直前的革命精神。
       
    大地轰呜: 
    那沉甸甸的谷穗上, 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 表现总理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光辉形象 
    松涛阵阵: 
    宿营地上篝火红呵, 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
       表现总理平易近人,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海浪声声: 
    海防战士身上, 他亲手给披的大衣...... 表现总理关心战士,爱民如子。 
    广场回音: 
    接见外宾 出席会议 表现总理为革命。
      日理万机地操劳。. 
    诗中天地万物,回音声声,饱含激情。这都是艺术的想象,是虚写。强烈地抒发了人民对总理的深情,更突出了总理的精神感天动地。而声声应答的内容,则是总理生前工作的真实写照,是实写。歌颂了周总理为革命呕心沥血,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
      这种虚实结合,新颖巧妙。 
    五、 理解拟人,反复修辞方法的作用。 
    诗中的山川、大地、松涛、海浪是天地万物的代表,诗人赋予它们的情感,因为它们是总理为人民辛劳一生的见证人。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全诗具有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便于表达周总理虽死犹生的立意,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1、作者简介柯岩,原名冯恺,女,广东南海人。生于河南郑州。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1949年5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北京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从事创作。曾任《诗刊》编委。主要作品有诗集《“小兵”的故事》《大红花》《讲给少先队员听》《柯岩儿童诗选》等。
      另有诗剧合集《“小迷糊”阿姨》。报告文学《癌症≠死亡》等。《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影响广泛。2、背景简介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由于当时特殊历史背景,全国人民无法充分表达哀思。所以在新的历史转机出现之后,1977年他逝世一周年之际,大量的悼念诗文才得以公开发表。
      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就是这一时期发表的优秀诗篇。这首诗之所以在众多诗篇中特别引人注目,首先是得力于它的真诚深挚的感情表达。在人们普遍怀着对周总理的深情眷念而又难以表达之际,一声声“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深情呼唤,似乎是从亿万人民心中同时进发出的心声。
      在历史性时刻代表和体现了人民心声,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得以流传的前提条件。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特色。3、赏析纵览全诗,“周总理,你在哪里”这一标题的启示性,使人们一开始就进入一种寻觅追问的情境。诗的第一节就是为这种情境的设置而作的铺垫。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的反复追问,正是这种“想念”深情的自然流露。接下来的第二、三、四、五几节诗,分别写了我们对着“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呼唤周总理的情景,而每一次都以“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作为回应,使这些自然景物部赋予了深情的人性色彩,真是一种大地为之黯然、山河为之变色的神伤境界。
      正是由于这种艺术情境的烘托,才使这首诗具备了强烈的感染力量。诗的第六节用“我们找遍整个世界”开头,既是对前面几节诗的一种归纳总结,又带有重新寻觅拓开视野的意味。“辽阔大地,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言简意赅,既表现了周恩来毕生建树的伟大功绩,又体现出他必将为历史所记载的不朽英名。
      在祖国大地和整个世界逡巡了一遍之后,对周总理的寻觅追问再次回到了祖国的心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前面,那“轻些呀,轻些”的回声,终于使周总理“死而复生”。自然,这只是一种艺术表现所允许的“幻想”,然而它未尝不是亿万人民心灵中的真实情景。这种亦幻亦真的艺术境界的出现,正是诗的艺术效果得到充分发挥的体现。
      就诗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言,它在修辞方式上的拟人、排比、反复等等的运用,无疑也是起到了渲染气氛、强化感情从而加强了艺术效果的作用。但是这些修辞方式,必须在深入体验诗的感情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在诵读中得到恰当和充分的体现。

    2***

    2018-12-17 01:48:1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诗歌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