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内科
内分泌科

患病原因

腮腺炎、水痘、甲肝、心脏病、急性结膜炎、麻疹、贫血、蛔虫病.
侯*** | 2018-11-03 01:19:13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2018-11-03 01:19:55
  • 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或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急性全身性传染病。本病以侵犯儿童为主,也常感染青年,表现为发热、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并可累及其他腺体和脏器。腮腺炎病毒主要借空气飞沫传播,不受气候限制,地区分布非常广泛。多认为该病毒首先侵入口腔粘膜和鼻粘膜,在上皮组织中大量增殖后进入血循环(第一次病毒血症),经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组织,并在其中增殖。再次进入血循环...

    查看全部>>

    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或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急性全身性传染病。本病以侵犯儿童为主,也常感染青年,表现为发热、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并可累及其他腺体和脏器。腮腺炎病毒主要借空气飞沫传播,不受气候限制,地区分布非常广泛。多认为该病毒首先侵入口腔粘膜和鼻粘膜,在上皮组织中大量增殖后进入血循环(第一次病毒血症),经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组织,并在其中增殖。再次进入血循环(第二次病毒血症),并侵犯上次未受波及的一些脏器。病程早期时,从口腔、呼吸道分泌物、血、尿、乳汁、脑脊液及其他组织中,可分离到腮腺炎病毒。有人分别人胎盘和胎儿体内分离出本病毒。根据本病患者在病程中可始终无腮腺肿胀,而脑膜脑炎、睾丸炎等可出现于腮腺肿胀之前等事实,也证明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口鼻粘膜经血流累及各种器官组织的观点。也有人认为病毒对腮腺有特殊亲和性,因此入口腔后即经腮腺导管而侵入腮腺,在腺体内增殖后再进入血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累及其他组织。各种腺组织如睾丸、卵巢、胰腺、肠浆液造酶腺、胸腺、甲状腺等均有受侵的机会,脑、脑膜、肝及心肌也常被累及,因此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脑膜脑炎是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后果,自脑脊液中可能分离出病原体。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为本病的主要病变,腺体呈肿胀发红,有渗出物,出血性病灶和白细胞浸润。腮腺导管有卡他性炎症,导管周围及腺体间质中有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及淋巴细胞浸润,管内充塞破碎细胞残余及少量中性粒细胞。腺上皮水肿、坏死、腺泡间血管有充血现象。腮腺思周显著水肿,附近淋巴结充血肿胀。唾液成分的改变不多,但分泌量则较正常减少。由于腮腺导管的部分阻塞,使唾液的排出受到阻碍,故摄食酸性饮食时可因唾液分泌增加、唾液潴留而感胀痛。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经淋巴系统而进入血循环,导致血中淀粉酶增高,并从尿中排出。胰腺和肠浆液造酶含量。本病病毒易侵犯成熟的睾丸,幼年患者很少发生睾丸炎。睾丸曲精管的上皮显著充血,有出血斑点及淋巴细胞浸润,在间质中出现水肿及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胰腺呈充血、水肿,胰岛有轻度退化及脂肪性坏死。

    水痘:

    病原体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属疱疹病毒,为双链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直径为150~200nm,为有包膜的正20面体。该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生活力很弱,能被乙醚灭活。该病毒在感染的细胞核内增殖,且仅对人有传染性,存在于患者疱疹的疱浆、血液和口腔分泌物中,传染性强,接种于人胚羊膜等组织培养,可产生特异性细胞病变,在细胞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形成。病毒糖蛋白共分5类(gpⅠ、gpⅡ、gpⅢ、gpⅣ和gpⅤ),其中gpⅠ、gpⅡ和gpⅢ抗体具有中和病毒作用。近年对其血清型亚型及其糖蛋白Ⅰ、Ⅱ、Ⅲ抗体有进一步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免疫作用。

    (一)传染源: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
    (三)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获得母体抗体,发病较少,妊娠期间患水痘可感染胎儿。病后获得持久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

    (四)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本病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故幼儿园、小学等幼儿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

    甲肝:

    甲型肝炎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占各型病毒性肝炎之首。其流行情况与当地的卫生状况密切相关。我国是高发区。常呈周期性暴发流行,传染源是急性期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多为生活接触传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感染。被感染者常在潜伏期后10天从粪便中排出病毒,至发病后2周停止排毒。水源,食品,用具等被含甲肝病毒的粪便污染可引起流行。甲肝病人预后良好。病死率低,绝大部分病人于6个月内恢复健康。目前未发现慢性甲肝病人。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主要由粪-口(或肛- 口),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甲型肝炎病毒(简称甲肝病毒)而得病。
    甲型肝炎是有感染甲型病毒感染引起的,人体感染这种病毒后,会在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免疫学检验确诊。
    1、甲型肝炎抗体(HAVAB)是感染甲肝病毒(HAV)后病人血中出现的一种抗体,属于HAV衣壳抗体。其中又分甲型肝炎抗体IGM(HAVAB-IGM)和甲型肝炎抗体IGG(HAVAB-IGG)。临床多用酶免疫分析法检验。 {甲肝的病因}
    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居住拥挤,人口稠密,环境卫生差的学校、工厂、农村、托幼机构或家庭中,更容易发生甲型肝炎的感染和高度局限性流行;一旦水源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195o 年瑞典及1978年我国均因食用泥蚶引起甲型肝炎流行,1979 年上海食用醉蟹引起过暴发,1988年因食用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引起大暴发,均是粪-口途径传播的实例。 近年国外陆续报道,滥用药物注射及同性恋群体中,甲肝病毒抗体水平和查出率很高,在这些人群中甲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肛-口或被污染的注射用具。

    甲肝患者的唾液有传染性,因为从急性甲肝患者采集得来的唾液,无论经口还是经静脉接种给黑猩猩,均使黑猩猩患了甲型肝炎,因此,认为甲肝病毒可以通过唾液传播。

    文献报道,妇女在怀孕期间感染了甲肝病毒,可以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传播给胎儿,但极罕见。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无母婴传播,对胎儿也无不利影响。研究表明,妊娠合并甲型肝炎,没有发现甲肝病毒通过胎盘传播的证据,也无胎儿畸变。

    心脏病
    心脏病专家们一直认为胆固醇是心脏病的主要元凶,说血液里脂肪太多则导致斑块形成,从而将心脏血管堵塞引起心脏病。然而,心脏病的成因很复杂,胆固醇导致的斑块仅仅是一连串反应中的第一步,其他因素也参与了心脏病的形成,其中排在首位的是炎症.

    除常见的心脏病致病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外 ,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发病因素。

    体态畸形一些不是很胖但脂肪集中在腹部的人易患心脏病和中风 ,这是因为脂肪太靠近门静脉 ,很容易进入血液并沉积于血管壁造成动脉硬化和血管梗塞。

    秃顶对心脏病人来说 ,毛发稀疏的头顶不是好兆头。调查中发现 ,谢顶者发生心脏病的危险比普通人高 3倍。

    牙龈疾病这是近年来论述与心脏病有很大关系的热门话题 ,是被发现的又一鲜为人知的发病因素。大量证据表明 ,常患牙周病的人患心脏病的危险比其他人增加 1倍。原因不复杂,细菌可能通过牙周的血管进入血液造成致病的凝块而引发心肌梗塞。预防办法很简单 ,及时治好牙病 ,平时注意刷牙。

    恶劣的气候每年秋冬和早春多变的的气候会把许多人“送”到医院 ,出现一个心脏病发病高峰。那么这恶劣的气候有规律可循吗 ?回答是肯定的 ,出现 0℃气温或日间温差大于 10℃时就得当心。因此你得注意天气预报 ,在恶劣气候袭来前 12小时加以防范 ,或保暖 ,或服药。

    生物钟节律这是医学界日益明确并达成共识的发病因素 ,比如 :日生物钟节律因素 ,即早晨 6时和下午 6时之后的 2~ 3小时 ,心脏病和中风的猝发占全天的 80%以上。又如 :季节生物钟节律因素如上面提到的每年秋末冬初和早春 ,由于气候多变 ,一年中 70%以上的心脏病常集中在这期间发生。这都是要明确和倍加预防的。

    急性结膜炎:

    主要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二种。感染性的病因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和衣原体,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少见。非感染性的病因主要包括:免疫性因素、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和全身疾病因素等。
    一般所指的急性结膜炎是由滤过性病毒所造成,它的表现可从完全没症状到很厉害的表现。通常都是流行性的,感染后两周内都具有传染力。

    因为这些滤过性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力,很容易经接触传染,会由手指头传染给眼睛,所以会在人口密集,互动频繁的团体散布开来,如军队、学校。一个家里有一个人得了,其它家人也往往无法幸免。所以勤洗手,避免与他人共享毛巾,是防止传染的重要措施。两眼同时感染的机会约 60%。

    治疗方面目前缺乏有效的疗法。类固醇眼药水的使用只能使病人稍感舒服,但是无法缩短病程,除非很厉害的发炎,一般不需使用。抗生素眼药水也不建议使用,除非担心合并细菌感染,或续发性的细菌感染,否则抗生素是对滤过性病毒没效果的。所幸大部份病人都是两周左右,即使不做任何治疗,也会痊愈。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红眼睛都是腺滤过性病毒引起,也有可能是泡疹病毒,或因为虹膜炎,急性青光眼所引起,那它们治疗方针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患了红眼睛,还是要找医师诊治较为妥当。使用类固醇药水的病人也要小心它所带来的副作用,如眼压的升高。虽然大多数病人在两周内会痊愈,但有些产生角膜病变的人,他们的症状可能会持续数个月,甚至几年,会给病人带来不小的困扰。

    麻疹:

    (一)传染源麻疹传染性极强,人类为唯一自然宿主。急性患者为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一般认为无症状感染者及麻疹病毒携带者数量少,传染性很低。

    (二)传播途径和方式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从潜伏期末到出疹期初,患者口、鼻、咽及眼部粘膜分泌物中含大量病毒,患者讲话、咳嗽、打嚏时,病毒可藉飞沫小滴散布到周围空气中,经鼻咽部或眼结合膜侵入易感者,密切接触者也可藉手的污染而传播。本病的传染期一般为出疹前5日至出疹后5日,有潜伏期第七日起已具传染性,但以潜伏期末到出疹后1、2日传染性最强。患者若并发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日。经衣服、用具等间接传染者甚少。

    (三)易感者凡未患过麻疹或未接受过麻疹疫苗者均为易感者。初生儿大多已自母体经胎盘获得被动免疫抗体。这种免疫力可维持4~6个月,以后逐渐下降,至9个月时抗体水平已测不出,但认为15个月之前此种免疫力仍可干扰接种麻疹活疫苗的效果。因此,在普种疫苗之前,我国麻疹发病年龄以6个月至5岁为高;但自广泛接种疫苗后,发病年龄有推迟现象。据上海资料,6个月至5岁及5~9岁两组各占40%,华北有报告14~23岁发病者占67%(1985年),美国1977年报告青少年占25%。如母亲未患过麻疹,新生儿也可得麻疹。

    (四)流行情况麻疹一般呈地区性流行,在未普种疫苗的地区,当易感者累积至40%以上时,在人群集中的大城市中可发生大流行,约每2~3年流行一次,而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农村、边区、山区则间隔时间较长。麻疹的传染性很强,与患者共同生活的易感者(同一家庭或托幼机构中)几乎90%可受感染。发病季节以冬、春为多,但一年四季均可见。男女之间无差别。患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很少第二次患病。

    麻疹病毒侵入原发病灶,在该处繁殖,并迅速扩展至局部淋巴组织,由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携带,经血液循环(初次病毒血症0到达全身网状内皮细胞,在该处广泛繁殖,引起第二次大量病毒血症,散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造成麻疹病变。在感染过程中,除了病毒直接侵犯宿主细胞引起病变外,机体尚发生一系列免疫反应。病毒刺激T淋巴细胞,使之大量分化繁殖,成为致敏淋巴细胞。当其与病毒抗原接触时,释放淋巴活性因子,引起病变处单核细胞浸润、炎症反应,甚至细胞组织坏死。这种受病毒致敏的淋巴细胞主要具有致胚细胞样转变(blastogenic)及产生细胞毒(cytoxicity)作用,使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增大、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并使细胞发生中毒病变,故有人认为麻疹过程是一种全身性迟发型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

    贫血:

    贫血的病理基础是血液载氧能力降低,而血液循环是周身循环,所以贫血的症状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最常见的症状是"苍白",表现在面色、皮肤,眼结膜苍白,口唇指甲无血色,还表现在疲倦乏力,,凸慌、心率加速,体力活动后气促、眼花、耳鸣、头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烦燥、易激动、食欲不振、恶心、腹胀、月经失调、闭经.贫血性蝴蝶斑,性机能减退等等。

    它可由以下原因引起:

    1、红细胞生成减少 包括缺乏造血物质及造血功能不良两种情况。前者如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常因饮食中缺乏生成红细胞必需的原料如铁、维生素B12、叶酸或蛋白质,亦可因慢性感染性疾病致吸收不良,或者是有些小儿因生长过快需要量增加所致,故避免贫血的最好方法是均衡饮食、不挑食。造血功能不良常见的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如果正常的造血组织被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等异常物质占据,亦可使造血功能低下,引起贫血。

    2、溶血性贫血 溶血可因红细胞内在原因及外在原因两方面所致。前者如红细胞膜缺陷所致的蚕豆病,血红蛋白异常所致的地中海贫血;后者如新生儿ABO溶血病,以及感染、灼伤、中毒,亦可破坏红细胞致溶血。溶血性贫血有一共同特点,即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黄染,体检时则可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脾肿大。

    3、失血 又分急性失血和慢性失血两种。前者如出血性疾病、血友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或外伤出血如脾破裂等。慢性失血常见于消化道溃疡、肛裂、钩虫病等,每次失血量虽不多,但日积月累,总量不少,亦可致贫血。 前文提到的小朋友不仅有红细胞减少,还有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经过进一步检查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难怪仅用铁剂治疗毫无效果。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含量降低。一般说,正常血红蛋白在男性为140克/升血;妇女为120克/升血。红细胞的正常范围在大致在4.0-5.5×10/升。贫血是许多疾病的信号,早在50年代就有人指出,无根的贫血是不存在的。事实说明,几乎所有的贫血患者,都可以找到病因。

    引起贫血的原因颇为复杂,目前已知各种常见的原因有营养、感染、肿瘤、药物、免疫性疾病、肾脏病、胃肠病以及内分泌遗传性等疾病。

    感染引起的贫血是常见的一种。据统计,约有40%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可合并贫血,其中包括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肺部化浓性疾病、骨髓炎、盆腔炎、脑膜炎等。近些年来,由于肝炎的流行,肝炎后引起贫血的例子已屡见不鲜。

    另一类病因,乃是与恶性肿瘤有关联的贫血。肿瘤常通过出血、继发感染、阻碍营养吸收、破环造血器官等途径铸成贫血。

    肠胃病也是产生贫血的主要原因。据分析,近1/3的胃切除病人会发生贫血,这是由于铁和维生素B12的吸收受到严重影响的结果。

    人们还较早地认识到肾脏病与贫血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患肾肿瘤、肾积水、慢性肾炎等疾病时,常会发生贫血。许多内分泌疾病与结缔组织病常合并有贫血,如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甲状腺机能减退、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此外,还有在某些正常生理情况下,也隐匿着贫血的危险,比如妇女每次月经中所损失的血液平均约为90毫升左右,其中含有制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不可缺少的原料--铁,而且量竟达30毫克之多,因此妇女从月经初潮至绝经期丢失的血液和铁量是相当可观的,一旦补充不足。贫血将是难免的。再有,妇女在妊娠期,需供给胎儿近300-500毫克的铁,加上分娩中流血,哺乳期间消耗增多,都是造成妇女产生贫血的主要原因。同样婴幼儿和儿童由于生长迅速,饮食单调,如营养和铁补充供不应求时,也会引起贫血。

    蛔虫病:

    蛔虫病主要是吞入带有蛔虫卵的食物而引起。
    感染的途径主要是污染的双手及带有寄生虫卵的食物。
    小儿缺乏卫生知识,双手最易接触不洁之物,往往沾染虫卵。此时以手摄取食物,或食未洗净的生冷瓜果,或饮用不洁之水,或小儿有吮手指的习惯,均能将虫卵带入口中,被咽下而造成感染。所以感染的机会与卫生知识、居住环境有密切关系。感染少者,肠内蛔虫只有少数;而反复感染者,则可多达数百条,可耗伤脏腑气血,影响小儿的成长与健康。
    蛔虫性动好窜,常喜扭结成团,当人体脾胃功能失调,气机不和,上焦有热,或中焦虚寒时,蛔虫即易在腹中窜动。当蛔虫钻入胆道时,可形成胆道蛔虫症,中医称之为“蛔厥”;当蛔虫扭结成团,阻塞肠道,形成蛔虫性肠梗阻,中医称之为“虫瘕”。这都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
    杨*** | 2018-11-03 01:19:55 0 0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 相关医院推荐

  • 内分泌科相关知识
  • 预防
  • 治疗
  • 症状
医院名称:长沙市第四医院长沙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医院别名:长沙市第四医院长沙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电话:7318835975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麓山路70号
医院简介:长沙市第四医院位于风景秀丽举世闻名的风景胜地岳麓山下医院始建于1956年占地近2.53万平方米通过半个世纪的辛勤建设和不懈拼搏医院得到不断发展与壮大成为一所集临床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三级综合医院是中南大学湘雅基础医学院教学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医...了解更多 >
最新资料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