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科举试卷的弥封制度是从何时开始的?

首页

科举试卷的弥封制度是从何时开始的?

科举试卷的弥封制度是从何时开始的?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10-20 16:53:56
  •   
    科举考试自隋唐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为了防止科举作弊,朝廷
    创立了弥封和誊录两种方法。现在举行重要考试,最后评卷前密封考生姓名、 准考证号等信息的做法,就来源于科举试卷的弥封。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在唐代逐步完善。当时进行的考试,一般举人的姓名、
    籍贯等身份信息都是公开的,一些豪门贵族在发榜前就能够知道录取结果,考 官也可从中玩弄手法,拉拢亲信。
      武则天时,因吏部选举多有不实,便命令应 试举人将试卷上的名字糊起来,暗考以定名次。但是这种做法并未形成一种制度, 考官在录取中,仍然“兼采时望,不专词章”。 北宋沿袭唐代旧制,考生“投卷”成风。主考官在去贡院的路上,达官贵 人可以向他推荐人才,称为“公荐”。
      录取后,考生要登门向主考官谢恩,称 主考官为“师门”、“恩门”,而自称“门生”。为了防止权贵干扰、考官徇 私和师生结党,赵匡胤和他的继承人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 据《宋会要辑稿•选举三》记载,建隆三年九月规定:“今后及第举人, 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
      ” 宋太宗淳化三年殿试,礼部采纳将作监丞陈靖的建议,初次实行“糊名考校” 法。即在举人考前先糊住其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项,在决定录取卷后,再拆 弥封,查对姓名、籍贯,借以杜绝考官“容私之弊”。咸平二年的礼部考试中, 朝廷曾选派官员专司封印卷首。
      明道二年七月,宋仁宗“诏诸州,自今考试举人, 并封弥卷首”。从此,糊名考校就不仅施行于殿试、省试,也施行于诸州府了。 这便是弥封制度。 弥封制度实行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作弊的可能性。但是后来发现有考 官指使考生在试卷上暗作记号,有时考官还可以辨认字迹。
      
      为了防止这种作弊, 朝廷采纳袁州人李夷宾的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大中祥符八年,宋廷 专设誊录院,派书吏将试卷抄成副本,考官评卷时只看副本,应举者考试成绩 的优劣“一决于文字”。原来贵族和官僚利用科举搞腐败的特权被取消了。但 是南渡以后,由于宋王朝的腐朽,徇私舞弊层出不穷,弥封也就流于形式了。

    不***

    2016-10-20 16:53:5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话题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