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共享资料 医院库

为什么财产和财富一般都以价值量表现为资本或资?

首页

为什么财产和财富一般都以价值量表现为资本或资?

为什么财产和财富一般都以价值量表现为资本或资产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4-11-08 16:13:09
  •   我觉得资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近5年来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涉及资本的选择题每年都有。大分值题目方面,1999年理科辨析题第30题考查了“流动资本是在生产中其价值发生增值的资本”;2000年理科论述第33题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供过于求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资本就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即资本只能在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增值。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考查了资本的本质和资本运动方式。需要重点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考查资本本质和资本运动方式的过程中,对资本作出了不同的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是容易混淆的两个知识点。
       (一)资本的本质 考查资本的本质从资本流通总公式开始,这是因为资本流通总公式是资本本质的外在表现。资本流通总公式是:G—W—G′。它表明,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价值增值,从而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相矛盾。
      按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然而,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的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是要说明价值增值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和从哪里产生。
       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常常是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解决了资本总公式形式上的矛盾。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谋生。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于他能劳动,其特殊性在于:劳动能创造价值,不但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有特殊性。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实现价值增值的前提条件,那么价值增值究竟是在哪里发生的呢?这需要进一步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归资本家所有,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自身的劳动力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则生产剩余价值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过程。 因此,资本本质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剥削失去生产资料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二)资本运动 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离开运动资本就不能实现价值增值。要从两个角度考察资本的运动:单个资本运动和社会总资本运动。 1。单个资本运动: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 产业资本从某种职能形式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3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3种职能形式,履行相应职能,实现了价值增值,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形式的全部运动过程,就叫做产业资本的循环。
      产业资本循环要保持连续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资本要不断增值,资本就必须周而复始地反复循环。当资本不是当做孤立的一次行为,而是当做周而复始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就是资本周转。要进一步理解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值的影响,把握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加快资本周转的方法。
       2。社会总资本运动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其中价值补偿是关键基础,实物补偿是关键。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第一,从实物形式上看,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适应社会资本分为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
      第二,从价值形式上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表现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即C+V+M(社会总产值)。 进一步的,要把握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和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与实现条件。客观要求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就不能正常顺利进行了,同时,只有两大部类生产按比例地发展才能顺利实现社会的扩大再生产,这是一切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共同规律。
       (三)资本的不同区分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马克思根据资本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区分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三,为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依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产生重要影响。 关于固定资本,还要掌握其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以及与之相关的固定资本折旧、技术进步与固定资本折旧的关系。
       不能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混同。这两种划分在划分的依据、划分的目的和划分的内容方面都是有区分的。看不到两种划分方法的不同,就会抹煞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值中的本质区别,从而掩盖资本主义剥削雇佣劳动的真相。
       一、资产定义的重大进步 资产是六大会计要素之首,其他五大会计要素都与其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因此,对资产的内涵与外延如何界定,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而得到了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高度关注。 1992年11月30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实践证明,这一定义未能真实反映资产的质量状况,当企业的某项资产已经发生了损失或者发生了减值,比如有些企业的部分存货实际已经贬损,但仍以实际成本确认为资产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再比如有些企业大量的应收账款长期收不回来,而债务单位实质上已经无力承担偿债义务,但是按照原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仍然确认为资产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使得企业资产虚增,利润虚增,导致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
      这样的例子,对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等各类资产也同样存在,这些资产不实的情况,会导致会议信息的失真。 上述资产的定义是1992—1993年我国进行会计制度改革时确立的。这一定义明显地带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初期客观存在的较多的计划经济的痕迹,市场经济所必然发生的诸多经济交易或事项,在当时还不可能充分反映出来,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还没能真正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资产定义的理论缺陷给通过虚盈实亏、虚增资产来粉饰业绩提供了会计技术上的条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00年6月21日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资产进行了重新定义,重新定义后的资产为:“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这一定义从两个方面对原定义作了修正:一是资产是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资源,而不是由未来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二是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第一点修正,主要是强调时间概念,强调企业不能根据可能发生的未来交易或事项而预计资产。第二点修正,即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一个本质上的突破。
      所谓带来预期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增加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潜力。预期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就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某项支出如果具有未来的经济利益的全部或一部分,它就可以作为企业的资产;否则,就只能作为费用或损失。同样,企业已经取得的某项资产,如果其内含的未来经济利益已经不复存在,就应该将其剔除。
       希望能帮到你,麻烦点击 好评,祝福你 。

    w***

    2014-11-08 16:13:09

  • 2014-11-08 12:03:02
  •   我觉得资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近5年来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涉及资本的选择题每年都有。大分值题目方面,1999年理科辨析题第30题考查了“流动资本是在生产中其价值发生增值的资本”;2000年理科论述第33题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供过于求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资本就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即资本只能在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增值。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考查了资本的本质和资本运动方式。需要重点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考查资本本质和资本运动方式的过程中,对资本作出了不同的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是容易混淆的两个知识点。
       (一)资本的本质 考查资本的本质从资本流通总公式开始,这是因为资本流通总公式是资本本质的外在表现。资本流通总公式是:G—W—G′。它表明,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价值增值,从而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相矛盾。
      按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然而,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的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是要说明价值增值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和从哪里产生。
       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常常是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解决了资本总公式形式上的矛盾。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谋生。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于他能劳动,其特殊性在于:劳动能创造价值,不但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有特殊性。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实现价值增值的前提条件,那么价值增值究竟是在哪里发生的呢?这需要进一步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归资本家所有,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自身的劳动力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则生产剩余价值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过程。 因此,资本本质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剥削失去生产资料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二)资本运动 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离开运动资本就不能实现价值增值。要从两个角度考察资本的运动:单个资本运动和社会总资本运动。 1。单个资本运动: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 产业资本从某种职能形式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3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3种职能形式,履行相应职能,实现了价值增值,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形式的全部运动过程,就叫做产业资本的循环。
      产业资本循环要保持连续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资本要不断增值,资本就必须周而复始地反复循环。当资本不是当做孤立的一次行为,而是当做周而复始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就是资本周转。要进一步理解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值的影响,把握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加快资本周转的方法。
       2。社会总资本运动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其中价值补偿是关键基础,实物补偿是关键。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第一,从实物形式上看,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适应社会资本分为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
      第二,从价值形式上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表现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即C+V+M(社会总产值)。 进一步的,要把握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和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与实现条件。客观要求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就不能正常顺利进行了,同时,只有两大部类生产按比例地发展才能顺利实现社会的扩大再生产,这是一切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共同规律。
       (三)资本的不同区分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马克思根据资本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区分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三,为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依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产生重要影响。 关于固定资本,还要掌握其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以及与之相关的固定资本折旧、技术进步与固定资本折旧的关系。
       不能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混同。这两种划分在划分的依据、划分的目的和划分的内容方面都是有区分的。看不到两种划分方法的不同,就会抹煞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值中的本质区别,从而掩盖资本主义剥削雇佣劳动的真相。
       一、资产定义的重大进步 资产是六大会计要素之首,其他五大会计要素都与其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因此,对资产的内涵与外延如何界定,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而得到了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高度关注。 1992年11月30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实践证明,这一定义未能真实反映资产的质量状况,当企业的某项资产已经发生了损失或者发生了减值,比如有些企业的部分存货实际已经贬损,但仍以实际成本确认为资产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再比如有些企业大量的应收账款长期收不回来,而债务单位实质上已经无力承担偿债义务,但是按照原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仍然确认为资产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使得企业资产虚增,利润虚增,导致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
      这样的例子,对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等各类资产也同样存在,这些资产不实的情况,会导致会议信息的失真。 上述资产的定义是1992—1993年我国进行会计制度改革时确立的。这一定义明显地带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初期客观存在的较多的计划经济的痕迹,市场经济所必然发生的诸多经济交易或事项,在当时还不可能充分反映出来,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还没能真正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资产定义的理论缺陷给通过虚盈实亏、虚增资产来粉饰业绩提供了会计技术上的条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00年6月21日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资产进行了重新定义,重新定义后的资产为:“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这一定义从两个方面对原定义作了修正:一是资产是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资源,而不是由未来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二是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第一点修正,主要是强调时间概念,强调企业不能根据可能发生的未来交易或事项而预计资产。第二点修正,即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一个本质上的突破。
      所谓带来预期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增加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潜力。预期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就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某项支出如果具有未来的经济利益的全部或一部分,它就可以作为企业的资产;否则,就只能作为费用或损失。同样,企业已经取得的某项资产,如果其内含的未来经济利益已经不复存在,就应该将其剔除。
       希望能帮到你,麻烦点击 好评,祝福你 。

    冬***

    2014-11-08 12:03:0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关注
爱问

关注爱问微信公众号,开启知识之旅,随时随地了解最新资讯。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