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四个主要种姓之下是否还有一个末等种姓?
印度四个主要种姓之下是否还有一个末等种姓?
以前只知道印度有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原来在这四个种姓之下还有“贱民”,占到总人口的1/4。那就是5个种姓啊! 这种国家还被吹为最大的民主国家,未来取代中国的国家,我也是醉了!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印度的4个等级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在1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区分的标准第一点就是看姓氏,因为在印度,取名字非常的随意,他们的名字虽然是很长,但是一般包括了地名,名字,姓氏,而婆罗门的姓氏就那么几种,自然是好区分的,在印度只有不到百分之四的一等姓氏,这些人在印度的职能部门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没有末等种姓这个说法,只能说四个等级下面还有奴隶这一阶层。反映了印度奴隶阶级社会的阶级对立。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即僧侣,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刹帝利即武士、王公、贵族等,为第二种姓,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为第三种姓,从事商业贸易;首陀罗即农民,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等。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各种姓又派生出许多等级。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触者”或“贱民”。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绝大部分为农村贫雇农和城市清洁工、苦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