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精神心理科
怎么克服考试紧张心理

怎样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害羞心理?

怎样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害羞心理?
T*** | 2017-06-21 22:56:16

好评回答

2017-06-22 10:28:30
秋*** |2017-06-22 10:28:30 50 6 评论
1.永远不要无缘无故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我们每个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但这并不表示你永远是笨拙的。也许你有些缺憾,比如眼睛长得小了点,鼻子长得大了点,但其实这才是你的特点,好莱坞的大嘴美女们不也是数不胜数吗?   2.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找些小卡片把它们分成两种颜色,一种代表缺点,一种代表优点。每张卡片写一个优点或缺点,然后静下心来评价一下自己的哪个优点还没发挥,怎么去发挥?哪个缺点是可以忽略...

查看全部>>

1.永远不要无缘无故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我们每个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但这并不表示你永远是笨拙的。也许你有些缺憾,比如眼睛长得小了点,鼻子长得大了点,但其实这才是你的特点,好莱坞的大嘴美女们不也是数不胜数吗?   2.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找些小卡片把它们分成两种颜色,一种代表缺点,一种代表优点。每张卡片写一个优点或缺点,然后静下心来评价一下自己的哪个优点还没发挥,怎么去发挥?哪个缺点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并把这种缺点丢掉。这样做你就不会过分否定自己,而且你会发现自己的优点比缺点要多,能使你集中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掉自己的缺点。   3.害羞的人常喜欢坐在角落里,免得引人注意。下次集会的时候试着坐在人群的中心位置,其实你是个内心有很多想法的人,却总是不敢当着大家表达。这一次大胆说出你的想法,说不定会博得喝彩呢。   4.与人谈话的时候声音稍稍放大一点,让对方听清你要讲的是什么。   5.别人与你交谈时,眼睛要看着对方,害羞的人往往忽略了这点。当然也大可不必为了证明自信而瞪着对方,但至少要让对方知道你是在倾听。   6.别人没有应答你的话时,要再重复一遍,害羞的人常常忘了这点。不要替自己找理由说是别人对你的话不感兴趣。   7.别人打断你的话时,要想办法继续把话说完。我们讲话时常会被打断,而害羞的人有时还会用动作来暗示别人打断他的话,就好像那正是他所期望的事。其实对方对你的话很感兴趣,所以下次不要把中断谈话当作逃出人群的借口。   只要你能够平和而正确得看待自己,用眼睛望着对方并且说话的声音大一点,好让对方注意到你。当然这就像改变其它行为一样,刚开始时总觉得不好意思,觉得还是回到老样子更舒服些。此时你不妨先将一切担心往好的方面想,最重要的是不要在乎那些害怕心理,慢慢地就会发现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一般人总认为是有了勇气才去行动,恰恰相反的是,害羞的人却是有了实际行动的鼓励才会有勇气。心动不如行动,只要去做,你就会变得越来越自信。  以上文字来源于网络!  害羞是人的天性。  有时我们会将害羞视为单纯、质朴的象征,害羞究竟是好是坏,不能一概而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十分害羞的人,他们一方面对自己缺乏信心,不在喜欢公开场合活动,遇事犹豫不决,不善交际,但另一方面又往往勤于思考,凡事很为他人着想;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开朗大方的人,他们往往对自己十分自信,善于交流沟通,能够捕捉到较多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太过冒失,容易与人争执,从而得罪和伤害了他人。可见害羞也不是完全不好。凡事都有一个“度”的问题,不能超过限度,过度的羞怯会使人消极保守,沉溺在自我的小圈子里,不利于一个人的成功,甚至会造成心理障碍。很多羞怯程度很高的人都希望能使自己有所改变,变得乐观外向一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  一般来说,害羞可能带来的如下弊端:不敢与陌生人接近从而减少于人交往的机会;不敢表达意见因而丧失个人权利;使人神经过敏,反应过度;增加依赖的心理而无法培养独立人格;常常因紧张而临场表现失常等等.  可是为什么有人会害羞,而有的人却不知害羞为何物呢?  这其中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先天因素是:有些人生来性格内向,气质属于粘液质、抑郁质类型,天生就比较内向,喜欢清静,寡言少语,说话低声小气,怕见生人,在生人面前往往感到手足无措,常怀有一种胆怯的心理。随着年龄的成长,可能在程度上会有所减轻.后天因素有:一是与自我意识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自己有一个“光辉形象”留在别人的心目中,为此,他们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视,唯恐有差错。由于过分注意自我,说话做事要有绝对的把握才敢做,缺乏主动性。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了他们在交往中生怕被人耻笑,因此表现得不自然、心跳、腼腆。 长此以往,便不愿频繁地与人接触,羞于在公开场合讲话。二是缺乏自信。有些人总认为自己没有迷人的外表,没有过人的本领,属能力平平之辈,因此他们在交往中没有信心,患得患失。长期的谨小慎微不仅使他们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使他们更加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这种低估自己的认知偏差常常是导致害羞的最重要的原因。三是挫折经历。有些人以前并不害羞,原来的性格开朗大方,与人交往积极主动,但由于复杂的主客观原因,屡屡受挫而变得胆怯畏缩、消极被动。例如,由于原来的学校教学质量差,小张的英语发音总是受到别人的嘲笑,久而久之,他再不敢在其他人面前说英语了。  如何克服“羞怯”呢?  第一、 接受自己“害羞”的现实。  人的性格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如果你已经形成了羞怯的性格,不要刻意追求奔放和外向,就像“邯郸学步”一样,到头来把自己的优点都丢失了。要认识到羞怯的人身上有很多长处,勇敢地承认自己就是“害羞”,同时也承认他人的长处,这样当别人注意到你的这方面时,你才不会紧张和掩饰自己,采取随和的态度,也只有这样,同别人的关系才能密切和友好。应顺其自然地表现自己,不要老是考虑别人会怎样看待自己或自己怎样迎合别人;相信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差,而别人也不是十全十美,自己是一个同别人一样有思想、有性格、有自尊的独立、完整的人,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强于他人。  第二、 多参加团体活动,增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  刚开始参加团体活动会不适应,很紧张。教你一个小方法:当你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无论正是或非正式的聚会,应该记得手上握住一件东西,如一本书、一块手帕或其他琐碎的小东西。这样可产生一种比较舒服和安全的心理效应,从而有助于消除紧张和羞怯感。  在团体活动中,可以学会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刚开始时不要急于求成,可以坐在不起眼的地方,观察别人的表现。看他们是如何展示自己的。然后,觉得自己能行了,先发表一两句意见。要鼓起勇气迈出第一步。万事开头难,当害羞者迈出可喜的第一步后,伴随着从未有过的成功体验和对自己的重新评价,便会开始相信自己的能力。研究表明,一个非常怕羞的人,当他在陌生场合勇敢地讲出第一句话以后,随之而来的将不再是新的羞怯,而很可能会滔滔不绝起来。如果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成功,害羞者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自我肯定模式,害羞心理就会悄无声息地消失。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与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年龄的人打交道的胆量与能力。遇到聚会、联谊时要善于寻找时机与周围的人攀谈,关键时刻要勇于表现自己。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遇事多采取主动态度。当你大胆尝试着与人交往时,会感到现实要比想象的简单、容易得多。  第三、做有心人,记下你感到不安的事情。当你记下你的害怕与担心时,你会觉得这些害怕和担心不可思议,而且完全没有必要。这是极有效的自我心理治疗方法,并且你可以为此预先做好克服它的准备。比如你演讲时,拿讲稿的手会抖,那你不妨把讲稿夹在写字板上这样拿在手上就可能不会抖了。再比如去面试。也许你担心交谈当中会缺乏应变能力,那么你不妨在交谈前先猜想对方将怎样提问,把要回答的话想好,甚至自言自语地进行不懈地练习。这样就能临场不惧,应付自如。  第四、改变你的身体语言。害羞的人往往给人以孤僻、冷傲的表象特征,而实际上他们内心深感胆怯、孤独与渴望交流,但因为其表象使人们无法了解这些信息,反而回应以远离和同样的冷傲不屑,从而令害羞的人越发感到不安。改变这种状态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改变身体语言。人际交往的身体语言中,最具魅力的是微笑。微笑是友善的表示、自信的象征。微笑可以使你摆脱窘境,可以缩短你与他人之间的感情距离,可以化解朋友间的误会,同时微笑可以减少你羞怯的感觉。  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了解了专家的一些建议,听取朋友关于交际的成功经验,也许并不能让你一夜间就能完全克服羞怯心理,也许你内心深处仍感到害羞。但是,只要你不断和人们沟通,努力锻炼自己,那么你就能拥有自信与大方的笑容.
0/300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2017-06-21 22:56:16
  • 病情分析:
    像你的情况主要考虑为有轻微自闭的倾向。
    指导意见:
    一般来说,人总是这样,越不跟别人交往,交往能力就越差,因此对于你,如果想要改变的话,就得先从自身改变做起,要努力试着与别人相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性格,对于新员工来说,自然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取得相应的成就,就像一句话说的那样,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你的情况也是如此,要试着让自己开朗起来,可以多跟他们在工作之余一起聊聊...

    查看全部>>

    病情分析:
    像你的情况主要考虑为有轻微自闭的倾向。
    指导意见:
    一般来说,人总是这样,越不跟别人交往,交往能力就越差,因此对于你,如果想要改变的话,就得先从自身改变做起,要努力试着与别人相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性格,对于新员工来说,自然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取得相应的成就,就像一句话说的那样,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你的情况也是如此,要试着让自己开朗起来,可以多跟他们在工作之余一起聊聊天,出去吃顿饭等,都不失为与他们交往的一个不错的手段。
    吕*** | 2017-06-21 22:56:16 48 8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 精神心理科相关知识

  • 预防
  • 治疗
  • 症状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