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内科

脑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有哪些?

脑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有哪些?
奋*** | 2015-12-14 01:56:58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2015-12-14 01:56:58
  • 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各种病因导致的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其结果是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脑梗死发生率颈内动脉系统约占4/5椎-基底动脉系统约为1/5闭塞的血管依次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椎-基底动脉...

    查看全部>>

    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各种病因导致的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其结果是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脑梗死发生率颈内动脉系统约占4/5椎-基底动脉系统约为1/5闭塞的血管依次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椎-基底动脉等。闭塞血管内可见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炎改变血栓形成或栓子。脑缺血一般形成白色梗死梗死区脑组织软化、坏死伴脑水肿和毛细血管周围点状出血大面积脑梗死可发生出血性梗死。缺血缺氧性损害可出现神经细胞坏死和凋亡两种方式。1.脑缺血性病变的病理分期(1)超早期(1~6h):病变脑组织变化不明显可见部分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肿胀线粒体肿胀空化。(2)急性期(6~24h):缺血区脑组织苍白和轻度肿胀,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及内皮细胞呈明显缺血改变。(3)坏死期(24~48h):大量神经细胞消失,胶质细胞坏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脑组织明显水肿。(4)软化期(3天~3周):病变区液化变软。(5)恢复期(3~4周后):液化坏死脑组织被格子细胞清除,脑组织萎缩,小病灶形成胶质瘢痕大病灶形成卒中囊,此期持续数月至2年。2.病理生理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损害非常敏感,阻断血流30s脑代谢发生改变,1min神经元功能活动停止,脑动脉闭塞导致缺血超过5min可发生脑梗死缺血后神经元损伤具有选择性轻度缺血时轻度缺血仅有某些神经元丧失,完全持久缺血时缺血区各种神经元、胶质细胞及内皮细胞均坏死。(1)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ischemicpenumbra)组成:坏死区由于完全性缺血导致脑细胞死亡,但缺血半暗带仍存在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使脑代谢改善,损伤仍然可逆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因此,保护这些可逆性损伤神经元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2)再灌注损伤(reperfusiondamage):研究证实脑缺血超早期治疗时间窗为6h之内,如果脑血流再通超过此时间窗时限脑损伤可继续加剧,产生再灌注损伤。目前认为再灌注损伤机制主要包括:自由基(freeradical)过度形成和自由基“瀑布式”连锁反应,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细胞毒性作用和酸中毒等一系列变化,导致神经细胞损伤。缺血半暗带和再灌注损伤概念的提出,更新了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观念,抢救缺血半暗带的关键是超早期溶栓治疗减轻再灌注损伤核心是积极采取脑保护措施。
    胡*** | 2015-12-14 01:56:58 131 54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