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现实中的杨修与小说中的杨修的区别?

首页

现实中的杨修与小说中的杨修的区别?

现实中的杨修与小说中的杨修的区别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3-11-29 15:57:08
  • 按照《三国演义》小说的说法,杨修死是因为“恃才放旷”,又遭曹操忌才,所以在征汉中的时候为曹操借口“鸡肋”一事被杀。其实不然,历史上的杨修并没有死于汉中,而且杨修的死更多的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并不是仅仅因为他所拥有的才华。

    燕***

    2013-11-29 15:57:08

  • 2013-11-29 15:32:37
  •   杨修,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杨彪之子,袁邵袁术的外甥,三国时才子,为曹操所杀。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九年,卒时方四十四岁。杨氏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
      《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云”。而杨氏一门家学亦颇渊源,《后汉书》记载杨震父宝,“习《欧阳尚书》。哀、平之世,隐居教授”,而杨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震子杨秉“秉字叔节,少传父业,兼明《京氏易》,博通书传,常隐居教授……桓帝即位,以明《尚书》征入劝讲……”,秉子杨赐“……少传家学,笃志博闻。常退居隐约,教授门徒,……建宁初,灵帝当受学,诏太傅、三公选通《尚书》桓君章句宿有重名者,三公举赐,乃侍讲于华光殿中……”,赐子杨彪“……少传家学……熹平中,以博习旧闻,公车征拜议郎……”,是以杨氏一门,于东汉末年中的才学声名,几与孔氏世家并驾,而官爵显赫犹有过之。
       杨修因为家学渊源而人又聪慧,所以当时颇有令名。(注:时常见有人将《世说新语》中“杨修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不在。杨修时为君平设。有果杨梅,君平以示修:此实君家果。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也。”一则中的杨修误为此杨修,实则非也,《启颜录》之记载明言此杨修为“晋杨修”,而孔君平也是晋人,事颇明,是以两个杨修非是一人),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又任丞相府主簿。
      《三国志》云“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后来于建安二十四年秋被曹操处死(杨修墓现在华山脚下的河湾村附近,今仅存墓碑一通,立于村西南魏长城遗址上),杨修死后约三个月曹操亦亡故。 按照《三国演义》小说的说法,杨修死是因为“恃才放旷”,又遭曹操忌才,所以在征汉中的时候为曹操借口“鸡肋”一事被杀。
      其实不然,历史上的杨修并没有死于汉中,而且杨修的死更多的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并不是仅仅因为他所拥有的才华。

    A***

    2013-11-29 15:32:3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