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如何理解孔子对稼穑的态度?

首页

如何理解孔子对稼穑的态度?

如何理解孔子对稼穑的态度?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3-10-14 11:00:24
  •   虽然孔子办学有教无类,虽然孔门弟子出身各异,但是孔子的办学宗旨却在于把这些贵贱不等的弟子培养能文能武能行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言能兴邦、“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君子儒、天下士。在西周的封建、宗法、礼乐、国野制度下,士农工商的阶层分化是很清晰、严格的,四民各司其职,工之子恒为工,农之子恒为农,彼此间的流动是很少的(后世直到元、明还试图维持这样一种体制,到明朝中期以后才逐步被打破)。
      这种秩序也是孔子所主张维护和恢复的周礼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在孔子的思想中,自己的弟子作为“士”,所考虑的应该是对“上”最重要的事情,即遵礼重信,以此来教化人民,而不是“小人”(民)所关心的稼穑之事,不能简单地视作对体力劳动的轻视、对劳动人民的歧视和对技术的忽视。
      孟子不也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吗,不能脱离具体历史时空简单地用今人的价值观来评判。再者,孔子不也承认“不如老农”、“不如老圃”,这当然是从“术业有专攻”的角度来说的。如果说这里面含有维护等级制度的成分,那不是孔子的专利,而是对“古已有之”的现实的反映。
      至于现在的知识分子应不应该之稼穑,不是本文讨论的问题。 先秦诸子百家中有一家跟孔、孟的这种观点相反对,即许行的农家。农家主张“君民并耕”,自食其力,反对不劳而获,反对“劳心”、“劳力”的分化。孟子是这样反驳的:“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

    c***

    2013-10-14 11:00:2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