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谁能看出围棋盘上的宇宙观?

谁能看出围棋盘上的宇宙观?

围棋盘上的宇宙观是我国最古老的宇宙观,也是古代世界影响范围最广的宇宙观,受其影响的古代建筑物,至今在美洲,亚洲,非洲都可以看到。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7-05 20:33:20
      有一个金字塔形状的宇宙观。
    围棋盘上有九个星,最中间的称“天元”点,“元”是第一的意思,“天元”意为天上最高点。以天元为中心,可以找到同心的多个正方形(现在纵横各十九道的棋盘上有九个),越向外正方形越大,表示的高度越低。其中,另八个星同在的正方形代表“天”的范围,由四条边线组成的最大正方形代表“大地”。
      整个棋盘实际是一个立体图的俯视投影图,还原后,该立体图为环阶梯状的正四锥体,这就是围棋盘上蕴藏的宇宙观。 用俯视图表示立体的宇宙观,是我国古代通用的方式。在许多天文用具,占卜用具上都可见到,如指南针的前身“司南”,安徽出土的西汉时期的“六壬盘”、“太乙九宫占盘”等。
       古代埃及、美洲的金字塔都是环阶梯状的正四锥体建筑物,外形与围棋盘上的宇宙观基本一至;特别是埃及早期的,如位于萨卡拉的埃及首座金字塔——左塞金字塔,它建于公元前2668年,为六层环阶梯状的正四锥体。 在我国,正四锥形的宇宙观最早出现在《河图》上,相传四千多年前尧发明的围棋实际是《河图》的产物。
      围棋的黑白棋子是由《河图》中的阴阳点演化的,用来代表宇宙中相互消长的阴阳势力;围棋的棋盘是在《河图》宇宙观的基础上制成的,用来代表宇宙。根据《河图》的比例,“地”到“天”的距离等于“天”到“天元”的距离,即最初的围棋盘应该是纵横各十三道,代表六层环阶梯状的正四锥体,这与左塞金字塔一至。
       我国的《河图》是文字产生前记号文化的最高代表作,在伏羲氏时代就被看成神物;结合《河图》中蕴涵的多方面内容分析,其应有万年左右的历史。由于《河图》的影响,正四锥形的宇宙观在华夏早期文明中被广泛地应用在许多事物的发明上。“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因此在我国,不仅埃及、美洲两种形式的金字塔能够找到原始踪迹,而且还有很多表现该宇宙观的其它形式的文化遗产,围棋仅是其中之一。

    洞***

    2007-07-05 20:33:20

其他答案

    2007-07-07 12:02:14
  • 你看一看 围棋少年 就知道了~~~~~~~~~~`

    子***

    2007-07-07 12:02:14

  • 2007-07-05 21:54:14
  • 天圆地方。星为棋子天为盘,谁人能下。

    怒***

    2007-07-05 21:54:14

  • 2007-06-27 00:19:18
  • 天元就是黑洞

    c***

    2007-06-27 00:19:18

  • 2007-06-26 10:44:40
  • 我比较赞成弈易同源的说法。
    围棋是一种平衡的游戏,她追求的是自然平衡。弈者化身自然之力,阴阳主宰,双方道法平衡则阴阳调和,不然,则阴阳失调,万物终结。
    因此,围棋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局,若非相互纠缠(三劫循环)亦可相安无事(围棋数目规则的制定看来应以平衡点为宜,但哪里是平衡点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围棋的宇宙观,应是平衡的宇宙观,她让我们通过围棋游戏,体会自然,理解自然的平衡是多么重要。否则,天崩地裂,万劫不复。

    f***

    2007-06-26 10:44:40

  • 2007-06-24 16:22:08
  • 围棋,包括了宇宙无穷的变化,比如一个不经意的打将导致棋盘巨大的变化,就相当与世间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棋盘上手筋的出现,就相当于世间异常巧妙的处理事情的方法;侥幸的半目胜,也相当于世间的侥幸.

    笛***

    2007-06-24 16:22:08

  • 2007-06-23 17:27:02
  • 围棋与易学是同源的,都是《河图》的产物。“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很多人知道围棋取象于天地,但如何取象,不了解《河图》的人是看不明白的。围棋的黑白棋子是由《河图》中的阴阳点演化的,用来表示宇宙间相互消长的阴阳势力;围棋的棋盘是在《河图》宇宙观的基础上制成的,用来代表宇宙。发明围棋的人必掌握《河图》,《礼.礼运》疏上有尧获《河图》事,应该说尧发明围棋有一定的可信度。说围棋起源于春秋战国是错误的,此时《河图》的部分重要内容早已失传,当代才在国外发现。

    h***

    2007-06-23 17:27:02

  • 2007-06-23 13:37:26
  •   围棋与易学是同源的,都是《河图》的产物。“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很多人知道围棋取象于天地,但如何取象,不了解《河图》的人是看不明白的。围棋的黑白棋子是由《河图》中的阴阳点演化的,用来表示宇宙间相互消长的阴阳势力;围棋的棋盘是在《河图》宇宙观的基础上制成的,用来代表宇宙。
      发明围棋的人必掌握《河图》,《礼。礼运》疏上有尧获《河图》事,应该说尧发明围棋有一定的可信度。说围棋起源于春秋战国是错误的,此时《河图》的部分重要内容早已失传,当代才在国外发现。ptcaiorange分析的还可以,在伏羲氏到大禹之间的几千年里,不断有人在研究演绎《河图》,围棋只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小发明。
      看来百度网上是有能人的,但不知围棋盘上的宇宙观谁能看出?那可会有惊世的发现。 个人想法围棋不是一个人创制的,它的发明是有一个过程的,是从某种原始的游戏演化而来的。它所包含的天象易理、兵法策略源于它与原始哲学相通的部分。 回头考察围棋的发展史,晋朝人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
      ”《路史后记》写得更为详细。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朱,儿子行为不好,尧很难过,特地制作了围棋,“以闲其情。”古人把一些发明依附于圣人身上,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只是有一点,围棋的出现应当是极其久远,在甘肃水昌县鸳鸯池出上的原始社会末期的陶罐,不少绘有黑色、红色甚至彩 色的条纹图案,线条均匀。
      纵横交错,格子齐整,形状很象现在的围棋盘, 线条只有十至十二道,考古学家称为棋盘纹图案。 后陆陆续续出土棋盘从十、十三、十五……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线的棋盘,可见围棋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某一天里突然创造出的奇迹,而是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棋子由少到多,着法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变化过程,时间跨越数千年。
      《世本》记载:尧至汾水之滨,见二人对坐蒼?u下,划沙为道,以黑白小石子行列如阵图。。。。。。丹朱善?而愚,?投其所好,以閑其情。前翠?u下沙道石子,是謂弈枰。"於此可试想一下,先人席地而坐,划地为盘,以石为子,互相博弈,围棋的雏形就此出现。 围棋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是规则。
      围棋的灵魂是规则,规则的来源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对宇宙世界的观念,围棋器具很淳朴,灵魂在于规则,她极其简单而又如此合理,如此深邃又如此优雅,她很本质,本质简洁到,只有黑子白子,比之阴阳,万事万物皆化作黑与白融入方寸棋盘之内,没有兵,没有马,没有士,没有将,超脱一切世俗的观念,演绎的是宇宙本质最低层的变化----只有黑白。
       围棋的规则之一:气尽棋亡。气让棋子拥有生命。“气”的概念由先秦思想家提出,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基本元素,“太初,气之始也……太始,形之始也”,这一认识体现了古人“万物归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道者,气之根也;气者,道之使也。”由气生道,意谓道生一气,一气分为阴阳,气化流行于天地之间。
      阴阳两气博弈于棋盘之内,正是围棋的宇宙观。由气生美,南朝钟嵘在《诗品·序》中开章明义地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观高手下棋如欣赏艺术品,棋形的美态像书法,像一幅中国山水画,讲求气韵生动,蔡洪《围棋赋》描述:各啸歌以发愤,运变化以相符,乍似戏鹤之干霓,又类狡兔之繞丘。
       散象乘?之飞电,聚类绝贯之积珠。然后枕以大罗,?以城郭,缀以悬险,经以绝落。眇望翼舒,翱翔客弈,弯掌南指,情贯西射。扬尘奄跡,虽动详悉。宗白华说“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 之二:以大取胜。
      围棋的宇宙观已超越了生死,不以生死论胜负,讲求的是阴阳平衡,“万物附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中的精神》我的理想是“中和”。在古代的中国,中和也是最被提倡的一个理念。中国字是“中和”。所谓“中”,在阴阳思想中,既不是阴也不是阳,应该是无形的东西。
      无形的“中”,成形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和”。所谓“道”,这也是法则,是无形的。成形时候的表现形式就是“德”。以中和的思想代替生死的观念这就是围棋的胜负观,一阴一阳,有阴有阳,阴阳和谐才谓道。缺阴或少阳,阴盛阳衰,阳盛阴衰,阴阳不和谐都不是道,都不符合自然或宇宙的规律。
      阴阳不谐,胜负已出。 围棋是一种艺术,更是胜负的艺术。“琴,棋,书,画”四艺之中,以围棋的地位最不相称,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君子不应该“棋局博戏相易轻。”更不该“今世之人,多不务经术,好玩博弈,废事弃业,忘??與食,穷日尽明”,甚至隐居山林,沉迷棋局,忘忧忘我。
      围棋在中国沉沦,在日本却是道,日本围棋废除座子制是非常非常巨大的飞越,小目,三三,高目等等出现,围棋进入布局阶段,围棋的布局是最能体现围棋的自由,变幻莫测,艺术性和精妙的地方,取消座子一下让围棋跨越千年时空,步入艺术殿堂。 领略围棋艺术第一人当数吴清源,吴少年就接触日本围棋先进思想,“因为父亲在日本留过学,所以对日本围棋界的情况很了解————比如围棋发展得很快、也有职业棋手等等。
      父亲从日本还邮购了许多棋书,有幕府末期的棋圣秀策的百局棋谱,也有“方圆社”发行的《方圆新报》合订本。”《中的精神》。不但吸收养分还进行改良“井上先生回国后发表了以下的感想:“最先的一局棋体现了少年的力量。少年对日本围棋既有的定式都十分了解。而且,在那些旧的定式上还加上了自己的更正。
      可以说吴少年已成大器。”吴东渡日本后,看出日本围棋经几百年的发展,受到旧传统的制约,如过分依赖定式,有禁着等弊端,吴以其敏锐的眼光,过人的胆识提出围棋的发展方向,积极倡导围棋新布局,"我比较讨厌下“定式”,所以到了日本之后,就一直下星、三三。
      从这一点讲,我从到了日本开始就一直在下新布。。。。。。。。我十分尊敬的本因坊秀荣名人的时局谱中,就屡屡见他执白于投于星位。我之所以形成一种捷足先登、尽快展开的棋风,理由就在于我对于小目布局的棋深感急不可待因而当时我打出的三三或星的布局,是以“一手占据角地、尽快向边展开”的想法为根据的,这种想法时我来讲已是理所当然的思路,可是,人们当时把由角上小目开始缔角看作是绝对正确的,所以我的新下法惹起了巨大的回响。
      "吴清源的布局观是不拘一格,讲求效率,勇于创新,可以说吴清源在围棋布局方面是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吴之后出现了如宇宙流,中国流等等布局。 吴清源深蕴布局之道,中盘之道同样精妙,当中有很多人误认为吴清源下棋却少力量,很少有人用“力量”来形容吴清源下棋,不用力这恰恰是力之所在,无力即有力,借力行棋,流水不争,日本已故著名棋手高川格先生有句名言“流水不争先。
      ”其意是:顺其自然,不战而屈人之兵。吴清源先生提出围棋乃“调和”之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吴清源行棋偏薄,以其追求效率有关,藤泽秀行说:“木谷老师是重视实利的走法,但一般认为他的棋也很厚。确保没有后顾之忧的实利,然后有力地一步步向前挺进。虽然缺少速度感,但是具有重型战车那样各个击破的魄力。
      与他相反的是吴清源老师,用极快的速度先占大场。”当中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与当时执白不贴目有关,“《吴自传》升为五段后,我执白增多。由于当时无贴子的规定,若仍然依照昔日的小目定式,白棋无论如何都落后于人。布局应以平分秋色为原则,所以,白棋亦要像黑棋一样谋求实利才行。
      ”如何把薄棋转变为胜利,这正是吴清源中盘力量所在---追求和谐,《吴清源棋谈》中有这样一句话,“与其说围棋是竞争和胜负,不如说围棋是和谐”。围棋若黑白双方保持和谐进行,那么先出手的一方就占有优势 ,只要中途不贪得无厌,不畏首畏尾,不要不合情理,那么一定是黑棋获胜。
      因此,围棋的本质与其说是竞争更应该说是一种自然。和谐的破坏,形势的动摇,人们不可能企求完美。也正因此不一定都是黑棋获胜。而人呢,只不过是把这种结果定名为胜负罢了。总之,“和谐相依,方成棋局”。这就是吴清源对围棋的观点,不和谐应当舍弃,从吴清源的弃子名局中可看到什么叫和谐:一切是那么的自然而成,行云流水,当弃就弃,当取就取,这需何等的胆识,何等的魄力,围棋在他眼中已超越了胜负,只有和谐!只有艺术! “和谐相依,方成棋局”,但即便是专业棋手,在对局过程中谁也不可能保证保持完美的和谐。
       在广阔的世界中谋求和谐”,这是吴清源的想法,也是产生于这种谦虚、自由精神中的观点。如果不抛开围棋即是胜负的既成概念,如果没有在浩渺时空中遨游的胸怀,这是无论如何也考虑不到的。能领悟到接近和谐方法的棋手能有几人? 吴清源是这样来解释和谐“与木谷实进行十局战时,我深切感到时间流逝中世界变化的剧烈,如果把这种时间的流逝与围棋的胜负联系起来考虑,我们的围棋世界就将成为太古时代纹丝不动的静设古湖。
      但是不管静止与运动怎么天差地别,我绝不抛弃我的围棋天职,并且我将与之共息共存。” 江崎诚致认为吴清源最高超的境界是越出胜负的。“胜负对我来说无关紧要。不是想胜就能胜,这就是围棋。因此十局战从一开始我想就是让自己委身于围棋的流势,任其漂流,不管止于何处。
      ”在这样的时候,就是人依附于围棋的规律,而围棋的规律一旦被人所认识,人就能利用规律。正如旁观者江崎诚致说的,吴清源在下棋的时候“那宁静超世,神韵飘渺,仿佛置身在当时我深切感到地球之外的世界里,这就是委身于围棋流势之中的人。” “势”和“地”的平衡,这未免有一点局限。
      其实这是围棋的很多的矛盾的调和,是一种中庸之道。完全在围棋的规律“流势”中能自由“漂流”的棋手,才会真正有这样的平衡的感觉。 厚薄、快慢、攻防、进退,乃至在比赛中的很多微妙之处,如全局和局部、某一阶段和全部棋局、棋手的一贯棋风和这一盘棋的个性、刚和韧、坚强和弹性等等,都有一个最佳的综合切入点,这就是和谐。
      只有和谐才能做到平衡。每一步妙棋都是和谐的产物,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观察,它都是能很自然地和周围的棋成为一体,又是每一盘棋的平衡的砝码。 在吴清源的晚年,曾多次向围棋界提倡“21世纪的围棋”。吴氏在说明这一围棋原则的时候,曾这样分析,在围棋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金角银边草肚皮”的想法已经深入人心,日本在围棋发展的数百年中,已经将角部的研究归纳成上万个定式,更多的棋手在下棋的时候,首先注意到角上,这是一条老路,但是围棋的真谛是要从整体来考虑的。
      东南西北天地这“六合”都要能考虑到,要全局“和谐”。只有这样,围棋才能发展,也才会有勃勃的生机。在吴清源的眼中,围棋的棋盘更广阔了。而每一步棋也才会是全局的一个和谐的音符。专家认为,这和他当年和木谷实一起研究“新布局”的内容有一些不同,在研究新布局时,已经涉及到这样的内容。
      但是还没有这样深入的理论。但是着眼围棋的变革,将围棋看成是在发展中的,没有成规的,没有框框这样的思想,是吴清源的围棋生涯中一以贯之的。而吴氏在追求的,是如何在棋盘上更和谐。 这又是黑棋和白棋之间的和谐,“和谐相依,方成棋局”。这里的和谐,就是双方尽量下出出色的棋。
      双方都能下出好的棋,不会出现很大的差距,这棋盘就是和谐的,胜负可能只有半目。 围棋的特点是在这样的很小的很和谐的比赛之中,双方所花出的争胜的努力是很大的,钩心斗角,大起大落,和谐是比赛的过程,也是比赛的结果。而实际上由于现代棋手对围棋的理解还没有到尽头,围棋还有很多的余地。
      这样他们下出的棋就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有时和谐只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最高的和谐,就只能是棋手的一个追求目标,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但是,并不是说,因为棋手的水平离“围棋上帝”还很远,就不可能做到和谐,只要两位棋手的水平相当,棋局就可能是和谐的,这就像在跳交谊舞,在国际上得奖那对水平当然是不凡的,但是如果是一对年老的夫妇,在多年的共舞中获得了默契,要在一段舞蹈中做到快慢得当、节奏和谐也是可能的,尽管他们舞蹈的姿势并不优美。
      这样,和谐就是两位棋手的共同的创造,是两位棋手的共同的成功。 这就是人和棋的和谐,正如中国古人认为“天人合一”是最高的境界,如果将棋盘看成是自然的某种规律的表现,那么在围棋上,最高的境界就是棋和人的合一。江崎诚致认为“在广阔的世界中谋求和谐”,吴清源的这种想法,是基于“在这地球上生活着人类,在思考人与围棋的这种神奇关系时,人类不能不谦虚,同时也不能不自由。
      而且这种谦虚和自由也可以说是占据宇宙一角的人类生存方式的基本。吴清源在棋盘上可以说是大智大勇的,机敏和果断的,这仅是他的思想的巨大的冰山的水上露头的部分,而不是他的全部。他是用自己的深邃的思想来下棋的。 下棋只是他的世界观部分的表述方式,是人和自然的对话的方式之一。
      人生的和谐,就是在宇宙面前,“谦虚”同时“自由”。就是尊重客观的规律同时又能保持主观的能动性。这样,吴清源的围棋的境界,就会引起更广泛的注意。我们在棋盘上重复他的天才的棋局的时候,更要能体会一个在下棋中追求精神世界飞跃的灵魂。 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说:“吴清源先生围棋棋风神逸兼而有之,真天才也,不愧为20世纪第一人。
      ” 金鏞评论:吴先生在围棋艺术中提出了“调和”的理论。以棋风锐利见称的圾田荣男先生也对此一再称誉,认为不可企及。吴先生的“调和论”主张在棋局中取得平衡,包含了深厚的儒家哲学和精湛的道家思想。吴先生后期的弃棋不再以胜负为务,而寻求在每一局中有所创造,在艺术上有新的开拓。
      放眼今日中日棋坛,能有 这样胸襟的人可说是绝无仅有,或者尾原和大竹两位略有相似之处吧,但说到天才,却又远远不及了。 佛家禅宗教人修为当持“平常心”。吴先生在弈艺中也教人持“平常心”。到了这境界,弈棋非但不是小道,而是心灵修为的大道了。
      ……他的弈艺,有哲学和思想悟道作背景,所以是大师,而不是二十年无敌于天下的大高手。大高手时见,大宗师却千百年而不得一。 这段话已经发表10年了。这10年的围棋发展历史,证明即使有李昌镐这样的天才出来,吴清源的光辉依然不减。 而台湾学者沈君山对吴清源的论述,正是像江崎诚致一样,一下就着眼于从胜负和哲学在吴清源的围棋生活中的地位这一点。
       围棋是胜负的世界,善胜者日人称之为胜负师。胜负师常有,但没世而名不称者居多。吴先生在五十年代前后,对日本的一流高手作个别十局比赛,将之全部降级,专就成绩而言,足够资格称得上是一流的胜负师。但在吴先生的世界中,胜负只是一个附带的因素。对吴先生而言,围棋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哲理,反复争棋的最后目的,是从中领悟建立圆满调和的道。
      吴先生幼龄渡日,纵横棋坛四十年,所创布局定石,不知几几,这些新布局新定石,对当时的胜负未必有助,但却为后来者开辟一片新天地。此所以吴先生卓立于群彦之上,而为围棋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

    s***

    2007-06-23 13:37:26

  • 2007-06-22 09:27:48
  • 这个问题恐怕当今的围棋高手都没法回答................

    1***

    2007-06-22 09:27:48

  • 2007-06-22 09:20:08
  •   围棋365格代表365天
    天元和另外的8点代表日月星辰
    黑白棋代表白天黑夜
    361目就是我国古代天文立法的准确数字,也既一年十二个月的361天。我们都知道,上古早期的天文历法以十日为一旬,以三旬为一月,以十二月为一年,有闰之年则有“十三月”也是龙马负图第十三个句芒存在的原因。
      我们可以看出“中央土”治理四方帝,占有各自的一个角,每个角的目数为九,四个角自然归一,这就是浑沌,也即太一,太一行至四乃还至中央五,四、五、九,取中之意,这就是河图洛书。 关于九洲之说:在晷影盘上也是显而易见的。请看图:在数字研究中我们会经常遇到“36”这个神秘的数字,其实它就是晷影盘上的九洲图。
      中国远古先民宇宙观是九州“方圆”二字,《周髀》说:“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天穹的视觉是圆形的,但大地何故是方形的?说明如下:方形大地上分布九州:1、冀州(今河北、山西境);2、兖州(今河北、山东境);3、青州(今山东境);4、徐州(今江苏、安徽境);5、扬州(今江苏、江西境);6、荆州(今江西、两湖境);7、豫州(今河南境);8、梁州(今四川境);9、雍州(今陕西境)。
      九州的来历,据《书、禹贡》注引《周公职录》云:“黄帝受命风后,受图割地布九州”。又据《淮南子、览冥训》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当此之时,禽兽蝮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无有攫噬之心”。此言女娲时代已有九州,知九州说之古老,而此九州又布列于方形的大地上,故言女娲“背方州,抱圆天”。请看九州图:每州数字皆为数码36,即河图洛书。
       《淮南地形篇》:“天地之间九州八极。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益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龠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姊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中土”。晷影盘上冀州中土黄帝绳制八极。九州之内五千里境合为一,与邹衍所称中国名曰赤县神州相合,围棋盘上九州图更是一目了然,请看图:九州之名很可能是采自邹衍大九州说。
      小九州,九宫是也。何新《诸神的起源》288页。 八卦和九宫(河图)的神秘概念。汉人依据《易、说卦》以八卦作为八方的符号,其图中东方震,南方离、西方兑、北方坎,叫做四正。东南巽,西南坤,西北乾,东北艮,叫做四维。与其相配的乙图,就是著名的九宫图,亦即河图洛书。
      从九宫图中可以看出,它数字构成的神秘与微妙。1、3、7、9,四个奇数处,则分处中线。2、4、6、8,四个偶数分居四角,正中心是取中之数的5。图中任何一行三个数的和数(包括斜行数在内)均是15。也就是西方近代数学玩具魔方。即n平方个自然数排列在每边n格的方图里,纵横斜n数相加都得相同的合数。
      此图应该出现在商代,算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魔方洛书。5是河图洛书中的取中之数,《洪范说:“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一至五为天五行,即生数五行,一岁中的前半岁。“六日水,七日火,八日木,九日金,十(五)日土”。是地数五行,或称成数五行,实即一岁中的下半岁,这就是河图洛书。
      《乾凿度》:“太乙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天有九宫,地有九州”。郑玄注:“星位曰:天一、太一、主气之神。行,犹德也。四正四维,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日宫”。宫殿建筑皆是如此。晷影盘上中心点,围棋的术语叫天元,合四正四维,之外的八个星位也即八卦神所居。
      晷影盘必须是方中套圆,即“方数为典,以方出圆”,才能控制太阳东升西落的座标点,也才能保证每天太阳上中天时的晷影落在同一条南北纵线上,这是产生“天圆地方”观念的实现。 请看:天圆地方晷影盘太极八卦图正是以方出圆,方中套圆。太阳沿着一条从西到东穿行于诸恒星间的路径通过“黄道十二宫”,三百六十五天后再返回它原来的出发点。
      太阳并不是单纯地向东运动,而且还有一个沿南北方向的运动;大约在三月二十一日(春分)正午时分,太阳位于地球赤道处的正上方,然后每日向北移动,直至大约六月二十一日(夏至)正午它位于赤道以北二十三度半处(北回归线)的正上方。然后,太阳重新向南移动。
      大约到九月二十三日(秋分)的正午,它又返回赤道的正上方,大约到十二月二十一日(冬至)的正午,它位于赤道以南二十三度半处(南回归线)的正上方。太阳再次向北移动,循环不已。 八角图案作为原八卦图形,本于四方八角具有四时八节的含义,以示天地之间有八卦。
      中央方中套圆内表示太极所在,小圆与大圆之间分成八等分,形成八个角,即原八卦图形,也表示了四立与二分二至,即四时八节。《易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围棋盘上的四方和八极正与四象和八卦的概念相合。棋盘上八角星图案的中央表示了太极,含义表示太极者天地旋转的中心,应为冬至北极。
      太极是元气之本,故围棋盘上称作天元。即道家所说的“道”,成为玄学的根本。古人将一岁按阴阳分为上下两个半年,将阴阳分为两半,这就是八卦中的四象也即龙马负图的晷影。当随着太阳的旋转龙马折射出的芒消失殆尽的时候,龙马最底端的尾部,也即尾三宿,形成了最后的黑白太极晷影。
      河图的主意是一张平面运转图,而在洛书中确演化为立体的运转图象,也即太极。《楚辞天问》说: “何海应龙,何尽何历?”(王逸注:应龙何画?河海何历?)------“焉有虬龙,负熊以游?”“应龙何画?”王逸注:“有翼曰应龙”,既《周易、乾》:“飞龙在天”,指春分以后,苍龙房心尾巡天。
      又注:“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龙尾画地”形容尾宿出地平,九州同治水,先民们开始进行春耕生产。 让我们回到(《文物》1989年第四期)新时器时代的玉版洛书中去寻找有关答案。很显然这是一张平面立体运转图,上面九个圆窝纹,左右各为五个圆窝纹,洛书中是九五取中之意。
      那么,底角两个圆窝纹又是什么用意呢?“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孔颖达《正义》;“九二,当太蔟之月”。《吕氏春秋、孟春纪》说:“孟春之月,其帝太嗥,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高诱注:“万物动生,蔟地而出,故曰律中太蔟”。蔟地而出者草木发芽,虾蟆,河蚌之类也出淤泥在河边活动。
      《正义》又说:“舜始渔雷泽”。华胥履雷神之迹生伏羲,也发生于此。九二当据建丑,建寅之间于时地之萌芽,初有初者。玉片上所刻图形,就是新石器早期原八卦图形,如果将它与围棋盘相配,才是一本难解的河图洛书。“河图则八卦”,指天文历算之图;“洛书则九畴”,指九州地理记录。
      也即驷房宿龙马负图出河与天上的“龙心”呼应。 玉片小圆中心的太极八卦,即围棋盘上“天元”。大圆中的八个箭头所指的方向,即围棋盘上的八个星位。方内的四个箭头所指的角,也即围棋盘上角的死活,也即四季变换的天文立法。围棋盘上的黑白二子,也即阴阳太极“炎帝、黄帝”。
      围棋盘上活棋的两只眼,也即太极元气之本。围棋盘上的死棋一只眼,也即黄帝斩杀蚩尤。围棋盘上变换的“棋形”,也即与数字符号文字的起源有关。围棋盘上的361目,就是十日方格纹演变而成。围棋盘就是龙马负图的晷影,就是一本多元一体,充满无限魅力的河洛文化,永远读不完,读不懂、读不全,充满无限奥妙的天书。
      《周髀》云:“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中次七经》说:“休与之山,其上石焉,名曰帝台之棋”。《海内北经》载有“帝尧台,帝喾台,帝台之浆,帝台之棋”,“明确以方台中央的立柱为帝”,“帝台之浆”者以周围环绕的水;“棋”即“博棋”,“博局”,是模拟地平日晷为博局的天神与地神相斗之戏。
      “帝台,神人名;棋谓博棋”。“地台之棋”即是晷影盘,后人演变成了棋谓博棋的“天博”之戏。 综上所述,从7000年前新时器时代玉版洛书八卦文的形成,到6500年前半坡文化十日方格纹。从五帝时代黄帝在晷影盘上斩杀蚩尤,到新时器中晚期及厦,商、周,太极八卦的普遍发拙。
      从商代图腾柱“龙马负图、洛龟载书(数)”晷影盘的再现,再到金沙村太阳鸟十二支干龙马负图晷影的形成,脉洛如此清析。可以明确地说:五帝时代应该在公元前4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它应该与半坡文化十日方格纹同时存在,至少不晚于6000年。因为十日方格纹的出现,才有了晷影盘的出现,有了晷影盘的出现,才有了天文历法的361天,有了361天才有了十二支干。
      有了十日方格纹和十二支干,我们才应该承认“龙马负图、洛龟载书(数)”这7000年前的文明。也可以这样说:在半坡文化之前就已经存在“龙马负图、洛龟载书(数)”。从我们对《神话考古》陆思贤先生所论述(49页)女娲“背方州、抱圆天”的宇宙模式中,已经不难看出它生存的年代。
      围棋盘上天文立法就是“方州”,“圆天”就是龙马负图洛龟载书(数)”的符号,就是华厦民族最早的文字,我们的文明史应该是7000——8000年。早在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我们的祖先母系氏族公社先民们就有了用树干立杆测影,打制石器,人工取火钻孔的蒙发技术。
      10000年之后,十二支干完全是由华厦民族自我发展的清析脉洛而形成,它根本就不是什么巴比仑十二宫的传入。今天,我终于可以告慰已故的郭沫若老先生,我找到您梦寐以求的反证,商代“龙马负图、洛龟载书(数)”的图腾柱及女娲“抱圆天、背方州”的晷影盘。
       。

    三***

    2007-06-22 09:20:0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网络游戏 相关知识

  • 游戏
  • 游戏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