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孩子缺少同情心如何教育

首页

孩子缺少同情心如何教育

我的女儿三岁半了,活泼健康,可就是缺少同情心,比如看到别的孩子挨打时不知同情,另外还显的有点无情,比如在我们身边时不想爷爷奶奶,在爷爷奶奶家不想我们,这样的孩子该如何教育?期盼赐教,谢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6-20 10:18:01
      你好!
    怎样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有一位家长来电话说:我的儿子经常把虐待小动物作为乐趣,令我很担忧。我该怎样让孩子从小拥有一颗善良之心,懂得关心他人、关心小动物呢? 
      主持:孩子好奇心强,往往喜欢在他人和一些小动物身上尝试自己的"试验"。
      这虽然不能说明孩子具有冷漠的心,但要成为习惯,则不是什么好事了。我们来听听海安北凌小学和南京凤凰花园城小学的部分家长是怎样培养孩子同情心的吧。    观点一 在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我经常告诉女儿要关心他人,要爱护小动物,要……但我发现孩子一只耳朵听,一只耳朵就冒了。
      我改变直接说教的方式,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或者是一些反面教材,从侧面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关心动物。一次,我们遇到一位盲人在拉二胡乞讨,我趁机问孩子:"你看他多可怜呀!大家都在帮助他,你是不是也应该帮帮他呀?"在看到电视画面上出现动物弱肉强食--一匹斑马被狮子扑倒在地时,我也马上说"多可怜的小斑马呀"。
      我经常以同情弱者的姿态出现,让孩子觉得同情弱小和动物是应该的事情。女儿在我有意"无意"的熏陶下,渐渐懂得了同情弱者、保护动物。(8岁女孩母亲 丁楼梅)    观点二 让孩子懂得:向善是值得夸奖的 儿子知道我们喜欢心地善良的孩子,但他有时也忍不住"暴露"出从同学那里学来的"虎劲儿"。
      我和孩子的母亲从不对他的这种行为表示赞赏,并告诫他或者批评他,孩子的虎劲儿慢慢被我们"磨"没了。在我们的影响下,儿子竟主动把一只钻进屋里的小鸟放走了,我大大夸奖了他,并答应给他奖励,儿子很高兴,我也借此告诉他:父母对他好,他也应该对父母好、对他人友好,不然,别人怎么可能对他好呢!孩子体验到了被关心的快乐,自然愿意按照我们说的去做了。
      (8岁男孩父亲 储开山)    观点三 创设培养爱心的条件 我觉得,培养孩子的爱心,除了言传身教外,创设适当的物质条件也是有必要的。我家养了一只小白兔,我让儿子每天照顾它的饮食起居,遇到困难也让儿子自己解决。我有意让孩子知道,一个小生命能够生存下来是多么不容易。
      我引导孩子将小白兔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从小白兔的身上发现:无论是小猫小狗和小鸟儿,世上的每一个生命都很珍贵,都值得我们珍惜和关爱。孩子在饲养小白兔的过程中,不但与小白兔建立了感情,他现在还主动和其他同学一起关心爱护起其他小动物了。(12岁男孩母亲 徐瑞英)    观点四 从故事里走出来的爱心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承受了太多的爱,我想,怎样才能既不受到孩子的排斥,又能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关心小动物呢?我知道,故事永远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故事中的内容也常常会被他们当成格言一样信奉。
      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我有意识地将包含此类教育意义的故事读给孩子听,比如托尔斯泰的童话《七颗钻石》等,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得到教育。这样的方法,孩子很乐意接受,家长不费力气,同时又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14岁男孩父亲 储开富)    观点五 父母应以身作则 我和孩子的父亲非常关心孩子,对孩子说话温和、体贴,常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给孩子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直接感受到来自我们的浓浓的爱。
       我们还注意使用爱的语言,比如"你辛苦了,先歇一会儿","别急,我来帮助你","谢谢你为我所做的一切"。女儿在我们的引导下,懂得了礼貌待人,懂得了具有同情心、帮助他人是人的美德。(8岁女孩母亲 丁小兰)    观点六 让孩子在对比中受到教育 常陪孩子到大自然中,享受阳光、雨露,欣赏花草、虫鱼……在大自然绚丽的风光、变幻的色彩中,孩子看到了美的产生,惊喜大自然的神奇。
      我还让孩子看到由于人们不爱护大自然所带来的后果,如光秃秃的山岭,又黑又臭的河水等。我告诉孩子,由于一些人不注意保护大自然,不爱惜动植物,一些地方的美丽风光已经不复存在,一些动植物已经消亡和正在消亡,例如藏羚羊,由于不法分子丧心病狂地捕杀,面临灭绝危险;一些清澈见底的小溪,由于人们乱排放污水、乱扔垃圾,成了臭水沟…… 孩子体验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也感到了肆意破坏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在一正一反的对比中,孩子深深受到了触动。(8岁男孩父亲 濮 静) 主持:孩子做事情多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对是非善恶往往缺乏正确的判断。因此,家长要注意从点滴小事做起,注意纠正、指出孩子心中无意识流露出的那种不良的倾向,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女偶得   三口之家,为人父母的一言一行,总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子女的心灵,诸如尊敬长辈,诸如与人为善。   时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子女的学习与生活上,做家长的可以倾其所有的精力与财力,为子女的学习成绩保持上游水平,可以请最好的家教,孩子在读书与生活上所需的一切花费,再多再滥也在所不惜。
      简言之,一切一切的中心都是"孩子"二家,一切一切的忙碌都是围绕孩子在转。这,没有错。因为现今的社会毕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稍有不慎的话,孩子就会跟不上竞争的节奏而为竞争所抛弃。但,且慢,如果由此而造成孩子唯我独尊的话,那就得不偿失了。   为此,我们家的做法是,从小就教育好女儿尊敬她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并通过我们的付诸于实际的行动,让女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比如,我们都很尊敬自己的父母和九十多岁的老奶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但时时关心长辈的生活起居,更关心他们的健康问题。人到老年,总是或多或少患有一些疾病,一旦遇有他们身体不适的话,我们总会带着女儿及时去探望他们。这样,在我们对长辈付出关爱的过程中,女儿也在不知不觉之中懂得:如果没有我们父辈当初的努力与付出,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也就无所谓女儿的今天了。
      我们也应该尽我们的所能,去孝敬我们的长辈。现在,女儿已经十二岁了,逢年过节,或双休日去我们的父母亲家,女儿就会拿出自己最爱吃的东西,并助会如一个小大人似地问:"身体好吗?"。而且那种亲热劲儿已经完全超过了对我们的亲近。对此,我们的体会是:竞争的社会也需要爱心。
      试想,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长辈都有一点爱心的话,又何足以为整个社会奉献一点爱心呢?   对家人如此,对别人呢?也应与人为善。由于孩子的生活面很有限,我们就在邻居身上付诸我们的行动。平时,如果邻居中有人生病了,我们就会倾其所知,为邻居作详尽而耐心的讲解,并为他们落实好就医问题,有时还会直接陪伴他们去医院看病。
      除此,如果自家的物品,吃的也好,用的也罢,一时自己用不完,我们就会当着女儿的面,直接奉送给邻居。如此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女儿懂得社会的竞争虽然是无情的,但人与人之间更应讲究一个"情"字,而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美德。一个人如果有此素质的话,才能立足于竞争的社会而处于不败之地。
         匆匆而就,是为教女偶得。当有不妥之言辞,实为献丑而已。 让孩子多参加社会活动   儿童青少年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取向过程。儿童必须要走出家庭、走向学校、走向社会。在学校和社会中与越来越多的人交往,在交往中学习,在交往中成长,并逐步独立地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
      看起来像是一个单纯智力活动过程的文化学习,实质上也是在动力性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完成的。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独生子女迅速增加,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当今社会,家长普遍的心态是:一方面,希望子女将来能出类拔萃,考上一所名牌大学,谋求到一份理想的职业,于是,如何搞好孩子的学习就成了家庭教育的中心;另一方面,对子女疼爱有加,惟恐自己的独苗受到委屈,担心孩子累着、伤着。
      于是,不放心让孩子参加社会活动。这些家长认为,孩子的任务是搞好学习,而参加社会活动则是既影响孩子学习又劳神伤身的事。殊不知,只有知识没有能力的孩子是不能适应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未来社会的。因此,为了我们的孩子能成为有用之才,作为家长,就必须转变观念。
      在督促子女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从活动中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灵活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协作能力,让孩子有准备地走向社会,成为一名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那么,如何鼓励和帮助孩子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呢?   首先,鼓励孩子经常读报、收看收听新闻,提高孩子关心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
      新闻是我们感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对孩子也不例外。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鼓励孩子多看报、多收听收看新闻,同进辅以必要的解释和介绍予以引导,以让孩子能对当前社会的动态有一个较为全面、正确的了解。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既能让孩子了解社会,又能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培养孩子的灵活适应能力和合作能力。只有,当孩子融入群体之中,他才会有集体荣誉感,才知道什么是团结协作,才真正明白竞争的意义,才更懂得生命的价值。我女儿今年三年级,在班主任乔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假日小队、黑板报前,组织同学活动,参与班级管理,已经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老师的要求,为同学服务。
      我女儿不仅从活动中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干,而且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更重要的是我孩子懂得一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的准则,子知道社会是个大课堂,帮助孩子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再次,鼓励孩子走进社会大课堂。要为孩子创造条件多接触社会,带孩子参观一些既能增长知识、又能认识社会的场院所、游览、看球赛、参加公益活动等,鼓励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多感受一些生活中蕴含的内容;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帮助他们辨别是非真假,有意识地让他们多一些生活的阅历,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有利的。
         实践表明,过度保护、封闭孩子会使孩子失去与他人游戏的机会,也会使孩子失去认识他人价值的机会。让孩子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而且还能使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中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积累家庭生活中无法积累的社会经验,培养走向社会所必须的各种能力,从小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尊重谦让,为孩子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所以,我认为,从小让孩子参与社会活动是子女教育不可缺少的一课。 希望以上能给你带来帮助!。

    重***

    2007-06-20 10:18:0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育儿 相关知识

  • 宝宝教育
  • 育儿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