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内科
风湿科

丹毒怎么可以治疗

有没有知道丹毒怎么可以治疗,注明:我儿子一岁,现在下肢出现红斑,认为是丹毒,有没有可以解决的办法?请速回答
不*** | 2005-03-05 20:20:40

好评回答

2005-03-06 00:21:24
B*** |2005-03-06 00:21:24 239 132 评论
你好;
首先你要确诊你的小儿患的是不是丹毒?
1.丹毒又称"流火"是由丹毒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内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急性炎症.患丝虫病的病人常并发丹毒.炎症主要在皮肤层,一般不化脓.
2.丹毒主要症状是;发病较急,高热,畏寒.在发病初起多数患儿有一些前驱症状,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39 ℃~40℃,伴有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婴儿有时会出现高热惊厥。患部皮肤红肿(火红色),扩展很快,不久...

查看全部>>

你好;
首先你要确诊你的小儿患的是不是丹毒?
1.丹毒又称"流火"是由丹毒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内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急性炎症.患丝虫病的病人常并发丹毒.炎症主要在皮肤层,一般不化脓.
2.丹毒主要症状是;发病较急,高热,畏寒.在发病初起多数患儿有一些前驱症状,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39 ℃~40℃,伴有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婴儿有时会出现高热惊厥。患部皮肤红肿(火红色),扩展很快,不久皮肤出现大片红斑,略高出皮肤表层,边缘清楚稍凸起,局部温度升高、并有压痛,有时可出现大水疱,炎症向外蔓延时中部的红肿消退,变为棕黄色.并有小片的表皮脱落.病程约两周左右,局部淋巴结肿大。化验检查白细胞增高,同时中性粒细胞也会增高。小儿丹毒一般多发生于面部、腹部和小腿部位.下肢丹毒常有反复发作,以至产生橡皮腿,又称"大脚风".
3.治疗;对小儿丹毒的治疗一定要尽早给予抗菌素。一般以"青霉素"治疗效果最好,应该作为首选药物,可以用大剂量青霉素静脉滴注,也可采用肌肉注射。一般用药2~3天后体温常常可以恢复正常,但切不可在体温下降后即停止应用抗菌素,否则细菌得不到控制,会使丹毒迁延难愈,甚至会反复发生,形成复发性丹毒。如果"青霉素"过敏可以选用"先锋霉素","红霉素"等抗菌素。局部处理是丹毒治疗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将患儿患处抬高,用"雷佛奴尔"或"新霉素"溶液湿敷,每次20~30分钟,每日3~5次,也可用鲜蒲公英捣碎外敷,以减轻局部炎症。
4.接触患者后要将手洗净以免传染.
祝您的小宝贝早日恢复健康!


0/300

其他答案(共10个回答)

    2005-03-16 19:03:56
  •    丹毒是丹毒链球菌引起的皮肤粘膜网状淋巴管炎,又称急性淋巴管炎。丹毒链球菌是一种感染力很强的细菌,它通过细微的皮肤损伤处侵犯网状淋巴管,并累及邻近的皮下组织,然后迅速蔓延。下肢腿胫部、踝部、足背部比较多发。发病后常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本病初期往往有怕冷、发热、关节酸痛、头痛、纳呆等全身症状。随后出现皮肤小片红斑,后迅速蔓延成鲜红色一片,稍高出皮肤,边界清楚,与正常皮肤有明显的界限。严重的红肿...

    查看全部>>

       丹毒是丹毒链球菌引起的皮肤粘膜网状淋巴管炎,又称急性淋巴管炎。丹毒链球菌是一种感染力很强的细菌,它通过细微的皮肤损伤处侵犯网状淋巴管,并累及邻近的皮下组织,然后迅速蔓延。下肢腿胫部、踝部、足背部比较多发。发病后常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本病初期往往有怕冷、发热、关节酸痛、头痛、纳呆等全身症状。随后出现皮肤小片红斑,后迅速蔓延成鲜红色一片,稍高出皮肤,边界清楚,与正常皮肤有明显的界限。严重的红肿处可伴发紫癜或大小不等的水泡。
    
        小腿和头面部是丹毒的好发部位。特别是患有足癣的人,反复发作可使下肢淋巴管阻塞,皮肤增厚,形成橡皮肿。
    
    诊断:
    
    一、发病急剧,常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出疹后症状可持续存在。
    
    二、好发于颜面及小腿。
    
    三、皮肤损害  典型损害为鲜红、触痛、灼热和边界清楚的硬肿性红斑。红肿处可出现水疱、大疱、脓疱或坏疽。也可在原发损害处屡次发作(复发性丹毒)。
    
    四、多次复发者,淋巴管受阻时,日久可形成橡皮肿,多见于小腿。
    
    五、局部淋巴结肿大。
    
    六、常可发现致病的原发灶,如小腿常见足癣,面部常见鼻腔粘膜损害。
    
    治疗:治疗本病主要有针灸疗法,饮食疗法,药物疗法等。同时还应及时治疗皮肤、粘膜感染。并充分休息,抬高患肢,限制活动。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或用青敷膏外敷。全身应用碘胺药或青霉素,并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后仍继续应用3~5日,以免丹毒再发。对下肢丹毒,如同时有足癣,应将足癣治好,以避免丹毒复发。还应防止接触性传染。
    
    中医验方:
    
    (1)大青叶60克,水煎代茶服,每日1剂。
    
    (2)南瓜藤根连花适量,捣汁内服,每日2次。
    
    (3)韩信草50克、一见喜15克、水煎内服,每日1剂,连服4-7天。
    
    (4)野菊花、土茯苓各30克,用水煎服,每日1剂。
    
    民间偏方:
    
    (1)蚯蚓1条,加入白糖适量,半日后涂敷患处。
    
    (2)生姜9克,焙干研末,用蜜调后涂敷患处。
    
    (3)仙人掌根1块,捣汁敷患处,每日2次。
    
    (4)鲜苏叶适量,捣烂后外敷患处,每日2次。
    
    (5)白海蜇皮适量,浸潮后贴于患处,每日2次。
    
    (6)扁蓄草适量,捣烂后外敷患处,每日2次。
    
    (7)蟑螂4个,捣烂后外敷患处,每日2次。
    
    (8)紫苏叶、葱白、鲜凤仙花各50克,水煎熏洗患处,每日2次。
    
    (9)海桐皮、姜黄、汉防已、当归尾、红花、苍术、黄柏、晚蚕砂各12克,水煎熏洗患处,每日2次。
    
    饮食调理: 
    
    (1)鲜油菜叶50-10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经常食之。
    
    (2)豆腐250克、鲜丝瓜根120克,炖汤服食,连服数天。
    
    (3)生姜9克,蜂蜜少量,将生姜焙干研细末,用蜂蜜涂擦患处。本方具有祛风燥湿之功效,主治风热、湿热之邪发为丹毒。
    
    (4)干姜末适量,干姜末用蜜调匀涂之立愈。本方主治五色丹毒遍身散行。
    
    护理: 
    
        1.病人要卧床休息,有条件的家庭要暂将病人与健康人分开住,因丹毒属接触性传染,需要隔离。 
    
        2.要用枕头将患肢抬高,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或用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 
    
        3.抗感染治疗,肌肉或静脉注射青霉素。 
    
        4.病人发热至38.5℃以上时,头部可用冷毛巾湿敷,或枕冰袋(热水袋灌上冰水),同时可根据医嘱服退热药物。 
    
        5.因丹毒有传染性,所以接触病人后一定要用肥皂洗净双手。 
    
        6.应给予富于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因高热时胃肠蠕动减弱,影响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分解代谢增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大量消耗。高热可致水分丧失,因此要多饮水以利于毒素排泄。 
    
        7.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在症状消退后,仍需坚持用药1周以免复发。 
    
        8.有足癣病人应及时治疗足癣,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防止复发。 
    
    预防:要防止皮肤损伤。一旦发现皮损就应及时进行治疗。有严重下肢静脉曲张的病人应早期进行手术治疗。下肢丹毒大多由脚湿气糜烂所引起,所以治疗足癣是预防本病的关键之一。夏秋之交或春冬之交是本病的好发季节,应注意自我调摄。饮食宜以清淡为主,时鲜海货等“发物”,对有丹毒病史者,应避免食用。冬季要保暖,夏季要防蚊虫叮咬。同时要注意体育锻炼。 
     
    
    
    扬*** | 2005-03-16 19:03:56 238 134 评论
    0/300
  • 2005-03-09 15:26:07
  • 丹毒(erysipelas)为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淋巴管所致的急性炎症。病菌主要由皮肤或者粘膜的破损处侵入,也可以由血行感染。本病多发生于营养不良和低蛋白血症的患儿。
    
      小儿丹毒一般发病较急,在发病初起多数患儿有一些前驱症状,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39 ℃~40℃,伴有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婴儿有时会出现高热惊厥。继之在患部出现红肿,周围境界比较清楚,自觉灼热、疼痛,局部淋巴结肿大...

    查看全部>>

    丹毒(erysipelas)为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淋巴管所致的急性炎症。病菌主要由皮肤或者粘膜的破损处侵入,也可以由血行感染。本病多发生于营养不良和低蛋白血症的患儿。
    
      小儿丹毒一般发病较急,在发病初起多数患儿有一些前驱症状,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39 ℃~40℃,伴有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婴儿有时会出现高热惊厥。继之在患部出现红肿,周围境界比较清楚,自觉灼热、疼痛,局部淋巴结肿大。化验检查白细胞增高,同时中性粒细胞也会增高。小儿丹毒一般多发生于面部、腹部和小腿部位。
    
      小儿发生丹毒在发热时应该怎样处理呢?一般来说,应该既要重视全身治疗也要重视局部治疗,既要注意对症治疗也要注意病因治疗。在体温升高时,应积极进行降温处理。可在头部放置冰袋,也可以用30% 酒精擦浴降温。对发热较高的患儿可以用阿司匹林、阿苯、百服宁、泰诺退热糖浆等药物退热。
    
      对小儿丹毒的治疗一定要尽早给予抗生素。一般以青霉素治疗效果最好,应该作为首选药物,可以用大剂量青霉素静脉滴注,也可采用肌肉注射。一般用药2~3天后体温常常可以恢复正常,但切不可在体温下降后即停止应用抗生素,否则细菌得不到控制,会使丹毒迁延难愈,甚至会反复发生,形成复发性丹毒。如果青霉素过敏可以选用红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
    
      局部处理是丹毒治疗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将患儿患处抬高,用雷佛奴尔或新霉素溶液湿敷,每次20~30分钟,每日3~5次,以减轻局部炎症。
    
      中药治疗小儿丹毒亦有很好的效果。在高热等全身症状较重时,应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如金银花、连翘、公英、大青叶、紫花地丁、夏枯草、生石膏等,常常对控制炎症、降低体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白*** | 2005-03-09 15:26:07 238 134 评论
    0/300
  • 2005-03-07 16:37:52
  • 可以买些"六神丸",一次用一支(大约十粒左右),用温开水化开,局部涂抹,每天用上两三次,效果还不错.
    s*** | 2005-03-07 16:37:52 223 137 评论
    0/300
  • 2005-03-06 10:14:02
  •  
    
    丹 毒(Erysipelas)
    
        本病简介
        丹毒也称流火,是B-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粘膜微小损伤处,侵犯网状淋巴管所致的炎症,很少扩展至真皮层下。炎症蔓延很快,一般不化脓,也很少有组织坏死。丹毒的好发部位为下肢和面部,目前认为其发生与足癣及丝虫感染有关。
        本病中医诊断同名,多因血分有热,火毒侵犯肌肤,或由于皮肤粘膜破损,染毒而发的外疡类疾病。
    
        ...

    查看全部>>

     
    
    丹 毒(Erysipelas)
    
        本病简介
        丹毒也称流火,是B-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粘膜微小损伤处,侵犯网状淋巴管所致的炎症,很少扩展至真皮层下。炎症蔓延很快,一般不化脓,也很少有组织坏死。丹毒的好发部位为下肢和面部,目前认为其发生与足癣及丝虫感染有关。
        本病中医诊断同名,多因血分有热,火毒侵犯肌肤,或由于皮肤粘膜破损,染毒而发的外疡类疾病。
    
        临床表现
        1.起病急,常有头痛、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2.局部表现为片状红疹,颜色鲜红,中间较淡,边缘清楚,并稍隆起;手指轻压使色消退,但松手后红色很快恢复;有时红肿区可发生水泡,局部有烧灼样痛。
        3.附近淋巴结常肿大、疼痛。
        4.足癣或血丝虫感染可引起下肢丹毒的反复发作,有时并可导致淋巴水肿,甚至发展为象皮肿。
    
        诊断
        基本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
        诊断要点:
        1.下肢和面部出现典型的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局部有烧灼样痛,指压退色,松手快恢复。
        2.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
        3.本病应注意与急性淋巴管炎、急性蜂窝织炎相鉴别。
        4.主要并发症为下肢丹毒的反复发作,可导致淋巴水肿,甚至发展为象皮肿。
    
        西医治疗
        1.休息,抬高患处。
        2.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或用青敷膏、百多邦软膏外敷。
        3.全身应用抗生素,首选青霉索160万~240万 u静脉滴注每日2次,或磺胺药;必要时可选用先锋贝等一代头抱菌素;用药时间要长,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后仍继续应用3~5天,以防复发。
        4.如有足癣应同时治疗,以避免丹毒复发。
        5.还应防止接触性传染。
    
        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风热化火证:好发于头面,额部红肿,渐延及额面,赤肿痛,若延及双目则肿如播桃,眼睑开合困难,延至头部则肿大如斗,口唇外翻,重者咽喉梗塞,不能进食,伴恶寒发热,口苦口干,大便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洪数。疏风消肿,泻火解毒。代表方:普济消毒饮加减。
        2.肝脾湿热证:多见于腰胯肋下,红肿蔓延,赤灼痛,可见部分水疤、大疱,伴发热口苔咽干,食欲欠佳,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厚,脉滑数。清肝泻热,利湿解毒。代表方:柴胡清肝汤合化斑解毒汤加减。
        3.湿热化火证:多见于下肢,红肿热,痛如火燎,皮紧光亮,可见水疱,压痛明显,口渴少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代表方:五神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二、贬法:患部消毒后用七星针或三棱针叩刺患部皮肤,放血泄毒。外治法:金黄散或玉露散冷开水调敷患处。若有积脓可在坏死部位切 1~2个小
    口,并用九一丹药线提脓祛腐,脓尽改用生肌散每日换药引流解毒。
        三、单方验方 
        1.安宫牛黄丸( 1粒化服),或紫雪散3g(分2次吞服),适用于本病神志昏迷者。
        2.生山振12g,板蓝根15g,丹皮10g,水煎服,每日 1剂。
        3.紫花地丁15g、银花15g、赤芍10g,水煎服,每日 1剂。
    
        疗效评定
        一、治愈  局部红肿和全身症状完全消失 1周,无复发表现,血常规正常。
        二、好转  局部红肿范围缩小,全身症状基本消失,血常规正常或略高。
        三、无效  局部红肿向四周蔓延,全身症状加重,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进一步升高。
     
    
    [*** | 2005-03-06 10:14:02 237 134 评论
    0/300
  • 2005-03-06 08:53:38
  • 您还是先去医院去确诊一下,如果是请想信科学!~~
    不要担搁了有力的治疗时间啊
    祝你早日康复!~~
    y*** | 2005-03-06 08:53:38 224 138 评论
    0/300
  • 2005-03-06 00:02:39
  • 丹毒是由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皮肤表浅蜂窝织炎,但也可以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中医称为流火。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B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粘膜的细微破损处侵入,引起真皮组织的急性炎症。如将生理盐水注入病损皮肤内即可引发水疱,将此疱液培养,则约有42%~90%有溶血性链球菌。此种链球菌有溶血素“O”,有溶血作用,对实验动物有致死作用。红斑毒素为低分子蛋白质,使皮肤发生红斑。...

    查看全部>>

    丹毒是由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皮肤表浅蜂窝织炎,但也可以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中医称为流火。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B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粘膜的细微破损处侵入,引起真皮组织的急性炎症。如将生理盐水注入病损皮肤内即可引发水疱,将此疱液培养,则约有42%~90%有溶血性链球菌。此种链球菌有溶血素“O”,有溶血作用,对实验动物有致死作用。红斑毒素为低分子蛋白质,使皮肤发生红斑。溶纤维素、透明质酸有分解组织作用,使细菌在组织中扩展,病损因而扩大,故称为扩散因子,又B型链球菌株与肾小球的基底膜的抗原性相似,故链球菌在体内产生的抗体能结合在肾小球的基底膜上,通过Ⅲ型变态反应,使肾小球基底膜发生炎症反应。
    
      二、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小儿及老弱、营养不良、酒精中毒、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局部因素为肾性水肿或淋巴引流不畅,使易感性增强。直接原因常由于皮炎、脓疱病或皮肤癣菌病继发感染引起,如耳及鼻前庭的感染病灶可引起颜面丹毒,足癣则常是小腿丹毒的主要原因。婴儿好发于腹部,儿童多见于脸部及耳部。成人则以小腿部多见。B型链球菌感染皮肤后经2~5天的潜伏期,突然寒战发烧,高时可达40℃,伴头痛、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皮损起初为红肿斑片,浸润增厚,表面紧张光亮,境界清楚,并可向四周蔓延,可从一侧颊部扩展到另一侧,或可在附近出现新的红斑再与原病损相连。病情严重者在红斑中间出现大疱或血疱。水肿程度视发病部位而不同,如眼眶部肿胀最明显。蔓延速度则视感染之轻重,患者在抵抗力以及治疗情况而不同。
    
      三、并发症
    
      包括淋巴管炎、蜂窝织炎及败血症等,慢性复发可引起象皮腿。儿童患者在病后可以引起肾小球肾炎。
    
      四、其他菌类所致丹毒
    
      (一)葡萄球菌性丹毒由葡萄球菌引起,大都由毛囊炎、疖子或虫咬后继发感染引起。其症状与链球菌丹毒的不同处为皮肤红肿,中间发白,皮肤境界有时不清楚,炎症浸润重,疼痛较强,局部蔓延速度较慢。因葡萄球菌缺少溶纤维素和透明质酸酶。
    
      (二)坏疽性丹毒为化脓性细菌及绿脓杆菌或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的混合感染,也可由链球菌或葡萄球菌引起。皮损特点为红肿,中间为黑禢色痂,疼痛剧烈,痂皮脱落后有脓液流出,出现坏死组织。此型丹毒预后差。
    
      (三)复发性丹毒丹毒未完全治愈而再发生,多见于老年体弱抵抗力低下或治疗不当的患者,约占急性丹毒患者的1%。其特点为全身症状轻,可以不发烧,红肿程度也轻,由于淋巴管炎引起淋巴管阻塞,小腿水肿,纤维组织增生,最后形成象皮腿。
    
      五、治疗
    
      一旦确诊为B型链球菌所致丹毒,应立即给予水剂青霉素G肌注,每次160万u,每日2次。一般在1~2天之内体温即可恢复正常,但仍需继续注射10天左右,以免发展为复发性丹毒。如为复发性丹毒则应肌注1个月左右。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庆大霉素等。
    
      局部治疗,卧床,抬高患肢。可用硼酸水,酯酸铅或0.1%雷佛奴尔液冷湿敷。
    
      病愈后应检查尿以除外肾炎的可能性。
    
    
    1*** | 2005-03-06 00:02:39 239 134 评论
    0/300
  • 2005-03-05 23:56:11
  • 还是尽早用抗生素吧,二楼说的对。感染控制住后病自然好了。
    人*** | 2005-03-05 23:56:11 209 140 评论
    0/300
  • 2005-03-05 21:26:54
  • 据我所知,丹毒这种病,中医比西医更有办法!去一家很好的中医院吧!祛除孩子的“毒热”,自然皮肤表面也就好了!祝愿你的小宝贝早日恢复健康!阿门!
    善*** | 2005-03-05 21:26:54 221 137 评论
    0/300
  • 2005-03-05 20:48:01
  •     丹毒(erysipelas)为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淋巴管所致的急性炎症。病菌主要由皮肤或者粘膜的破损处侵入,也可以由血行感染。本病多发生于营养不良和低蛋白血症的患儿。
    
      小儿丹毒一般发病较急,在发病初起多数患儿有一些前驱症状,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39 ℃~40℃,伴有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婴儿有时会出现高热惊厥。继之在患部出现红肿,周围境界比较清楚,自觉灼热、疼痛,局部淋...

    查看全部>>

        丹毒(erysipelas)为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淋巴管所致的急性炎症。病菌主要由皮肤或者粘膜的破损处侵入,也可以由血行感染。本病多发生于营养不良和低蛋白血症的患儿。
    
      小儿丹毒一般发病较急,在发病初起多数患儿有一些前驱症状,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39 ℃~40℃,伴有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婴儿有时会出现高热惊厥。继之在患部出现红肿,周围境界比较清楚,自觉灼热、疼痛,局部淋巴结肿大。化验检查白细胞增高,同时中性粒细胞也会增高。小儿丹毒一般多发生于面部、腹部和小腿部位。
    
      小儿发生丹毒在发热时应该怎样处理呢?一般来说,应该既要重视全身治疗也要重视局部治疗,既要注意对症治疗也要注意病因治疗。在体温升高时,应积极进行降温处理。可在头部放置冰袋,也可以用30% 酒精擦浴降温。对发热较高的患儿可以用阿司匹林、阿苯、百服宁、泰诺退热糖浆等药物退热。
    
      对小儿丹毒的治疗一定要尽早给予抗生素。一般以青霉素治疗效果最好,应该作为首选药物,可以用大剂量青霉素静脉滴注,也可采用肌肉注射。一般用药2~3天后体温常常可以恢复正常,但切不可在体温下降后即停止应用抗生素,否则细菌得不到控制,会使丹毒迁延难愈,甚至会反复发生,形成复发性丹毒。如果青霉素过敏可以选用红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
    
      局部处理是丹毒治疗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将患儿患处抬高,用雷佛奴尔或新霉素溶液湿敷,每次20~30分钟,每日3~5次,以减轻局部炎症。
    
      中药治疗小儿丹毒亦有很好的效果。在高热等全身症状较重时,应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如金银花、连翘、公英、大青叶、紫花地丁、夏枯草、生石膏等,常常对控制炎症、降低体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x*** | 2005-03-05 20:48:01 237 134 评论
    0/300
  • 2005-03-05 20:39:13
  • 去一家好的、著名的医院,不要舍不得花钱!
    平*** | 2005-03-05 20:39:13 207 140 评论
    0/300
查看更多其他答案(5)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