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关于再说长江里的图.

首页

关于再说长江里的图.

偶然看了一集再说长江,发现里面的就像作战沙盘一样的地图非常直观,不知道有没有人能知道之种图示怎么做出来的,网上是否可以下载到.谢谢了!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3-10 23:19:08
      《再说长江》是央视于2004年8月开始拍摄,历时两年行走在万里长江之上,飞跃长江沿岸十二个省市,打造的一部极具历史厚重感的记录片。
     这部大型电视记录片,有着很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用搞清摄象机记录了长江源头的最新形象
    第一次用直升机航摄记录了海拔5800米的长江之源
    第一次运用真实再现和动画全程演绎长江文明的源头
    第一次用高清动画和卫星战线长江生命的脉络
    可以说,这些第一次不仅让我们享受了一次视觉盛宴,更加反映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巨变。
       第一章:大江巨变 《再说长江》的开篇是将现在的长江与20年前《话说长江》中的大江及其沿岸、人民的生活进行对比,突出20年间沧海桑田的变化。 《再说长江》与其他记录片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它的比较手法的广泛运用。而它之所以可以将比较手法运用得这般淋漓尽致,那是因为在它之前的20年,先进的中国电视人就已经创造了一部同样伟大的记录片《话说长江》。
      此次的《再说长江》的拍摄,可以说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再创作。先人的模式与手法,给了《再说长江》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很多组镜头是按照20年前《话说长江》的模式和角度拍摄的,将这些镜头与20年前的进行对比,不用过多的言语,受众自然可以看到长江甚至中国20年见的巨大变迁。
      这是《再说长江》一个独特的优势,但如果运用得不好,也有可能变成其劣势。20年前的《话说长江》已深入人心,要怎样跳出那固定模式,进行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怎样再一次调动更为挑剔的受众的胃口,创造收视奇迹,亦成为了《再说长江》的难点。这也许就是世间的辨证吧。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的《再说长江》跳出了20年前的圈子,在与过去的简单对比之上,运用了新的科技,渗透了新的内涵,寄予了新的希望。片中将历史翻天覆地的变化比作川剧中的变脸。这一比喻既形象地展示了沧海桑田的改变,又将当地的人文内涵孕育其中,既准确又诙谐,既浓厚又通俗,值得借鉴。
       本片的声音采用的是解说加同期声的混音模式。这样,就既有解说的清晰感,又有同期声的真实感。特别是其丰富的背景音乐,在不同的主题处出现,在镜头记录20年前三峡小孩子时是活泼跳跃,在追溯长江源头格拉丹冬冰川是是那般神秘的原生态民歌,在描绘长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是混重的音乐,各种音效巧妙地合在一起,宛若天成,既呼应着主题,又给记录片增添了几分艺术感。
       镜头中好几处出现了流云这一景象。该片的编导将历史的变迁寄托在这一景象之上。使20年的历史变化的厚重感用动态的形象化景物表现出来,使受众仿佛在亲身感受这变化,这一手法运用在此处恰当好处。 第二章:重上江源 长江发源与唐古拉山的各拉丹冬冰山,海拔5800米的姜根迪如的陀陀河,它拥有世界大河海拔最高的源头。
      陀陀河与当曲、楚马尔河汇成通天河。这是这一章留给我们的知识。本章运用了大量视野开阔的远景和高科技的航摄,力图给受众一种宏伟辽阔的视觉感受,体现出长江作为中国母亲河之宏伟壮丽。 在重上江源之前,本片先向受众呈现了两个细节。一个是摄制组在途中的惊险遭遇。
      反复出现的高原反应;车辆经常陷于冻土之中,需要人力去推;物资陷于湍急的水流之中,人们顾不得零度以下的低温,奋不顾身的抢救;在高原的第一个夜晚,大雪漫天飞舞,雪压在帐篷上,帐篷内的人随时有窒息的危险。特别有这么一个镜头:特写工作人员艰难的脚步,背景音乐是极其缓慢、沉重的呼吸,解说词说仿佛每一次呼吸都是最后的一次呼吸 ……凡此种种,只是摄制组工作生活的小小折射,却让受众看的如此提心吊胆,为每一个工作人员捏一把冷汗,也真实地说明了《再说长江》这一精神财富的来之不易,这也是记录片的厚重所在。
       另外一个细节是描述高原上各种稀有的生物以及高原上布杂玉一家人的生活。布杂玉一家是长江恩泽的第一户人家,他们长久生活在这现有人烟的高原,生活方式很原始,但也其乐融融,与高原常年的冰天雪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生命的顽强。就像解说词写的:在这里,他们才是生命的主人,我们只是一群过客。
       《再说长江》中有一个冰山滴水的镜头反复出现。这正是长江的生命之源,它滴出了长江源头的不同凡响的名字,滴出了千百年的探索,也滴出了母亲河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感。 《再说长江》的解说词很有意思。它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以及通俗诙谐的语言,将原本学术性很强,原本很枯燥的理论变得很大众化。
      聆听这种解说词,受众就如同在欣赏一篇篇长篇电视散文,非常容易接受和记忆。就像在本章中,描绘长江的辫状水系时,解说次说:长江就像孩子流出冰川,在大地上放纵自己的身躯……这也是别的记录片很少做到的。 第三章:生命的高原 本章的开头,是借助一位僧侣的跨越20年的朝圣来表现青藏高原的变化。
      “最大的变化是,他朝圣的路途中,多了一条天路——青藏铁路。” 顺着青藏铁路这一线索,本章讲述了这20年三江源的动植物的保护。 动物的保护追溯到1994年可可西里的第一位为保护野生动物藏羚羊而献生的政府官员索南达杰。1996年,中国政府建立第一个以命名的保护站,在有美丽的少女之称的世界第三大无人区可可西里保护世界一极濒危动物——藏羚羊。
      在谴责盗猎这的行为时,有异端影象使人记忆尤为深刻:满地的景色藏羚羊的皮毛,凄惨的原生态音乐,仿佛让人身临其境,心里十分痛惜。 此外,镜头还记录了藏羚羊通过公路和铁路的过程。为了保护藏羚羊的迁徙,在青藏公路上为它们设红绿灯,将清水河的高度从1米升至3米,这些人性化的设计处处体现出20年间与日递增的生态观。
      镜头描绘了藏羚羊过公路时既想过又不敢过,最后鼓起勇气集体过马路的细节,体现了动物们对人类的开始信任,用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人类生态保护的成效。 怀孕的母藏羚羊每年都要向北迁徙,而这时,索南达杰保护局的干警都会全程守护这些生灵,直到它们平安降下新的生命。
      有个细节:在母藏羚羊即将分娩的那个夜晚,干警门彻夜不眠,围坐在火堆旁唱着开心的歌,“天与地,山与水,都在期待着生命的降临。”如此的人羊合一,与盗猎者的卑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植物的保护是以记录人物扎西才德而展开的。其中既有神话传说,又有扎西才德用30万私人继续植树造林的真实记录。
      这些记录向受众宣扬着环保意识,这也是《再说长江》作为记录片的一大全民教育功能吧。 这一章的最后,通过当地人将传统石刻玛尼石放流与溪水的举动,将视野从通天河转到金沙江,过渡很自然。 第四章:金沙流韵 本章向受众讲述的是长江边丽江古城的事情。
       “丽江古城仿佛建立在水上,水流也俨然就是美丽的飘带,连着东方,接着西方,邻里之间也就因为这些水日夜相连而守望了千百个寒暑。” 编导用丽江古城四方街以清泉洗街的景象作为本章的开篇,既诠释了水是丽江的灵魂,又十分地有当地的民族特色和某种神秘色彩,引起受众的兴趣。
      这一手法甚是高明。 写丽江,《再说长江》似乎更加愿意向受众阐述其近年来的变化。也并不是直接说教似地陈述,而是以人物的采访,通过展现人物生活的变化来突出丽江的变化。人物李实是丽江的老居民,丽江变了,他的生活也自然跟着变了。由于近几年丽江旅游热,李实开了家家庭旅社,生意还颇为红火,其原因也因为他家有着丽江难得的景象——激沙沙。
      生意越来越好了,客房就供不应求了,于是李实的妻子要求李实将房子装修为标间,而李实则认为丽江的一切都是世界文化遗产,不能随经济大流,要守住这些传统的东西。李家两口子的争论确实发人深省,而《再说长江》也并没有立刻表态,而是通过另外两名人物的刻画间接地引导着受众的价值取向:一名叫宣科的当地人为保护民族文化将当地精通古乐的老人聚集在一起重新诠释中原已销声匿迹的古乐;一个名为乐家生 法国人因为将丽江视为人间天堂而长期定居于此。
      反此种种,让受众在眼看丽江一步步走向世界的同时不禁感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另外,在描绘人间天堂丽江古城时,摄像用了极具变化的镜头:航拍丽江雄伟的全貌,平视城中河水的柔情万种……各种镜头的有机组合,将丽江的跳跃和温柔体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一幅拍摄玉龙雪山的大全景,运用大量的流动云彩,使青山白雪若隐若现,仿佛一幅历经前年的水墨画,极具艺术观赏价值。
       第五章:一江东去 《再说长江》本章讲述的是长江出了丽江继续东流至宜昌途中的各支流、水利工程以及沿岸著名城市的概况。 与前几章相比,此章的地理色彩颇为浓厚。当然,作为记录长江这一地理事物的记录片,《再说长江》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很多地理知识,也有义务将一些知识教与受众。
      但既然是面向广大受众而不是学者,怎样使用最通俗的方式传授知识,就是《再说长江》应该考虑到的。从前几章的制作,可以看得出,导演组是下了工夫的。但这一章,作为受众,笔者不得不指出,说教的氛围太强了,仿佛是一部地理教学片而不是记录片,其知识含量之大,地域跨度之大,恐怕没有相关知识的受众不能很好地掌握,或者说,会使受众的思路不清晰。
      本章还有一缺点,即解说时含糊不清。譬如该章几次提到巫山神女的传说,却每一次都是一语带过,并没向受众交代出巫山神女传说的背景。这会让受众感觉很突兀,甚至省略不提会更好。笔者认为,这是作为面向普通大众的记录片,绝对不应该出现的情景,这会让受众对片子失去兴趣 。
      

    幻***

    2007-03-10 23:19:08

其他答案

    2007-03-11 11:14:58
  •   电子沙盘一般由专业公司制作 
      
        公司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制作实时浏览的三维电子沙盘。可以模拟飞行和游览过程。并能显示地理坐标和高度信息。 如果用户经费不足,本公司还可以为用户制作大幅面图片和固定飞行路线的视频文件,做成VCD。
    ·在地形上贴卫星影象和地形图、专题图等信息。
      可以将地名等标注信息直接做在贴面上,也可以三维标注; ·任意在三维环境中浏览,高度、角度、俯仰任意控制; ·可以填加建筑物、道路、树木、人物等三维设施; ·可以在编辑环境下进行三维设计。 三维电子沙盘的效果除了与数字地面模型的精度有关外,还与地面的材料有关。
       三维电子沙盘的优点: 通过集成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三维仿真技术建立的电子沙盘,具有传统模拟沙盘和平面地图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地形信息准确 采用国家标准地形图建立数字地面模型,可以准确的按比例还原地貌形态; (二)、地物表示详细 采用卫星遥感影象做为地表贴面,反映和实地一样的地表形态,河流、植被、道路、居民地等信息一目了然。
       (三)、地物表现直观 卫星遥感影象的色彩,经过合理的波段组合和时相选取,可以模拟实地景观,如同身临其境。
       (四)、浏览方便 在三维电子沙盘中进行任意缩放和漫游、可以模拟飞行,对目标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分析; (五)、地形信息检索 可以查询任意某地的地理坐标和海拔高度; (六)、地形分析和量算 可以在上面进行距离、面积、体积的量算,还可以进行通视、剖面、淹没等分析; (七)、模拟 可以在上面任意位置模拟火场、爆炸等,并进行路线选择和规划; (八)、将地面设施立体化 将楼房等基础设施等,以三维方式展现; (九)、属性查询 可以直接在三维电子沙盘上查询各种信息; (十)、集成GPS系统 实现直接在三维电子沙盘上跟踪和调度;   所需条件: ★几十年专业设计制作沙盘经验 ★众多从事沙盘设计与制作多年的专业人才 ★能利用多种轻质、复合材料及高科技手段,设计制作具有不同比例、不同需要的各类沙盘模型 还可根据客户需求增加声光电效果和幕状效果                 。

    f***

    2007-03-11 11:14:5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